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家繪畫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李常生資料整理  2021/11/05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幅尺寸33×636.9公分。

創作時間: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

黃公望作者款識: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閱三四載。未得完備。□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西元一三五0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夏氏知止堂。印記: 黃氏子久、一峯道人。

梁詩正題跋:世傳富春山居圖。為黃子久畫卷之冠。昨年得其所為山居圖者。有董香光鑒跋。時方謂富春圖別為一卷。屢題寄意。後於沈德潛文中。知其流落人間。庶幾一遇為快。丙寅冬。或以書畫求售。多名賢真蹟。則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鄒董五跋。德潛所見者是也。因以二卷竝觀。始悟舊藏。即富春山居真蹟。其題籤偶遺富春二字。向之疑為兩圖者。實悞。甚矣。鑒別之難也。至董跋兩卷一字不易。而此卷筆力弱。其偽贗鼎無疑。惟畫格秀潤可喜。亦如雙鈎下真蹟一等。不妨並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續入石渠寶笈。因為辨說。識諸舊卷。而記其顚末於此。俾知予市駿雅懷。不同於侈收藏之富者。適成為葉公之好耳。乾隆御識。臣梁詩正奉勅敬書。印記: 臣梁詩正、補拙莫如勤。

沈周題跋:大癡黃翁。在勝國時。以山水馳聲東南。其博學惜為畫所掩。所至三教之人。雜然問難。翁論辯其間。風神竦逸。口如懸河。今觀其畫。亦可想其標致。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風韻中來。後尚有一時名輩題跋。歲久脫去。獨此畫無恙。豈翁在仙之靈。而有所護持耶。舊在余所。既失之。今節推樊公重購而得。又豈翁擇人而陰授之耶。節推蒞吾蘇。文章政事。著為名流。雅好翁筆。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時豈無塗朱抹綠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節推之重如此。初翁之畫。亦未必期後世之識。後世自不無揚子雲也。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古人論書法亦然。弘治新元立夏立(應作日)。長洲後學沈周題。印記:啟南。

文彭題跋:右大癡長卷。昔在石田先生處。既失去。乃想像為之。遂還舊觀。為吾蘇節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歲也。至弘治改元。節推公復得此本。誠可謂之合璧矣。今又為吾思重所得。豈石田所謂擇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來南京。出二卷相示。為題其後。隆慶庚午四月。後學文彭記。印記:文壽承氏。

王禾□題跋:隆慶辛未中秋後三日。敬觀於梁溪談氏澂懷閣。太原王禾□犀登。

周天球題跋:得併觀二卷者彌日。百谷閱後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籟堂。得併觀二卷者彌日。

鄒之麟題跋:師子久。每對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海內賞鑒家。願望一見不可得。余辱問卿知。凡再三見。竊幸之矣。問卿何緣。乃與之周旋數十載。置之枕藉。以臥以起。陳之座右。以食以飲。倦為之爽。悶為之歡。醉為之醒。家有雲起樓。山有秋水庵。夫以據一邑之勝矣。溪山之外。別其溪山。圖畫之中。更添圖畫。且也名花繞屋。名酒盈樽。名書名畫。名玉名銅。環而拱一富春圖。嘗聞天上有富貴神仙。豈勝是耶。又聞子久當年。元是仙人。故遺此跡與問卿遊戲耶。國變時。問卿一無所問。獨徒跣而携此卷。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彼五岳有真形圖。而富春亦有之。可異也。當年此圖。畫與僧無用追隨。問卿護持此卷者。亦是一僧。可異也。庚寅畫畫。題畫人來。又適庚寅。可異也。雖然。余欲加一轉語焉。繪畫小道耳。巧取豪敚。何必蚤計。載之記中也。東坡不云乎。冰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記東西。問卿目空一世。胷絕纖塵。乃時移事遷。感慨係之。豈愛根猶未割耶。龐居士不云乎。但願空諸所有。不欲實諸所無。嗟乎。余言亦太饒舌矣。野老鄒之麟識。

