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生七十自述

附錄「跋」

附錄「跋」

 

熊言安教授跋

坡翁異代有知音

晨曦初顯,群鳥啁啾,幾場雨後,天已放晴。推窗遠望,龍山朦朧,樹影婆娑。遙望遠方,不禁又想起李常生老師,疫情正緊,他和小圓嫂子現在還好嗎?此時,李老師該已起床伏案寫作了吧?

真想有機會去李老師臺北家中看看,看看嫂子,給嫂子鞠個躬,以表達我的敬意。我常常想,李老師幾十年在大陸求學和研究學術,除了巨額花費,還不能陪伴妻子。如果沒有嫂子的支持,李老師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取得如今的成果的!我也想看看李老師的兒子李杰和女兒思佳,和他們握握手,然後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對他們說:真羡慕你們!羡慕你們有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一位為研究學術而付出巨大辛苦的父親,一位為蘇軾、蘇轍研究做出傑出貢獻的父親!他是你們的驕傲,也是我和所有南師大同學的驕傲。

最近拜讀了李常生老師的《七十自述》,感慨良多。其實我早就建議李老師寫一個自傳。我認為,不僅李老師研究的對象蘇軾、蘇轍是傳奇,而且李老師本人也是一個傳奇。第一,以偌大的年紀在大陸求學二十多年,先後攻讀了三個博士學位,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可能都是唯一的。第二,為了尋訪蘇軾、蘇轍行蹤,不僅花費了十多年時間,而且花費了钜資,其犧牲之大,在學術界恐怕是無人能及的。第三,別人研究蘇軾、蘇轍,大多是書齋式研究,而李老師卻是實地考察,沿著蘇軾、蘇轍的足跡走了十多年,我想在學術研究史上,能夠把蘇軾、蘇轍走過的路完完整整地走過一遍的人,恐怕只有李老師了,而且有的地方如眉山、密州、黃州、潁州、惠州、儋州等,他還不止去過一次。第四,每次尋訪蘇軾、蘇轍舊蹤,他都要叩頭。甚至與蘇軾、蘇轍相關的舊跡,他也同樣叩頭。不僅自己叩頭,還要求同去尋訪的人也一起叩頭。第五,孔凡禮先生在蘇軾研究上可謂是權威,然而,由於他是坐在書齋裡研究蘇軾,難免搞錯一些問題。李老師的獨到之處是能夠發現孔先生的諸多錯誤,實屬不易。當然,這主要緣於他獨到的研究方法。第六,他的研究成果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如王兆鵬先生已將李老師的成果用於最新的學術領域——文學地理學,在搜韻網上繪成蘇軾文學地圖,澤惠學林。又如國內著名圖書館和眾多學者已經紛紛收藏李老師的著作《蘇軾行蹤考》、《蘇轍行蹤考》,一些蘇軾研究專家如張志烈先生等已經高度關注李老師的研究成果。第七,蘇軾、蘇轍後裔蘇慎、東坡粉絲蘇洪先生等對李常生老師非常敬重和支持。

李常生老師以其學術成果和治學精神影響了很多後輩,最明顯的是南師大幾位同窗,如蘭石洪、李吾銘、王金偉、華雲剛、許玉婷、洪曉婷、陳為豔、趙文煥以及本人,就是李老師口中常說的「十君子」。我忝列其中,頗感慚愧。下面重點說說李老師對我研究蘇軾的影響。

近幾年,我在進行蘇軾書法與文學融通研究,並已連續兩年以相關選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不得不說,我選擇這個研究方向是受了李老師很大的影響。

