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詠專區

必須心懷敬畏寫作的文藝批評

必須心懷敬畏寫作的文藝批評

李少詠  2021/10/14

文藝批評也是一種創作,它必須堅守自己的批評規則和思想底線,是一種必須心懷敬畏的寫作。

文藝欣賞也好,文藝批評也罷,本質上說,它和文藝創作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之間有著一種類似於人類血緣關係的同構效應。具體說來,它們都是通過閱讀或者寫作主體的創造性活動,使狹隘的,原本僅屬於讀者或者寫作者個人的經驗事實和情感,外化綿延成為某種跌宕起伏的激情,空寂邈遠的冥想,深邃瑰麗的語言奇觀,從而使讀者在閱讀它們的過程中獲得神奇的審美快感或精神陶冶,並因而得到自我人格的進步、提升與完善。

雖然如此,文藝批評或者說文藝欣賞和創作畢竟還不是一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相比之下,創作是一種相比較而言自由度更高的精神活動。欣賞或者批評則不然,它有一定的條件和自身規定性的約束。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有限制的藝術操作活動,我化用聞一多先生的一句話,把這種必須在限制中進行的寫作行為稱之為「戴著鐐銬跳舞」。如果用一句更為通俗的話來說,我們還可以說它是一種「站在雞蛋殼裡跳舞」的活動。

就我個人的文藝欣賞和批評實踐來看,我以為要想做好文藝欣賞或者文藝批評工作,以文學欣賞與批評為例,大致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 欣賞或者評論主體要在大腦中儲存足夠大的信息量。

這些資訊,不能僅限於與你所要欣賞或者評論的物件(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有關的內容,而要寬泛得多。所謂“功夫在詩外”,要想準確地欣賞、評價一個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種文學現象,欣賞或者評論主體必須掌握或瞭解作家們所已經瞭解與掌握了的一切,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作家的生活與情感歷程,文學現象生成的背景、過程及影響等。不僅如此,還要瞭解某些作家本人不熟悉或不曾留心注意的東西,如他們的性格心理機制,周邊環境對他們的潛在影響等。只有掌握和瞭解了這些內容,當面對一個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種文學現象時,欣賞和評論主體才不致於手足無措,無從談起。

第二個條件,是評論主體要有足夠的敏感。

這種敏感,至少包括思想敏感和藝術敏感兩個大的方面。具體的說,就是欣賞或者評論主體要能夠在看到所要欣賞或者評論的物件後的第一時間,迅速在自己的大腦資訊庫和該物件之間做一番印證、比較和融匯工作。這時期,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感覺,也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所謂直覺。因為直覺不僅是作家,也是評論家獲取意象的最基本的方式,只不過意象的性質有所不同而已。

直覺,簡單說來是創作和評論主體特有的一種心理能力,它一般包含三個基本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心覺。

它是指人們在接觸外界物象時的最初的心靈反應,也就是我們有時稱之為第六感覺的那種東西。心覺現象在實際情形中一般表現為人們心靈被強烈震撼或吸引的一種忘我狀態。如我們在看到一個作品的標題或一部書的封面時產生的那種像是突然間看到了一個從未接觸過的世界的感覺,或我們從燈火通明的室內出來一下子走進黑暗的原野時突然產生的那種全身心緊張,所有毛孔都豎起來了的那種現象,就屬於心覺現象。心覺是先於其它感官產生的一種知覺,它往往於不經意中左右知覺者的思維方式和思索方向。

直覺的第二個層次是感知,也就是感官對事物的直接領受或反應。

這種對客觀外物的直接經受或反應,最可貴的是使人的直覺處於一種具體、生動、新鮮、活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對評論物件的認識與評價往往是最準確、最切實也最富於創造性意義的。例如我們閱讀《阿Q正傳》,最重要的感知當然是阿Q及其「精神勝利法」,抓住這一點來評價作品,顯然是最易挖掘出其審美價值和認識意義的。

