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家繪畫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卷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卷

李常生整理資料  2021/11/15  台北

本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幅尺寸縱:28.4公分,橫:93.2公分。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工書善畫,力主復古,對文人書畫發展有重大影響。

簡說:《鵲華秋色圖》縱28.4公分、橫90.2公分,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創作於1295年的繪畫作品。明清兩代曾被收入藏於民間,清朝時收入皇宮,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山東省濟南市北郊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風景。

作者趙孟頫款識:余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云。元貞元年(西元一二九五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製。印記: 趙氏子昂。

清高宗題跋一:此卷久貯內府。已載入石渠寶笈。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春東巡齊州。則東華西鵲。蒼秀潑眼。宛若披圖。因驛致是卷相印。題長句以紀其事。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嘉平幾餘重展。追念前遊。怦怦有觸。因再成長篇。書之卷尾以志歲月而敘其緣起如此。三希堂御筆。印記: 比德、朗潤。

清高宗題跋二:駐輦曽城暢遠眸。華不(平)翠注不曽流。何年金母臨蓬海。兩朶天花此處留。右咏華不注。印記: 會心不遠、德充符。

清高宗題跋三:昔覽天水是圖時。不信名山能竝美。今登濟城望兩山。初謂何人解圖此。因命郵致封章便。真蹟擕來聊比似。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印證得神髓。兩朶天花繡墅巔。一隻靈鵲銀河涘。是時春煙遠郭收。栁隄窣綠花村紫。天光澹靄水揉藍。西鵲東華鏡空裏。留待今題信有神。不數嘉陵吳道子。御題。印記: 乾、隆。

清高宗題跋四:澹煙疎雨凑清明。罨畫峰姿别有情。若把鵲山擬靈鵲。翩躚勢亦兩相争。右咏鵲山。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春日御筆。印記: 得佳趣、幾暇怡情。

董其昌題跋一:余二十年前。見此圖於嘉興項氏。以為文敏一生得意筆。不減伯時蓮社圖。每往來於懷。今年長至日。項晦伯以扁舟訪余。攜此卷示余。則蓮社已先在案上。互相展視。咄咄嘆賞。晦伯曰。不可使延津之劍久判雌雄。遂屬余藏之戲鴻閣。其昌記。壬寅除夕。

楊載題跋:千載書畫之絕。獨蘭亭敘。輞川圖。尤得意之筆。吳興趙承旨以書畫名當代。評者謂能兼美乎二公。茲觀鵲華秋色一圖。自識其上。種種臻妙。清思可人。一洗工氣。謂非得意之筆可乎。誠羲之之蘭亭。摩詰之輞川也。君錫寶之哉。他(脫)必有識者。謂語(脫)也。大德丁酉孟春望後三日。浦城楊載題于君錫之崇古齋。

范杼題跋:書法晉。畫師唐。為一代之冠。榮際於五朝。人得其片楮。亦誇以為榮者。非貴其名而以其實也。今觀此卷。殊勝於別作。仲弘所謂公之得意者信矣。致和二年四月一日。臨江范杼德機題。印記: 范杼。

董其昌題跋二:吳興此圖。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有唐人之緻。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故曰師法捨短。亦如書家以肖似古人不能變體為書奴也。萬曆三十三年。曬畫武昌公廨題。其昌。

董其昌題跋三:歲在己巳。惠生攜至金閶舟中。獲再觀。董其昌。印記: 董其昌印。

錢溥題跋:吳興公蚤歲戲墨。深得物外山水筆意。雖一木一石。種種異於人者。且風尚古俊。脫去凡近。政如王謝子弟。倒冠岸幘。與天下公子鬥舉止也。百世後可為一代規式。士大夫當共寶秘之。至正甲申十有二月朔。虞集謹識。昔虞文靖公題松雪翁畫圖。簡約精妙。可謂兩絕。友人徐尚賓見而愛之。求余錄入鵲華秋色圖內。以足其美。噫。尚賓其好古君子乎。正統十一年丙寅八月望。翰林錢溥謹題。印記: 尚絅齋、原溥、終日乾乾。

董其昌題跋四:弁陽老人公謹父。周之孫子猶懷土。南來寄食弁山陽。夢作齊東野人語。濟南別駕平原君。為貌家山入囊楮。鵲華秋色翠可食。耕稼陶漁在其下。吳儂白頭不歸去。不如掩卷聽春雨。右張伯雨詩集所載。惠生屬予再錄。以續楊范二詩人之筆。歲在庚午夏五十三日。董其昌識。印記: 昌。

董其昌題跋五:在晚宋時以博雅名。其煙雲過眼錄。皆在賈秋壑收藏諸珍圖名畫中鑒定。入勝國初。子昂從之。得見聞唐宋風流。與錢舜舉同稱耆舊。蓋書畫學必有師友淵源。湖州一派。真畫學所宗也。董其昌重題。印記: 宗伯學士、董其昌印。

