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家書法

王鐸書《琅華館師古帖卷》

王鐸書《琅華館師古帖卷》

李常生資料整理  2021/11/16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琅華館師古帖。明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0年)五月廿二日。

(第一則)臨晉侍中郗愔。九月七日愔報。比得章。知弟漸佳。至慶。想今漸勝食逢不。新差難將適。猶懸憂。遣不具。愔報。廿四日愔報。比書想悉達。日涼弟佳。不及數字。愔。遠近何他。王右軍去不。付石首干一節。

(第二則)臨晉黃門郎王徽之。得信。承嫂疾不減。憂灼寧復耳。吾便欲往。恐不見汝等。湖水泛漲不可渡。遂復隔絕。不然。尋己往彼。故遣疏知吾遠懷。不具。徽之等告。

(第三則)臨晉謝莊。弟昨還。方承一日忽患悶。當時乃爾大惡。殊不易追企。怛想諸治。昨來已漸勝。眠食復云何。頃日寒重春節至。居患者無不增動。今作何治。眼風不異耳。指遣承問。謝莊白呈左僕射。

(第四則)臨王操之。操之等白。得識婢書。慰意。知年光數問可不。不得姜順消息。懸心。操之頓首。

(第五則)臨晉中書令王恬。得示。知足下問吾。故不差。殊劣劣。力不具。王恬白。

(第六則)臨古法帖。知賢弟至舍。晚寒。想顧之傷歎。遂爾惟壽春富陽范道長。體氣以小勝。前日得此暑。大都尋常。新婦書寄物示諸人。散騎二君何時還。兄子皆佳。能數為也。

(第七則)臨古法帖。敬祖日夕還山陰。與巖使知聞。頗多歲月。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奈何。爾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鄱陽歸鄉。承脩東轉有理。吾賢畢欲事。必俟勝歡慰于懷耶。吾終權宜至。承頃年飢饉。仰唯年支都乏絕。不謂乖又至於此耶。吾腳尚未差。極憂也。 予時病數日。熱甚。中櫛都廢。書冊弗勤。多曠日。夫病以養體。稍安閒而書乃踈濶。轉為悵悵。天下事不能相兼。獨筆墨一小事乎。流光迅駛。停筆三歎。我輩所當努力。時愛景光。應函李親家方揚鑣前路。勗以所樹。其肯吾言歟。王鐸。

溥儒題跋: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其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先之者罪。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禮。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歟。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乃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皐某。復然後飲。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向。皆從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來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脩火之利。范金和土。以為臺榭宮室牅戶。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故元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組。列其琴瑟管磬鐘鼓。脩其祝暇。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和。是謂承天祜。作其祝號。元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然後退而合烹。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褅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祝嘏辭說。徒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是謂亂國。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夏四月雨後書禮運篇於湖上。溥儒。

邵章題跋:孟津書法為明末清初一大家。其筆力古健。韻致淵雅。駸駸入晉人室矣。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盛夏。邵章題。印記: 邵章長壽、伯褧七十以後作

潘齡皋題跋:行楷書   覺斯先生在明季最有書名。惟偽託者多。殊難辨白。是卷筆勢飛動。揮洒自如。名為師古臨晉。而韻致卻出入米蔡之間。決非摹倣者所能得其形似。可寶也。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夏日。潘齡皋題。時年八十。印記: 潘齡皋印、乙未翰林、安遇齋

邢端題跋:孟津王覺斯為明季書家。弁冕其書。雄彊險勁。純師魏晉所刻。擬山園法帖極為藝林珍重。此卷臨琅華帖。深入晉人堂奧。卷中所書。奈何及新婦等字。直與右軍喪亂帖大令地黃湯帖同一機杼。宜傅青主謂其腕可斷也。京師贗鼎至多。僅崇効寺靜觀兩字。猶係真蹟。試一往證當知。非阿好之談也。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長夏貴陽邢端題。印記: 邢端長壽、甲辰翰林。

