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惠州

蘇東坡在惠州的故事傳奇之二

蘇東坡在惠州的故事傳奇之二

七、步月理髮

羽虫见月争翾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起舞三人浸相属,停杯一问终无言。

曲肱薤箪有佳处,梦觉琼楼空断魂。

这是苏轼花甲之年在惠州贬所合江楼写的一首诗,名曰:《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

苏轼贬到惠州来的时候,虽挂着个宁远军节度副史的职衔,但实际是个受监视的“罪人”。他忧国爱民的伟大抱负,象肥皂泡那样,顷刻间就会破灭了,心情是难过极了。这时,尽管苏轼在随遇而安的佛老思想主宰下,让自己超然物外,但忡忡之忧心委实止息不了。思前想后,以致身心交瘁,须发皤然,齿根动摇,老耄之态日益明显。可苏轼毕竟是个刚强汉,不服老,主动和衰老作斗争,健身一法就应需而生了。这叫步月理发法。即在月光下漫步,让夜露晚风把发根吹凉,促进脑部的血液顺通、畅流,是完全合乎科学道理的。

话说,六月十二日晚,随苏轼南迁的侍妾王朝云,为了老人的欢心,特地弄了一味佳肴——东坡最爱吃的菜餸红烧肉。席间,东坡笑吟吟地说:“有肴无酒,风清月白,如此良夜何?”小儿子苏过机灵得很,东坡老翁的话刚落音,一瓶佳酿“真一酒”就捧到老人的面前,斟了满满的一盅,虔敬地喊道:“爹,请饮吧,痛痛快快。”三几杯酒到了肚,老人醉醺醺地迷迷糊糊睡了一觉。醒来,头皮痒痒的,怪难受,就向家人提出立即洗个头的要求。朝云不同意,劝道:“夜晚洗头,长发难干,如果湿头就寝,会得头风病。还是天亮后再说吧!”东坡由于头皮痒得委实难受,坚持要马上洗,家人“拗”不过他,只好为他星夜洗头。

三下五落二工夫,头洗净了,东坡散着长发,走出明轩,在月下徜徉。这时,合江楼周围,虫蚁唧唧,飞羽翩翩。东坡手拿篦箕,边走边梳理头发,一遍又一遍,不知梳了多少遍,夜露晚风渗入肌肤,一扫心田积郁,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意。此景此情,搅动了诗人的灵感,东坡仰望明月,口诌即景诗一首。

苏轼之所以能创造月下散步梳头健身法,是因为他读书多,深知“头为百阳之会”,懂得通过梳头,能把头部内在积极因素诱发、导引出来,让头发得到滋养;也明白柔和的月光,能给人以宁静、安谧的感觉,在心理上造成佳境,加上悠闲的漫步,血液的循环会逐步走向正常,因而发根常梳,头发不易脱落。苏轼实践自己创造的健身法收到硕效,朝云看在眼里,暗喜在心头。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陈师旅整理。

八、引泉到廣州

苏东坡贬官惠州期间,勇于为义,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同时,他还关心着广州人民的疾苦。

当时,由于广州近海,民间饮水咸苦,只有那些有钱势的官吏才能饮上井水。所以,疾病成灾,瘟疫严重地威胁着广州百姓。广州的太守王古目睹状况,一筹莫展。忽然,他想起了被贬惠州的苏东坡,便修书一封,将困境告知苏东坡,请他帮想想法子。

苏东坡和王古是好友。苏东坡来惠州途径广州时,曾受到他的热情款待。苏东坡获悉了这一情况,心情很沉重,便写信建议王古参照他在杭州的做法,设一个基金来建公立医院,医治百姓的疫病。但此事并未了结。苏东坡心想,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只有解决广州市民饮水卫生问题才是根本啊!当年在杭州就是因为组织人力整治年久失修的水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才制止了瘟疾的流行。

可是,怎样才能解决呢?东坡日夜思考着这个问题。一天,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到东坡府上拜访。他与东坡虽说一个是出家之人,一个是被贬官客,但两人交往甚密,常在一起饮酒出游,共商民生大计,为惠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邓道士推门进来,见东坡独自在喝闷酒,便问:“苏大人,几日不见,为何愁眉不展?”

“邓道士,来的正是时候啊,弟今日正有一事相求。”东坡心里一阵欣喜,连忙给让座、斟酒。

“不敢!不敢、贫道一定尽力而为。”邓道士坐下说道。

两人边饮酒边谈,忽然邓道士计上心头,说:“能不能引山泉入广州?”