吳景運題跋:已嘆賞不置。今獲觀此卷。更覺一辭莫贊。乃知書畫一致。知之而不能為之。為之而不能名之也。壬寅秋八月謹識於南山閣。荊溪吳景運。

曹溶題跋:世人解重元末四家。不解推尊松雪。絕不足怪。不過胸中無書耳。余見松雪畫至夥。絢爛天真。各極其致。此為公謹作圖。用筆尤遒古。殆以公謹精鑒別。有意分煙雲過眼中一位耶。卷藏金沙舊家。今歸膠州張先三。鵲華兩山有靈。故使主人涉江數千里。攫取此卷還其鄉也。曹溶題於雙溪舟中。印記: 曹溶之印、潔躬、秋岳生。

清高宗題跋五:山按輿志諸書所載夙稱名勝。向得趙孟頫是圖。珍為秘寶。每一展覽輒神為嚮往。然僅於卷中得其彷彿。意猶少之。今年二月東巡狩。謁闕里。祀岱宗。禮成旋蹕濟陽。周覽城堞。望東北隅諸山。詢之守土大吏。乃知山頂高且銳者為華不注。迤西頂平以厚者為鵲山。向固未知之也。因命郵報從京齎吳興畫卷以來。兩相證合。風景無殊。而一時目舒意愜。較之曩者臥遊。奚啻倍蓯天假之緣。豈偶然哉。但吳興自記云東為鵲山。今考誌乘叅以目覩。知其在華西。豈一時筆誤歟。故書近作鵲華二詩各於其山之側。並識於此云。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清明日御筆。印記:比德、朗潤。

清高宗題跋六:吳興此卷先已編入石渠寶笈。其時因未歷二山勝概。不及一語識之。今圖與景會。瞭然於心目之間。既為別白考證。而鵲華二山與所由名橋者。又各分題絕句竝畫卷中。是宣志其顛。末標以歲月。庶便他日覽觀焉。清明後三日再筆。印記:宸翰。

清高宗題跋七:長隄數里亘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駕鵲橋。秋月春風相較量。白榆應讓栁千條。榆煙杏火接空濛。穏度芳隄飲練紅。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㑹片帆中。鵲華橋題句三絕。印記: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清高宗題跋八:文敏一生得意筆。不减伯時蓮社圖。向每展玩輙叫絶。皴染含韻供清娱。為鵲為華固未識。但見豎峰横嶺天然殊。去嵗青齊駐廵蹕。乃命驛致一證諸。真形在前神煥發。樹姿石態皆相符。東華偨池麗色崒。天外西鵲威紆秀。影圍城隅徒聞道。子乗驛傳。嘉陵不識能同無。爾時得句題卷上。嘉話自詡遊不孤。歸来登舟值變故。是卷庋置過年餘。歲暮鏡古適幾暇。胡然入眼紛愁予。兩朶天花仍好在。鵲橋似阻銀河塗。向来悲喜倐已過。流陰瞥眼誠堪吁。成詩聊當賦獨旦。古紙側理偏宜書。常侍却能進讜論。久成寳笈藏石渠。慮致魯魚難補記。解頤笑謂有是夫。千秋後人執卷以題詠。其誰守禁為汝停吟觚。乾隆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冬日御筆。印記: 幾暇怡情、得佳趣。

清高宗題跋九:前詩既成。閱數日。念石渠寶笈書既已成。後此興到屬題悉未及載。慮或疑為挂漏然。因是遂爾閣筆。是不自為法縛乎。爰定石渠繼鑑一璽已成。書而續題者則以識之。記緣起於此。印記: 會心不遠。

清高宗題跋十:引首。乾隆御筆。鵲華秋色。印記: 乾隆宸翰、與物皆春。

參考書目:1.王耀庭,〈元趙孟頫鵲華秋色〉,收入王耀庭、許郭璜、陳階晉編,《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初版,2001年再版),頁176-177。 2.王耀庭,〈元趙孟頫鵲華秋色〉,收入王耀庭編,《青綠山水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七月初版一刷),頁84-85。 3.林莉娜,〈元趙孟頫鵲華秋色〉,收入林莉娜編,《秋景山水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十月初版),頁68-69。 4.李玉珉,〈趙孟頫鵲華秋色〉,收入石守謙、葛婉章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初版),頁299-300。 5.〈元趙孟頫鵲華秋色〉,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名寶上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初版一刷),頁245。 6.高木森,〈趙孟頫「鵲華秋色」的祕密〉,《故宮文物月刊》,第156期(1996年3月),頁132-137。 7.李鑄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上篇〉,《故宮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69年4月),頁15-70。 8.李鑄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下卷〉,《故宮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969年7月),頁41-69。 9.李霖燦,〈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斷代研究〉,《故宮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1978年冬),頁25-40。 10.岩堀謙一,《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的研究》,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11.陳韻如,〈元趙孟頫鵲華秋色〉,收入何傳馨主編,《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五月初版一刷),頁327-329。 12.陳韻如,〈趙孟頫〈鵲華秋色〉〉,《故宮文物月刊》,第339期(2011年6月),頁92-99。 13.賴國生;〈院藏高劍父山水圖賞析〉,《故宮文物月刊》,第356期(2012年11月份),頁116-126。 14.方慧潔;〈怦怦有觸—乾隆皇帝與鵲華秋色圖〉,《故宮文物月刊》,第355期(2012年10月份),頁62-69。 15.談晟廣;〈再訪鵲華秋色〉,《故宮文物月刊》,第355期(2012年10月份),頁70-79。

