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家書法

慈禧太后抄寫的《藥師經》

慈禧太后抄寫的《藥師經》

李常生整理  2022/05/14

 

《藥師經》,小楷工穩而雅致,慈禧信奉佛家,並自詡為老佛爺,他時常有抄經的習慣,這卷《藥師經》便是她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的傳世手抄經文。

 

西宮太后或西太后,滿洲鑲藍旗人,葉赫那拉氏,是晚清一名著名和重要的皇太后、政治家、保守派領袖,也是清代乃至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太后之一。慈禧太后為同治帝生母,光緖帝的姨母兼嗣母,隆裕太后的姑母。慈禧太后本為咸豐帝懿貴妃,後因其子同治帝登基,而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從而成為同治、光緒年間,實際上最高統治者,掌權合計47年,對晚清命運乃至民初政局和往後在20世紀中國的發展產生極為重要和深遠影響。同治帝登基後,給徽號「慈禧」,稱慈禧皇太后或慈禧太后;光緒帝登極後,更尊稱其為皇爸爸或親爸爸[a],人人以老祖宗、老佛爺、慈禧老佛爺或太后老佛爺尊稱之。慈禧太后與東宮慈安太后在養心殿裡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過世,慈禧太后才正式獨攬大權。其獨攬大權後,仿效慈安太后獨尊佛教,並將當時的中國佛教循偏門左道並在義和團的渲染之下造成了道教與佛教的融合,造成了道教中的佛、菩薩林立,因而遭到正統佛教的攻擊並稱之為攀佛外道。

慈禧太后在同治、光緒臨朝聽政,是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包括初期與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慈安太后逝世後正式獨攬大權。慈禧太后掌權共長達四十七年。期間發動政變兩次,擁立皇帝兩位(光緒、溥儀),推動改革三次,在位歷經辛酉政變、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甲申易樞、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戊戍政變、己亥建儲、八國聯軍之役、清末新政等大事。當政期間國勢一度漸有起色,亦先後建立現代化北洋艦隊和新軍,大幅改善國防,並對洋人先採取合作共處,再轉為仇恨敵視,最後又變回合作,又大量任用新人才,但外國勢力逐步滲入中國,領土進一步被蠶食,又要面對漢人勢力提升,地方開始脫離中央,傳統中央集權等政制開始瓦解,幾千年的朝貢制度瓦解,國際外交挫敗等一系列威脅統治問題。由於操縱皇位廢立,嗜權如命,但昏庸無道,頑固保守,窮奢極欲,其又改革不力,時常喪權辱國,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令清朝在其死後不久滅亡,因此時人和後人對慈禧太后評價普遍低下。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清朝皇后及妃嬪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的孝莊文皇后及孝德、孝貞(慈安太后)二位咸豐帝的正妻。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在北京中南海瀛臺涵元殿內駕崩(今考證被砒霜毒死),享年38歲,大行皇帝無嗣,經慈禧皇太后下詔,命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其長子溥儀繼承大清王朝皇位,年號「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皇太后崩逝於北京中南海儀鸞殿的後殿福昌殿內,享壽74歲,結束了長達47年的統治。

定東陵明樓

宣統元年十月四日(1909年11月16日),慈禧太后靈柩從北京紫禁城被遷至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內的菩陀峪定東陵安葬,其牌位被請入北京太廟供奉。定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太皇太后,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簡稱孝欽顯皇后。諡號含皇后兩字的話,總長共25字,長度超過中國歷代皇帝以及皇后,成為中國之最。

身後之事

慈禧的陵寢菩陀峪定東陵,營建工程歷時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結束。耗銀227萬兩。

建築材料的貴重、工藝的精湛、裝飾的奢華等方面均居於清朝皇后陵寢的首位。即使是與清朝諸帝陵相比,某些帝陵也要比她遜色很多。慈禧的隨葬品分為兩部分:生前置放於墓中金井裡的珍寶與下葬時的隨葬珍品,許多都是極其罕見的曠世奇寶,價格和價值也根本無法估量。