金士松題跋之一: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係紙本。長尺許。濶三丈餘。寫付無用和尚者。起至正七年。成至正十年。未成時。恐人巧取豪敚。先書無用本號。後綴成之。見子久自記語中。後有沈石田。文文水。王百穀。董思白。鄒衣白五跋。其元人及明初人跋。歸石田時。已經脫落矣。按子久於元四大家中為冠。而此卷又為生平神來之筆。比之右軍蘭亭不虛也。入國朝。歸高江村詹事。詹事以六百金收之。後歸王儼齋司農。亦如其直。司農沒。僕人挾之來蘇。逾月無售者。旋轉之維揚矣。品地聲勢。極一時之盛。今不三四十年。如春花飄零。雲煙解散。而山人筆墨。長留人世間。洵穠華難久。而淡寂者多味外味也。雍正戊申觀於黃鸝坊某氏。時六月二日。戊申歲。於黃鸝坊某氏。閱黃子久富春山居圖。時儼齋王司農家人持卷求售。索直千金。吳中無大力者。將之維揚。後亦不知所之矣。乙卯秋。予寓京師。程子蒓江於安氏借得此卷。邀予往觀。不啻重見故友也。畫在明代。為白石翁物。後歸樊節推。最後歸吳明卿。入國朝歸高江村。後歸王儼齋。迄今在三韓安氏。予既幸前賢名跡。流傳人代。若有鬼物呵護其間。又以文人學士。不能有之。而為之主者。惟侈寶玩之多。賈直之重。以為豪舉。此卷亦未為得所也。後有如白石翁者。或更當歸之。右沈德潛二跋。乾隆丙午仲冬月。臣金士松奉勅補書。

金士松題跋之二:拜手稽首恭跋。臣金士松敬書。此石渠寶笈次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乃安岐舊物。沈德潛所為兩跋。自明沈周至本朝高士奇。王鴻緒。所珍藏歎賞者。及歸天府。以校石渠舊藏富春山居圖。始知公望真蹟。久登秘笈。是卷特仿本之佳者耳。夫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其境地相遠。淆於流別者。更何足道。若沈周以下。皆數百年來所稱賞鑒家。而此幅又致佳本。當其贊美題識。流傳珍弆。固自以為人世希有壯觀。而不知一邱一壑之勝。不足與語岱嵩溟渤之境。一吟一詠之美。不足與入禮樂文章之府也。至伏讀御製題公望真蹟記。因一事獲三益。觸類於出治用人。即古人一筆墨之妙。而觀其通。見其大。盖無在非精義要道之發。以公望之靈思神筆。具仰睿賞之有真。而即此規仿精良者。亦登次等。道無棄材。義有差等。仍命書沈德潛兩跋於是卷末。更徵化裁含覆之廣大也夫。臣梁國治。臣劉墉。臣曹文埴。臣彭元瑞。臣王杰。臣金士松。臣董誥。拜手稽首恭跋。臣金士松敬書。印記:臣金士松、敬書。

董其昌題跋:大癡畫卷。予所見若檇李項氏家藏砂磧圖。長不及三尺。婁江王氏江山萬里圖。可盈丈。筆意頹然。不似真跡。唯此卷規摹董巨。天真爛熳。復極精能。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筆。憶在長安。每朝參之隙。徵逐周臺幕。請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頃奉使三湘。取道涇里。友人華中翰。為予和會。獲購此圖。藏之畫禪室中。與摩詰雪江共相映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丙申十月七日。書于龍華浦中。董其昌。印記: 董玄宰、太史氏。

富春山居圖識文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秀潤淡雅,但氣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獲後世讚譽為「畫中之蘭亭」、「山水畫第一神品」,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註 1]之一。總長約690公分,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山居圖輾轉史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正志,騎縫印是吳正志所蓋。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姪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公分,高31.8公分,佔原畫1/14,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公分,高33公分,佔原畫12/14。

無用師卷與剩山圖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無用師卷」變賣後由清宮收藏。

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真,在「子明卷」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時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則因未被其視為真跡而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但也讓該畫中的留白空間得以保留。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合璧展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發表談話,以希望《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暗喻海峽兩岸分合使此作聲名大噪。2010年4月中國大陸發行該圖的合體郵票,但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並未受予「無用師卷」之版權。

