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蘇軾

附錄 東坡烏臺詩案及詩讞

《東坡烏臺詩案》全文  (宋)朋九萬撰

監察御史裏行何大正劄子

御史臺根勘所,元豐二年七月四日,准中書批送下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何大正劄子:臣伏見祠部員外郞直史館知湖州蘇軾謝上表,其中有言:「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宣傳中外,孰不歎驚!夫小人爲邪,治世所不能免;大明旁燭,則其類自消。固未有如軾爲惡不悛,怙終自若,謗訕譏罵,無所不爲。道路之人,則又以爲一有水旱之災,盜賊之變,軾必倡言,歸咎新法,喜動顏色,惟恐不甚。今更明上章疏,肆爲詆誚,無所忌憚矣。夫出而事主,所懷如此,世之大惡,何以復加!昔成王戒康叔以助王宅天命,作新民,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不可不殺。蓋習俱汚陋,難以丕變,不如是,不足以作民而新之。況今法度未完,風俗未一,正宜大明誅賞以示天下。如軾之惡,可以止而勿治乎!軾所爲譏諷文字傳於人者甚衆,今猶取鏤板而鬻於市者進呈。伏望陛下,特賜留神。取進止。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垂拱殿進呈。奉聖旨送中書。

監察御史裏行舒亶劄子

太子中允集賢殿校理權監察御史裏行舒亶劄子:臣伏見知湖州蘇軾,近謝上表,有譏切時事之言。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惋。且陛下自新美法度以來,異論之人,固不爲少。然其大,不過文亂事實,造作讒說,以爲搖奪沮壞之計;其次,又不過腹非背毀,行察坐伺,以幸天下之無成功而已。至於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讟慢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卽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爲主。小則鏤板,大則刻石,傳播中外,自以爲能。其尤甚者,至遠引襄漢梁竇專朝之士,雜取小說燕蝠爭晨昏之語,旁屬大臣而緣以指斥乘輿,蓋可謂大不恭矣。然臣切考歷古以來書傳所載,其間擾攘之世,上之人雖有失德之行、違道之政,而逆節不軌之臣,苟能正其短以動搖人心,亦必回容顧避,自托於忠順之名而後敢出此。恭惟陛下躬履道德,立政造士,以幸天下後世,可謂堯舜之用心矣。軾在此時,以苟得之虛名,無用之曲學,官爲省郎,職在文館,典領寄任,又皆古所謂二千石。臣獨不知陛下何負於天下與軾輩,而軾敢爲悖慢,無所畏忌,以至如是。且人道之所自立者以有義,而無逃於天地之間者,義莫如君臣。軾之所為,忍出於此,其能知有君臣之義乎!夫爲人臣者,苟能充無義之心,往以爲利,則其惡無所不至矣。然則陛下其能保軾之不爲此乎?昔者治古之隆,責私議之殊說,命之曰不收之民,狃於姦宄,敗常亂俗,雖細不宥。按軾懷怨天之心,造訕上之語情理深害,事至暴白。雖萬死不足以謝聖時,豈特在不收不宥而已。伏望陛下體先王之義,用治世之重典,付軾有司,論如大不恭,以戒天下之爲人臣子者。不勝忠憤懇切之至。印行四冊,謹具進呈,取進止,元豐二年七月二日崇政殿進呈。奉聖旨送中書。

國子博士李宜之狀

國子博士李宜之狀:昨任提舉淮東常平,過宿州靈壁鎭,有本鎭居止張碩秀才,稱蘇軾與本家撰《靈壁張氏園亭亭記》,內有一節,稱:「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譬之飮食,適於饑飽而已。然士罕能蹈其義,赴其節。處者安於故而難出,出者狃於利而忘返。於是有違親絕俗之譏,懷祿苟安之弊。」宜之看詳上件文字,義理不順,言:「不必仕。」是教天下之人必無進之心,以亂取士之法。又軾言:「必不仕則忘其君」,是教天下之人無尊君之義,虧大忠之節。又軾稱:「譬之飮食,適於饑飽而已,然士罕能蹈其義,赴其節。」宜之詳此,卽知天下之人,仕與不仕,不敢忘其君,而獨軾有「必不仕則忘其君」之意,是廢爲臣之道。又軾稱:「處者安於故而難出,出者狃於利而忘返。於是有違親絕俗之譏,懷祿苟安之弊。」顯涉譏諷,乞賜根勘。

御史中丞李定劄子

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李定劄子:臣切見知湖州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及上聖興作,新進仕者,非軾之所合。軾自度終不為朝廷獎用,銜怨懷怒,恣行醜詆;見於文字,眾所共知。或有燕蝠之譏,或有竇梁之比,其言雖屬所憾,其意不無所寓,訕上罵下,法所不宥。臣切謂,軾有可廢之罪四,臣請陳之:昔者堯不誅四凶,而至舜則流放竄殛之,蓋其惡始見於天下。軾先騰沮毀之論,陛下稍置之不問,容其改過。軾怙終不悔,其惡已著。此一可廢也。古人教而不從,然後誅之,蓋吾之所以俟之者盡,然後戮辱隨焉。陛下所以俟軾者可謂盡,而傲悖之語,日聞中外。此二可廢也。軾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所謂言偽而辨;當官侮慢,不循陛下之法,操心頑愎,不服陛下之化,所謂行偽而堅。言偽而辨,行偽而堅,先王之法當誅。此三可廢也。《書》:「刑故不小。」知而為,與夫不知而為者異也。軾讀史傳,豈不知事君有禮,訕上有誅?肆其憤心,公為詆訾,而又應制舉對策,即已有厭獎更法之意,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毀之,以為非是。此四可廢也。而尚容於職位,傷教亂俗,莫甚於此。臣伏惟陛下,動靜語默,惟道之從;興除製作,肇新百度。謂宜可以於變天下,而至今未至純著,殆以軾輩虛名浮論足以惑動眾人故也。臣叨預執法,職在糾姦;罪有不容,其敢苟止?伏望陛下斷自天衷,特行典憲。非特沮乖慝之氣,抑亦奮忠良之心。好惡既明,風俗自革,有補於世,豈細也哉!取進止。元豐二年七月二日崇政殿進呈奉聖旨後批四狀幷冊子,七月三日進呈奉聖旨送御史臺根勘聞奏。

御史臺檢會送到冊子

檢會送到冊子,題名是《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全冊。內除目錄更不抄寫外,其三卷幷錄付中書門下。奏據審刑院尚書刑部狀,御史臺根勘到祠部員外郎直史館蘇軾,為作詩賦幷諸般文字,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絳州團練使駙馬都尉王詵,為留蘇軾譏諷文字及上書奏事不實按,幷劄子二道者。

供狀

祠部員外郎直史館蘇軾,年四十四歲,本貫眉州眉山縣。高祖祜,曾祖杲,幷不仕。祖序,故任大理評事致仕,累贈職方員外郎。父洵,故任霸州文安縣主簿,累贈都官員外郎。軾,嘉祐二年進士及第。初任河南府福昌縣主簿,未赴任間,應中制科,授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覃恩轉大理寺丞。磨勘轉殿中丞,差判登聞鼓院,試館職,除直史館。丁父憂服闋,差判官誥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磨勘轉太常博士,通判杭州,就差知密州。磨勘轉祠部員外郎,就差知河中府。未到任,改差知徐州。未滿,就移知湖州,元豐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到任。曆仕,舉主陝西轉運副使陸銑,舉臺閣清要任使、提點兩浙刑獄晁端彥,舉外擢任使、權兩浙提刑潘良器,京東安撫使向京,幷舉召還侍從、權京東路轉運副使王居卿,轉運判官李察,幷舉不次清要任使、安撫使陳薦、蘇澥,舉外陟侍從、提舉李清臣,舉不次外擢任使、提刑孔宗翰。奏乞召還禁近:軍判章□,奏乞召置侍從;安撫使葉廉,奏乞顯用;提舉李孝孫,乞召還侍從;安撫使賈昌衡,奏乞召還近侍。軾任鳳翔府簽判日,為中元節假,不過知府廳,罰銅八斤。任杭州通判日,不舉駁王文敏盜官錢官員公按,罰銅八斤。皆公罰,別無過紀款招。登科後來入館,多年未甚進擢;兼朝廷用人,多是少年,所見與軾不同,以此撰作詩賦文字譏諷,意圖眾人傳看,以軾所言為當。軾與張方平、王銑、李清臣、黃庭堅、司馬光、范鎮、孫覺、李常、曾鞏、周邠、蘇轍、王鞏、劉摯、陳襄、錢藻、顏復、盛僑、王紛、錢世宏、吳琯、王安上、杜子方、戚秉道、陳珪相識。其人等與軾意相同,即是與朝廷新法時事不合,及多是朝廷不甚進用之人。軾所以將譏諷文字,寄與如後。

