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生七十自述

序言

李常生自序

我出生於1949年1月,今年實歲算是71歲,虛歲是72歲。前兩年都在花時間撰寫《蘇軾行蹤考》、《蘇轍行蹤考》,沒有時間靜下心來下筆撰寫自己的《七十自述》。

《蘇軾行蹤考》已於去年(2019)8月出版,《蘇轍行蹤考》也已經在今年六月中在臺北國家圖書館申請書號,並且正式出版。騰出一段時間將自己一生的曲折、感觸和論述躍然紙上,給自己一個交待,也給後人一個警示。

我最重要的傳奇是在中國大陸二十年內讀了三個博士:南京東南大學建築(城市規劃)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歷史(古代歷史)博士、武漢大學文學(古代文學)博士。

第二個重要傳奇是花了十二年,尋找蘇軾、蘇轍的足跡,追循兩位先賢,跟著他們兄弟走完一生。他們走過的路、到過的地方,我大約不止一次都走過、去過。也許蘇軾、蘇轍歿後,我是歷史上第一個完成這項使命的人。由於自己的身體健康不佳,在尋找蘇軾、蘇轍的道路中,曾經昏倒過八次。

第三個重要的傳奇是,我寫完了《蘇軾行蹤考》,內容包括近120萬字、1700頁,其中我繪製了800張彩色地圖,裝訂了五冊。在大陸出版,地圖需要審核,每張1000元人民幣,審核費共需80萬元。彩色打印一套約需1250元人民幣,許多出版社與我談過出版的事,然碰到地圖審核與印刷成本過高的問題,所有的出版社都收手了。在臺灣由於市場太小,因此沒有出版社敢於印刷出版。事實上,我原先也沒有想過要正式出版《蘇軾行蹤考》,只想在完成後將電子檔傳送給全球需要的華人學者、學生等作為參考。這本書,我僅打印、裝訂了五套送予下列單位:臺北國家圖書館、北京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東南大學、武漢大學文學院。在我將電子檔傳送給許多朋友後,據我所知,確有許多讀者自行打印裝訂,也算是一個佳話;《蘇轍行蹤考》出版後,也是採用這個模式普遍免費贈送大眾參考使用。本書共計約50萬字、800頁、400張彩色地圖,裝訂成上下兩冊。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以前當過的太守、京官都是一場夢,被貶居的黃州、惠州、儋州,才是蘇軾真正一生的功業,看似淒涼,也就是「平凡」地過了一生,盡到了一般人一生應負的責任與義務,真正走完了生命的程序,沒有原先想的那麼輝煌榮耀,只不過就是過了悲欣交集、喜怒哀樂的一生。

我在六十歲的時候,認為自己最驕傲的是能讀完三個博士;六十五歲時,最驕傲的是夢想自己能夠寫完《蘇軾行蹤考》、《蘇轍行蹤考》這兩本有意義的書;七十歲時,最驕傲的是,我跟著蘇軾、蘇轍走完了一生;到了現在,終於明白,最驕傲的只是,能放下心裡所有的東西。原來一生將要走完,才覺醒自己沒有什麼足以驕傲之事。只不過在世上還留有一些牽絆,揮之不去。

林語堂說過幾句名言:「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我的心靈成長過程,大約也就是這樣了,過了七十歲,東想想、西想想,自己真是很多都不懂。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值得驕傲之事?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我也就是這樣糊里糊塗地過了一生。談不上驕傲,也不需要刻意去後悔。

                                   李常生  2020/06/08  臺北中和宅

 

金瑋博士序

李先生常生,生於常州。宋建中靖國元年,東坡蘇軾逝於常。後九百年,常生孜孜求新傳蘇軾以易林著。故讀坡書行坡路,造次顛沛十數春秋必於是。苦尋仙蹤,道長且崎,數厥於途猶不廢;遍研典籍,著逾百萬,焚膏繼晷終不輟。千載下知坡而忘我孰人?因謂之常生。

自我客金陵,寄隨園,幸拜識。初晤即驚服。一日往謁,見其臂膝血痕赫然。笑言行於山間忽失足,非路人不能活。我大駭。時負笈學苑,未深歷世事,惑其人一撲何以至於不起。丁酉春先父以沉疴遽逝於行道中,傷悲間方悟不虛。相從學於園中,師兼友事,探學論道談世,受教尤多。雖心誠意正,恐吾亦不乏直言無狀。竟不棄,而謬許。惜我墮俗網,負厚望。嘗戲功業東大師大武大,今將成,近心所欲,先生又擬自述,告以索序。瑋自知無資才,敬辭不許,惟從命。

然身疾食少勞多,迫人深慮。數假坡言以說,物之廢興成毀難知,君子意可寓不可留,夢幻泡影,豈非執念?而其凜然道,捨我其誰!付諸莞爾。知其心安逍遙,無掛生死。由是不勸不沮。遂效顰東坡傳方山。及今日,三百七十言成,為先生壽。

                  金瑋    2018年12月27日 於山東濟南敬筆

 

蘇勇博士序

李常生老先生於2017年秋來武漢大學攻讀他人生的第三個博士學位,亦是其第三個博士專業。晚輩有幸與其住同一宿舍隔壁鄰舍,而巧合的是李老先生研究的是東坡先生的一生和其走過的地方,個人恰巧與被研究者為同一姓氏。俗語「近水樓臺先得月」,晚輩居然與李先生成為了忘年交。近日,先生《七十自述》即將出版,邀請晚輩寫序,但細想下,個人作為晚輩,亦無半點名氣,怎能為先生寫此類文章呢?但先生半年前即以邀約,還是以晚輩的身份勉為其難寫這篇序吧。

李常生先生正直,同時不缺早年赤子之心。聽先生自述幼年隨母親由大陸流落臺灣,早年的生活可謂異常艱辛。至成年,先是在世界知名的臺灣政治大學求學,畢業後先是從軍,後又從商,再又是自學建築,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和建築設計師。晚年先是在世界建築行業排名前茅的東南大學拿到建築學博士學位,結合其早年工作經歷,早已經是該行業領域內的專家。後又到南京師範大學攻讀人生第二個歷史學博士學位。此亦其撰寫《蘇軾行蹤考》的人生階段。

因住隔壁,晚輩常與先生有往來。聞悉先生早年為寫《蘇軾行蹤考》走遍東坡先生所走過之路,親自體驗和考察,亦花費不菲。對於其追求以及做學問的態度,作為晚輩,亦作為「同學」,個人深表佩服。想必先生來武漢大學攻讀文學學位的博士,定是希望能夠從專業的角度,跨學科,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蘇軾、蘇轍的學問和為人。進而提升其對這兄弟兩位,個性出奇、才華橫溢的千年大家的更深刻理解。李先生常言:「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與大家林語堂的《蘇軾傳》相比!」先生的目標和豪氣讓晚輩佩服不已。

先生亦精通繪畫,其設計的插畫作品卻很有一股少年風格,先生心態可以見一般。無論從人生經歷來看,還是興趣追求而言,先生所擁有是一個多彩的世界。這點與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頗像,他曾經說過:「有時間但浪費它的人,不會有朋友,更不會有錢」。從李先生遍佈天下的人際交往、過往的輝煌和當前的成就來看,先生是做到了!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博士   蘇 勇

                 2019/05/01  武漢大學櫻園(獅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