我內心與蘇軾真正結緣始自李老師帶領我尋訪蘇軾蹤跡。記得2013年夏天,李老師帶著我先後去鎮江和滁州琅琊山尋訪蘇軾足跡。在鎮江,我們拜謁了米芾墓。李老師讓我和他一起叩頭,我認為這座墓未必真的是米芾之墓,就沒有叩頭,李老師自己叩了幾個頭。後來,連續幾天,李老師都在怪我不叩頭。去琅琊山時,拜謁歐陽修紀念館,對著歐陽修塑像和「一代文宗」匾額,李老師又要我和他一起叩頭,我這次就叩頭了。到了蘇軾書寫的《醉翁亭記》刻碑前,我又陪他叩了幾個頭。說了奇怪,自此以後,我也漸漸萌生了研究蘇軾的念頭,儘管我博士學位論文做的是《杜詩批點研究》。

李老師一直勸我做蘇軾研究。他到過潁州(阜陽)兩次,知道我家距離歐陽修、蘇軾曾經辦公、居住的州衙只有幾百米,認為我具有研究蘇軾的機緣。這個對我觸動很大,我也感覺到,如果我不研究蘇軾,那麼將有愧於蘇軾,有愧於曾經培育過我的這片土地。

李老師經常我和講述他蘇軾研究的心得,比如在超然臺上望月對《超然台記》的體會,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主題,孔凡禮《蘇軾年譜》中的一些錯誤,等等。他的講述更加激發了我對蘇軾研究的興趣。我於是決定研究蘇軾,把蘇軾傳世書法與文學融通作為切入點。

促使我研究蘇軾主要原因還有一個,李老師在蘇軾研究方面所積累的學識可以作為我研究蘇軾的重要支撐。可以說,有李老師這座「靠山」,我對蘇軾研究更有信心了。

我和李老師自2012年秋天相識,距今已有八九年了。期間,李老師還專門來安慶兩次,一次是為文學院學生搞講座,一次是帶領我到小孤山探訪蘇軾行蹤。李老師還在購書、複印資料等多方面幫助過我,甚至不吝贈送我一些珍貴書籍。

看到金偉兄給李老師《七十自述》寫的序,我也感覺有寫幾句話的必要,但《七十自述》讓我感動和受啟發的地方太多了,一時竟不知從何處下筆。又李老師明晨就要列印書稿,我於是匆匆寫了以上這些話。

此時,窗外又飄起了細雨,滴答滴答的雨聲好像是在傾訴我對李老師的思念。真的期盼他再來安慶住幾天。如果能來,我無論多忙,都要陪他去浮山和天柱山看看。我要告訴他,據安慶方志記載,這裡還有蘇軾和蘇轍兄弟的一些行蹤,如蘇軾曾寫過《過浮山》《遊潛山敘寄蘇子平》,轍曾寫過《射蛟浦》。

茲抄我2013年寫給李老師的一首小詩,或能表達我的一些不盡之意。《贈臺灣學者李常生先生》:

李常生先生於花甲之年,獲得東南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旋又考入南京師範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致力於蘇軾行跡研究。李先生歷時數年,遍訪蘇軾蹤跡,途中暈倒多次。余屢勸其全生養病,不聽。

千里奔波覓足痕,坡翁異代有知音。君心真是瑤池玉,不染人間一點塵。

                熊言安   安慶師大龍山漸晉齋

 2020年7月3日

李吾銘教授跋

2013年9月我終於考入南京師範大學讀博士,在隨園結識了來自臺灣的李常生老師。我們文學院的博士,都住在西山的11舍。李老師住在一樓,我時不時到他宿舍聊天。李老師當時已經是60多歲,跟我的父親是同輩人,但是並沒什麼所謂的代溝。李老師對生活充滿了積極進取精神,在已經獲得了東南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之後,仍然到南師大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這對於我們考博都非常困難的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就是事實。我在李老師宿舍的聊天,天南海北,無拘無束,現在回想起來獲益良多。他當時在研究蘇東坡,對東坡的一生行跡進行細緻研究。他不同於其他研究蘇東坡的學者,因為他對蘇軾的研究並不僅限於文獻的記載,還親身重走蘇軾一生的軌跡。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欲研究東坡一生功業,不僅要讀東坡之書,還要行東坡之路。這種問學方法,固然不新鮮,但是能夠親自踐行,實在令我等佩服。