“引山泉?!”

“对,广州二十里外的蒲涧山滴水岩有一深潭,水位高,水质又洁净,如果把水引进广州城,百姓岂不就……”

“妙计!妙计!”没待邓道士说完,东坡高兴得跳了起来。但转念一想,又为难了:“远水解不了近渴,水源离城这么远啊!”

“能不能设立干管作为引水线?”

东坡低头沉思了片刻,说:“行!这些干管可用大竹节来做,东部产竹甚丰,何不就地取材。”

邓道士见东坡眉开眼笑,便说:“还是大人高见啊!”

东坡连忙摆了摆手说:“不,还是靠道长指点迷津!”

“哈哈……”一阵笑声过后,两人开杯畅饮起来。邓道土三杯酒下肚,乐滋滋地告辞。东坡乘着酒兴,立即修书向广州太守王古推荐邓道士的引水计划,并将自己在家乡时早已熟悉的干管制作方法,一一作了介绍。

话说王古接到了东坡的信,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了东坡的主张,很快组织了人力进行施工。东坡虽然身在百里之外,还常常写信询问工程进度,帮助解决施工的技术疑难。

这样,最早的“自来水”在广州建成了。清清的山泉沿着万根竹管,源源不断地流进广州城。从此,广州市民再不用饮用又咸又苦的海水了。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能饮上洁净的山泉水,远在惠州的苏东坡为此操了不少心呢。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吴亮华整理,黄澄钦绘图。

九、寫酒旗

在白鹤峰的西侧居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叫林婆。由于她长年吃素,人们又叫她做林行婆。她在屋旁搭起一间小店,靠卖酒为生。虽是小本经营,但由于她酿酒手艺不凡,酿出的米酒清冽、香醇,芳香扑鼻,远远近近的人都来光顾。

且说苏东坡从合江楼迁居嘉祐寺后,常到林行婆处买酒。一天,东坡买酒,不料匆忙间忘了带钱。这情景林行婆看出来了,笑道:“官人大概匆忙,忘了带钱吧?赊去,赊去,老邻居啦,还这么认真。”林行婆顺水推舟,趁机说:“贫妇今有一事相请,不知能否赏点面子?”东坡答曰:“什么事?你尽管说来。”

林行婆说:“我卖酒多年,却连个招牌也没有。敢烦先生赐笔。”苏东坡听得是区区小事,便满口答应。林行婆当即把准备了多时的酒旗,恭恭敬敬的递给东坡。

过了两天,一大清早,苏东坡便把写好的酒旗送还林行婆,又把酒款一文不缺地付清了。林行婆接过酒旗,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展开细看,上面三个潇洒、活脱的行书大字:万户春。可把她乐得合不上口。她马上用一枝小竹竿穿起酒旗竖在小店之上。酒旗迎风招展,行人远远的便看得见“万户春”三字十分醒目。

苏东坡赊酒、为林行婆写酒旗的事不胫而走。据说四方八面的人都来看热闹。林行婆的酒店生意更加兴隆了。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任仕沾整理。

十、煮菜解酒

东坡已年过六旬,见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建屋,准备在惠州了却残生。

为买地筑屋把东坡多年的积蓄几乎都花光了,生活日渐拮据,便在嘉祐寺附近和邻居王参军借了半亩菜地,种上萝卜、菜心,芥兰等青菜。由于一家人的辛勤管理,加上天公作美,菜地四季葱绿,青菜长势很好,一家人一年到头都能吃上新鲜嫩美的青菜,东坡还常常摘些青菜和别人换米换酒哩。

