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詠專區(2)

星期天到哪裡去?千古洛汭韻依然

星期天到哪裡去?千古洛汭韻依然

李少詠(小木匠)  2022/03/01刊

開學了,千萬學子是一撥撥溯洄而來的小魚兒,絡繹不絕拖著山南海北牽掛不舍的目光,回到早在初唐時期就以城東桃李花美麗萬方飲譽天下的校園裡。我的研究生們自然也不例外。

有一瞬間,一個孩子似乎是忽發奇想了,問我:“老師,要是讀書累了迷糊了,想出去換換空氣換換思維方式,哦我是說星期天,星期天到哪裡去?”

哦,疫情肆虐以來,我,似乎沒有星期天了啊。

好像也不是沒有星期天,只是每當星期天來了,就把自己關在小小書窩裡,自成一方讀書寫字的大自在天地,美輪美奐,自娛自樂,幾乎到了不知今夕何夕之境,自然也就沒去考慮過星期天到哪裡去了啊。

就說,讓我想想。

下班回到家,進入我的小天地,也是忽然間,想到了一個很好玩兒的地方——

洛汭!

想起洛汭,不由自主的思想發叉了。

小時候老是沉迷於讀書,常常因為耽誤了拾柴火的家庭大計而挨揍。按父親的說法,他之所以經常有緣有故甚至無緣無故的打我,就像別家的大人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

況且,父親說,那裡邊還有一點兒很關緊的哩,叫真金子不打不成器!你既然生在咱這個家裡,比啥都比不過人家,那就得自己拼著成器。你就算只能讀三年書,也要比人家讀十年二十年讀的還多。人家有的你沒有,就要自己拼命掙過來。

其實,後來我發現,讀書本就是我最喜歡的事。

兩個緣由。

第一,讀書的時候,會忘記肚子裡的餓!有時候,連打架或者上樹扳幹枝兒不小心弄傷的地方,也會忘了疼!

第二,讀的書多了,可以給小夥伴兒講故事。更有趣的是,講故事得來的好處,比如尊敬羡慕,還有說不定從哪裡踅摸出來的半塊玉米麵餅半根鹹蘿蔔啥的,那可是真的寶貝啊。比打架贏來的,還要爽得多呢。

就這樣吧,靜下心來,把聽過的讀過的有關洛汭的事情梳理一下,

給那些有心把星期天打扮的美麗一點、有趣一點的年輕姑娘小夥子,和年齡雖然大了點兒心卻還不老或者還不想老的姑娘小夥子們,介紹一下那個洛汭吧。

洛汭——洛——汭。

張大嘴巴,白虹吐日一般呼出一團浩然氤氳。然後,猛地閉上眼睛也閉上嘴巴,把一團同樣沛然莫可能禦的氣流,嘩的一聲鎖於一團混沌之中,洛汭就存於心中了。

汭 ,讀ruì ,指河流會合的地方,或河流彎曲的地方。洛汭,位於洛水的下游,洛水入黃河處。

《書·禹貢》:“東過洛汭,至於大伾 。”

《河圖玉版》載: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帝。洛汭即為洛書出處。

《資治通鑒》注解曰:水經:洛水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於河。夏五子傒太康於洛汭,即其地。

這就是洛汭,亦稱什谷,在今河南鞏義河洛鎮洛口村一帶,因洛河至此流入黃河而取名。夏朝太康失國,為後羿所逐。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出自《尚書·夏書》。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詩歌,是對中國最早的帝王亡國的歎息,體現了中國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唐人同穀子根據典故記載也曾改編過五子之歌。

大禹的兒子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王,開始了父死子繼的帝制時代。然而第一個繼承皇位的兒子太康,就因為沒有德行,導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貪圖享樂,在外打獵長期不歸,國都被后羿侵佔。太康的五個弟弟和母親被趕到洛河邊,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五子之歌》,表達幽怨諷喻還有哀悼之意。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於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

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

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

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大概意思:

一是說大禹說過,老百姓可以親近,而不可輕視。人民為國家之本,本固了國家才能安寧。

二是說大禹說過,不要貪圖女色,打獵、玩樂、嗜酒、住宅豪華,只要有此一項,就會導致亡國。

三是說陶唐氏部落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因為失德,敗壞綱常,導致滅亡。

四是說大禹為後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為太康廢棄了典法,導致宗廟祭祀滅絕。

五是說我們被后羿逼到洛河對岸,沒有歸宿,歎息不謹慎的行道,追悔莫及。

唐人同穀子據典故改編的《五子之歌》

邦惟固本自安寧,臨下常須馭朽驚。何事十旬遊不返,禍胎從此召殷兵。

酒色聲禽號四荒,那堪峻宇又雕牆。靜思今古為君者,未或因茲不滅亡。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如今算得當時事,首為盤遊亂紀綱。