2015年3月,我在湛江,李老師竟然親自到湛江來尋找東坡的行跡。我便隨著他也走了一遍當年東坡去海南時經過湛江的路。此後我才完全理解了李老師重走東坡一生的行跡的做法,這不但是一種做學問的方式,也是一種理解古人的方式。如今,李老師走完了東坡一生走過的路,完成了《蘇軾行蹤考》和《蘇轍行蹤考》兩部大著,又將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寫成《李常生七十自述》。雖然我與李老師相交時間不長,但是對他執著於學問的做法,深表欽佩。我也希望將來能夠通過重走一個人一生走過的路的方式,去真正瞭解一個人。儘管這個想法很奢侈,但是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希望李老師身體健康,繼續行走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李吾銘  於嶺南師範學院

                          2020年7月5日

華雲剛教授跋

在南師讀書期間,說到隨園最富傳奇色彩的人,應該就是李常生老師了。與李老師相識,大抵是緣分所致:我們同住一棟宿舍樓;李老師出生於江蘇常州,而我目前在常州工作;我們都喜歡蘇軾,當然在李老師的薰陶下,也能說上一些蘇軾的生平軼事。

李常生老師年屆六十五歲始來求學,可謂大器晚成。在得知他已在數年前畢業於東南大學,獲得建築學博士學位時,則大駭驚歎!不管是從專業的跨度,還是求知欲之旺盛,都令我們自感慚愧。其實,李老師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長途跋涉於祖國的山川大陸十多年,他曾在追溯蘇軾行蹤的過程,多次暈厥住院。我們都挺擔心他,但他不以為然。他將人生劃分為幾個階段,似乎能多完成一件事,已是上天眷顧。他的心態很好,大抵應當是受到蘇軾莫名感召吧。

最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獲得他人生的第二個博士學位後,他竟毅然再攻讀武漢大學文學博士,繼續研究蘇軾行蹤、蘇軾傳等。由此可見,在學術的道路上,李老師充滿韌勁,永遠走在學習的路上。他永遠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還有幾件事情需要完成,今天寫完第幾章……這似乎得益於他早年建築規劃設計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吧。

李老師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常和同屆王金偉兄、李吾銘兄等一道陪著李老師去食堂吃飯,飯後總要繞著校園到操場轉兩圈才回來。這也是我們交流和學習的好機會,我們的話題比較多,天南地北、歷史天文、古今中外,最重要話題的當然是蘇軾。而我之對於蘇軾研究的長進,大半得益於這飯後的「閒逛」時光。畢業論文的第一章也有部分內容得以於李老師實地考察、行蹤考訂的啟發,雖然不甚成熟,但大抵在努力挖掘並還原一個歷史人物的時空存在。

李老師的書籍非常多,這也是他大半苦惱之處。不買書,無法寫作;買了許多書,一則花費數萬之巨,二則搬家實屬不便。但去李老師的宿舍確是我們非常願意的事情,展覽圖書、暢談蘇軾,無可謂不快。工作後,常常憶起這段讀書以及和李老師的閒談時光,心底浮現的都是如此快樂。猶記得畢業時,我們一行人在學校旁邊的照相館照了一張照片,是我們最可寶貴的記憶。

常州是李老師的出生地,常生即命名於此。後來遷台後,與大陸隔絕,甚至在青年時期還目睹過兩岸炮戰,身居第一線的他對此多有記述。改革開放後,兩岸恢復正常交往,李老師便開始了他長達十幾年的《蘇軾行蹤考》的實地考察研究,他花費數十萬,行程數萬公里,多次踏遍蘇軾當年的行蹤,並輔以建築學製圖的精確,製作大量圖片,還原宋代中國的歷史面貌以及蘇軾人生行程。後來編輯成皇皇百萬字的巨著《蘇軾行蹤考》,發行出版。

