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家書法

明彭年臨蘇軾《歸去來辭卷》

明彭年臨蘇軾《歸去來辭卷》

本卷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尺寸27.4×505.1公分。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穉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罇。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余謫居惠州,子由 在高安 ,各以一子自隨 ,余分寓 許昌、宜興,嶺海隔絕。諸子不聞余耗 ,憂愁無聊。蘇州定慧院學佛者卓契順謂邁 曰:“子何憂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當 為子將書問 之。”

紹聖三年三月二日,契順涉江度嶺,徒行露宿,僵仆瘴霧,黧 面繭足以至惠州,得書徑 還。余問其所求,答曰:「契順惟無所求而後來惠州;若有所求,當走都下矣。」苦問不已,乃曰:「昔蔡明 遠鄱陽一校耳,顏魯公絕糧江淮之間,明遠載米以周之。魯公憐 其意,遺以尺書,天下至今知有明遠也。今契順雖無米與公,然區區萬里之勤,儻 可以援 明遠例,得數字 乎?」余欣然許之。獨愧名節之重,字畫之好,不逮 魯公,故為書淵明《歸去來辭》以遺之,庶幾 契順托此文以不朽也。

彭年簡介:

彭年(1505~1566),生於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卒於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年六十二歲。字孔嘉,一説字子素,號隆池山樵,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彭年(1505~1566)生於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卒於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年六十

二歲。字孔嘉,一説字子素,號隆池山樵,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好學工書,少與文徵明友善,以詞翰名,時稱長者。年書名亞於徵明,然當時鮮有稱其詩者。獨王世貞《序》稱,徵明詩以韻勝,而年詩以邊幅勝;其詞亦頗有抑揚矣。又據世貞《序》,稱徵明孫子悱乃年女婿。

彭年家貧嗜酒,然除文字交外,不受升粟之饋,卒以貧困終,著有《龍池山樵集》。藏書處曰「寒綠堂、雲光閣」。年死後,其家取其詩文草鬻於某甲,得緡錢以資葬。後有永嘉王公者,從某甲購得之。然已佚其大半,其存者僅十之三。

年書初法晉人,已為楷,其小者信本(歐陽詢)、大者清臣(顏真卿)、行草則子瞻(蘇軾)。所書孫良貴墓誌楷法極佳,兼精治印。

詩作選摘

【晚過橫塘】

輕棹乘朝霽,飛樓渡石樑。

山容明罨畫,天影靜滄浪。

燕拂柳絲弱,鶯啼花氣香。

春光正韶麗,況復古橫塘。

【大石】

陽山青不斷,陰壑路疑窮。

鰲蝀凌松杪,驂棨歷桂叢。

隔雲分野綠,穿月逗中空。

勝絕流孤賞,疏鍾殷梵宮。

【祠部五台陸公請告歸省卻寄】

欲事空王賦遂初,道心如水淨涵虛。

歸航更挾浮杯侶,輕橐惟裝譯貝書。

帶月攜琴投野寺,乘風看竹訪幽居。

秋蔬春茗供談笑,謝客高情白社餘。

【叔平山居】

一曲溪山似輞川,天開幽境與棲禪。

堤分柳浪煙中遠,峯矗芙蓉水上妍。

不斷香風吹寶殿,有時花雨墜珠筵。

還憐假榻清秋夜,數盡漁燈廢客眠。

【次韻魯望於公瑕宅觀舞有贈】

晚風吹拂暑煙收,曲宴重開醉客留。

竹外雲來疑昨夢,花前月出浣新愁。

驚鴻妙舞情偏逸,雛鳳嬌歌韻轉悠。

綺席瑤屏圍疊嶂,恍然身在閬風樓。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

有關卓契順事

卓契順本是蘇州定慧院學佛者,跟隨定慧院長老守欽學佛。當時蘇軾的長子蘇邁正帶著一家老小住在宜興,全家人苦苦思念遠謫惠州的蘇軾,得不到蘇軾的任何訊息,也難以寄送家書。

