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2)

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之緣

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之緣

在普陀山同住7天後,其行為舉止讓好友詫異

李常生整理  2022/04/26  李滿原創

 

1925年舊曆5月中旬,已出家7年的弘一法師抵達了浙江普陀山。他這次前來,是為了向高僧印光法師行弟子禮。

印光法師比弘一大了20歲,他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他被後世稱為蓮宗第十三祖。

拜訪印光法師前,弘一就與印光法師有了很多淵源。因緣湊巧下,弘一還在1920年為他的《印光法師文鈔》撰寫過題詞。在題詞的序裡,他虔誠地贊道:

“余於老人向未奉承,然嘗服膺高軌,冥契淵致”。

在跋語中,精通文墨的弘一依舊對印光予以了極高評價,他說:

“老人之文,如日月曆天,普燭群品,寧俟鄙倍,量斯匡廓。”

也正是從此後起,弘一與印光法師有了通信往來,信件的內容,多圍繞修行展開。有一次,弘一還在信中請教印光法師“如何刺血寫經”。

印光法師收到信後,立即給了回信,他不僅在信中具體介紹了刺血寫經的利弊、方法和前人的經驗,還著重談了修行入道的關鍵。此外,他還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弘一寫經時的“不合格之處”。

隨著印光法師對弘一的不斷點撥,弘一對他也越來越服氣了。在1925年給好友王心湛的一封信裡,他寫道:“朽人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印光法師”。

讓弘一非常沮喪的是,當他在信中向印光法師提出“願冊弟子之列”時,卻未得印光法師首肯。

見印光法師拒絕了自己,弘一以為:是自己的誠心不夠。於是,他竟在阿彌陀佛佛誕日,“於佛前燃臂香,乞三寶慈力加被”,之後,他再次“上書陳情”,可他依舊未得准許。

弘一併未因此氣餒,他只再度“竭誠哀懇”,依舊未得准許的情況下,他決定親自前往。

弘一帶著“出家七八年來夢寐以求的一大願望”來到普陀山後,顧不上吃飯休息,便來到了印光法師所住的法雨寺(後寺)。

“弟子弘一,想求見印光法師!”弘一作揖向寺前看門的小僧人道。小僧答了一聲“請稍候”後,便轉身去了印光法師的關房。

不多時,小僧回來作揖道:“師父吩咐了,概不見客,法師請回吧!”

弘一被拒絕後,並未離開,他乾脆坐在寺前那棵大樹下等,他心想:印光法師肯定會出來,出來見了面興許就能改變想法了。

傍晚時分,已頂著烈日苦等一天的弘一終於見到了和僧眾一同出門的印光法師。弘一恭敬地站起並作揖,兩人默然對視良久後,印光法師終於微微向他點了點頭。

這之後的七天裡,弘一一直寸步不離地跟著印光法師。而印光法師則每日該幹嘛幹嘛,似乎身邊根本沒有第二個人。

佛家說“真正的修行往往在日常生活裡”,所以,吃飯、掃地皆是修行。弘一也深知這個道理,他將印光對自己的“無視”看成了“教導”。

每天,弘一都如“依葫蘆畫瓢”一般跟著印光,他發現印光每日的衣食住等方面,都極為粗劣。每天早晨,他僅食白粥一大碗,連鹹菜也沒有。

弘一不解地問:“為何不吃點鹹菜?”印光法師聽了淡淡道:“我初來普陀的時候,早飯是有鹹菜的,但我是北方人,吃不慣,因此改為吃白粥不吃鹹菜,已經三十多年了。”

每次吃完飯,印光法師都會用舌尖舐碗,至極盡方止。弘一見了,雖不解其意,卻也跟著照做。

和所有出家人一樣,印光法師也是“過午不食”,他的中飯相比早餐略“豐盛”,通常是一碗飯,一碗大眾菜。

每次吃完中飯,印光法師還會將水倒入碗中,滌蕩其餘汁,然後以漱口,並輕咽下,他每次這次這樣做時,都像在舉行一個重要儀式,似乎唯恐有一點點殘餘之飯粒菜湯。

弘一還留意到,印光法師平日非常慈善,可當他看到有人在寺內用餐而剩下飯粒時,他立馬會大聲呵斥道:“你好大的福氣,竟然如此糟蹋糧食。”有一次,有客人將冷茶倒棄在痰桶裡,他見了也大聲訓斥了客人。

這一切,弘一都看在了眼裡,疑問也慢慢升騰起來。

終於,一次飯後,弘一學著印光法師的手法,用水沖碗並咽下後,印光法師開口了,他看著弘一的眼睛認真地道:“要惜福啊!”