網頁展示說明: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南宋宗室,後北上大都任官。此畫是元貞元年(1295)他自濟南路職位南返後,為友人周密(1232-1298)描繪其祖籍地貌景色之作。畫卷構圖簡潔,在一廣闊水澤坡岸間,右為尖聳的華不注山,左側是渾圓鵲山。畫中坡岸林木,與董源山水母題十分接近,然經趙孟頫的筆墨與設色後更具生趣,成一秀麗可人的自然佳景。黃公望從趙孟頫此類復古創新手法,得以掌握筆墨新活力。

主要印記:乾隆、嘉慶、宣統。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濟南華不注山簡介:

華不注山又稱華山,是中國山東省濟南市東北,黃河南岸一座海拔197米的小山,屬於齊煙九點之一。華不(音:夫)注山呈圓錐狀,坐落在距離濟南市中心大約7公里的平原上,拔地而起,與其他丘陵不相連。山下有泉,名曰華泉。華不注是花骨朵的諧音,因其形狀如未開放的蓮花而得名。其岩石為青灰色,跟濟南南郊泰山山脈的地質構造截然不同。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描繪的就是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風景。

根據《春秋左傳》記載,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與晉軍戰於濟南,因其傲慢輕敵而敗,在晉軍的追逐下「三周華不注」。後文又言「從齊師至於摩弁之下」,手下逢丑父與其交換了位子,並命令他去華泉取水,齊頃公才得以逃脫。從中可知華不注山又名摩弁。宋代文學家曾鞏的《登華山》中有「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的詩句。

唐朝詩人李白在《古風》中寫道:昔我游齊都, 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本文摘自維基百科)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出身於宋朝宗室(宋太祖第十一世孫,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趙德芳後代),宋孝宗的兄長趙伯圭的玄孫。宋亡後,辭官返回故鄉吳興閒居。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經程鉅夫推薦出仕元朝,授刑部主事,於北方遊宦十年。至元末到大德初,仕宦江南。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世稱「趙承旨」。死後晉封魏國公,諡文敏。

趙孟頫在詩、書、畫、印上皆有很高造詣。詩作有《松雪齋集》。書法上精通行書、楷體,獨創「趙體」,對後代書法藝術影響很大;篆刻以「元朱文」著稱;畫法上也有獨創性,首次提出書畫用筆相同的理論。

趙孟頫、高克恭、李衎(音同看)與商琦,並稱元初四大家。趙孟頫至大都任官後,吸收北方「用筆簡率」的古意畫風,師法唐王維、五代董源的畫風,創造出《鵲華秋色圖》與《水村圖》。開啟以「寫意」為主的文人畫風,集前代大成,不拘風格。反璞歸真,講求平淡自然。迄今為止沒有證據顯示他曾為忽必烈或宮中的蒙古權貴畫過畫,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宮廷畫家。

趙孟頫的畫作題材廣泛:山水、人物、動物、花鳥、竹石無所不有,其後各代幾乎無人能超過他。他前期的畫作設色獨到,即「絢麗之極,仍歸自然」。後期多作淡墨畫,近乎白描。趙孟頫的兒子趙雍、夫人管道昇皆能作畫,元代畫家王蒙是他的外孫。

趙孟頫、鮮于樞與鄧文原,並稱元初三大家。趙孟頫以行書、楷書最為著名,他主張遵從古法,認為書法應用筆為上,所以勤摹古人,探究筆法。主張將「晉書的風情神韻化入精謹森嚴的唐法」。王羲之對他影響最大。他在中國書法史中有兩大貢獻,其一是振興章草,章草的復興雖不能歸功他一人,但趙的影響力卻不可小視,當時書法家多數受他影響,愛寫章草。其二是振興小楷,在宋人當中,堪稱用力最勤。

2019年11月18日18點30分,趙孟頫的書法作品《致郭右之二帖卷》通過中國嘉德以8800萬元起拍,以2.325億元落槌,加上佣金總共2.67375億元成交,使得它成為了趙孟頫最貴的作品。(本文摘自維基百科)

濟南華不注山

濟南華不注山

濟南華不注山

濟南華不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