Close

  • ❖ 首頁
  • 關於李常生
  • 專長服務
  • 傳記作品
  • 名人傳記
  • 名人族譜
  • 傳記論述
  • 書法藝術
  • 個性傳記作家
  • 常生筆記
  • pps觀看
  • 下載
  • 留言

李常生 傳記 文學

❖ 祈求世界和平 ❖

李常生傳記作品

河北獻縣魏家莊李氏族譜

{ 閱讀更多文章 }
✣ 河北獻縣南魏家莊李氏族譜(總譜)

✣ 李少忱行狀

✣ 李常生、林小圓家族

✣ 僑愛新村李臺生家族

✣ 現寓居河北獻縣南魏家莊李氏族系

✣ 台灣李繼忱家族

✣ 河北獻獻南魏家莊李氏家族祖居地分布圖

李常生傳記作品

{ 閱讀更多文章 }
✣ 孫多慈女士小傳

✣ 《琵琶行》唐代陳宛兒的一生—-花樣年華似水流

✣ 戰火下的生存者—大衛的故事

✣ 李清照在南京時期的悲慟

✣ 小姑姑師父—親近佛緣的一家人

✣ 簡述劉其偉的一生

✣ 竹君—-依舊記得她那美麗、嬌羞的笑容

✣ 紀念侯天慶專文匯總

✣ 我為嚴后建一生的匯總

✣ 匯總徐漢泉的一生

✣ 王文堯—一位了不起的PowerPoint 作品製作者

✣ 陳世鴻—深山淨土中的一位隱士

✣ 白允宜—清如山泉,聲如松針入水,水面不起漣漪。

✣ 喻學才老師—淡泊名利,一位生活家。

✣ 豐樑與麗鄉

✣ 十二年的變化—李常生《七十自述》補記之一

✣ 張愛玲的最後那幾天

✣ 李清照在金陵時期的悲慟

✣ 朱光亞教授—我尊敬的老師(南京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 秦少游的一段故事(或是一篇小傳記)

✣ 寄給言安—後半生的期待

✣ 政大企管系七屆的那群同學們

✣ 東南大學吳艾玲老師

✣ 文學家與文學教授的差異

✣ 董衛教授給我的印象

劉國珍女士回憶錄

{ 閱讀更多文章 }
✣ 劉國珍女士回憶錄序文

✣ 一、我的山東老家

✣ 二、故鄉的親人

✣ 三、東阿受的小學教育

✣ 四、濟南讀的進修學校,東阿教的小學

✣ 五、回東阿鎮西城小學教書

✣ 六、第一次逃難與我夫侯履五

✣ 七、再次離家逃難,追循夫君至青島

✣ 八、上海、衢州、寧波

✣ 九、避難廈門

✣ 十、在澎湖對前半生的回憶

✣ 十一、寓居澎湖

✣ 十二、轉移高雄、臺南

✣ 十三、新竹竹東鎮

✣ 十四、新竹貿易八村

✣ 十五、建功路大樓公寓

✣ 十六、回老家探親

✣ 十七、一生的回憶與對後輩們的期望

✣ 十八、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幾件事

✣ 十九、一生最感謝的人–先生侯履五

✣ 二十、對女兒及其後輩想說的一些話

✣ 附錄一:我們的爸爸媽媽

✣ 附錄二、我們對爸爸的感想

✣ 附錄三、我們對媽媽的感想

✣ 附錄四、對爸媽的感謝

✣ 附錄五、父母為子女,則為之計深遠-感恩爸媽對我們的愛

常州蘇軾

{ 閱讀更多文章 }
✣ 李常生序言

✣ 第一篇 緒論

✣ 第二篇 宋代常州區域地理

✣ 第三篇 通判杭州

✣ 第四篇 知湖州與烏臺詩案

✣ 第五篇 移汝州、知登州

✣ 第六篇 知杭州

✣ 第七篇 知潁、知揚

✣ 第八篇 北歸歿於常州

✣ 附錄

三蘇《南行集》

{ 閱讀更多文章 }
✣ 前言

✣ 第一篇 南行前集(上)

✣ 第一篇 南行前集(下)

✣ 第二篇 南行後集(上)

✣ 第二篇 南行後集(下)

✣ 第三篇 總結

李常生七十自述

{ 閱讀更多文章 }
✣ 序

✣ 壹、簡述一生

✣ 貳、蘇軾、蘇轍帶給我的啟示

✣ 叁、父母與妻子(我們一家子)

✣ 肆、尊敬的師長

✣ 伍、工作、職業與個人特質

✣ 陸、五所大學與教育論述

✣ 柒、幾件難忘的人生啟示

✣ 捌、宗教信仰

✣ 玖、幾位逝去的傑出的朋友

✣ 拾、必然走向終點

✣ 附錄「跋」

黃州蘇軾

{ 閱讀更多文章 }
✣ 序

✣ 緒論—烏臺詩案紀事

✣ 第一篇 蘇軾與黃州

✣ 第二篇 黃州歷史沿革及城郭變化

✣ 第三篇  元豐三年(1080) 庚申(上)

✣ 第三篇  元豐三年(1080) 庚申(中)

✣ 第三篇 元豐三年(1080) 庚申(下)

✣ 第四篇 元豐四年(1081)辛酉(上)

✣ 第四篇 元豐四年(1081)辛酉(中)

✣ 第四篇 元豐四年(1081)辛酉(下)

✣ 第五篇 元豐五年(1082)壬戍(上)

✣ 第五篇 元豐五年(1082)壬戍(中)

✣ 第五篇 元豐五年(1082)壬戍(下)

✣ 第六篇 元豐六年(1083) 癸亥(上)

✣ 第六篇 元豐六年(1083) 癸亥(下)

✣ 第七篇 元豐七年(1084)甲子

✣ 第八篇 黃州紀事補遺

✣ 第九篇 本篇結論

✣ 附錄 東坡烏臺詩案及詩讞

  • 傳記論述

  • 李常生傳記作品

  • 常生筆記

  • 名人傳記

  • 名人族譜

  • 下載

  • 個性傳記作家專區

    歡迎創作與發表:(1)每篇字數5000至10000字。(2)不牽涉政治議題。(3)內容可包括傳記、回憶錄或族譜紀事。(4)簡體、繁體均宜。(5)全球華人均可參與。 如有稿件欲刊登在本網站,請用連絡信箱或微信告知。

{ 友情連結 }
❖ 漢川草廬
❖ 孔夫子舊書網
❖ 北京國家圖書館
❖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
❖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 南京大學文學院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 武漢大學文學院
❖ 南京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 台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 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
❖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博客來購書平台
❖ 台北國家圖書館
❖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搜韻詩詞網
❖ 國學導航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漢典字典

聯絡電話

台灣 0932-232159

Email信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微信聯絡

13545194173

Line聯絡

加入好友搜尋Line電話號碼0932232159

社群媒體

2023©leechangshe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