1928年6月,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對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和乾隆帝的裕陵進行大規模盜掘。盜墓者將定東陵內的珍寶洗劫一空,甚至連慈禧口中所含的一粒大如雞蛋的夜明珠都被挖走,此案即是轟動全國的東陵事件(即清東陵盜寶案)。在清皇室的呼籲下,民國政府派員調查此事。孫殿英對外宣稱是報祖上孫承宗之仇,並將其中部分盜取的寶物賄賂蔣宋美齡、孔祥熙等人,案件查辦最終不了了之。寓居天津的溥儀只得派人將挖出的遺骨重新斂葬,後來溥儀在其回憶錄里提及,慈禧太后的夜明珠被盜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指宋美齡)一事讓他耿耿於懷。

慈禧太后母親富察氏六十大壽的時候,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戊戌變法與慈禧訓政

光緒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光緒帝命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詔》,覲見慈禧,得到應允。乃於翌日頒布,戊戌變法正式展開。但變法過於操切,觸動了滿洲貴族和眾多官僚的利益,反對者十之八九。慈禧支持維新強國,默許皇帝對變法反對者的制裁。但慈禧與康有為的摩擦愈趨激烈。當時傳言光緒帝聽信康有為之言授意維新派命袁世凱派兵殺榮祿,圍頤和園迫使慈禧歸政。慈禧太后聞之大怒,宣佈軟禁光緒帝,對外宣稱光緒帝得病,不能視朝,「不得已臨朝稱制」,因此慈禧重新訓政,此為戊戌政變。自此,爲期一百餘日的維新變法終止,維新期間的大部分條綱被廢止,維新派重要人物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有溥等維新六君子被斬首,康有為、梁啓超流亡海外。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雷家聖指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戊戌變法期間到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就事件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的激烈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瞭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上書光緒:「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上書言道:

「渠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

雷家聖認為,這是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等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所以慈禧太后驚覺事態嚴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雷家聖亦認為「合邦」為外國的陰謀,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即曾與日本人聯繫,要與日本人聯合召開「兩國合邦大會議」。戊戌變法開始後,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建議中、美、英、日四國「合邦」,藉以對抗俄羅斯帝國,他指出,這在當時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但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李提摩太卻向康有為提出這種建議,動機令人懷疑。康有為更向光緒建議要向李提摩太與伊藤博文「商酌辦法」,則控制權將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計劃,可以說是一個外交騙局,利用康有為等人對國際常識不足的弱點,誘騙康有為等人與光緒將交出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給外國人,任由外國操控宰割。

戊戌政變之後,許多官吏紛紛上書彈劾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如兵部掌印給事中高燮曾於八月十一日上奏言:「從前朝鮮被倭人戕妃逼王,其明證也。」福建道監察御史黃桂鋆上奏:「大約康有為等,內則巧奪政權,外則私通敵國,其主持變法之說,皆欺人語也。」民間學者王先謙也批評康有為「借兵外臣,倚重鄰敵,以危宗社,又兼崔胤、張邦昌而有之,誠亂臣賊子之尤也。」當時的官僚與士大夫,已經將康有為等人的陰謀與大朝鮮國乙未事變作比較,並發現了其中的相似之處。

庚子新政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之後,慈禧太后為了挽回人心而下詔實行新政,是為庚子新政。這次改革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實行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在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下,慈禧決定效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下令預備立憲,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國考察。

1904年(光緒三十年)爆發日俄戰爭,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慈禧太后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的戰爭表示中立,而戰爭中大量東北地區平民遇難,使得中國的有識之士徹底看清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決心進行變法或革命;與此同時,國內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政權,慈禧作出要立憲的姿態。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又下詔預備立憲,1908(光緒三十四年)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1908年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庚款)一千多萬美元,希望讓中國人認識西洋文化,支持留美教育,與照顧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後,英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庚子之賠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