與王詵往來詩賦

一與王詵干涉事。記熙寧二年,軾在京受差遣,王詵作駙馬。後軾去王詵宅,與王詵寫作詩賦幷《蓮花經》等。本人累經送酒食、茶果等與軾。當年內,王詵又送弓一張、箭十隻、包指十箇與軾。熙寧八年,成都僧惟簡託軾在京求師號,軾遂將本家元收畫一軸送與王詵,稱是川僧畫覓師號,王詵允許。當年有祕丞柳詢家貧干軾,軾為無錢,得犀一株送與王詵,稱是柳祕丞犀,欲賣三十貫。王詵云:「不須得犀。」遂送錢三十貫與柳詢。軾於王詵處得師號一道。當年內有相國寺僧思大師,告軾於王詵處,與小師覓紫衣一道,仍將到吳生畫佛入涅槃一軸、董羽水障一、徐熙畫海棠木芍藥梅花雀竹各一軸、趙昌畫折枝花一軸、朱繇、武宗元畫鬼神二軸。說與王詵知,後將佛入涅槃及桃花雀竹等與王詵,朱繇、武宗元畫鬼神,軾自收留,於詵處換得紫衣二道與思大師。當年軾將畫三十六軸,各有唐賢題名,託王詵令人裝褙,其物料手工幷是王詵出備。當年軾通判欲赴任,王詵送到茶藥、紙筆、墨硯、鯊魚皮、紫茸氈、翠藤簟等,軾留下。十一月到任。熙寧五年內,王詵送到官酒十瓶、果子兩篰與軾。熙寧六年內,《遊孤山》詩寄詵,除無譏諷外,有:「誤隨弓旌落塵土,坐使鞭箠環呻呼。」以譏諷朝廷,新法行後,公事鞭箠之多也。又曰:「追胥保伍罪及孥,百日愁歎一日娛。」以譏諷朝廷,鹽法收坐同保妻子移鄉法太急也。又曰:「歲荒無術歸亡逋,鵠則易畫虎難摸。」意取馬援言:「畫鵠不成猶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言歲既饑荒,我欲出奇畫賑濟,又恐朝廷不從,乃以畫虎不成反類狗也。幷《戲子由》云:「任從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意取《東方朔傳》「侏儒飽欲死」,及《滑稽傳》優旃謂陛楯郎:「汝雖長,何益,乃雨立。我雖短,幸休居。」言弟轍家貧官卑,而身材長大,所以比東方朔、陛楯郎;而以當今進用之人,比侏儒、優旃也。又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時朝廷新興律學,軾意非之。以謂法律不足以致君於堯舜,今時又專用法律而忘詩書,故言我讀萬卷書,不讀法律,蓋聞法律之中無致君堯舜之術也。又云:「勸農冠蓋鬧如雲,送老齏鹽甘似蜜。」以譏諷朝廷,新聞提舉官,所至苛細生事,發謫官吏,惟學官無吏責也。弟轍為學官,故有是句。又云:「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箠。」是時多徒配犯鹽之人,例皆饑貧。言鞭箠此等貧民,軾平生所慙,今不恥矣。以譏諷朝廷,鹽法太急也。又云:「道逢陽虎欲與言,心知其非口喏唯。」是時張靚、俞希旦作監司,意不喜其人,然不敢與爭議,故毀詆之為陽虎也。又《山村》詩第三首云:「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身。但令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軾意言是時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取前漢龔遂,令人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意言但將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犢,則自力耕,不勞勸督也。以譏諷朝廷,鹽法太峻不便也。又第二首云:「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笋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意山中之人,饑貧無食,雖老猶自采笋蕨充饑;時鹽法峻急,僻遠之人無鹽食,動經數月。若古之聖人,則能聞韶忘味,山中小民,豈能食淡而樂乎!以譏諷鹽法太急也。第四首云:「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羸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意言百姓雖得青苗錢,立便於城中浮費使卻;又言鄉村之人,一年兩度夏秋稅,又數度請納和預買錢,今此更添青苗助役錢,因此莊家子弟多在城中,不著次第,但學得城中語音而已。以譏諷朝廷,新法青苗、助役不便。又《差開運鹽河》云:「居官不任事,蕭散羨長卿。胡不歸去來,留滯愧淵明。鹽法星火急,誰能卹農耕。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天雨助官政,泣愁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下馬荒堤上,四顧但胡弸。淺路不容足,又與牛羊爭。歸田雖賤辱,豈識泥中行?寄語故山友,慎勿厭藜羹。」軾為是時盧秉提舉鹽事,擘畫開運鹽河,差夫千餘人。軾于大雨中部役,其河只為般鹽,既非農事,而役農民,秋田未了,有妨農事。又其河中間,有湧沙數里,軾宣言開得不便。軾自嗟泥雨勞苦,羨司馬長卿,居官而不任事;又愧陶淵明,不早棄官歸去也。農事未休,而役夫千餘人,故云:「鹽事星火急,誰能卹農耕。」;又言:「百姓已勞苦不易,天雨又助官政勞民,轉致百姓疲役,人在泥水中,辛苦無異鴨與豬。」;又言:「軾亦在泥中,與牛羊爭路而行,若歸田,豈識於此哉!」故云:「寄言故山友,慎勿厭藜羹,而思仕宦。」以譏諷朝廷,開運鹽河,不當以妨農事也。軾於上件年分,寫上件詩賦與王詵。熙寧六年春,軾為嫁甥女,問王詵借錢二百貫;其年秋,又借到錢一百貫。自後未曾歸還。又熙寧八年內,王詵曾送到官酒八瓶,幷果子藥等與軾,亦嘗有書簡往復。當年幷熙寧九年內,作《薄薄酒》,又《水調歌頭》一首。復有《𣏌菊賦》一首幷引,不合云:「及移守膠西,意其一飽,而始至之日,齋館索然,不堪其憂。」以非諷朝廷,新法減削公使錢太甚,齋醞廚薄,事皆索然無備也。軾又作《超然臺記》云:「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意言連年蝗蟲盜賦獄訟之多。非諷朝廷政事闕失,幷新法不便所致。及云:「齋廚索然,日食𣏌菊。」以非諷朝廷。新法減削公使錢太甚。又於上件年分,節次抄寫上件詩賦等,寄與王詵。熙寧九年,軾寫書與王詵,為一婢秋蟾,欲削髮出家作尼,幷有相識僧行杭州人,各求祠部一道。當說與王詵,自後未取。約熙寧十年二月到京,王詵送到茶果酒食等。三月初一日,王詵送到簡帖,來日約出城外四照亭中相見。次日,軾與王詵相見,令姨㜮六七人出,斟酒下食。數內有倩奴,問軾求曲子,軾遂作《洞仙歌》一首、《喜長春》一首與之。次日,王詵送韓幹畫馬十二疋共六軸,求跋尾不合,作云:「王良挾矢飛上天,何必俯首求短轅。」意以騏驥自比,譏諷執政大臣無能盡我之才,如王良之能駁者,何必折節干求進用也。當月,軾又薦會傳神僧為王詵寫真,乞得紫衣一道。四月,赴任徐州。王詵曾送到羊羔兒酒四瓶、乳糖獅子四枚、龍腦面花象板裙帶繫頭子錦段之類與軾。九月間,軾托王鞏到京見王詵時。覓祠部一兩道與相知僧。十月內,王鞏書來,云:「王詵已許諾,未取。」今年二月二十八日,供出於王詵相識,借得錢物。幷寄《𣏌菊賦》、《超然臺記》、《題韓幹馬詩》與王詵因依。又隱諱不曾作《開運鹽河詩》寄王詵情由。蒙會問到王詵狀。幷被王詵申送到《開運鹽河詩》賦。軾於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方具實招。其《臘月[臈日]遊孤山詩》、《戲子由詩》、《山村詩》,元准聖旨,係降印行冊子內詩。其後,《𣏌菊賦》、《超然臺記》、《韓幹馬詩》、《開運鹽河詩》,即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與王詵作寶繪堂記

一與王鞏干涉事。熙寧五年內,鞏言:「王詵說,賢兄與他作《寶繪堂記》,內有『桓靈寶之走舸,王涯之複壁,皆留意之禍也。』嫌意思不好,要改此數句。」軾答云:「不使則已。」即不曾改。軾先與將官雷勝幷同官寄居等一十人出獵等詩各一首,計十首,幷無譏諷。軾後批請定國將此獵詩轉示晉卿都尉,當輸我一籌也。王鞏字定國,王詵字晉卿。王詵令書表司張遵,寄軾詩十一首。幷後序,云:「子瞻所寄新詩。幷獵會事跡。誇示一時之樂。余因回示報樂侍寢清歌者雲英等。凡十有一,輙效子瞻十家之詩,各以其名,制詞一篇寄子瞻,不知卻復輸此一籌否。」其意說富貴作樂飲燕,即無譏諷。軾字子瞻。鞏向真廟裏尊禮楊大年。時人稱之。今王詵尊禮子瞻。亦同年爾。軾言到家逢著難時節。王詵言向因世居。事後也曾到登對奏知。今後不敢與人往還。上乃宣諭詵,云:「如溫良之士大夫。往還亦自無害。」軾言次第自家是不溫良底也。其上件詩。不系冊子內。