我們從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有一次的聚會安排也因種種巧合耽擱了。踏上工作崗位,我們忙於各種瑣事。而李老師的學術更精進一層,繼而又完成《蘇轍行蹤考》,目前也已出版發行。如今李老師寫成《七十自述》一書,我們先睹為快,李老師說我們可以寫一些文字作為序跋之類的文字,於是便有了上面這些話。

                            華雲剛 於常州圖書館新館

                                     2020年7月3日

洪曉婷教授跋

有幸認識李老師是在南京求學期間。說實話,剛到隨園的時候,感覺博士生活還是有些苦悶的,有些摸不著頭腦。要煩惱大論文的寫作,小論文的發表,而自己一開始連什麼C刊是什麼,都不知道,感覺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推著走。

幸而在隨園結識了一群有趣的朋友。雖然大家年齡、經歷不盡相同,甚至差異很大,但是聚在一起,卻是十分相投,一起度過許多歡樂的時光。至今想起,仍是滿心喜悅和感恩,人生能有這樣一段緣分。李老師便是其中最特別的一位。

開始我並不知道我的宿舍正下方的房間住著這麼一位傳奇的台灣老師。後來因為「老鄉」兼好姐妹許玉婷介紹而逐漸認識。

李老師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開朗、健談、親切。從不因為我是小輩,而擺任何的架子或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是親切、熱情,亦師亦友。這點,我自己認為極為罕見。即使是給我建議或幫助,亦是讓人感覺如此平易,沒有絲毫俗話所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的多,聽我的沒錯」的壓迫感。說實在,李老師比我導師還年長一歲呢,憑他的學識、閱歷與年齡,我本該像敬畏我導師一般,畢恭畢敬的,是李老師的親切、溫暖,讓我不自覺地總是大膽地用「我」。

還記得在台灣時,李老師特地開車載著劉家樞老師與我開展了一段特別的台灣文化之旅,參觀胡適、林語堂故居、鶯歌博物館等地,看海邊的風景,吃夜市的小吃。看著他與劉老師興致勃勃地走在前頭,我竟還有點跟不上他們的步伐,覺得十分有趣。

李老師給我的第二感覺,也是最大的觸動,是他的境界。在這樣熙熙攘攘、競逐名利的時代,學者想有一方安靜的書桌,是如此之難,總得愁論文,愁職稱,若你不愁不急,他人還覺得你不夠上進。但是李老師以如此高齡,仍不懈求學,不為名利,只為心中熱愛,只為心中志向。不由讓我震驚,世上還有這麼純粹的、對學問的追求,不摻雜私心、慾望,不為名利所縛。李老師雖年事已高,又疾病纏身,卻跋山涉水,遍尋蘇軾足跡,踏實踏實做研究。這種堅持與毅力,同樣是出於純粹的熱愛與志向。這樣的境界實在讓我歎服不已。所以每當我在讀書、學習,煩惱糾結時,便會想起李老師,以其境界警勉自己,眼界放寬,心胸放寬,不可庸庸碌碌,不可急功近利。

李老師在南京師大畢業後,又繼續考取、攻讀武漢大學的博士學位,其間付出的精力、心血,難以想象。而這一切只是為了進一步做自己的研究。在寫完《蘇軾行蹤考》後,李老師又馬不停蹄投入《蘇轍行蹤考》的研究與寫作,並於今年完成了寫作。真是由衷佩服李老師的毅力與堅持,這真真是與時間賽跑。反躬自省,自己真是拖拉成性。李老師在完成寫作後,考慮到時間、精力,甚至選擇了結業,不在意是否真正取得第三張博士學位證書,這又是驚人之舉。真為可謂不為虛名所縛。

人活在世間要始終記得自己想要什麼,不為世人眼光、言語所牽,不為世俗名利所縛,這是何其艱難!步入晚年,風華不再,卻能不斷有新的追求,不斷攀登,這又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境界!這樣的人,我始終相信他會做出更多讓人震驚的事情。

                       洪曉婷    於福建廈門華僑大學

                                  2020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