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生傳記作品

李清照在金陵時期的悲慟

李清照在金陵時期的悲慟

李常生 2007/10/03 南京

古今文人到了南京古稱(建業、建康、金陵,稱金陵較有雅意)多少都會想到南唐李後主(李煜)、北宋蘇東坡與王安石、南宋李清照等才子佳人。

安石原居金陵,後至東京(汴京)為相,貶官再後回到金陵寓居。安石與東坡在官場上不合,但二人俱貶後,反而變成朋友,東坡路過金陵,特來拜望,安石接於渡口,引東坡至宅院小住幾日,時二人年過花甲,心中坦然,了無心機,孤燈夜談,暢談天下。安石書院現位於南京海軍大院,余不得入,甚為可惜。

李後主被宋趙匡胤所虜,因詩作多為懷念舊宮與故園舊事,而被宋帝弒死,其人為君無能,但詞作驚鳴於天下,幾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讓人讀了總是心酸。

李清照(1084—1156)原為山東濟南人,號易安居士,父親是文學家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裡,自幼傳承父母,詩詞文賦俱佳。十八歲時,與丞相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李清照寫了《金石錄序》,詳細的記載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對書畫金石的愛好。北宋滅亡,李清照夫婦倉皇南渡。西元1129年,其夫在建康(宋稱健康,即今南京)病故。

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後期的作品多反映戰亂痛苦的悲慟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風格沉鬱悽愴。夫趙明誠病故後,清照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淒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最後於七十二歲,病歿於臨安(杭州)。

清照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在南京時,值夫初逝,深居簡出,寫下一首千年佳句《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建康時期,清照另寫下兩首《臨江仙》,亦為千年絕唱。

《臨江仙》序言: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梅)》: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身在南京,夜起靜讀這幾首詞,特別感到清照當時的無依與悽苦,原為官府家庭,逃難至金陵,夫病故,在南京並無至親好友,臨時潛居於孤巷陋室,只有幾棵老梧桐樹陪伴其側,冬日無心踏雪,春日無心賞梅,想到自己孤苦無人知曉,人或老於建康城。再思至庭院深處,不知深幾許,芳姿憔悴,然夫已逝,誰能知我心底處?

後幾年清照無法北歸,默默漂流在臨安(杭州)、越州、金華一帶,中國一代才女,老來無依,漂泊度日,隱於江南,最後病故杭州。南京、杭州我都熟,至於清照在當時的居處已無可考,只知其詞中有「建康(南京)」、有「梧桐」,就如我所見。

今在南京夜起不能眠,朗讀清照之詞,多少都有些憂傷。回顧之,人就像是踏入清照當時詞中境界,受盡了兵慌馬亂、夫亡國敗的悲慟,身已暮年,這次第,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常生補記(2011/11/23 台北):

我在南京東南大學(前中央大學)讀的是建築學博士;在南京師範大學讀的是歷史學博士,另外還在南京工作了好幾年,因此,可以這麼說:除了台北以外,南京應該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喜歡稱南京為金陵。李白、李後主、蘇軾、王安石都去過金陵,也都住過金陵,我在金陵先後去尋找過許多詩人、文人的蹤跡,真好!大約都找到了,我真正看到了歷史,看到了許多詩人(含詞人)筆下的金陵,去過秦淮河無數次,飛到平民百姓家,只見烏衣巷內依舊雁飛雁去。

我來來往往,寓居南京大約十二年,金陵的每一顆梧桐樹都已經認識了我吧。春日嫩綠發芽、夏日綠樹滿蔭、秋日黃葉飄散、冬日白雪枯枝。她們看遍了金陵的每一段歷史,知曉所有賢人雅聚終將散去,我只是存在歷史中的一個小片段,不值得留下任何記憶。蘇軾祭拜妻王閏之是在南京師範大學旁的清涼寺內,南唐時期所鑿的那口井還在,大約蘇軾也用了那口井的水,我在井邊駐足甚久,回想蘇軾就站在身邊,為亡妻禱告,自己也釋懷了,為李清照哀怨片刻,自己也是活在歷史裡,轉眼即逝,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甚至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