與李淸臣寫超然臺記幷詩

一與李淸臣干涉事。熙寧九年,軾寫《超然臺記》寄李淸臣,其譏諷已在王詵項內聲說。熙寧十年,軾知徐州日,六月內李淸臣因沂山龍祠祈雨有應作詩一首寄軾,其詩曰:「南山髙峻層,北山亦崷崪。坐看兩山雲出沒,雲行如驅歸若呼。始覺山中有靈物,鬱鬱其焚蘭,罩罩其擊鼓。祝屢祝,巫屢舞。我民無罪神所憐,一夜雷風三尺雨。嶺木兮蒼蒼,溪水兮央央。雲散諸峯互明滅,東阡西陌農事忙,廟閉山空音響絕。」軾後作一首與李淸臣,其云:「高田生黃埃,下田生蒼耳。蒼耳亦已無,更問麥有幾。蛟龍睡足亦解慚,二麥枯時雨如洗。不知雨從何處來,但聞呂梁百步聲如雷。試上南城望城北,際天菽粟靑成堆。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半年不雨坐龍慵,但怨天公不怨龍。今年一雨何足道,龍神社鬼各言功。無功日盜太倉粟,嗟我與龍同此責。勸農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詩先自劾。」此詩除無譏諷外,有不合言。本因龍神慵懶不行雨,卻使人心怨天公,以譏諷大臣不任職,不能燮理陰陽,卻使人怨天子。以天公比天子,以龍神社鬼比執政大臣及百執事。軾自言無功竊祿與大臣無異,當時送與李淸臣來相謁,戲笑言承見示詩只是勸農使者,不管恁他事。李淸臣答弟轍二首,於詩後批云:「可求子瞻和。」云:「匙飯盤蔬強少留,相逢何物可消憂?緣君未得酒中趣,與我謾爲方外遊。草亂不容移馬跡,山雄全欲逼城樓。濟時異日須公等,莫狎翩翩海上鷗。」軾卻作詩二首和李淸臣,其內一首云:「五十塵勞尙足留,閉門卻欲治幽憂。羞為毛遂囊中穎,未許朱云地下遊。無事會須成好飲,思歸時欲賦登樓。羨君幕府如僧舍,日向城西看浴鷗。」朱雲,漢成帝時,乞斬張禹,漢成帝欲誅之,朱雲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遊足矣!」龍逢,夏桀臣;比干,商紂臣,皆因諫而死。軾爲屢言新法不便,不蒙施行,以朱雲自比,意言至明之世,無誅戮之事。故軾未許與朱雲地下遊。王粲是魏武時人,因天下亂離,故粲在荊州依託作《登樓賦》,賦中有懷鄕思歸之意。軾爲屢言新法不便,不蒙施行,有罷官懷鄉思歸之意,亦欲作此賦也。軾又用弟轍韻,與李淸臣六首,內一首云:「城南短李好交遊,箕踞狂歌總自由。尊主庇民君有道,樂天知命我無憂。醉呼妙舞留連夜,【注云:邦直,家中舞者甚多。】閑作新詩斷送秋,瀟灑使君殊不俗。樽前容我攬鬚不?」淸臣字邦直,再次元韻,有一首云:「東來嘗恨少朋遊,得遇高人蘇子由。已誓不言天下事,相看俱遣世間憂。新詩定及三千首,曩別幾成二十秋。南省都颱風雪夜,問君還記劇談不?」轍字子由。清臣差修國史,軾賦詩二首送淸臣,其詩內一首云:「珥筆西歸近紫宸,太平典策不緣麟。付君此事全書漢,載我當時舊過秦。門外想無千斛米,墓中知有百年人。看君兩眼明如鏡,休把春秋坐素臣。」謂軾於仁廟朝,曾進論二十五首,皆論往古得失。賈誼,漢文帝時人,追論秦之得先,作《過秦論》,(漢)司馬遷《史記》載之。軾妄以賈誼自比,意欲李淸臣於國史中載軾所進論,故將詩與李淸臣。軾在臺,於八月二十八日准問目,據軾供到與人往還詩,有所未盡。軾供出所與淸臣唱和詩,卽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次韻章傳

一與章傳干涉事。章傳字傳道。熙寧六年正月,作詩次章傳韻,和答云:「馬融旣依梁,班同亦事竇。効顰豈不欲?頑質謝鐫鏤。」所引梁冀寶憲,幷是後漢時人,因時君不明,遂躋顯位驕暴竊威福用事。而馬融、班固二人皆儒者,幷依託之。軾詆毀當時執政大臣,我不能效班固馬融,苟容依附也。其上件詩,係印行冊子,准朝旨降到者。

送劉述吏部

一與劉述干涉事。熙寧八年四月十一日,軾作詩送劉述云:「君王有意誅驕虜,椎破銅山鑄銅虎。聯翩三十七將軍,走馬西來各開府。」是時朝廷遣使諸路點檢軍器及置三十七將官,軾將謂今上有意征討胡虜,以譏諷朝廷,諸路遣使及置將官,張惶不便,又云:「南山伐木作車軸,東海取鼉㨺戰鼓。汗流奔走誰敢後?恐乏軍資汚刀斧。保甲連村團未編,方田訟諜紛如雨。邇來手實降新書,決剔根株窮脈縷。詔書惻怛信深厚,吏能淺薄空勞苦。」以譏諷朝廷法度屢更,事目煩多,吏不能曉。又云:「況復年來苦饑饉,剝嚙草木啖桑土。今年雨雪頗應時,又報蝗蟲生翅股,憂來洗盞欲強醉,寂寞空齋臥空甒。公廚十日不生烟,更望紅裙踏筵𢷵。【注云:近齋廚索然可笑。】又云:「近來屢得山中信,只有當歸無別語。猶將鼠雀偷太倉,未肯衣冠掛神武。」意謂邇來饑饉,飛蝗蔽天之甚,以譏諷朝廷,政事闕失,新法不便之所致也。又云:「酒食無備,齋廚索然。」以譏諷朝廷,行法減削公使錢太甚,公事旣多,旱蝗又甚,二政巨藩,尙如此窘迫。所以言山中故人,寄信令歸,但軾貪祿,未能便挂衣冠而去也。又云:「四方冠蓋鬧如云,歸作二浙湖山主。」以譏諷朝廷,近日提舉官,所至生事苛碎,故劉述乞宮觀歸湖山也。軾在臺,八月二十二日准問目,仰軾供具,自來做過是何文字,軾說曾寄劉述吏部上件詩因依,其詩卽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寄周邠諸詩

一與周邠干涉事。軾熙寧五年六月,任杭州通判日,逐旋寄所作《山村詩》,其譏諷意,已在王詵項內聲說;幷《留題徑山詩》,其譏諷已在蘇轍項內聲說;及和述古舍人冬日牡丹絕句,有譏諷意,已在陳襄項內聲說。卽節次寄與周邠熙寧六年,因往諸縣提點,到臨安縣,有知縣大理寺丞蘇舜舉,來本縣界外太平寺相接。軾與本人爲同年,自來相知,本人見軾,復言舜舉數日前入州,卻被訓狐押出。軾問其故,舜舉言我擘劃得戶供通家業役鈔規例一年,甚簡,前日將去,呈本州諸官,皆不以爲然。呈轉運副使王庭老等不喜,差急足押出城來。軾取其規例看詳,委是簡便,因問訓狐事。舜舉言自來聞人說一小話,云燕以日出為旦,日入爲夕。蝙蝠以日入爲旦,日出爲夕,爭之不決,訴之鳳凰。鳳凰是百鳥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謂燕曰:「不須往訴。」鳳皇在假,或云鳳皇渴睡,今不記其詳,都是訓狐權攝。舜舉意以話戲笑王庭老等不知是非。隔得一兩日,周邠李行中,二人亦來臨安,與軾同遊徑山。蘇舜舉亦來山中相見,周邠作詩一首與軾,卽無譏諷。次韻和答,兼贈舜舉云:「餔𩞄醉方熟,酒面喚不醒。奈何効燕蝠,屢欲爭晨瞑?」其意以譏諷王庭老等。如訓狐不分別是非也。元豐三年六月十三日,軾知湖州,有周邠作詩寄軾,軾答云:「政拙年年祈水旱,民勞處處避嘲嘔。河吞巨野那容塞,盜入蒙山不易搜。事道故因慙孔孟,扶顛未可責由求。」此詩自言遷徙數州,未蒙朝廷擢用,老於道路,幷所至遇水旱盜賊夫役數起,民蒙其害,以譏諷朝政事闕失,幷新法不便之所致也。又云:「事道故因慚孔孟,扶顛未可責由求。」以言已仕而道不行,則非事道也,故有慚於孔孟。孔子責由求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顛謂顛僕也。意以譏諷朝廷大臣,不能扶正其顛僕。軾在臺,於九月十四日准問目,有無未盡事,軾供出上件詩因依,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與子由詩

一與弟轍干涉事。熙寧四年十月,軾赴杭州時,弟轍至潁州相別,後十一月到杭州本任,作穎州別子由云:「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爲弟轍曾在制置條例,充檢詳文字。爭議新法,不合乞罷。說弟轍去之果決,意亦譏諷朝廷新法不便也。當年十二月內,軾初任杭州,寄子由云:「獨眠林下夢魂好,回首人間憂患長。殺馬破車從此誓,子來何處問行藏。」又云:「眼看時事力難勝,貪戀君恩退未能。」意謂新法靑苗助役等事,煩雜不可辨,亦言己才力不能勝任也。熙寧六年內,遊徑山留題云:「近來愈覺世議隘,每到勝處差安便。」以譏諷朝廷之用人,多是刻薄褊隘之人,不少容人過失,見山中寬閑之處爲樂也。其詩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杭州觀潮五首

一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本州安濟亭上,前三首幷無譏諷,至第四首云:「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忘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蓋言弄潮之人,貪官中利物,致其有溺而死者,故朝旨禁斷。軾謂主上好興水利,不知利少而害多,言「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言此事之必不可成,譏諷朝廷水利之難成也。軾八月二十二日在臺,虛稱言鹽法之爲害等情由,逐次隱諱,不說情實,二十四日再勘方招,其詩係冊子內。