可是好景不长,跟随着东坡颠沛流离的爱妾王朝云突然抱病身亡。东坡伤心孤寂,神色忧郁,菜地也无心打理了,常常借酒消愁,喝个烂醉如泥。

一天,东坡又到朋友家喝酒。当他醉熏熏回到家时,已是夜深人静,儿子苏过早已入了梦乡。他形孤影单,加上在朋友家喝了几壶闷酒,顿时感到天旋地转,烦闷作呕。东坡想起明日还要早起,约朋友到白鹤峰察看建屋工程,欲起身泡壶浓茶解酒。但转念一想,不行!浓茶提神醒脑,岂不是更难入眠?无奈,只好走出了后院。只见秋月如霜,菜花飘香扑鼻而来。东坡望着那几畦很久未曾到过的菜地,还是那样葱绿,芥兰如菌蕈,菜心似羔豚,长势喜人。忽然诗兴勃发,借着酒意低吟了起来: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念着这里,东坡的心怦然一动:这芥兰菜味含土膏,爽口甘甜,不是很好的解醒良药吗?于是,他醉熏熏地走进了菜园,摘了一大把鲜嫩的芥兰菜,生火煮了满满的一大碗。吃着吃着,顿觉口甘舌甜,舒心畅气。菜吃完了,酒也醒,闷气也消。他打了个长长的呵欠,睡觉去了。

第二天,天已大亮。东坡还在打着很响的鼻鼾熟睡,儿子苏过从菜地回来了。自从朝云死后,后院的菜地由他一个人打理。锄地下种,浇水除草,他每天都忙得满身大汗。可是,他刚才到菜地浇水时,发现一垅生势正旺的芥兰被人偷了,伤心得差点哭了出来,浇完菜便连忙回家来告诉父亲。

苏过回到家见父还在熟睡,便一个人独自伤心起来:这是爸爸和朝云开的菜地啊,如果爸爸知道菜被人偷那该有多难受,都怪自己没有管好……想着,想着,眼睛里浮上了一层泪光。

这时,东坡起来了。他见儿子垂头丧气地坐在一旁,心里纳闷了。问道:“过儿,为何如此沮丧?”

苏过抬起头难过地说:“爸爸,菜地里那长得最好的芥兰菜被人偷了。”

“哦。”东坡一听,顿时醒悟了,连忙安慰儿子说:“过儿不必难过,菜是爸爸摘的。”

“什么?!”苏过怔怔地望着父亲。当他发现了东坡脚上穿的鞋沾满了黄泥时,又不解地问:“爸爸为何半夜摘菜。”

东坡见儿子这般神色,便将昨夜里撷菜解酒的事一一道出。苏过听了,难过得差点哭了起来。他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更加同情起父亲来。此后,每当东坡醉酒归来,苏过便煮菜为他解酒。

这件事,东坡有诗记之。(注:《撷菜》)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梁华整理。

十一、白鹤峰新居鑿井

“鹤岭一峰,独立千岩之上。”东坡的新居掩映古树修竹丛中。

一天,朝阳初升,苏东坡手拿钓竿,吟着“先生亲筑钓鱼台,终朝弄水何曾足。”的诗句沿着石阶小道走到江边,坐在岩石上垂钓。波光涟漪,游鱼跃水。东坡抬头看见老婢阿蓉在河边挑水,累得气喘吁吁,年将六旬的邻居林行婆也蹲在河边洗衣,便放下钓竿走上前去问道:“林嫂子,你亦到河里来洗衣吗?”

林行婆对苏东坡很尊敬,便站起身来,用当地土话一板一眼地说:

“苏先生,白鹤峰上没有井水,我们在这里居住的几户人家,都是挑东江河水来吃用的。”

“你年纪这么大,挑水上坡,很辛苦呵!”东坡同情地说。

“不但辛苦,如遇到下雨季节,河水污浊,吃水都成问题……”

东坡听了,略有所思。不久,他和儿子苏过计议了一下,又找翟秀才等邻居实地看了地形,决定在白鹤峰上打一眼井,解决这里住户吃水问题。于是他吩咐苏过请了四名民夫进行凿井。

白鹤峰地势高,土质坚硬,土层中还夹有石头,挖井的工程艰巨,进展缓慢。苏过天天和民夫一起挖井,老婢阿蓉亦用竹畚挑泥运土,林行婆送来酒菜慰劳大家。井越打越深,工程越来越艰巨。凿井至四十尺时,遇到一个青盘石,石坚似铁,火星迸射。几个民夫累得筋疲力竭,爬上井来叹气说:“苏先生,下面有大石,这个井打不出水来啊!”东坡一时为难了。恰在这时,翟秀才走来得知这一情况后,便跑回家中,拿来一把铁锤一把铁钎交给民夫,说:

“欲要良其工,必先利其器。”

东坡高兴了,捋着胡须接着说:

“铁锤打铁钎,心坚石便穿。”

民工们哈哈大笑,卷起衣袖,又叮叮地在井下凿了起来。终于把青盘石打碎了。一股泉水喷涌而出,苏东坡和家人及邻居雀跃欢笑,争相围看。

东坡对林行婆风趣地说:

“有了好泉水,林嫂子酿的酒,味更香醇,生意兴隆啊!”

