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名家書法

民國譚延闓行書《蘇軾豆粥詩卷》

民國譚延闓行書《蘇軾豆粥詩卷》

本卷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尺寸33.2×129.7公分。

創作時間: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

釋文: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濕薪破竈自燎衣。飢寒頗解劉文叔。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萍虀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干戈未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身心顛倒自不知。更識人間有真味。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缾煮豆軟如酥。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東坡豆粥詩。按光武詔。馮異譚沱何麥飯蕪姜亭豆粥厚意。久不報。東坡蓋誤記。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四月為伯群先生。專即請教腕。延闓。

譚延闓(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生於浙江杭州,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組庵湘菜創始人。

譚延闓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後,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譚延闓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著述有《組庵詩集》等,其精於美食,為組庵湘菜創始人。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闓為介紹人。

書法成就

譚延闓的字亦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書功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鋒於紙能藏鋒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被譽「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

譚的書風幾經變化,弱冠時學趙松雪、劉石庵,繼而師法魯公行楷尺牘,兼學東武(楊肇),松禪(翁同龢),30歲專習顏書,參以錢南園筆法,以《麻姑仙壇記》為日課,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譚在上海養病,其間就臨了203通。譚氏所臨《麻姑仙壇記》鋒藏力透,氣格雄健,酷似錢南園,而筆劃更為厚重,其雄渾較錢氏更甚,挺拔之氣躍然於紙。其結構嚴正精卓,如賢者正襟端拱於廟堂,深得其神髓,令人欽佩。他寫顏字主張「上不讓下」,「左不讓右」。譚氏學魯公書之外,則氾濫百家,兼涉篆隸,40歲後居廣州,於古法帖無所不臨。極縱肆之奇,生平書學至此乃大變。譚延闓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臨古帖諸如黃山谷、蘇東坡、米襄陽、趙松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諸家。譚臨帖神速,筆劃之工,人弗如也。

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體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劉墉)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興。但清代書法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篆隸也頗有好手,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了,學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即使如此,同時代及後世,楷書領域內,錢灃也是罕有其匹的。楷書是能顯示真功夫的,一點一畫,稍有偏差,一望便知。而譚延闓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譚延闓善詩聯,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國內民間所藏多集中於湖南。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巨幅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兩行巨大金字,即為譚氏手書。

譚延闓在年少時,書法即受翁同龢的賞識,翁在給譚的父親的信中道:「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于右任先生每論時人書法時必曰:「譚組庵是有真本領的。」馬宗霍評其書云:「組庵早歲仿劉石庵,中年專意錢南園、翁松禪兩家,晚參米南宮,骨力雄厚,可謂健筆。」他的行書是將劉石庵與錢南園相互熔於一爐。其點畫之豐滿圓潤、揮灑從容乃似石庵,而渾健蒼勁,體勢闊疏朗,氣勢奪人處又似南園。譚延闓是進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學養。能巧妙地從前人書中吸收營養,從而形成了自己寬博溫厚、含蘊性靈、雄健開闊的韻致。此謂百學不能至也。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