和黃庭堅古韻

一元豐元年二月內,北京國子監教授黃庭堅寄書二封,幷古詩二首與軾。其書內一節云:「伏惟閣下,學問文章,度越前輩,大雅豈弟,博約後來,立朝以正言見排,補郡輙上課最,可謂聲實於中,內外稱職。其古風六首,第一首云:「江梅有嘉實,結根桃李場。桃李終不言,朝露借恩光。孤芳忌皎潔,冰霜空自香。怙來知鼎實,此物升廟廊。歲月坐成晚,烟雨靑已黃。得升桃李盤,以遠亦見嘗。終然不可口,擲置官道傍。但取本根在,棄捐庸何傷!」第二首云:「長松出澗壑,千里聞風聲。上有百尺蓋,下有千歲苓。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毉和不病世,深根且固蔕。人言可毉國,何用大早計。大小材則殊,氣味苦相似。」軾答書一封,除無譏諷外云,觀其文以求其人,必輕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今之君子,謂近日朝廷進用之人,不能援進庭堅而用之也。及依韻答和古風云:「嘉穀臥風雨,莨莠登我場。陳前謾方寸,玉食慘無光。」以譏今之小人勝君子,如莨莠之闕奪嘉榖。又云:「大哉天宇間,美惡更臭香。君看五六月,飛蚊隱回廊。茲時不少假,俛仰霜葉黃。期君看蟠桃,千歲終一嘗。顧我如苦李,全生依路傍。紛紛不足惜,悄悄徒自傷。」意言君子小人,進退有時,如夏月蚊虻縱橫,至秋月息,比庭堅於蟠桃,進必遲,自比苦李,以無用全生。又云:「憂心悄悄,慍於羣小。」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皆小人也。元豐元年二月三十日,軾作文同學士祭文一首,寄黃庭堅,看此文,除無譏諷外,云「道之難行,哀哉無徒!豈無友朋?逝莫吿予。」意言軾屬曾言新法不便,不蒙朝廷施行,是道不行。軾孤立無徒,故人皆舍之而去,無有相吿語者,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與軾故舊者,皆以進退得喪易其心,不存故舊之義。軾在臺,於九月二十三日准問目,據軾供說,其間隱諱有未盡者,比開北京留守司取問,根驗得軾元寫去黃庭堅譏諷書,幷祭文,於六月十六日,再奉取問,軾將寄黃庭堅文字看詳,軾方盡供答,其意幷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與王紛作碑文

一元豐元年六月,王紛寄到曾祖禹偁內翰神道碑示軾,求軾題碑陰。軾於當月五日,寄與王紛,此文除無譏諷外,不合云:「使其不幸而立於衆邪之間,安危之際,則公之所為,必將驚世絕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意謂今日進用之人爲衆邪,又言今時所行新法,係天下安危,故言衆邪之間,安危之際也。又謂:「天子今時進用之人,皆鬥筲穿窬之流,皆以譏諷朝廷進用之人,幷新法不便也。」又云:「紛紛鄙夫,亦拜公像,何以占之?有泚其顙。」亦以譏諷今時進用之人,謂之鄙夫。言拜公之像,心愧而汗顙也。軾在臺,於九月三日准問,有無盡供答因依,卽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劉邠通判唱和

一熙甯三年劉邠通判泰州,軾作云:「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掛口。莫誇舌在齒牙牢,是中惟可飮醇酒。」言當學阮籍口不臧否人物,惟可飮酒,勿談時事,意以譏諷朝廷,新法不便不容人直言,不若耳不聞,而口不問也。熙寧四年十月內,赴杭州通判,到揚州,有劉攽幷館職孫洙劉摯,皆在本州。偶然相聚數日,別後軾作詩三首,各用逐人字爲韻,內寄劉邠云:「去年送劉郞,醉語已驚衆。如今各漂泊,筆硯誰能弄?我命不在天,羿彀未必中。作詩聊遣意,老大傭譏諷。夫子少年時,雄辨輕子貢。邇來再傷弓,戢翼念前痛。廣陵三日飮,相對恍如夢。況逢賢主人,白酒潑春甕。竹棲已揮手,灣口猶屢送。羨子去安閑,吾邦正喧閧。」言杭州監司所聚,是時初行新法,事多不便也。熙寧六年九月內,軾和劉邠寄秦字韻云:「白髮相看兩故人,眼看時事幾番新。」以譏諷朝廷,近日更立新法,事尤多也。當年十一月內,劉邠聞人唱軾新作詩一首,相戲寄軾,卽無譏諷,軾和本人詩一首云:「十載漂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詩!門前惡語誰傅出?醉後狂歌自不知。刺舌君今猶未戒,炙眉我亦更何詞。相從痛飮無餘事,正是春風最好時。」除無譏諷外,不合引賀拔惎以錐刺其子舌以戒言語事戲劉邠。又引郭舒狂言王敦炙其眉以自比,皆譏時人不能容狂直之言也。軾八月二十日准問目,具述作文字,供說已在前項。

與湖州知州孫覺詩

一熙寧五年十二月作詩,因任杭州通判日,蒙運司差往湖州,相度堤堰利害,因與湖州知州孫覺相見。軾作詩與孫覺云:「若對靑山談世事,直須舉白便浮君。」軾是時約孫覺幷坐客,如有言及時事者,罰一大盞。雖不指時事,是亦軾意言時事多不便,更不可說,說亦不盡。又云:「天目山前淥浸蕪,碧瀾堂下看銜艫。作堤捍水非吾事,閑送苕溪入太湖。」又次年寄云:「徙倚秋原上,淒涼晚照中。水流天不盡,人遠意何窮?問堞知秦過,看山識禹功。稻濃初吠蛤,柳老半書蟲。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追遊慰遲暮,覔句效兒童。北望苕溪轉,遙憐震澤通。烹魚得尺素,好在紫髯翁。」上件詩,除無譏諷外,不合云:「作堤捍水非吾事,閒送苕溪入太湖。」軾爲先曾言水利不便,卻被轉運司差相度堤垾。軾本非興水利之人,以譏諷時世,與昔不同而水利不便而然也。軾在臺,於九月三日供狀時,不合云上件詩無譏諷外,再蒙會勘方招,其詩係印行冊子內。

送錢藻知婺州

一熙寧三年三月,作詩送錢藻知婺州,舊例館閣補外任。同舍餞送,席上衆人,先索錢藻詩,欲各分韻作送行詩。錢藻作五言絶句一首,卽無譏諷,軾分得英字韻,作古詩一首,送錢藻云:「老手便劇郡,高懷厭承明。聊紆東陽綬,一濯滄浪纓。平生好山水,未到意已清。過家父老喜,出郭壺漿迎。子行得所願,愴悢居者情。吾君方急賢,日旰伏延英。黃金招樂毅,白璧賜虞卿。子不少自愧,高義空崢嶸。古稱爲郡樂,漸恐煩敲搒。臨分敢不盡,醉語醒還驚。」此詩除無譏諷外,言朝廷方急賢才,多士並進,子獨遠出爲郡,不少自強勉求進,但守道義,意譏當時之人急進也。又言靑苗助役旣行,百姓輸納不前,爲郡者不免用鞭箠催督,醉中道此語,醒後還驚恐得罪朝廷,以譏諷新法不便之故也。元豐三年三月內,軾曾將相識僧行腳色,寫書與弟轍,令送與錢藻,問錢藻房弟駙馬都尉錢景臻求祠部紫衣各一道,旣不識景臻,其祠部亦不曾取,上件冊子內。

送張方平

一熙寧四年五月中。軾將赴杭州,張方平陳乞得南京留臺。本人有詩一首送軾,軾只記得落句云:「最好乘湖遊禪扉。」其餘不記,卽無譏諷,卻有一詩送本人云:「無人長者側,何以安子思?」意以子思比方平之賢,言朝廷當堅留要任,不可令閒也。元豐元年八月內,張方平令王鞏將詩一卷來徐州,題封曰《樂全堂雜詠》,拆開看,乃是張方平舊詩。今不記,其詞卽無譏諷。軾作一詩題卷末,其云:「人物已衰謝,微言難重尋。淸談未足多,感時意殊深。」軾言晉元帝衞玠初過江左,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軾意言晉元帝時,人物衰謝,不意復見張方平之文章才氣。以譏諷今時風俗衰薄也。意以衞玠比方平,故云:「淸談未足多,感時意殊深。」言我非獨多衞玠淸談,但感時之人物衰謝,微言難繼,此意殊深遠也。又云:「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風琴。荒林蜩蛩亂,廢沼蛙蟈淫。遂欲掩兩耳,臨文但噫喑。」意言軾少年,本有志欲和天子薰風之詩,因見學者皆空言無實,雜引佛老異端之書,文字雜亂,故以荒林廢沼,比朝廷新法。屢有變改,事多荒廢,致風俗虛浮,學者誕妄,如蜩蛩之紛亂,故遂掩耳不欲論文也。又云:「蕭然王郞子,來自緱山陰。云見浮邱伯,吹簫明月岑。遺聲落淮泗,蛟鼉爲悲吟。」以王子晉比王鞏,以浮邱伯比方平也。「顧公正王度,《祈招》繼愔愔。」據《左氏》,楚靈王欲求九鼎於周,求地於諸侯。其臣令尹子革諫王,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楚靈王不能用,以及於難,其事潔止於此,但軾不全記其詞。軾欲張方平勿爲虛言之詩,當作譏諷朝廷政事闕失,如祭父作《祈招》之詩也。軾封題云:「上還宣徽太尉丈文,表姪蜀人蘇軾謹封。」令王鞏將與張方平收卻。軾於九月三日准問目,有無未盡卽供具析,元不係冊子內。

和李常來字韻

一熙寧八年六月,李常來字韻詩一首與軾,卽無譏諷。軾依韻和答云:「何人勸我此中來?弦管生衣甑有埃。綠蟻沾唇無百斛,蝗蟲撲面已三回。磨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掩棄骸。爲郡鮮懽君莫笑,何如麈土走章臺?」此詩譏諷朝廷,新法減削公使錢太甚,及造酒不得過百石,致管弦生衣甑有塵。及言蝗蟲盜賊災傷饑饉之甚,以譏朝廷,政事闕失,及新法不便之所致也。軾九月十四日准問目,有無未盡?軾供曾和李常等詩,卽不係冊子內。