“我一定送几壶好酒,酬谢学士的功德。”

“这是大家的功劳和天赐的冰湍!”

大家说着,笑着,沉浸在无比兴奋之中。

东坡心里异常激动,立即回到“思无邪斋”书房,展纸醮墨挥笔写下了《白鹤峰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盘石,石尽乃得泉》诗:

今朝童仆喜,黄土复可撙。

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

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

一勺亦天赐,曲肱有余欢。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吴定贤整理,黄澄钦绘图。

十二、食芋寫帖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住在郊外的嘉祐寺。一天,儿子苏过从外面提了一篮子的山芋回家。东坡见了这个个如拳头大小,沾满沙泥的东西,好生诧异。

“此是何物?”东坡问道。

“是山芋头呀,可好吃了。”儿子高兴地说。

“怎个吃法?”

“做玉糁羹呗。”

东坡一听,觉得儿子别出心裁,便动手将山芋去皮切成碎粒,渗着米粉一起煮,很快把山芋羹做好了。东坡尝了一口,觉得味道果然不错:色似琼浆,香如龙涎,味象牛奶。父子两人很快就把满满的一大碗吃个精光。东坡细细回味着,不禁连声赞叹!“甚佳!甚佳!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然后,手舞足蹈地吟起了诗来:“……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此后,东坡常常用山芋做玉糁羹吃。又学着当地人的吃法,将山芋连皮用水煮。这样吃又硬又乏味,有时吃了喉咙还隐隐发痒,肚子发胀,差点闹出病来。没多久,东坡对吃山芋兴趣索然了。

事隔一年多,东坡对山芋慢慢地淡忘了。

一天夜里,时值岁末,寒气袭人,东坡在书房里秉烛攻读。隔壁住着远道而来的老道士吴复古,他和东坡交往有二十多年,对东坡坎坷遭遇深表同情,常来探望东坡。他一觉醒来,见东坡窗口烛光忽闪,便推门进去。

“先生,夜已三更,安歇吧。”

东坡见是吴复古,便打趣地说:“饥寒难成眠啊!”

吴复古听了,心忽地一沉,思忖了一会,转身走了出去。东坡见状,不禁纳闷起来。

隔了片刻,吴复古兴冲冲地又走了进来:“先生,驱驱饥寒吧。”

东坡见他手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东西,问道:“是什么好吃的东西?”

“是山芋呀,此物最能充饥驱寒。”吴复古笑吟吟地说。

东坡听说是山芋,不禁浑身一震,连忙说:“此物吃不得!吃不得!”

吴复古见东坡这般神态,不禁纳闷了。问道,“先生为何如此不安?”

“道士有所不知啊……”东坡余悸未消地向老道士说起了一年多前吃山芋的往事。

“先生真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啊。”吴复古听东坡说完,大笑了起来。然后又说:“这并非是山芋的罪过,而是吃法不当罢了。吃这东西应当先去皮,然后用湿纸包着放在火里煨熟。这样,保证既香美又松腻,还能益气充饥哩。”

东坡从吴复古手里接过两颗热气腾腾的山芋,果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不禁跃跃欲试,可又不放心地问:“吃了真的不会闹病?”

“先生放心好了。现在惠州人吃山芋,连皮水煮,冷了才吃,又硬又没有味道,吃多了不生病才怪呢。”吴复古说着,拿起一颗就啃。

东坡觉得老道士说得颇有道理,又见他吃得津津有味,心里余悸终于消除了,忍不住也拿起一颗啃了起来。噫,果然又松又腻香美可口,比以前的吃法好多,连那山芋玉糁羹还远远不及哩。啃完一颗又拿起一颗,几颗落肚,把他撑得饱饱的,浑身也暖和多了。他抚摸隆起的肚皮,连声说:“好吃!好吃!真是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乃是先生的口福啊!”吴复古也笑着说。

送走了老道士,东坡觉得浑身热乎乎的,毫无睡意,兴趣盎然地疾书了《煨芋帖》,将此事记录下来。

不知怎的,东坡的《煨芋帖》很快流传开了。惠州人吃山芋也按照老道士的指点,改变了过去的吃法,疾病也渐渐地减少了。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梁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