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御《臨蘇軾帖軸》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或謂居士。吾當往端谿。可為公購硯。居士曰。吾兩手。其一解寫字而有三硯。何以多為。曰以備損壞。居士曰。吾手或先硯壞。曰真手不壞。居士曰。真硯不損。御臨東坡。
研究性論著:清高宗姓名為愛新覺羅弘曆,清朝入關後第四代皇帝。滿族,為清世宗胤禎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1735)八月即位,年號「乾隆」,習稱「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嘉慶元年(1796),傳位第十五子顒琰(嘉慶)(1760-1820),自為太上皇帝,仍掌軍國大政,直至去世,實際統治六十四年,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也如古時候的中國兒童,一開始受教育,就是拿毛筆學習寫字。他一生對書法繪畫興趣一直不衰。自己說:「朕少年時,間涉獵書繪,登極後每緣幾暇,結習未忘,弄翰抒毫,動成卷軼。」由於宮中收藏大量的書畫,他比別人更有機會接觸歷史上的名蹟,因此他又說:「朕聽政之暇,翰墨自娛,內府所藏書家真蹟,無慮數十百種,展閱之餘,手自摹寫,品評題識,至於再三。」乾隆對〈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相當愛好,也確實勤加臨習。乾隆強調〈快雪時晴帖〉之書法風格,書寫的勁力是含蓄圓潤,或者說寫來通篇意態悠閒。乾隆也喜歡學習蘇軾的字,本幅結字,固然是效蘇字的「筆圓」法,然而從蘇軾(1036-1101)特有字的結體,無由得見蘇軾的豐肥,或所謂肌肉骨妍,乃至字的結體左右明顯的有粗細不同的特徵,反而還是融合了王羲之的特色。(王耀庭)
內容簡介:清高宗(西元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年) ,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十三年即位,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皆頗有成就。天賦聰穎,詩書畫無一不能,又兼富收藏。 酷愛書法的清高宗,在聽政之暇常以翰墨自娛,晉唐以來書家多為其臨寫對象。本件清高宗雖以行書寫蘇軾〈硯銘〉,然而卻不見蘇軾特有的結字與豐腴的筆法,顯然是出於己意之作,仍可看出乾隆傳承自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男,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間,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但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於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于清東陵之裕陵。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