爲王安上作《公堂記》

一元豊元年七月,爲王安上作《公堂記》。軾知徐州滕縣,贊善大夫范純粹,修葺本州廨宇,極齊整,本官替去。軾作《滕縣公堂記》一首與范純粹,交代知縣王安上寺丞,立石在本縣,卽不曾寄范純粹,其記多不具載,此記大率譏諷朝廷,新法已來,減削公使錢,裁損當直公人,不許修造屋宇,故所在官舍,例皆壞陋也。軾准問目,有無不盡,供說因依,卽不係冊子內。

揚州贈劉摯孫洙

一熙寧四年十月,軾赴杭州通判。到杭州,有劉摯爲作臺官言事謫降湖南,幷一般館職孫洙劉攽,皆在揚州。偶然相聚數日,別後軾作詩三首,各用逐人字爲韻。內贈劉摯詩,云詩寄劉摯,因循不曾寫寄本人,只曾與孫洙詩一處寫寄孫洙,其贈劉摯云:「莫落江湖上,遂與屈子隣。意謂屈原放逐潭湘之間,而非其罪,今劉摯亦謫官湖南,故言與屈子相隣近也。緣是時聞說劉摯為言新法不便責降,旣以屈原非罪比摯,卽是謂摯所言爲當,以譏諷朝廷,新法不便也。又云:「士方在田裡,自比渭與莘。出試乃大謬,芻狗難重陳。」莊子詆毀孔子,言孔子所言皆先王之陳跡也。譬如已陳之芻狗,難再陳也。軾意以譏諷當時執政大臣,在田里之時,自比太公伊尹及出而試用,大謬戾,當便罷退,不可再施用也。上件詩,係冊子內,幷元豊元年九月十八日,寫書寄劉摯云,定國見臨數日,有詩可取。王鞏字定國,及次韻黃魯直詩,有譏諷在黃庭堅項內聲說訖。

次韻潛師放魚詩

一元豐元年四月中,作次韻潛師放魚詩一首。軾知徐州日,有相識浙僧道潛來相看,同在河亭上坐,見人打魚,其僧買魚放生,後作詩一首,卽無譏諷。軾依韻和詩一首與本人云:「疲民尙作魚尾赤,數罟未除吾顙泚。」《左傳》云:「如魚頳尾,橫流而方揚裔。【注云:魚勞則尾赤。】」亦是時徐州大水之後,役夫數起。軾言民之疲病,如魚勞而尾赤也。數罟,謂魚網之細密者。又言民旣疲病,朝廷又行靑苗助役,不爲除放,如密網之取魚也。皆以譏諷朝廷,新法不便,所以致大水之災也。軾在臺,於十月十二日准問目,有無未盡?軾供因依,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知徐州作《日喩》一篇

一元豐元年,軾知徐州。十月十三日,在本州監酒,正字吳琯鎖廳得解,赴省試。軾作文一篇,名爲《日喻》,以譏諷近日科場之士,但務求進,不務積學,故皆空言而無所得,以譏諷朝廷,更改科場新法不便也。軾在臺,於九月十三日准問目,有無未盡?軾供說因依,係冊子內。

爲錢公輔作哀辭

一元豐元年,軾知徐州,熙寧七年五月,軾自杭州通判,移知密州,道經常州,見錢公輔子世雄。是時公輔已身亡,世雄要軾作公輔哀辭,軾之意,除無譏諷外,云:「載而之世之人兮,世悍堅而莫容此言。」錢公輔爲人方正,世人不能容,爲公輔曾繳王疇樞密詞頭,因此謫官,後來朝廷亦不甚進用。意以譏諷責降公輔非罪,及朝廷不能進用公輔也。又云:「子奄忽而不返兮,世混混吾焉則?」意以譏諷今時之人,正邪混殽,不分曲直,吾無所取則也。軾於九月准問目,供出因依,不係降到冊子內。

與僧居則作《大悲閣記》

一熙寧八年,軾知徐州日,有杭州鹽官縣安國寺相識僧居則,請軾作《大悲閣記》。意謂舊日科場,以賦取人,賦題所出,多關涉天文地理禮樂律歷,故學者不敢不留意於此等事,今來科場以大意取人,故學者只務空言高論,而無實學,以譏諷朝廷,改更科場法度不便也。軾在臺,九月三日准問目,供具因依,不係降到冊子內。

與鳧繹先生作文集序

一熙寧七年,軾知密州日,顏復寄書與軾云,爲先父諱太初自號鳧繹先生求作文集引序。軾遂譏諷朝廷,更改法度,使學者皆空言不便也。軾於九月三日准問目,有無未盡,軾供出因依,不係降到冊子內。

和陳述古十月開牡丹四絕

一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時,知州係知制誥陳襄,字述古。是年冬十月內,一僧寺開牡丹數朶,陳襄作詩四絕,軾當和云:「一朶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閑花得少休。」又云:「當時只道鶴林仙,解遣秋花發杜鵑。誰信詩能傳造化?直教霜枿放春妍。」又云:「花開時節雨連風,猶向霜林染爛紅。漏泄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又云:「不憤淸霜入小園,故將詩律變寒喧。使君欲見藍關詠,更請韓郞爲染根。」此詩皆譏諷當時執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劃,令小民不得暫閑也。其詩係冊子內。

寄題司馬君實獨樂園

一熙寧十年,司馬光任端明殿學士,提舉西京崇福宮,在西洛葺園號獨樂。軾於是年五月六日,作詩寄題。除無譏諷外,云:「先生獨何事,四方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四海蒼生,望司馬執政。陶冶天下,以譏諷現在執政,不得其人。又言兒童走卒,皆知姓字,終當進用。司馬光字君實,曾言新法不便,與軾意合,旣言終當進用,亦是譏諷朝廷。新法不便,終當用司馬光,光卻喑啞不言,意望依前攻擊,九月三日准問目,供訖,不合虛稱無有譏諷,再勘方招,其詩不係降到冊子內。

送曾鞏得燕字

一熙寧三年內,送到曾鞏詩簡,曾鞏字子固。是年准勅通判越州,臨行,館閣同舍,舊例餞送,衆人分韻。軾探得燕字韻,作詩一首,送曾鞏云:「醉翁門下士,雜遝難爲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昔從南方來,與翁兩聯翩。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賈誼窮適楚,樂生老思燕。那因江鱠美,遽厭天庖羶?但苦世論隘,聒耳如蜩蟬。」譏諷近日朝廷進用,多刻薄之人,議論褊隘,聒喧如蜩蟬之鳴,不足聽也。又云:「安得萬頃池,養此橫海鱣。」以此比曾鞏橫才也。又熙寧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軾答曾鞏書,除無譏諷外,其間有賦役毛起,鹽事峻急,民不聊生,意言新法不便。煩碎如毛之穴,又加鹽事太急,處刑罰民不堪命。軾在臺隱諱,蒙會到曾鞏狀,曾被人申送到上件簡帖,九月十七日方招。其詩元係准朝旨降到印行冊子內,簡帖卽不係降到冊子內。

湖州謝上表

一元豊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赴任湖州,謝上表云:「臣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軾謂館職多年,未蒙不次進用,故言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又見朝廷近日進用之人,多是少年,及與軾議論不合,故言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以譏諷朝廷進用之人,多是循時迎合。」又云:「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以譏諷朝廷,多是生事搔擾,以奪農時。上件表係元准朝旨坐到事節。

遊杭州風水洞留題

一熙寧七年爲通判杭州,於正月二十七日遊風水洞。有本州節推李佖,知軾到來,在彼等候。軾到乃留題於壁。其卒章,不合云:「世上小兒誇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以譏世之小人多務急進也。其詩卽不曾寫與李佖,當年再遊風水洞,又云:「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意謂朝廷行新法後來世事,日益艱難,小人多務讒謗,軾度斯時之不可以合。又不可以容,故欲棄官隱居也。今年十一月二十日本臺准杭州十月十四日公文,抄錄到上件詩一首,於十一月二日准問目,軾便具招,當時卽不係降到冊子內。

和劉恕三首

一熙寧六年,軾任杭州通判。有祕書劉恕字道原,寄詩三首,軾依韻和,即不曾寄張師民,師民者,亦不曾識。除無譏諷外,云:「仁義大捷徑,詩書一旅亭。相誇綬若若,猶誦麥靑靑。腐鼠相勞嚇,高鴻本自冥。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此詩譏諷朝廷近日進用之人,以仁義爲捷徑,以詩書爲逆旅,俱爲印綬爵祿所誘,則假六經以進,如莊子所謂儒以詩禮發塚。故云「麥靑靑」。云:「小人之顧祿,如鴟鳶以腐鼠嚇鴻鵠,其溺於利,如人之醉於酒,酒盡則自醒也。」又云:「敢向淸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去方知冀北空。獨鶴不須驚夜旦,羣鳥未可辨雌雄。廬山自古不到處,得與幽人仔細窮。」軾爲劉恕有學問,性正直,故作此詩美之。因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也。恕於是時自館中出監酒務非敢怨時之不容,馬融謂鄭康成:「吾道東矣。」故比之汲黯在朝,淮南寢議,又以比恕之直。又韓愈云:「冀北馬羣遂空。」言館中無人也。嵇紹昂昂如獨鶴在鷄羣,又淮南子,鷄之將旦,鶴知夜半,又以劉恕比鶴,謂衆人爲鷄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意言今日進用之人,君子小人雜處,如烏不可辨雌雄。其詩在冊子內。

