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家繪畫

元應真像

元應真像

李常生資料整理  2021/11/07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左右兩軸各繪九尊羅漢與二侍者,形成一組十八羅漢的對幅。畫中羅漢手中分持經卷、麈扇、念珠、蓮花、香爐等,形貌各異,或老或少;又或作天竺羅漢,深目大鼻,膚色深褐,或為漢族比丘,修眉細目,膚色白晰。衣紋線條凝煉,用筆變化多端,時而均勻縈回,流利暢達;時而又頓挫轉折,挺勁有力。人物五官和髭鬚都以細筆鉤勒,連衣上的圖案也都細膩表達。雖無作者款印,然全作繪製精謹,設色妍麗而不明艷,清雅出塵,誠為元代宗教畫的代表作。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應真(外文名Arhat)是指一種佛教語。羅漢的意譯。意謂得真道的人。佛教羅漢之別名。意為上應乎真道者。謂方是真話。唐韓偓《無題》詩之二:「明言終未實,暗祝始應真。」

《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王喬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 李善注:「應真,謂羅漢也。」 李周翰 注:「應真,得真道之人。」 唐王昌齡《諸官遊招隱寺》詩:「應真坐松柏,錫杖掛窗户。」宋 惠洪 《冷齋夜話·羅漢第五尊失隊》:「予往 臨川景德寺 ,與 謝無逸 輩升閣,得 禪月 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清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記觀宋子昭畫》:「丙辰二月二十一日,過 商丘宋子昭 户部觀畫, 李伯時白描十八應真,最為奇妙。」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在小乘佛教中,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民間意譯上有三層解釋:

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

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

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迴之苦。

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阿羅漢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

阿羅漢,即自覺者,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羅漢則是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