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家繪畫

元吳鎮《墨竹譜》

元吳鎮《墨竹譜》

李常生資料整理  2021/11/05

本畫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每幅尺寸:41.1×51.5 公分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自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晚年亦號「梅沙彌」。嘉興人,工詩文,擅畫山水、梅竹、樹石。書畫名冠一時。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吳鎮兼長水墨竹石,取法文同,又受高克恭影響。喜用禿筆重墨,筆鋒勁利沉著,氣勢渾厚豪邁,自成一格。吳鎮畫給他兒子佛奴的長篇巨制《竹譜》冊,為晚年的重要傑作。該冊的題句印記,系統記述了他寫竹的經驗和創作理論。吳鎮的畫竹法對後世影響巨大。吳鎮善寫草書,師法懷素和楊凝式,筆勢宛轉遒麗,筆法古秀蒼勁,風神瀟灑。自成一家。

吳鎮為元四大家之一。 此冊為至正十年(1350)七十一歲贈其子佛奴之作。畫新篁、老幹、雨、風、雪竹等竹生百態,古秀蒼勁,風神瀟灑。每幅以書法筆意入畫,行筆縱橫生動,與款識的跌宕筆勢相互輝映,為書畫合璧佳作。冊首「萬玉叢」隸書,為明弘治年間貢生王一鵬(?—1501後)所題。

【註】上述文字部分源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吳鎮墨竹譜冊簡稱《墨竹譜》,共二十二頁,每頁縱40.3釐米,橫52釐米,紙本,墨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前兩頁書蘇軾撰文同偃竹記,後二十幅畫各種姿態的墨竹,每幅都有圖有文。作於1350年(元至正十年),時吳鎮71歲,是畫給兒子佛奴的。全冊畫竹諸態悉備,可謂得竹之真性情。冊首隸書「萬玉藂「三字,王一鵬所書,王為明弘治間貢生。

前兩頁書蘇軾撰文同偃竹記,後二十幅畫各種姿態的墨竹,每幅都有圖有文。作於1350年(元至正十年),時吳鎮71歲,是畫給兒子佛奴的。全冊畫竹諸態悉備,可謂得竹之真性情。冊首隸書「萬玉藂」三字,王一鵬所書,王為明弘治間貢生。

元四家指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元四家的畫風雖各有特點,但都是從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發展而來,重筆墨,尚意趣,畫中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

關於元四家,主要有二說:一說指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見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二說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人,見明代董其昌《容台別集·畫旨》。

倪瓚簡介:

倪瓚(1301-1374),字元鎮,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雲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於無錫梅裡詆陀村。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 「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 「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絝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泌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餘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泌閣」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嶽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遊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後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後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平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境。

元天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瓚曾為其精心繪製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傑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裡,倪瓚漫遊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 此種格調,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莊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後來的明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願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紀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夏顴家就醫,夏築停雲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於陰曆十一月十一日死於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裡,後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軼事趣聞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雲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裡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僕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並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後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評價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幹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所畫的山水主要表現為太湖風光,近處坡陀樹木,遠山遙遙伏臥,中間大片湖水,意境清幽而荒寒落寞,不染俗塵,他的畫極少用色,筆墨簡淡清勁,少少許勝多多許,極受明清畫家的青睞,後世許多人做畫常落款作「仿雲林筆意」,可見其書畫魅力之大。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讚美過他的書法。文征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劄奕奕有晉宋風氣。」董其昌評曰:「古淡天真,米癡(即米芾)後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瓚傳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劄》、《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胸有成竹的來歷:

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鮒,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連用手抹也沒抹一下,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裡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裡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吁吁地跑進竹林,沒顧上抹一下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雨吹打的姿態記在心頭。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淨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讚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文與可胸中的竹子是他長年累月細緻入微觀察竹子的結果。其實,任何東西只要肯鑽研、肯用心、肯琢磨,並且不怕吃苦,就能學得透、學得精。

無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應該在動手前做好充分的計畫,做到心中有數,否則遇到問題就會手忙腳亂,出現一些難以避免的錯誤。

成文用法

用作褒義;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做事很有謀略。

運用示例

清·李漁《閒情偶寄》:「開場數語,謂之家門。雖雲為字不多,然非結構已完,胸有成竹者,不能措手。」

清·李綠園《歧路燈》:「豈知皮匠胸有成竹,早把火刀、火石,摸在手中,一敲就著。」

巴金《談滅亡》:「其實電影導演拍故事片,也是胸有成竹。」

峻青《海嘯》:「老宮相信,這件事,大老薑早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就深思熟慮過了,而且已經胸有成竹。」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

黃公望入道隱居:

黃公望出獄後,師事金月岩,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派,並與張三豐、莫月鼎、冷謙等道友交往,隱居在常熟小山頭(今虞山西麓)。曾住持萬壽宮,提點開元宮。後往來松江、杭州等地,賣卜為生。

延祐五年(1318年)至至順元年(1330年),黃公望五十至六十二歲期間,多活動於松江、蘇州、常熟一帶。由於長期浪跡山川,他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至元四年(1338年),黃公望結廬隱居於杭州筲箕泉,行蹤不定,虞山、蘇州、無錫、荊溪、吳興、松江等地是他時常往返的地方。後其子黃德宏尋至筲箕泉,於是歸富春。

至正七年(1347年),黃公望定居於富春江。當時,他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黃公望一生結交許多禪師,其中無用禪師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兩人經常一起結伴出遊,有一次,從松江回到富春山居,無用禪師希望黃公望能為自己創作一幅長卷,黃公望答應用三年的時間,繪製一部歷史巨作《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從開始創繪《富春山居圖》畫稿,歷經數年,時斷時續,直到至正十年(1350年)他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後竣稿。此圖是黃公望水墨山水畫中的傑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禪宗山水畫,它的知名度與《清明上河圖》齊名,一直備受世人關注。後來被燒成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定名為《剩山圖》,後半卷稱《無用師卷》,以無用禪師的名字而命名。《無用師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現藏於浙江博物館。

黃公望的歷史評價:

鐘嗣成《錄鬼簿》卷下:「公之學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善丹青,長詞,落筆即成,人皆師尊之。」

鄒之麟《〈富春山居圖〉題跋》:「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顧嗣立《元詩選》二集戊集:「子久博極群籍,尤通音律圖緯之學,畫山水師董巨源,而晚變其法,自成一家。其峰巒多礬石,筆墨高雅,人莫能及,所著《寫山水訣》,世皆宗之。嘗終日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忽忽,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吒不顧。楊鐵崖謂子久詩宗晚唐,畫獨追關仝,其據梧隱幾,若忘身世,蓋游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

楊維楨:「黃公望,字子久,自號大癡哥。富春人,天資孤高,少有大志。試吏弗遂,歸隱西湖筲箕泉。博書史,尤通音律圖緯之學。詩工晚唐,畫獨追關仝。其據梧隱幾,若忘身世,蓋游方之外,非世士所能知也。」

王世貞:黃公望的畫法「無筆不靈,無筆不趣,於宋法之外,又開生面。」山水畫於「大癡、黃鶴(王蒙)又一變也。」

倪瓚《題黃子久畫》:「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閒靜,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清閟閣集》)

鄭元佑《僑吳集》:「荊關復生亦退避,獨有北苑董、營丘李,放出頭地差可耳。」

善住《穀響集》:「黃公東海客,能畫逼荊關。」

黃錦祥:「公望千嶺,獨見一峰。」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