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珍女士回憶錄

十、在澎湖對前半生的回憶

十、在澎湖對前半生的回憶

民國三十八年(1949)陽曆8月14日,我隨先生部隊乘船到達澎湖馬公港口,旋即轉往白沙島,暫住白沙島派出所宿舍。

【註三十五】澎湖地圖,見圖056。

先生的部隊派駐澎湖白沙島,他執行他的工作,我的工作轉為向當地百姓教導國語,同時向當地百姓學習說臺語(閩南語)。在澎湖居住的時間,我於民國四十年辦理了退役,然而仍為政府工作,協助推動軍民和諧交流的任務。此時段經國先生亦曾查訪澎湖,到先生的部隊視察,並問及部隊自廈門撤退來臺灣的緣由,部隊長告知經國先生,部隊在廈門已經無作用且已失去戰力,移至臺澎也想保持編制,繼續為國效忠。

在澎湖期間,除澎湖白沙島以外,亦曾調派至馬公港尾、望安島、七美島工作。由於與共軍隔著臺灣海峽,戰爭的聲音已經不再在耳邊喧囂,因此工作、生活都逐漸安定下來。回憶我在七歲以前,除了僅看過自然災害以外,從小受著曾祖母、祖母、母親的疼愛,哥哥姐姐也都事事讓著我,加上自己還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真是一個快樂的童年。抗戰以後,我讀了完全小學,連讀六年,當時對於日本人的佔領,也不十分懂事,至於「國破家亡」憂國之愁,似乎離我遙不可及,也沒有那麼在意。基本上我充分掌握到了上學的快樂。上學下學、上課運動,自己從小活潑,像個男孩,在學校裏活躍,在家裏也受到家人的無數寵愛。

去濟南上學也是高興,乘大帆船順向走過大黃河,瀏覽了北方的景色,夏綠冬白、春嫩秋熟。在濟南,一邊讀書、一邊玩遍了整個濟南府,也學到了該學的東西,睜大眼看到了世界。那個時期,在鄉里能夠讀個完全小學都不容易,能夠讀上中學,真給家裏帶來光彩與榮耀。回到東阿,當了小學老師,也被選為東阿婦女會的會長,開會時,有機會坐在縣長旁邊,自己高興、全家歡喜,這是我前半生最高興的幾段回憶了。

民國三十七年(1948),八路軍自南方進城東阿,開啟了我逃難的日子,經過平陰,到過長清,幾度挫折,認識了履五,也結為連理,算是患難夫妻,然結婚當天就開始另一次逃難,在濟南看到國軍慘敗,也看到共軍進城,滿街難民、傷病、屍體和呼喊叫娘的聲音。先生趕往徐州,夫妻分離,我幾次在後追循,過了大汶口鎮,在南驛村被俘,後來利用機會僥倖脫逃,一路狼狽奔回東阿。然在東阿,整日躲躲藏藏以免被抓,想起來也是不勝唏噓。

得知先生也曾被俘,送往沂蒙地區,之後逃往濟南,再往青島,時青島仍為國軍佔領據守。民國三十八年(1949)正月,我與幾位同學再次晝伏夜行的前進濟南,到了濟南,坐火車到維縣,再往青島潛行,在蘭村、南村驚險越過兩軍交會關卡,到達另一個兵荒馬亂的城市(青島),到青島後,輾轉得知先生已經乘船前往上海。我被安排上了海輪,駛往上海,見滿天星光閃爍,沒有仙人指路,也不知何處是鄉關,心裏有爹有娘,也還裝滿了心酸與惆悵所組成的思念

在上海看得到依然存世的「紙醉金迷」世界,不知國之將亡,老百姓生靈塗炭,茫然不知生死。世界上庸庸碌碌的人總是佔了大多數,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從上海轉了幾趟火車、汽車,分配到了衢州,一個浙江位在西南部的縣城,住房、飲食都不習慣,但是當地多山多水、氣候適宜,確實比北方要富裕,然還來不及細細體驗,又與先生聯繫上,先生在寧波要我立即前往。

【註三十六】衢州傳統民居,見圖057。

對我而言,這一生中最緊張、困惑、艱困難行的一條路,大約就是從衢州到寧波這一段「尋夫記」了,中間經過、去過的地方包括了:金華、義烏、諸暨、曉山(或蕭山之誤)、杭州、嘉興、紹興、餘姚等地,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包括了火車、汽車(有公車也有軍車)、運河上的運輸船,總計行程約計五百公里,看到一批批逃難的老百姓,聽到了一陣陣的槍炮聲,擁擠的車站、滿臉惶恐的人潮,大多沒有確切的方向,只想找個地方躲避隨時會爆發的戰爭。在寧波見著了先生,只是沒有時間各自講講幾個月來的逃難經歷,第二天又到甬江北岸乘海輪出海,先駛往上海,沒能下船,已知時局已變,即刻轉航向至廈門。

【註三十七】寧波老碼頭與現今甬江,見圖058。紹興、餘姚間的運河,見圖059。

到了厦門,再轉漳州、石碼與長泰,我正式考入軍伍擔任上士一職。這裏已是中國南方,村路街道、民俗風氣又呈現了另一種南方形態,正值夏日,溽暑蒸人,北方來的軍人眷屬都無法忍受南方的暑濕瘴氣。然而國軍節節敗退,戰爭轉眼即至南方,先生部隊方再撤退至澎湖。

 

圖056:澎湖地圖。

圖057:衢州浙西古村落攝影。

圖058:早期的寧波碼頭與現在的甬江大橋。

圖059:紹興與餘姚的運河。

老廈門照片。

老廈門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