送蔡冠卿知饒州

一熙寧五年二月內,大理少卿蔡冠卿,准勅差知饒州。軾作詩送之曰:「吾觀蔡子與人遊,掀逐笑語無不可。平時儻蕩不驚俗,臨事迂闊乃過我。橫前坑穽衆所畏,布路金珠誰不裹。邇來變化驚何速,昔號剛強今亦頗。憐君獨守廷尉法,晚歲卻理鄱陽柁。莫嗟天驥逐羸牛,欲試良玉須猛火。世事徐觀眞夢寐,人生不信長坎坷。知君決獄有陰功,他日老人酬魏顆。」除無譏諷外,云「橫前坑穽衆所畏」,以譏當時朝廷用事之人,有逆其意者,則設坑穽以陷之也。又云「布路金珠誰不裹」,以譏諷朝廷用事之人,有順其意者,則以利誘之,如以金珠布路也。夫云「邇來變化驚何速,昔號剛強今亦頗。」以譏士大夫爲利所誘脅,變化以從之,雖舊號剛強,今亦然也。又云「憐君獨守廷尉法」,言冠卿屢與朝廷爭議刑法,以致不進用,卻出守小郡也。又云「莫嗟天驥逐羸牛」,軾以冠卿比天驥,以進用不才比羸牛。軾意以譏諷朝廷進用之人不當也。又云「欲試良玉須猛火」,良玉經火不變,然後爲良。言冠卿經歷艱阻折挫,節操不改,如良玉也。又云「世事徐觀如夢寐,人生不信長坎坷。」爲冠卿屢與朝廷爭議刑法,致不進用。言人事得喪,古來譬如夢幻,當時執政,必不常進,冠卿亦不常退。故云「人生不信長坎坷」也。其詩係冊子內

爲張次山作《寶墨堂記》

一熙寧五年內,軾往通判杭州日,太子中舍越州簽判張次山,有書求軾作本家《寶墨堂記》。除別無譏諷外,云蜀之語曰:「學書者紙費,學醫者人費。此言雖小,可以喩大。世好功名者,以其未試之學,而驟出之於政,其費人豈特醫者之比乎!」軾以謂學醫者當知醫書,以窮疾之本原。若今庸醫瞽伎,投藥石以害人性命,意以譏諷朝廷進用之人,多不練事,驟施民政,喜怒不常,其害人甚于庸醫之末習。八月二十四日,准問目,供說因依,卽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送杜子方陳珪戚秉道

一熙寧五年杭州錄參杜子方,司戸陳珪,司理戚秉道,各爲承勘本州姓裴人家女使夏沈香投井,姓裴人家女亦在內,身死不明事。當時夏沈香,只決臀杖二十,放。後來本路提刑陳睦,舉駮上件公事,差秀州通判張若濟通勘,決殺夏沈香。前項三官,因此衝替,意提刑陳睦,及勘官張若濟,駁勘不當致此。三人無辜失官,軾作詩送之云:「秋風瑟瑟鳴枯蓼,船閣荒涼夜悄悄。正當逐客斷腸時,君獨歌呼醉達曉。老夫平生齊得喪,尙戀微官失輕矯。君今憔悴歸無食,五斗未可秋毫小。君今失意能幾時?月啖蝦䗫行復皎。殺人無驗中不快,此恨終身恐難了。徇時所得無幾何,隨手已遭憂患繞。期君已似種宿麥,忍饑待食明年赻。」此詩除無譏諷外,云:「君今失意能幾時,月啖蝦䗫行復皎。」意取盧仝月蝕云:「傳聞古來說,月蝕蝦䗫精。」盧仝意比朝廷爲小人所蒙蔽也。軾亦言杜子方等本無罪,爲陳睦張若濟蒙蔽朝廷,以致衝替逐人,後當感悟牽復,云:「循時所得無幾何,隨手已遭憂患繞。」意謂張若濟不久自爲公事也。此詩係冊子內。

與王鞏作《三槐堂記》幷眞贊

一元豐二年八月九日,與王鞏寫次韻黃魯直詩,所有譏諷,在黃庭堅項內聲說,及十月中王鞏書來,求軾作本宅《三槐堂記》,並其父王素字仲儀真贊,除無譏諷外,云:「吾儕小人,朝不謀夕。相時射利,皇卹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言祖宗朝若無此有德君子,安能建國乎?以言王旦父子也。其真贊,除無譏諷外,云:「平居無事,商功利,課殿最,誠不如新進之士,至於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衆,呼之不來,麾之不散,唯世臣巨室為能。」意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止可商功利,謂殿最而已,若緩急安衆決策,須舊臣有德之人,素所畏服者。又云:「使新進之人當之,雖有韓白之勇,良平之奇,豈能坐勝。」有才而德望未隆者,縱有韓信、白起之勇,張良、陳平之智,亦不如世臣宿將,人素畏服,成功速也。又云:「彼寠人子既陋且寒,終勞永憂,莫知其賢。」意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出於貧賤,意見鄙儉,空多勞憂,不足為利也。軾八月二十四日准問目,供具因依,即不係朝旨降到冊子內。

謝錢顗送茶一首

一熙寧六年,軾任杭州通判日,因本路運司差往潤州勾當公事,經過秀州,錢顗字安道在秀州監酒稅,曾作臺官,始於秀州與之相見。得顗作詩一首,送茶與軾,復與詩一首謝之。除無譏諷外,云:「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獷。」以譏世之小人,乍得權用,不知上下之分,若不諂媚妖邪,卽須頑獷狠劣。又云:「體輕雖欲強浮泛,性滯偏工嘔酸冷。」亦以譏世之小人,體輕浮而性滯泥也。又云:「其間絕品非不佳,張禹縱賢非骨鯁。」亦以譏世之小人如張禹,雖有學問,細行謹飭,終非骨鯁之人。又云:「收藏愛惜待嘉客,不敢包裹鑽權悻。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癭。」以譏世之小人,有以好茶鑽要貴者,聞此詩當大怒也。上件詩,係降到冊子內。

送范鎭往西京

一熙寧十年二月三日,范鎭往西京。軾作詩送之,軾咋知密州得替,到關城外,借得范鎭園安泊,鎭,鄉里世舊也。其詩除無譏諷外,云:「小人眞闇事,閑退豈公難。」意以諷今時小人,以小才而亨大位,闇於事理,以進爲榮,以退為辱。范鎭前爲侍郎,難進易退,小人不知也。又云:「言深聽者寒。」軾謂鎭舊日多論時事,其言深切聽者爲恐。意言鎭當時所言,皆不便事也。軾九月三日,在臺准問目,供出其詩,卽不係降到冊子內。

祭常山作放鷹一首

一熙寧八年五月,軾知密州。內於本州常山泉水處祈雨有應,軾遂立名爲雲泉。九年四月癸卯,立石常山之上。除無譏諷外,云:「堂堂在位,有號不聞。」以譏諷是時京東連年蝗旱訴聞,隣郡百姓訴旱,官吏多不接狀依法檢收災傷,致令怨歎之聲,盈於上下。當時之人,耳如不聽,故記有嗟呼之詩也。去年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詩一首,題在本州小廳上。除無譏諷外,云:「聖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麾。」意取西涼州主簿謝艾州文本書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軾爲將,亦不減謝艾也。故作放鷹云:「聖朝若用軾爲將,不減尙父能鷹揚。」軾在臺供說,卽不係冊子內。

《後𣏌菊賦》幷引

一熙寧八年秋,軾知密州漣水縣,著作佐郞盛僑《後𣏌菊賦》幷引。其詞內譏諷情意已在王鞏項內聲說。

同李𣏌因獵出遊孤山作詩四首

一熙寧五年,軾任通判杭州,於十二月內,與發運司勾當公事大理寺丞𣏌,因獵出遊孤山,作詩四首。內第二首有譏諷,其意已在王詵項內聲說。

徐州觀百步溪詩

一熙寧十年知徐州日,觀百步溪,作詩一篇,卽無譏諷,有本州教授舒煥,字堯文。和云:「先生何人堪並席,李郭相逢上舟日。殘霞明滅日腳沉,水面沉雲天一色。磷磷石若鐡林兵,翻激奔衝精甲日。岸頭旗幟簇五馬,一櫓飛艎信未下。入夜寒生波浪間,汗衣如逐秋風乾。相忘河魚互出沒,得性沙鳥鳴間關。委蛇二龍乃神物,遊樂諸溪誠爲難。築亭種柳恐不暇,天下龍雨須公還。」上件詩意無譏諷,所有山村詩,卽不曾寄呂仲甫。

張氏蘭皋園記

一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與張碩秀才撰宿州靈壁鎭張氏蘭皋園記,卽無譏諷。

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御史臺

一今年七月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攝軾前來,至八月十八日,赴御史臺出頭。當日准問目,方知奉聖旨根勘。當月二十日,軾供狀時,除《山村》詩外,其餘文字幷無干涉時事。二十二日,又虛稱更無往復詩等文字。二十四日,又虛稱別無譏諷嘲詠詩賦等應系干涉文字。二十四日,又虛稱即別不曾與文字往還。三十日,卻供通自來與人有詩賦往還人數姓名。又不說曾有黃庭堅譏諷文字等因依。再勘方招外,其餘其後供析語言因依等不同去處,委是忘記,誤有供通,即非諱避。軾有此罪愆,甘伏朝典。十月十五日,奉御寶批見勘治蘇軾公事,應內外文武官,曾與蘇軾交往,以文字譏諷政事,該取會驗問看若干人聞奏。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准中書批送下本所,伏乞勘會蘇軾舉主。奉聖旨,李清臣按後聲說,張方平等並收坐。奉聖旨,王鞏說執政商量等言,特與免根治外,其餘依次結按聞奏。又中書省劄子權御史中丞李定等,准元豐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劄子,蘇軾公事見結按次。其蘇軾欲乞在臺收禁,聽侯敕命斷遣。奉聖旨依奏。