郭則澐題跋:逮清明之際。孟津王文安出。以書法推倒一時。然時人卑其風節。故書亦不重。光宣季年。海外論書者始盛推之。因之京師遂多贗鼎。此作臨琅華館帖。筆筆入古。深得晉人法髓。而排奡之致。時流露于楮墨間。洵覺翁真蹟可寶貴也。世所傳擬山園帖。殆莫能及。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初秋。雨中坐寒碧簃蕉陰竹籟中。展翫此卷。懽喜讚歎。以為得未嘗有。昔楊中訥評南宮書謂。雖剩楮殘煙。何異靈威一祕簡。吾於斯卷亦云。蟄雲郭則澐題。印記: 郭則澐印、祖孫父子叔姪兄弟翰林。

溥佺題跋:書法尤雄偉。深入米蔡之室。此卷襍臨晉帖。獨謹嚴精整。有守駿用跛之妙。可以知淵源所自矣。松窓居士溥佺題。印記: 溥佺長壽、松窻。

壽鑈題跋:擬山園外琅華帖。險絕成名王孟津。書是弟七八乘事。石齋終竟是完人。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秋中。紹興壽鑈綴句題。印記: 丙戌、禱、弟七八乘。

張海若題跋:我讀海山仙館帖。草書屈指王文安。无端卷入琅華裏。幾日疏停幾日閑。我師此義不師古。師古何人王覺之。海內幾時得真本。當時況是病多時。擬山園帖自雕鐫。魏晉人書儻自然。要識清真蕭灑處。君家祇有換鵝篇。筆墨君言為小事。臨橅也自要清通。法書曾勒陶徵士。亮節爭如顏魯公。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圉壯張海若題。印記: 張海若、甲辰翰林、張壽。

吳幻蓀題跋:擬山絕不假人傳。渴驥奔泉憶暮年。屈律龍蛇蟠墨海。曷如禿筆葆僧虔。棗花寺裏昔曾觀。黑白人才共不完。褫諡無兒媲蝯叟。仙槎完愧後文安。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八月幻蓀獲觀題。印記: 吳幻蓀印。

啟功題跋:所臨魏晉諸家之書。斑駁如尊彝法物。所刻擬山園琅華館等帖。置之唐宋貞石中。殆無軒輊。平時酬應固多率意之筆。而此卷雜臨閣本。為病起乘興之作。故精彩彌勝。優入神品。可不寶諸。元白啟功觀題。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鐸簡介: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之),號十樵、嵩樵、癡庵、癡仙道人、煙潭漁叟,平陽府洪洞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王本仁的兒子。正如李志敏所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入選庶起士,歷任太子左諭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禮部尚書。弘光政權建立,出任東閣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跟隨錢謙益投降清朝,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太子少保。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安葬於河南鞏義縣洛河邊,諡號文安。

善於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早歲艱辛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王鐸誕生於河南孟津縣雙槐裡。父親王本仁,以農耕讀書為業,教子甚嚴。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王鐸始臨習王羲之《聖教序》。三年後,字字逼肖。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王鐸始讀書,古文數篇而已。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王鐸舅陳具茨於鄉里組織辦學,王鐸從之學文。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王鐸入庠讀書,時家境益窘迫,生計維艱。與孟津東20里花園村馬氏之女結婚。妻馬氏長王鐸二歲。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王鐸就學於山西蒲州河東書院。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王鐸家田僅十三、四畝,貧困時不能一日兩粥,靠舅父陳具茨資給。長子無黨生。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八月,王鐸以稟膳生員赴鄉試不中。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嵩山之內有王鐸書屋,當時或就讀於此,有詩作《嵩山》五律兩首。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王鐸肆業於西煙寺,得大司寇喬鶴皋器重,令弟子受學於王鐸,賴之資給,得以度過荒年。家中園田產兩棵靈芝,因名曰「再芝堂」。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秋,王鐸讀書於邑西谷獻山之陳藎吾山莊。書《吳養充墓表》。

明萬曆四十八年(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王鐸一姊病故。

學優則仕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王鐸中鄉試。入冬,王鐸來到京師,寓居於京城報國寺,準備參加會試。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三月,王鐸捷南宮,殿試名列二甲第58名,賜同進士出身。與倪元璐、黃道周同改庶起士,王鐸與倪、黃之交遊即始於此年,時有「三株樹」與「三狂人」之謂。