明明我祖萬邦君,典則貽將示子孫。惆悵太康荒墜後,覆宗絕祀滅其門。

仇讎萬姓遂無依,顏厚何曾解忸怩。(讎讀仇,同仇)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場前事悔難追。

洛河匯入黃河的地方,就是古時的“洛汭”,用老百姓的話說,也就是洛口。河流交匯處,往往因交通便利成為碼頭、集鎮甚至區域中心。

“洛汭”在中國文明史上地位舉足輕重。司馬遷說,夏商周“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對河洛地區而言,“洛汭”是象徵性的地理中心。漢晉隋唐時期,河洛地區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是隨著隋煬帝楊廣開鑿隋唐大運河完工後,東都洛陽成為全國的交通中樞,國家物資都是以洛陽作為樞紐完成調運。而洛陽的中樞作用,又是通過“洛汭”這一物流中心實現的,“洛汭”實實在在成為連接中國東西南北的樞紐。

大運河以洛陽為起點,經洛河入黃河,然後分兩路開鑿,從這裡即可行舟通濟渠,向南到達餘杭(今杭州);也可揚帆永濟渠,向北到達涿州(今北京)。如此一來,“洛汭”就坐落在大運河最為重要的三岔口上。

隋煬帝煙花三月下揚州觀瓊花,是“發顯仁宮,出洛口”;武則天時,“半天下之財賦”,都是從“洛汭”運進;四方使者、商賈入兩京朝拜、交易,也多是沿運河經洛口向西,入洛陽、長安。

在大運河配套的眾多糧倉中,也以洛口倉和回洛倉規模最大。其中,回洛倉為首都糧庫。洛口倉也叫興洛倉,位於洛河入黃河之口,因此成為大運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大運河開鑿的第二年,隋代就開始在洛口興建糧倉。這個糧倉規模巨大,從今天洛口村到七里鋪村,在10多里的範圍內,朝廷共興建糧倉3000個,每個糧倉可容8000石糧食,考古發掘出糧窖1000多個。

古時講究因倉置城,隋代也不例外。洛口倉城周圍20餘里,共儲米約2400萬石,“置監官並鎮兵千人守衛”。東南運來的漕米,大部分都貯藏在這裡,可以說,洛口倉既是東都洛陽的週邊糧倉,又是用兵東北的軍糧轉運站,在隋代地位極為重要。

當年,起兵的瓦崗軍從豫北一路殺向洛陽,沿黃河南岸要道疾進,攻破虎牢關後直取洛口倉。隋軍拼命抵抗,李密、翟讓指揮義軍強攻不成,從登封繞小道奇襲,終於攻下城池,掐斷了隋代經濟咽喉,開倉濟民,“數日之內,眾至數十萬”,徹底動搖了隋朝的統治。

歷史上的“洛汭”在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除了響亮的村名,還有一通清代的石碑為證。有專家研究認為,明末以前,黃河從濟源直接走東北,經現孟州、溫縣在天津入海;濟水發源於濟源,沿現在的黃河河道,經濟寧、濟南入海。古稱“四瀆”的“江淮河濟”,均可獨立入海,其中的“濟”便是指濟水。1642年,黃河氾濫,奪濟入海,以後逐步形成了現在的黃河河道,濟水消失,到了山東濟寧、濟南,才又鑽出地面。

洛口村東頭有一土崗,與洛口倉相隔兩條溝。當地人說,這裡以前便是伏羲台。根據記載,過去河洛於此匯流,伏羲就是站在這臺上遠望黃河、洛河,演繹出八卦。如今這裡已遍野都是莊稼。

古洛口位置奇特,它離古滎陽城、古溫縣城、古鞏縣城(現在的站街鎮)距離均是“二十里”,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黃河南擺,如今的“洛汭”在洛口村上游7公里處——鞏義市南渡河鎮神北村。在河洛匯流處,由於水流衝擊,形成了一個小三角洲。我們站在三角洲上眺望,黃河對岸一望無垠,鞏溫(鞏義、溫縣)黃河大橋就在河水匯流處上游約500米處。現在,這裡已成為旅遊區,相關部門在這裡開發了遊船、划艇、垂釣等娛樂專案。

然而,對當地人來說,處於洛口卻沒那麼方便。神北村村民的耕地主要在黃河北岸,每次耕種、收割都要帶上乾糧,在黃河北岸連續幹一兩天。過去,村民先是乘船到上游,順流將船斜漂到對岸,幹完活時揚起帆,乘風返回。現在,他們可以走鞏溫大橋,方便了不少。

我們可以沿著隋唐大運河的遺跡一路探尋,從通濟渠引谷、洛水口,到隋唐皇家西苑;從西苑之海積翠池,到隋唐皇城門前佈局;從通濟渠連接皇城的碼頭,到運河沿線的重大歷史遺存……一路深感河洛大地歷史文化之厚重。

只是,那位是非功過千古難辨,勠力開鑿大運河的隋煬帝楊廣先生,如今,你在哪裡?

星期天到哪裡去?

千古洛汭韻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