按後收坐人姓名:王鞏、王詵、蘇轍、李清臣、高立、僧居則、僧道潛、張方平、田濟、黃庭堅、范鎮、司馬光、孫覺、李常、曾鞏、周邠、劉摯、吳琯、劉攽、陳襄、顏復、錢藻、盛僑、王紛、戚秉道、錢世雄、王安上、杜子方、陳珪。

已上係收蘇軾有譏諷文字,不申繳入司。

章傳、蘇舜舉、錢顗、蔡冠卿、呂仲甫、劉述、劉恕、李𣏌、李有間、趙㫤、李孝孫、伸伯逵、晁端彥、沈立、文同、梁交、關景仁、張次山、徐汝奭、吳天常、劉瑾、李佖、晁端成、邵迎、陳章、楊介、刁約、姜承顏、張援、李定、毛國華、劉勛、沈逈、許醇、黃顏、單錫、孔舜亮、歐陽脩、焦千之、孫洙、岑象之、張先、陳烈、張吉甫、張景之、李庠、孫弁。

已上承受無譏諷文字。

御史臺根勘結按狀

御史臺根勘所,今根勘蘇軾王詵情罪,於十一月三十日,結按具狀申奏。差權發運三司度支副使陳睦錄問。別無翻異。續據御史臺根勘所狀稱。蘇軾說與王詵道:「你將取《佛入涅槃》及《桃花雀竹》等,我待要朱繇、武宗元畫《鬼神》。」王詵允肯言得。

一熙寧三年已後至元豐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德音前令王詵送錢與柳祕丞,後留僧思大師畫數軸,幷就王詵借錢一百貫,幷為婢出家及相識僧,與王詵處許將祠部來取,幷曾將畫與王詵裝褙,幷送李清臣詩,欲於國史中載所論,幷《湖州謝上表》譏用人生事擾民。准敕臣僚不得因上表稱謝,妄有詆毀,仰御史臺彈奏。又條海行條貫,不指定刑名,從不應為輕重,准律不應為事理,重者杖八十斷,合杖八十私罪。又到臺累次虛妄不實供通,准律,別制下問按推,報上不以實,徒一年。未奏減一等,合杖一百,私罪。

一作詩賦等文字譏諷朝政闕失等事。到臺被問,便具因依招通。准律,作匿名文字,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准敕罪人因疑被執贓狀未明,因官監問自首;因按問欲舉自首;又准刑統,犯罪按問,欲舉而自首,減二等。合比附,徒一年,私罪。係輕,更不取旨。

一作詩賦及諸般文字寄送王詵等,致有鏤板印行。各係譏諷朝廷及謗訕中外臣僚。准敕作匿名文字,嘲訕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情重者奏裁。准律犯私罪以官當徒者,九品以上,一官當徒一年。准敕館閣貼職,許為一官。或以官,或以職,臨時取旨。據按蘇軾見任祠部員外郎直史館,幷歷太常博士,其蘇軾合追兩官,勒停放。准勒比附定刑,慮恐不中者奏裁。其蘇軾係情重,及比附幷或以官或以職。奉聖旨:蘇軾可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註】上文出自:(宋)朋九萬撰,王雲五主編:《東坡烏臺詩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第1至33頁。

 

《詩讞》全文  (宋)宣城周紫芝少隱錄

按《東坡先生年譜》云:元豐二年己未,先生四十四歲。七月,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何大正、舒亶諫議大夫李定,言公作爲詩文,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無所畏憚。國子博士李宜之狀亦上。七月二日,奉聖旨送御史臺根勘。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追之。過南京,文定張公上劄、范蜀公上書救之。八月十八日,赴臺獄時獄司必欲置之死地。煅煉久之,不決。子由請以所賜爵贖之,而上亦終憐之,促具獄。十二月二十四日,得旨責檢校尙書水部員外郞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按舒亶論公云:「陛下發錢本以業貧民,則曰:「嬴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羣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造物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議鹽鐵,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聞見錄》云:「李定、王介甫客也。定不持所生母仇氏服。蘇子瞻以爲不孝,惡之。定以爲恨,後遂劾子瞻作詩謗訕朝政云。」

王定國《甲申雜記》云:「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予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鞫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啓問。」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衆人曰:「蘇軾奇才也。衆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卽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歎息不已。

東坡云:「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眞宗旣東封,訪天下隱者。杞人楊朴能爲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曰:“惟臣妻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余在湖州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予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謂妻子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詩送我乎?」妻子不覺失笑,予乃出。

《龜山語錄》云:「作詩不知《風》、《雅》之意,不可以作詩。詩尙譎諫,惟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乃爲有補,若諫而涉于毀謗,聞者怒之,何補之有?觀東坡詩只是譏誚朝廷,殊無温柔篤厚之氣,以此人故得而罪之。」

山村絕句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教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

讞案:此詩意言是時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取前漢龔遂令人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爲帶刀佩犢,意言但得鹽法寬平,令民不帶刀劍而買牛犢,則民自力耕,不勞勸督,以譏鹽法太峻不便也。

老翁七十自腰鐮,慙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讞案:此詩意言山中之人飢貧無食,雖老猶自採筍蕨充飢。時鹽法峻急,僻遠之人,無鹽食用,動經數月,若古之聖賢,則能聞《韶》忘味。山中小民,豈能食淡而樂乎?以譏鹽法太急也。

杖藜裹飯去忽忽,過眼靑錢轉手空。嬴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讞案:此詩意言百姓請得靑苗錢,立便於城中浮費使卻。又言鄕村之人,一年兩度夏秋稅及數度請納和預買錢。今來更添靑苗助役錢,因此莊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著次第,但學得城中人語音而已。以譏新法靑苗助役不便也。

塔前古檜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雲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閒惟有蟄龍知。

《石林詩話》云:元豐閒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之。時相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之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云:「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閒惟有蟄龍知。」陛下龍飛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王定國《聞見近錄》:王和父嘗言:「蘇子瞻在黃州,上數欲用之。王禹玉輒曰:『軾嘗有「此心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而不敬,乃反求知蟄龍乎?」章子厚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亦皆可以言龍也。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臥龍,豈人君也?」及退,子厚詰之曰:「相公乃欲覆人家族耶?」禹玉曰:「此舒亶言耳。」子厚曰:「亶之唾其亦可食乎?」

胡苕溪云:東坡在御史獄,獄吏問云:「檜詩『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閒惟有蟄龍知。』有無譏諷?」東坡答云:「王安石云『天下蒼生望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獄吏爲之一笑。

贈孫莘老

嗟余與子久離羣,耳冷心灰百不聞。若對靑山談世事,當須舉白便浮君。

讞案:任杭州逋判日,轉運司差往湖州相度堤岸利害,因與知湖州孫覺相見,作詩與之。某是曉約孫覺幷坐客,如有言及時事者,罰一大盞,雖不指言時事是非,意言時事多不便,不得說也。

天目山前淥浸裾,碧瀾堂下看銜艫。作堤捍水非吾事,閒送苕溪入太湖。

讞案:某爲先曾言水利不便,卻被轉運司差相度堤岸。又云「作堤捍水非吾事」言本非興水利之人,以譏水利之不便也。

秋日牡丹

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讞案:杭州一僧寺內秋日開牡丹花數朵,陳襄作絕句,某和之。此詩譏當時執政,以化工比執政,以閒花比小民。言執政但欲出新意擘晝,令小民不得暫閒也。

寄子由

眼看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遲鈍終須投劾去,使君何日換聾丞?

讞案:某初到杭州,寄弟轍詩。此云「眼看時事力難任」,時事,謂新法靑苗助役等事也。言己才力不能勝任,意亦是譏新法事煩,難了辨也。

八月十五觀潮

吳兒生長狎濤淵,昌利忘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讞案:時新有旨禁弄潮,故云:「吳兒生長狎濤淵,昌利忘生不自憐。」蓋言弄潮之人,爲貪官中利物,致其閒有溺死者,故朝旨禁斷。某爲主上好興水利,因作此詩,言:「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意言東海若知此意,當令斥鹵地盡變桑田,此事之必不可成者,以譏興水利之難成也。

和李常韻

何人勸我此閒來,絃管生衣甑有埃。綠蟻濡脣無百斛,蝗蟲撲面已三回。磨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拾棄孩。爲郡鮮歡君莫歎,猶勝塵土走章臺。

讞案:李常寄來字韻,某依韻和之。此詩譏新法減刻公使錢太甚,及造酒不得過百石,致絃管生衣,釜甑有塵。及言蝗蟲盜賊災傷饑饉之甚,以譏朝廷政事闕失,及新法不便之所致也。

題風水洞

山前乳水隔麈凡,山上仙風舞檜杉。細細龍鳞生亂石,團團羊角轉空嵒。馮夷窟宅非梁楝,禦寇車輿謝轡銜。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

讞案:熙寧七年八月望,遊杭州風水洞,留題此詩。云:「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意謂朝廷行新法之後,世事漸以艱難,小人多務讒謗。某思之不可以合,又不可以容,故欲棄官求隱居之地也。

趙彥才詩註云:蓋言世態可厭,欲從馮夷之水居,禦寇之風馭,爲可以脫譏讒也。詩集作欲出,讞案作「吾欲去」,今從讞案。

和劉道原

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去方知冀北空。獨鶴不須驚夜旦,羣烏未可辨雌雄。廬山自古不到處,得與幽人子細窮。