就這麼一句話,弘一頓時就明白了:珍惜吃食,是惜福。“只有惜福,才能留住福分”,弘一在心裡感歎道。

也是到此時,他才終於明白,為何印光法師堅持一人獨居,且事事躬自操作,從不讓任何侍者幫忙了。“福是不能享的,一旦享福,福分就沒了!”弘一一邊作揖一邊歎道。

也從悟明白這層開始,弘一再看印光法師每日自己掃地、擦拭油燈、拭幾、洗衣服等,便再也不奇怪了。他知道:這趟普陀山之行後,他的整個修行都會發生變化。

印光法師能有如此體悟,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他自幼多病,尤其眼疾嚴重,後來,他的雙眼幾乎失明了。一心念佛後,他的眼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弘一的經歷和印光法師頗相似,他在俗時,也是多病纏身,有一段,他甚至覺得自己就要暴病而亡了。他也是出家後,身體才逐漸好了起來。

弘一突然懂了:自己出家為僧,日日過苦行僧的生活,本身就是惜福,惜福了,福報才到了自己身上,頑疾也才慢慢緩解了。

7天後,得到教誨的弘一即將離開普陀山,臨行前,他和印光法師辭別。臨走前,他問道:“師父,弟子還有一事不明,請開示。”作揖後,他接著道:“佛法,究竟如何救國救民呢?”

印光法師聽後略一沉吟道:

“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我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果。想挽救世道人心,必須從此入手。”

離開普陀山時,弘一心裡滿滿都是感恩,7天時間裡,他耳聞目睹一代大德的嘉言懿行,並得到了他的開示。

後來的弘一法師,其修行變化之大,足以讓所有人驚訝。

離開普陀山后,弘一輾轉到了寧波,並掛單於四明山四大叢林之一的七塔寺雲水堂。得知消息後,他在俗時的老友夏丏尊趕來探望。

夏丏尊沒想到:自己這次見到的弘一,竟與他記憶中的弘一,完全不一樣了。也是這次與他相處後,他被深深觸動。

夏丏尊印象中的弘一,是那個極其講究吃穿住用的公子哥兒。記憶中,這位公子哥兒,只要有一絲不舒服,就會想方設法改善之。

到了雲水堂後,夏丏尊發現:“公子哥兒”竟與四五十個游方僧,同住桶艙式的房間,這房間的床鋪還是上下兩層排列,弘一的床鋪在下層。

見到夏丏尊後,弘一笑容可掬地打招呼,並主動告訴他:“桶艙裡,茶房待我很和善,這裡睡得也挺舒服。”

夏丏尊聽了有些惘然,他心道:“過去錦衣玉食的他,如今怎麼甘心過這種簡陋樸素的生活,他到底怎麼想的啊?”

“你就跟我去白馬湖小住幾日吧!”夏丏尊開口道,語氣幾乎哀求。弘一卻並不為所動,他於是再三懇請,弘一終於答應前往。

收拾行李時,夏丏尊幾乎要哭出來:他的鋪蓋,竟是用一條磨破的席子包裹的。夏丏尊心裡有一百個疑惑,弘一也覺察到了,但他並未說什麼。

到了白馬湖後,夏丏尊替他打掃房間,卻被他制止了。

夏丏尊並不知道,自打與印光法師同住7天後,他已決心:為了惜福,事事親自動手。

他更未對夏丏尊提及:這趟普陀山之行後,他更覺得自己罪孽深重了。而自己的“罪孽”,自然與他早年的揮霍有關。他多少覺得:是自己昔日的行為,損了自己的福德,以至於到中年時多病纏身。

鋪好床鋪後,弘一拿出黑破不堪的毛巾,去湖邊洗臉,並用柳條刷牙。夏丏尊見了,忙拿了一套新的洗漱用品跑來道:“用這套新的吧,這不礙事的,是小物件。”

弘一卻忙不迭地把那條破手巾珍重地張開給老友看,意思是:它還不是很破呢。“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眉眼帶笑地說道。夏丏尊看著老友,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

