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惠州

蘇東坡在惠州的故事傳奇之一

蘇東坡在惠州的故事傳奇之一

一、喜赴荔枝宴

话说苏东坡携子苏过应荔园老人之约来到水北荔枝园,只见半月前树上的小红球现在是胀鼓鼓的,红艳艳的,一束一束的坠满在绿叶丛中。进得园来,只要一眨眼,那荔枝果就要碰着头。苏过有点忍不住,伸手便想摘,结果被苏东坡严厉的眼色制止住了。一个八十多岁的当地老大爷见东坡果真应约而来时,乐得他手舞足蹈,领着家人迎了出来。

宴席就设在荔枝丛中、浓荫之下,长方形的石柏周围摆着石凳。摆满的是各种荔枝果,还有荔枝酒、荔枝蜜,每人面前放着一小碟咸酥花生米。老大爷忙个不迭地招呼客人,逐一介绍荔枝品种:红皮上多尖棘突的是柱味,味道香如桂花;胀鼓鼓软绵绵的是糯米糍,肉厚核小…。客人被那芬香扑鼻的荔枝蜜、清冽香醇的荔枝酒所陶醉了。苏东坡最感新奇的是荔枝果:脱去红销,还有白纱,然后才是晶莹如玉的果肉。那果肉水足、味厚、爽滑甜而不腻,香而不俗,滑而不滞。苏东坡也顾不上斯文了,狼吞虎咽,淡唆有声,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客人。他心里想:陶渊明东篱采菊、寄思南山、留恋田园颇有道理,可他还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口福哩。

老大爷见客人乐滋滋的,再斟上一杯荔枝酒,然后问道:“先生,这果子可口么?”苏东坡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回答:“未抵岭南,认为尽是山岚撑气、虎豹横行。来到岭南,却到处都是灵山秀水,父老如亲朋。这果子真如果中之王,地上食物无与伦比。只有海中的江曙柱、河中的豚鱼才可并论!”老大爷自然十分高兴,他见苏东坡兴致勃勃的,乘机请求道:“敢问先生,今日一会,有请先生赠诗作纪念如何?”苏东坡正在兴致上头,听说要他写诗,这有何难处?他诺诺连声,并叫苏过把随身携带的文房四宝拿了出来,他望着荔枝,稍加思索便手随口到疾书: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老大爷随即吟起诗来,心中十分欣喜,宾主十分融洽。一直到黄昏,苏东坡方带着老大爷送给他的一大扎荔枝果恋恋不舍地告辞而去。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任仕沾整理)

二、患難見真情

王朝云,字子霞,浙江钱塘(杭州)人。十二岁那年,得在杭州任通判的苏东坡收留,作其夫人王弗的侍婢。后东坡被贬谪黄州时,纳朝云为妾。大诗词家秦少游曾写诗赞朝云美如春园,眼如晨曦,可以想象,王朝云是一位美貌、窈窕、伶利的女子。

北宋元丰六年,王朝云生了一个男孩,名叫通儿。三朝之日,东坡作自嘲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望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雅到公期。”不幸,男孩未满周岁便得病夭折了。

在苏东坡的影响与教育下,王朝云聪明好学,从入苏家不识文墨,到后来能读能书,“粗有楷法,略闻大义”(苏轼:悼朝云序)。相传,朝云不会创作诗词,但她能把名人的诗词名句串集成首,且意顺韵通。东城写出的诗词,只要给她唸几回,朝云便可熟背下来,并套上给当的曲牌放歌高理。

一次,东坡为友人王师是调职而设宴饯行,他们一边吃一边谈论世事。席间,王朝云联想政治、经济危机四起的北宋王朝,许多忧国忧民的志士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佞人当道。她意味深长地问王先生:“别人朝内进用,怎么偏要你补外呢?”

王师为人耿直,敢说敢为,对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朝政腐败的景况很看不惯,深感愤然而痛骂不绝。当朝的权贵们视其如眼中钉、肉中刺,早有打算要把他搞掉,但又碍于社会的压力,只好调他到荒芜边远地区任职,压制王师的影响。王朝云的发问谓有思想见地,王师是感慨地在一首诗中称许她:“绿衣人有公言。”

在苏东坡的生活舞台上,王朝云扮演了一位重要的角色。东坡于十九岁应考前与同乡青州人氏王弗成婚,二人恩恩爱爱,生一子迈。在东坡二十七岁时,王弗死于京师。东坡年青亡妻,自然哀伤,但感情弯子相对地容易转得过来,那时他的事业正是宏图大展,蒸蒸日上。东坡三十二岁,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继室,族中称她“二十七娘”,为人贤慧,生子迨和过。东坡闰之唱随二十多年,固然比王弗长,但甘苦备尝,睽漓至再,到东坡五十八岁,她也病亡于京师。其时东坡已任职侍读、龙图阁士等高官,王闰之与他同享了富贵荣华。

王弗死后追封“通义郡君”,王闰之死后,追封“同安郡君”,而王朝云却没有她们这般幸运了。正当王朝云为东坡挑起贤内助的担子时,北宋王朝日趋衰败,东坡被一贬再贬徙迁惠州,原来的荣华富贵一朝化为乌有,原来的数妾,四、五年间弃他而去,无疑,这对东坡的精神和身心打击是沉重的。惟王朝云如影随形,成为患难相知,伴东坡涉万里南来,她忠敬如一的爱情,给东坡慰藉无限。