讞案:《和劉道原》見寄詩,意謂劉恕有學問,性正直,故作此美之。因以譏諷當今進之人也,「敢向淸時怨不容」,是時恕自館中出監稅,言非敢怨時之不容子也。馬融謂鄭康成「吾道東矣」,故以比之,汲黯在朝,淮南寢謀。又以比恕之直也。又使韓愈云「冀北馬羣遂空」,言館中無人也。嵇紹昂昂如獨鶴在鷄羣,又《淮南子》,「雞知將旦,鶴知夜半」。又以劉恕比鶴,謂衆人爲雞也。《詩》云:「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意言當今朝廷進用之人雜處,如烏之不可辨雌雄也。

習射放鷹

靑蓋前頭點皁旗,黃茅岡下出長圍。弄風驕馬跑空立,趂兔蒼鷹掠地飛。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满征衣。聖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効一揮。

讞案:知密州日,因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此詩,意取西涼州主簿謝艾,本是書生,卻善用兵。意以此自比言聖朝若用某爲將,不減謝艾也。

和劉攽韻

白髪相望兩故人,眼看時事幾番新。曲無和者應思郢,論少卑之且借秦。歲惡詩人無好語,夜長鰥守向誰親?少思多睡無如我,鼻息如雷撼四鄰。

讞案:熙寧九年,劉攽寄秦字韻詩與某,尋和之。此云「眼看時事幾番新」,以譏近日更立新法事多也。

十載漂然不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詩。門前惡語誰傳出?醉後狂歌自不知。刺舌君今猶未戒,炙眉我亦更何詞?相從痛飮無餘事,正是春容最好時。

讞案:劉攽聞人唱某小詞,作詩相戲,某和之。此詩引賀拔甚以錐刺其子舌戒以言語事以戲攽,又不合引王舒狂言,爲王敦炙其眉事以自比。以譏時人不能容狂直之言也。

和李淸臣韻

五斗塵勞尙足留,閒門聊欲治幽憂。羞爲毛遂囊中穎,未許朱雲地下遊。無事會須成好飮,思歸時亦賦《登樓》。羡君幕府如僧舍,日向城西看浴鷗。

讞案:弟轍時在徐州,李淸臣於詩後批云:「可求子瞻共和。」某次其韻。朱雲,漢成帝時乞斬張禹。漢成帝欲誅之,朱雲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遊足矣!」龍逢、比干皆因諫而死,某爲屢言新法,不蒙施行,不合以朱雲自比,意言聖明之世,必無誅戮之事。故云「未許朱雲地下遊」。王粲是魏武帝時人,因天下亂離,故粲在荆州依托劉表。在《登樓賦》中有懷鄉思歸之心意,亦欲作此賦也。

送李淸臣

珥筆西歸近紫宸,太平典册不綠麟。付君此事寧論晉,載我當時舊過秦。門外想無千斛米,墓中知有百年人。看君兩眼明如鏡,休把春秋坐素臣。

讞案:李淸臣差修國史,賦詩送之,某於仁宗朝曾進論二十五首,皆論往古得失。賈誼,漢文帝時人,追論秦之過失,作《過秦論》,(漢)司馬遷《史記》載之。某妄以賈誼自比,意欲李淸臣於國史中載所進論。

司馬君實獨樂園

《元城先生語錄》云:老先生於國子監之側,得故營地、創獨樂園,自傷不得與衆同也。不以當時君子自比伊周孔孟,公乃以種竹澆花事自比唐晉閒人以救其弊也。胡苕溪云:「元城所爲謂當時君子自比伊周孔孟者,意誚金陵也。」

靑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花香襲杖屨,竹色侵杯斝。尊酒樂餘春,棋局消長夏。洛陽古多士,風俗猶爾雅。先生臥不出,冠蓋傾洛社。雖云與衆樂,中有獨樂者。才全德不形,所貴知我寡。先生獨何事,四海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持此欲安歸,造物我不舍。名聲逐吾輩,此病天所赭。撫掌笑先生,年來學喑啞。

讞案:司馬光在西京葺一園,名獨樂園,作詩寄之。此詩言四海望光執政,陶冶天下,以譏見任執政不得其人。又言兒童走卒皆知其姓字,終當進川,緣光意曾言新法不便,某亦曾言新法不便。旣言終當進用光。意亦譏朝廷新法不便,終用光改變此法也。又言光卻瘖默不言,意望光依前上言攻擊新法也。

《古今詩話》云:東坡《獨樂園詩》,只頭四句已多說盡,便可以入圖晝矣。

胡苕溪云:大率東坡每題詠景物,於長篇中只篇首四句便能寫盡,語仍快健,如《廬山開先漱玉亭》首句云:「高巖下赤日,深谷來悲風。擘開靑玉峽,飛出兩白龍。」《谷林堂》首句云:「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風初」。《行瓊儋間》首句云:「四州環一島,百洞蟠其中。我來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藤州江上夜對月》首句云:「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徑寸珠,墮此白玉盤。」此聊舉其四詩,他之類此甚衆也。

送劉攽通判秦州

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誇舌在牙齒中,是中惟可飮醇酒。讀書不用多,作詩不須工,海邊無事日日醉,夢回不到蓬萊宮。秋風昨夜入庭樹,蓴絲未老君先去;君先去,幾時回?劉郞應白髮,桃花開不開。

讞案:此云:「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誇舌在牙齒中,是中惟可飮醇酒。」言當學阮籍口不臧否人物,惟可飮酒勿談時事,意以譏新法不便不容人直言也。

送曾鞏通判越州

醉翁門下士,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羣妍。昔從南方來,與翁兩聯翩。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賈誼窮適梁,樂生老思燕。那因江膾美,遽厭天庖羶?但苦世論隘,聒耳如蜩蟬。安得萬頃池,養此橫海鱣?

讞案:曾鞏通判越州,臨行館閣同舍舊例餞送,衆人分韻得然字韻。此云:「但苦世論隘,聒耳如蜩蟬」,以譏近日朝廷進用,多刻薄之人,議論褊隘,喧亂如蟬。又云「安得萬頃池,養此橫海鱣者。」以比曾鞏賢才也。後漢黄憲,汪汪如萬頃波。言安得有度量如黃憲者,以容養此宏才也。熙寧五年,某寫書柬寄曾鞏,言賦役毛起,鹽法峻急,民不堪命,以譏新法靑苗助役煩碎如毛,及鹽法峻急不堪也。

留題風水洞

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閒不可無我吟。路長漫漫傍江浦,此閒不可無君語。金鯽池邊不見君,追君直過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遠,騎馬少年淸且婉。風巖水穴舊聞名,只隔山溪夜不行。溪橋曉漏浮梅蕚,知君繫馬巖花落。山城三日尙逶遲,妻孥怪罵歸何時。世上小兒誇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讞案:熙寧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游州風水洞,節推李泌知軾到來,先行三日,留彼見待,某到彼于壁上留題詩。末句云:「世上小兒誇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意以譏諷世之小人多務急進也。

先生詩話云:「舊續蘇子美《六和塔詩》云:「松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初不喩此語,及倅錢塘,乃知寺後池中有此魚如金色也。昨日復游池上,投餅餌乃略出,不食復入,則此魚自珍貴蓋久矣。

和劉道源寄張師氏

仁義大捷徑,詩書一旅亭。相夸綬若若,猶誦麥靑靑。腐鼠何勞嚇,高鴻本自冥。顚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

讞案:此詩譏近日朝廷進用之人,以仁義爲捷徑,詩書爲逆旅,但爲印綬爵祿所誘,則假捷徑以進,如莊子所謂「儒以詩禮發冢」,故云「麥靑靑」。又言:「小人之顧祿位,如鴟以腐鼠嚇鵷鶵,其溺於利如人之醉於酒,酒盡則自醒也。

《元城先生語錄》云:子弟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處。元豐二年,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在南京,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遣其子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史之屬,無金張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耳,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在,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爲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爲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爲例。」神宗好名而畏義,疑可以止之。讞案所載不止此,餘長篇詳見別集刊行。

御史獄中遺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靑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本序云:予以事繫御史臺獄,府吏稍見侵,自謂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翰林蘇公以元豐二年八月十八日屬吏,十二月二十七日獄成,有旨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郞充黃州團練副使。公就逮百有餘日,凡御史追捕訊鞫之辭,率坐詩語譏謗,故當時款牘好事者往往爭相傅誦,謂之詩讞。予前後所見數本,雖大槪相類,而首尾詳略多不同。今日趙店士攜當塗儲大夫家所藏以示予,比昔所見加詳,蓋善本也。初東坡以湖州謝表獲罪於朝,監察御史何正臣、舒亶輩交章力詆,皆以公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宜大明誅罰,以厲天下,於是始有殺公之意焉。神宗皇帝以英明果斷之資,回羣議於恟恟中,賴以不死,余頃年嘗見章丞相論事表云:軾十九擢進士第,二十三應直言極諫科,擢爲第一。仁宗皇帝得軾以爲一代之寶,今反置在囹圄。臣恐後世以謂陛下聽諛言而惡訐直也。舊傳元豐閒朝廷以羣言論公,獨神廟惜其才,不忍。大丞相王文公曰:「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當時讞議以公一言而決。嗚呼!誰謂兩公乃有是言哉!義理、人心所同,初豈有異時論事有不合焉?紫芝書。

【註】上文出自:(宋)宣城周紫芝少隱錄,王雲五主編:《東坡烏臺詩案‧詩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第1至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