蘇邁把他的苦惱告訴錢濟明,錢濟明又在閒聊時告訴了定惠禪院守欽長老。卓契順聽說此事,對蘇邁說:“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我願去送家書!”(語載《說郛》志林【蘇軾】卓契順禪話)

於是卓契順便攜帶蘇邁的家書以及守欽送給蘇軾的《擬寒山子十頌》和虎丘達禪師的信札,於哲宗紹聖三(1096)年三月二日到達惠州,令蘇東坡大為意外和感動。蘇東坡不僅回詩唱和,還手書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贈給卓契順,併為其賦詩兩首。卓契順返程路經江西時,將蘇東坡手書的《歸去來兮辭》留在了陶淵明故居。

蘇軾《歸去來兮辭》卷,縱32cm ,橫181.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日本東京堂出版《故宮歷代書法全集》中影印出版。

【註】上文摘自欣欣網:https://www.jasve.com/zh-tw/cnswenhua/721ddb258b686e2d15aba18c75a3df1e.html

蘇東坡給惠州人帶來了什麼?

蘇軾在惠州時,他只是「節度副使」,不僅官位低微,並且作為貶官,也毫無職權。但就在這樣的逆境中,他的民本情懷和赤子之心仍在閃光。

蘇軾在惠州時做了哪些事?目前公認的有幾個方面。一是他幫助當地民眾提高生產力。他看到當地民眾的插秧技術和工具落後,就繪製插秧船圖形,命工匠製造,加以推廣應用。他在香積寺看到溪流落差較大,就設計了水碓水磨,給民眾用來舂米、磨面,還研磨香粉。二是他看到民眾缺醫少藥,便到處搜羅藥品為人治病。三是想方設法化解當地矛盾,他向外界寫信,通過自己的關係解決惠州軍隊搶佔民房的事情。

還有就是對惠州西湖的民生改造。惠州文史學者王啟鵬在其著作《蘇東坡寓惠傳》中寫到,蘇軾到惠州不久,發現惠州城四面環水,民眾出入不便,於是向主政官員提出了「兩橋一堤」的惠民方案。

和在杭州時不同的是,那時候他有職有權,修建湖堤並不難。但在惠州,他也只能提供建議,並多方奔走促成此事。

蘇東坡為了修建一堤兩岸,不僅勞心勞力,而且慷慨解囊。他手頭拮据,無錢可捐,便將皇帝賞賜的犀帶也捐贈出來。同時,他還寫信給遠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的弟弟,動員弟婦史夫人把以前進宮朝見時所得賞賜數千兩黃金拿出來「助施」,終於促成了這項有益眾生的壯舉。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的功績,將湖堤命名為蘇公堤,簡稱蘇堤。於是才有了西湖八大景之一的「蘇堤玩月」。

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再次遭貶,這次是更遠的海南儋州。蘇軾走後,惠州人將他在白鶴峰的房屋改建成了東坡祠,這成了後世惠州的人文地標。

就像韓愈之於潮州一樣,「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趙朴初語);蘇軾之於惠州的意義和影響,也是空前絕後、無人能及的。

不過,帶給惠州中原文化和影響的,不只有蘇軾,最早的也並不是蘇軾。在蘇軾之前,就有北宋名臣陳堯佐來過。他於宋咸平二年(999年)「乙太常丞典惠陽郡」,他酷愛惠州溪山勝景,在府署東側臨江處築野吏亭,並一再題詩。後來他入宰朝廷,與賓客論天下奇勝必稱惠州山水。

但真正讓惠州名揚天下的,還是蘇軾。在這裡,他不僅留下了東新橋、西新橋、蘇堤、故居和朝雲墓等遺情遺物,以及合江樓、泗州塔、嘉佑寺等一批因他的吟詠而名聲大震的物化遺存,還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他才華橫溢,所到之處必題寫詩詞。短短兩年多時間裡,他寫下了580多首(篇)詩詞、散文和序跋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數《食荔枝》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成嶺南風物千年不變的最佳廣告詞,至今膾炙人口!

在蘇東坡身後,惠州山水風物也更添了靈性;他留下的敦厚待民、重教興文的理念,也沉澱出了惠州千百年崇文厚德、包容四海的文化風氣。

【註】上文摘自惠州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