本圖前後兩段分隔361年之後,「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於2011年6月2日在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展出,但合璧亮相的兩幅富春山居圖真跡並不是連接在一起,而是同陳列在長16公尺的櫃子內,右段先擺「剩山圖」,中間是題跋,左段再擺上「無用師卷」,對側則展出臨仿本「子明卷」,為滿足民眾想像,故宮特別將兩幅複製畫連在一起,立於櫃上。在開幕式中,中華文化總會長劉兆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百里,及中共浙江省省委書記趙洪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等出席。特展分為兩期,第一期2011年6月2日到7月31日,展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並規畫「黃公望的書畫珍蹟」、「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四個單元。第二期從2011年8月2日到9月5日,分「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單元展出。

摹本

黃溍臨本

有學者認為黃溍臨本作於元至正十二年秋,也有人認為真實年代為明代早期,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富春山居圖》臨本。康熙年間,此臨本被高士奇購得,載於其《江村銷夏錄》和《江村書畫目》。後來此畫先後被陳遽、吳子深、張大千收藏。[1]2005年[2]、2010年[3]、2016年,黃溍臨本三次亮相拍賣會。

子明卷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故宮博物院發現黃公望曾在曹知白的畫作《群峰雪霽》上題字,藉由該落款進行比對之後輾轉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收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無用師卷」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子明卷」則被列為中華民國重要古物。

沈周仿本

明代沈周曾經收藏《富春山居圖》,因請人題識,被兒子據為己有,後來出售。沈周於1487年中秋依記憶仿繪此卷。此卷是已知最早的臨仿本,起首布局與「子明卷」相同,可推測原作被燒之前卷首的狀況。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簡介(下文摘自維基百科):

黃公望(1269年-1354年),字子久,號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元朝畫家。

黃公望曾任小吏,延拈二年(1315年)九月因張閭貪污事被牽連入獄,開釋後入了全真教出家,並與張三丰、莫月、冷謙等道友交往,隱居在常熟小山頭(今虞山西麓)。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常熟逝世,葬虞山西麓。

身世之謎:

黃公望,尊為「元四家」之首。由於成名時已是全真道士,浪跡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時代的人,也沒有講清他的籍貫和逝世時間、地點。關於黃公望的籍貫,目前有著多個版本的說法,分別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陽、衢州、徽州、莆田和永嘉等說法:

元明間,黃公望的朋友常州人王逢認為黃公望是「杭人」,他在《題黃大痴山水》詩中寫道:「大痴名公望,字子久,杭人……」;

元朝鐘嗣成認為黃公望是松江人,他在《錄鬼簿》中寫道:「黃子久,名公望,松江人。」;

元代末年繪畫鑑藏和史論家夏文彥認為黃公望是常熟人,其在《圖繪寶鑑》裡寫明:「黃公望……平江常熟人。幼習神童,科通三教,旁曉諸藝,善畫山水。」;

同是夏文彥的《圖繪寶鑑》神州國光社本則認為黃公望是衢州人;

1461年成書的《明一統志》卷三十八:「黃公望,富陽人」,明凌迪知《萬姓統譜》也持富陽說,但明萬曆陳善《杭州府志》則又增加了「徽州人」的說法;

清朝乾隆年間的《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九寫道:「黃公望,莆田人」,乾隆《婁縣誌》卷三十中也寫道:「……相傳莆田巨族,一雲常熟陸神童之弟。」

元末明初,黃岩陶宗義認為黃公望是永嘉人(今溫州市),他《輟耕錄》卷八《寫山水訣》裡寫道:「黃子久散人公望,自號大痴,又號一峰,本姓陸,世居平江常熟,繼永嘉黃氏」。

成就:

黃公望學識淵博,工書法,通音律,能詩文,鍾嗣成說他:「公之學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50歲才開始學繪畫,曾得到趙孟頫的指教,陶宗儀說他「畫山水宗董、巨」。黃公望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重視寫生,常在風景名勝地隨筆摹寫,其水墨山水尤為出色,創立了淺絳山水,代表作為《富春山居圖》,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其著作有《山水訣》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理論著作。

黃公望和吳鎮、倪瓚、王蒙並稱為「元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是元代的著名畫家,其中倪瓚和王蒙都曾向他請教過,他的畫風對宋代以來的畫法有創新,對明清的山水畫發展有很大影響。明代評論家王世貞評論說他的畫法「無筆不靈,無筆不趣,於宋法之外,又開生面。」山水畫於「大痴、黃鶴(王蒙)又一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