明天啟三年(1623年)正月十五日夜,同倪元璐、傅寄庵、許明菴遊燈市,有詩紀之。次女相生。

明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王鐸受翰林院檢討。是春,王鐸返里。四月,舅陳具茨卒,時王鐸在榻旁。

明天啟五年(1625年),王鐸在北京,書《臨王羲之修載帖軸》《為景圭先生臨聖教序冊》。十一月十二日,於「蜀亭老先生」齋中,臨《蘭亭序並律詩帖》。

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秉魏忠賢意,修《三朝要典》。作《丙寅寧遠捷》七律二首。

明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王鐸任福建考試官,由東直門出京城,經兗州汶上縣,繼沿運河達杭州府,沿富春江曆岩州府之建德、衢州府之兩安,後取陸路至玉山、廣信、鉛山而入福建境內。十一月二十三日早,啟程返京。書《南皮道上等七律詩帖》《臨王羲之參朝帖軸》。

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初春,王鐸在京城,充「皇陵陪祀」職。四月,升翰林院侍講職。夏,返里,修整「再芝園」藝以新竹,重名之「擬山園」。為「文岳老父母」書《再芝園詩軸》,作《與大覺禪師草書啟》。

明崇禎二年(1629年)重陽節,同鄉裡友人登覽邙山,並遊鄏山之陰龍洞。有詩作《南山登高同友苗家村夜歸漫興》。

明崇禎三年(1630年)三月十七日,作《太僕與嵩焦公祠碑》。五月,王鐸請假告歸鄉里,作《游柳寺賦》。同月,作《直隸鳳陽府知府載富張公墓碑》。六月二十日,作《王覺斯太史初集·自序》。六月二十五日,作《山西右參政夏衢董公合葬墓誌銘》。九月十六日,王鐸與張鼎延、邢舜玄二親家同登金門山頂,遇雨少留山中,時有即興吟詠詩作(後皆刻入《琅華館帖》中)。歸後,復作《金門山記》述其事。張鼎延助其刻《琅華館帖》並為之作跋。初冬,王鐸方返孟津。十月十一日,作《中嶽神祝祠》《袁宜人合葬墓誌銘》。某大雪日,與親友往遊酈山龍洞,作《龍洞雪遊記》述其事,文甚樸茂。

明崇禎四年(1631年),作《為泰器大祠宗書詩軸》。

明崇禎五年(1632年)年初,王鐸在北京。三月,作《宜人楊氏墓誌銘》。奉旨出使山西潞安府,事畢,經太行返裡。河決孟津,百姓溺死無數,王鐸五言律組詩14首述其事。

明崇禎六年(1633年)春暮,王鐸同家人、奴僕等十餘人啟程赴京,取道鄭州。三月二十一日,從封丘一帶渡河,從長垣入河北。三月二十八日,至河北開封府,應開州守王復邀請,宴飲於王復樸園亭。四月,抵達北京,暫居於友人馮禎卿之綠雪園。書《為公嫩書詩軸》。九月,書《贈袁樞詩冊》。秋冬之際,當任右春坊左諭德職。

明崇禎七年(1634年),王鐸在北京。五月,書《贈今礎先生扇面八幀》。作《甲戌都下秋日》五古二首。書《題青陽山莊五律十首冊》。

南京任上

明崇禎八年(1635年)春,王鐸當在右庶子任上。作《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丁君兩台墓誌銘》《賀顧母太夫人七十壽序》。初秋,王鐸以不合溫體仁、吳宗達輩,乃自請調任掌南京翰林院事,此行,經河北涿縣,於九月先返孟津。時臨習「古法帖」之書作,後匯成《瓊蕊廬帖》。八月,書《臨徐嶠之帖軸》。深秋,攜家人游“南山硐”(即邙山),作五律詩《家中南磵》。十二月,率家人、奴僕等10人,赴南京上任,始乘舟沿黃河東下,在河南東部之虞城登陸,由虞城而夏邑,由夏邑而永城,由永城而宿州。途中為「環州老父母」書《永城道中漫興詩軸》。