直覺的第三個層次是領悟,又稱頓悟。這是直覺活動的完成階段。

人們面對一種客觀物象,有了某種心靈感應與知覺後,往往會快速作出思想回饋,得出具有一定本質意義或規律性的結論,這個過程就是領悟的過程。六祖作偈,伽葉微笑,都是關於領悟的形象例證。這種領悟的結果表達出來,就是我們對客觀物象的實際認識,具體到文學評論寫作,就是對於評論物件的恰當的審美評價。

當然,直覺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往往需要通過十分辛勤的努力實踐才能獲得。大量的攝取知識,潛心的分析思考,是獲取藝術敏感能力的一條最重要的途徑。

以上兩個條件是基礎,而要想真正寫出有價值的欣賞評論文字,還需具備第三個條件,即較強的傳達能力。

我們強調傳達而不是表達,因為傳達包含了輸出與接受兩個環節,是一種雙向同構的操作活動,而表達則是單向度的。所謂傳達能力,是指評論者能夠及時、準確地把對於評論物件的領悟的結果表達出來,並且能夠引起閱讀接受者興趣和啟發他們進行更廣泛深入的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功的,同樣需要在長期持久的寫作實踐中尋求,只有在大量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培養出這種能力。

全部具備了上述幾個條件之後,就可以進入文藝評論寫作過程了。表面上看,文學評論寫作似乎是張飛玩丈八蛇矛,武大郎玩夜貓子,各有各的玩法,沒有一定之規。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它也還是有一定條件的限制的。

首先,評論者要對評論物件充分熟悉。

拿一部作品來說,你不一定要十遍八遍的讀,但細讀兩遍三遍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熟悉了,才可能從中發現並挖掘出對你來說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建立起你欣賞和評論的理論支點。不過,還是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要緊緊抓住第一印象即直覺印象,否則,你的評論文字就很可能缺乏某種靈性與吸引力;其次,得出的結論應該是真正有價值有理論意義和現實啟示意義的。

不管是認識論的意義價值也好,審美的意義價值也好,必須是你獨自發現的,具有獨特性的,所謂有獨得之秘。否則整個文章的存在也將會失去價值和意義,最起碼可以說難以獲得較高的價值和意義。

再次,要熟練掌握和利用現有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批評方法。

這就像一個人走路,總是要先在熟悉的環境中學步,然後才能隨心所欲地去往任何地方。只有在已有的軌道上走熟了,才有可能發現它的不足甚至缺陷,也才能夠真正有所創新。

最後,還有一點是我們有志於從事文學欣賞和批評寫作的朋友要注意的,那就是:不要把文學評論寫作看得過於神妙。

文學欣賞和文學批評和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一樣,也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生活和行為方式而已,與其他人生行為方式並無本質的不同;

也不要把文學評論看作創作的附庸,它同樣是一種獨立自足的生命存在。文學並非如獸言鳥語那樣不可理解甚或高不可攀,以致於我們不能平視它而只能仰視它。

說白了,文學是與人的心靈直接相關的東西,你要對它仰視,只會看到蒼茫的雲霧或迷亂的星空,而錯過它的真面目。只能平視它們,只有在平視時,才更容易與作家作品相互理解、溝通,也才能寫出具有真知灼見和真性情的文字。

通過以上粗淺的論述分析,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文學評論寫作的確是一種有限制的操作活動,類似於「戴著鐐銬跳舞」的人類活動。不過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只要我們切實理解了它認識了它,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操作技巧,順利的寫出較好的文學評論文章來,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希望所有願意在這些方面有所追求的朋友都能夠成功!謝謝朋友們!

作者李少詠

李少詠(1965 ——   )河南西華逍遙鎮人,教授,文學博士,先後任教於周口師院、洛陽師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洛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曾獲得河南省文學獎、河南青年作家獎、河南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發表有文藝評論、小說、詩歌、散文等三百餘萬字,有評論文字《沒有人看見草生長》《傾聽與闡釋》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