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家書法

(清)乾隆御書《臨蘇軾詩帖》

(清)乾隆御書《臨蘇軾詩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尺寸:長6.3公分、寬3.6公分、厚0.9公分。

說明:木質封面小冊頁,前後以木質裝幀,木質封面刻「御臨蘇軾詩帖」填金隸字。內頁繪有界行,行內為乾隆皇帝臨寫蘇軾作品:〈聽賢師琴〉,一如常見的乾隆皇帝臨書之作,這一件也是出於己意者多、而規模蘇軾書風者少,書寫不疾不徐,雖無蘇軾婀娜變化的態勢,卻顯得沈穩安和。此外,乾隆皇帝還屢次御製詩中引用這件書帖中的文字,如乾隆皇帝在〈琴峽亭〉中言:「東坡聽得賢師操,絃是春溫和且平」(《御製詩四集》卷四),便是引用了書帖中的文字:「大絃春溫和且平」,可見乾隆皇帝應該相當喜歡這件蘇軾的作品。

引用參考:〈清 乾隆 御書臨蘇軾詩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60887&Dept=U(檢索日期:2021年9月19日)。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隆帝弘曆(1711-1799),高宗純皇帝,姓愛新覺羅,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建元乾隆。遊藝筆墨,兼擅山水、花草、蘭竹、梅花、折枝。喜用董其昌筆法,作平遠小景。間寫佛像,亦只以數筆鉤勒而成。然散在民間者,以松梅花果之屬為較多。縱情翰墨,肆意遊覽,每至一處,必作詩紀勝,禦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蓋仿趙孟俯,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雖饒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內府收藏,尤極美富。乾隆九年(1744)詔編石渠寶笈四十四卷,凡秘閣所藏書畫及款識題跋與曾邀奎章寶璽者,一一臚載。

《斗鹿賦》書於乾隆32年,正值乾隆57歲年富力強之際,用筆圓潤,結構嚴謹端莊,代表著乾隆體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此十條屏書於宋代金粟山藏經紙上,宋代金粟山藏經紙為後世所推崇,而乾隆帝在十條巨幅的金粟山藏經紙上所書御筆則甚為罕見,更何況所書為其得意的《斗鹿賦》這樣的長篇巨制呢。。

【註】上文摘自搜狐網。

乾隆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間,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但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於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于清東陵之裕陵。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

《臨蘇軾詩帖》

《臨蘇軾詩帖》

《斗鹿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