明崇禎九年(1636年)正月,王鐸及家人一行抵達南京。同月二十八日,與張湛虛、屈靜原集陳春台小桃源,時玉蘭九大樹盛開。時與張湛虛、屈靜源或遊歷牛首山、燕子磯等名勝。三月,與南京國子監祭酒張詒白同遊普德寺。五月,王鐸感滯下血,張湛虛時來探望。八月,張湛虛因事北歸,王鐸不勝惆悵。書《臨蘭亭序卷》。十月一日,王鐸與家岩、家慈、二妹、四弟鏌及奴僕七、八人有池河之行,路遇農民義軍,時值傍晚,且戰且走,倉惶奔逃一夜。友人朱五溪,長子無黨自孟津來南京會王鐸,與吳飛卿遊,為其父作《吳還澹傳》。文震孟卒,王鐸作《吊文湛詩》七律一首。

明崇禎十年(1637年),范文光為王鐸作《覺斯先生詩集序》。二月初一日,王鐸題孫謀書《華嚴經》。二月十六日,王鐸攜家人北渡長江,返京任少詹事職。二月十七日,行至江浦。書《臨懷素草書軸》。此行曆黃河岸邊之雙溝,取路暫返孟津。閏四月,於鄏山之陰臨古法帖軸。七月朔有八日,作《王氏子弟誡》。七月二十五日,王鐸同家奴等十餘騎陷農民義軍圍中,突圍而走,自光武陵之西北走牛莊,幸遇故人泛舟水上,始乘舟走脫。是秋,蔔居於(山青)嶸山房,作《(山青)嶸山房與諸親友登其峰等詩文手稿》。九月,與親友嘗集於柳寺。十月,啟程赴京,經任縣、柏鄉、定興等地。同月,預擇王鐸為東閣侍班。十二月,為恩師袁可立書丹《明資政大夫政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王鐸晉詹事職。二月七日,太子出閣,王鐸當在東宮侍班任上。二月十二日,帝御經筵畢,召封王鐸為「保舉考選孰為得人」。五月二十六日,王鐸任禮部右侍郎,教習館員。七月在經筵講官任上。中秋日,作《王氏大傳》。九月二十四日,京師戒嚴,王鐸分守京城大明門,幼女佐卒於此。十月二十一日,作《銅雀瓦硯銘》。十二月,次女相卒,時已兩度上疏乞歸省親,遂返孟津。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居(山青)嶸山房中。春某日,葬次女相於孟津城東山北祖塋之西南。八月十四日,為「趙深甫」書《京北玄真廟詩軸》《為仲玉書詩軸》。十月,王鐸重返北京,任翰林院學士職。書《臨王羲之小園子帖軸》《萬騎爭歌楊柳春詩軸》。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初十日,為「孟堅」書《洛州香山詩軸》。上元日,書《吾聞朱君文語詩軸》。三月三日,上遣王鐸祭告風雷等壇,書《臨王羲之丘令帖軸》。夏,為「應五老親家」書《香山寺詩軸》。九月,王鐸受命南京禮部尚書。十月,以家人先行,取路暫返孟津,王鐸率家丁25騎隨後,行至衛輝張吳店,家人一行陷農民義軍圍中,農民義軍兩千餘,王鐸以25騎馳突往救,競得救出家人並衝出重圍,有詩文紀其事。王鐸父病故於此頃,始為父服喪。遂攜家人於懷州東湖岸邊築草堂棲之,名曰:「涵暉閣」。時有《紀行詩稿》。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老父病故,王鐸辭官服喪。書《柏香帖·思松澗書舍柬友詩四首》。刻石藏河南省沁陽縣柏鄉鎮。同日,並跋《瓊蕊廬帖》。三月,同親翁張玉調、李庚生遊月山寺作《月山寺錄》。王鐸母病故。秋九月,書《奉景翁詩軸》。十一月,書《贈子房公草書卷》。十二月,黃道周戍楚辰州,王鐸作《石齋謫楚南》五律一首,書《臨王渙之等閣帖卷》《琅華館帖冊》,為“楊荊岫”書《望白雁潭作詩軸》《飛人詩軸》。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五日,為「抑庵」《壬午臨柳公權帖軸》。