因知道弘一過午不食,中午時分,夏丏尊特地多做了幾碗素菜送來。可弘一卻堅持只要一碗菜,夏丏尊不肯,死活加了一碗。

弘一用餐時,夏丏尊一直在旁邊陪著。他看到弘一吃飯時,竟仔仔細細把飯一粒一粒地劃進嘴裡,用筷子夾起一塊蘿蔔時,他臉上流露出的那種鄭重其事和了不得似的神情,讓夏丏尊見了,“幾乎要流下歡喜慚愧的淚水”。

第三天,夏丏尊繼續陪著弘一用餐,有碗菜鹽醬加多了,夏說:“這菜太鹹了!”可弘一卻歡喜地一邊嚼著一邊道:“好的!鹹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夏丏尊看向弘一,發現他臉上的神情,如在吃世間的美味佳餚,滋味無窮。

接下來的幾日,弘一堅持要走到夏丏尊家吃飯,而不肯讓他給自己送來,他說:“出家人,本來就是乞食,走走,更好。”

到了夏丏尊家,弘一法師見吃食有些豐富,便叮囑道:

“一碗青菜已經蠻好,千萬不要再擱香菇、豆腐一類的東西了。五月間我在普陀山參禮印光法師,見他早飯光是一碗白粥,中午吃的菜裡,連油都不擱的。相比之下,我比他奢侈多了。在惜物一事上,我還得向法師學習呢!”

話說到這兒時,夏丏尊才終於明白:弘一的種種變化,與弘一在普陀山的那7日有關。自此後,他便不願違背老友的修持準則了。他明白了,自己若堅持按自己說的做,很可能會“好意幹擾了他一心追求的境界”。

弘一法師離開後,夏丏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弘一經由與印光法師的七日有了大變,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夏丏尊耳聞目睹弘一的一言一行後,聯想到關於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問題,也聯想到了生活態度和藝術境界的關係問題。

夏丏尊確信:覺得世間沒有不好東西的弘一,已經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這種境界,拋開宗教不說,已經可以稱作“將生活藝術化”了。

藝術的生活,原是關照享樂的生活。對於一切事物,不為因襲的成見所束縛,還它本來面目,如實地關照領略,這才是真解脫,真享樂。

另一方面,夏丏尊也悟到:自己過了大半生,平日吃飯穿衣,何嘗想到過真的滋味。乘船坐車,看山行路,何曾領略過真的情景。

後來,夏丏尊將自己的這些切身感受,寫在了為弘一弟子豐子愷漫畫所作的序裡。他想用這種方式,讓弘一所經由“惜福”得到的真理,告訴所有人。

人的言行要改變,從來都是始於思想改變。而很多的思想改變一旦發生,就會影響一生。往後餘生裡,弘一一直將“惜福”二字作為修行的一部分。

弘一法師病重時,仍一心惦記戰爭中的難民,為了安置更多難民,他將夏丏尊送給自己的白金水晶眼鏡當掉了。“捨物”用於福德之事,是大的“惜福”,這點,弘一早已參透。

弘一法師圓寂前七天,居士羅元慶送來專治瘧疾的奎寧,弘一堅持不肯受,理由是“自己福德不夠”,經再三勸說,他才接受了其中的六丸,可至死,他也未服一丸

弘一法師至死都在啟發世人:“惜衣,惜食,非為惜財而緣惜福”,而惜福,正是累積自己的福報。某種程度上,惜福即是“有德”,弘一也經由惜福,讓世人看到了他的“大德”。

後世常將弘一與虛雲、太虛、印光並稱為“近代四大高僧”,他們四人出身、閱歷等等皆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是極度惜福之人。

老人常言: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話,用在弘一等人身上,最是恰當。若非惜福,世間安有名揚天下的“律宗十一代祖弘一”呢!

(附注:文中弘一與印光法師見面時間,網傳為1924年,但作者查閱弘一年譜、弘一致李聖章兩封信等諸多史料後考證:兩人會面時間應為1925年。

訛傳出處是《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的一篇講演稿,之所以出錯,因為有部分作者,憑藉講演稿中“弘一說自己前往普陀山時印光64歲”,不假思索推斷當時為“民國十三年”。實際,年齡演算法,有虛歲、實歲之算!這點,恰被他們忽略。)

印光法師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