春暮,王鐸尚在懷州,與張抱一等遊,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贈張抱一行書詩卷》。五月,朱五溪、三子無回有太行鴻飛山房之行,尋渡河,暫返孟津,安葬父母於鄏山陰之祖塋。以農民義軍進據孟津,忍痛離父母墓旁。與家人,親眷等近百口人,乘舟而東,復走新鄉、滑縣、封丘、夏鎮等地。於封丘,值南京大理寺評事張如蘭喪事,王鐸修書與錢謙益,由張如蘭長子寧生持之南下往見,請為父銘,錢謙益乃為作《南京大理寺南評張君墓誌銘》。十一月二十六日,王鐸家人一行至於江蘇桃源,妻馬氏病故於舟中。時家人棲止小舟之內,倍極艱難,得湖北黃岡「凝之」公助,於河邊完喪禮,暫將妻馬氏葬於此。作《為徹庵書五律詩軸》。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春,於江蘇滸墅關同故友袁樞相聚,為袁樞作《層巒叢樹圖跋》,中有「明日別滸墅,心猶游其中,王鐸題為石寓親契,癸未三月夜」語。王鐸三妹卒於此頃。南下至嘉興,王江涇,會稽及楚之漳水、黃岡、洞庭湖一帶,幼子無爭卒。書《臨王獻之、王羲之帖軸》。秋,攜家人北歸,途經河南菊潭,覽《峨眉山紀》,因作五律10首。返鄉後,以廬舍盡毀,乃投奔至河南輝縣,蘇門山南10里之孟莊山志園,將藏書數車貯於孟莊山志園主人郭公隆之「玄覽堂」。於孟莊山志園書《贈鄭公度草書詩冊》。四子無技病故於此頃。十月某夜,王鐸於「琴言齋」中,書《王維五言詩卷》。次日早,與郭公隆、貴履吾、朱五溪往遊「紫團峰」及西崖諸勝,又留宿於友人維章之紫團山宅中。次子無咎率奴僕等自500裡外之桃源,遷母靈柩歸,移葬於新鄉城東二裡之水柳灣。書《為長正賢契臨閣帖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移家浚城(浚縣),寄寓於故友劉通政之「攝生閣」。為「順後(無阝)親丈」書《隸書三潭詩卷》。二月,籌畫買楫南下,時彭禹峰、張雲齋遠從數百里外來會王鐸,遂一同乘舟至豐、沛、清江浦一帶。書《隸書五律詩冊》。五月三日,福王朱由崧稱監國於南京。再推詞臣薑曰廣、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時王鐸尚未至南京,當在蘇、杭一帶。六月十三日,王鐸見朝。二十三日,予王鐸弟鏞,子無党世襲錦衣指揮使。七月二十日,奪故大學士溫體仁、薛國觀、周延儒及總督尚書熊文燦官蔭,王鐸擬旨削之。八月六日,敘翼戴功,加王鐸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蔭中書舍人。上《目前急需三款以乞敕行求濟時艱事疏》《為中州死難諸臣疏》等。冬夜書《寄金陵天目僧詩軸》。臘月,書《懷州作詩軸》《為無知大禪宗書詩軸》。

清順治二年(明崇禎十七年,1645年)正月初六日,上元燈下,為七舅書《宿江上作詩軸》。二月二十一日,王鐸六請告歸。同月二十六日,王鐸晉少傅。三月初,有北來太子,帝使百官驗對,馬士英、方拱乾、王鐸等極言其偽。書《為更生武老親翁書詩軸》《臨王獻之帖軸》。

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陷揚州,福王逃往蕪湖,留王鐸守江甯(南京),他同禮部尚書錢謙益等開城門降清,加王鐸少保。閏六月,王鐸同清貝勒博洛至杭州。書《臨古法帖軸》《隱義》《為太峰老親丈書詩軸》。

【註】以上資料摘自百度百科。

清王鐸山水軸 王鐸 , 121.2x43.8

清王鐸草書中堂 軸 王鐸;Wang Duo , 173.3x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