贬谪的生活是艰苦的,东坡常常“门薪馈无米,救我炊无烟”,朝云一改过去宦妇的娇、骄生活,开菜园,躬身垦种;缝补涤洗克勤节俭,为东坡分忧解愁,那时她才三十出头,而东坡已是身衰体弱的六旬老翁了。一个人在他名赫爵厚时,侍随左右、阿谀奉承者大不乏人;而当他落魄逆境之际,仍有将自己一腔热诚和盘托出、投身相助者,方显出其的品德高洁。因此,在东坡的笔记或吟咏中,提及王朝云者,可谓特别情深意邃,不仅夸奖她的乖巧,而更重要的是赞扬她高贵的贞德。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邓伶依\范怀烈整理。

三、正輔助坡公

东坡来到惠州不久,便接到弟弟苏辙由京都遣人送来的一封密信:

“子瞻兄:窃闻宰相章惇即派程正辅往南方任广东提刑,欲藉程苏之宿怨,诬陷吾兄,请慎察之,切为祷。

子由谨拜

绍圣元年十一月”

接信后,东坡忐忑不安,便与爱妾朝云共商对策。朝云说:

“以妾浅见,还是设法消除两家过去之怨隙,恢复旧情,重归于好,请老爷考虑。”

东坡点头微笑,十分赞同朝云的见解。

“你之所言,正合吾意。诚之所至,木石能开。怨仇可解不可结,此乃金玉良言也。”

话说程正辅此人,是东坡母亲程氏的侄子,出生于书香门弟,才华出众。早年苏东坡有个姐姐名叫苏八娘,聪明贤慧,琴棋书画,样样皆能,苏洵夫妇爱如掌上明珠。八娘十八岁时,由于父母的撮合,便嫁给了程正辅为妻,因志趣不同,勉强凑合,八娘精神上和生活上都受到虐待折磨,婚后两年便去世了。这使苏洵极为愤恨,一气之下,苏、程绝交,亲戚变成冤家,四十二年没有通过信。

当朝宰相章惇得知程、苏两家宿怨后,他心狠手毒,便把程正辅调任广东提刑,把东坡“谤讪先帝”的要案,交由他处理。企图借他之手置东坡于死地。

东坡胸怀宽广,不计旧怨。首先主动写信给程正辅,答应为他的祖先(东坡的外曾祖父)写一篇短传。从此他们的关系日渐好转,互寄了书信和诗篇。

接着,东坡又修书邀请程正辅来惠州游览,还特地派了儿子苏过到广州去迎接他,正辅感到很为高兴。

正辅来到惠州后,东坡和朝云等家人,一见如故,情同手足,设筵款待。还陪正辅到西湖,白水山汤泉,罗浮山香积寺等到处游览。最后,在博罗置酒饯别,互相赋诗留念。东坡云:

“博罗小县僧舍古,我不忍去君忘还。

何时旷荡洗瑕垢,与君归驾相追攀。”

程正辅虽然受到章惇的“嘱托”,但他亦想弥补过去的裂痕和表弟重修旧好。特别是这次来惠州,受到东坡家人盛情款待,使他很受感动,饯别时深有感触地说:

“表弟,往事已过,勿记在心。今后你有何事,需兄帮助,余当尽力而为。”

苏东坡虽挂衔“宁远军节度副使”但没有签署公事之权。这次表兄来惠,消除了几十年的宿怨,更加激发了他爱国爱民、勇于为义的气概。他在惠州看见军队散居市井骚扰百姓,便修书与程正辅,筑造营房三百间。他捐献犀带、黄金钱助筑东新、西新两桥,方便群众交通。他体恤百姓缺钱缴税的困难,向官方提出“纳钱纳米,各从其便”的主张。他同情受难群众生活,“请令救济灾民”。他出于怜悯之心,集中掩埋暴露荒野的骨骸等等。都是在程正辅重修旧好后,充分利用他的影响和得到他的支持,为惠州百姓办的好事。

程正辅与苏东坡重修旧好,诗书往来,支持东坡为民办事等情况,京师章惇得知后,暴跳如雷,十分恼火,悔恨不已,下令将正辅调离广州。正是:

正辅从中助坡公,章惇阴谋扑了空。

消除前嫌修旧好,罗浮千古颂高风。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吴定贤整理。

四、攔路訪民情

苏东坡谪居惠州期间,常常一个人深入到百姓中去体察民间疾苦。

一天,东坡游西湖归来,独自走在街上。忽然,一个令人唏嘘的场面把他吸引了:一队农夫运载着一车车的谷米往城外走。农夫个个汗流浃背,怨声载道。

东坡心里很纳闷,便走过去截住一辆“鸡公车”问道:“此谷米乃是送来交粮税的?”

停下车的农夫没好气地说:“正是。”

“那为何拉回去?”

“粮官不收啊!”

这时,拉车的农夫们都停下了车,纷纷地围了上来。东坡见大家愁眉不展,心里好生奇怪,便询问道:“官府为何不收粮?”

农夫们见东坡如此平易和蔼,便七嘴八舌地把胸中的怨气发泄了出来:“官衙门要现钱,不要粮!”

“今年风调雨顺,谷米收成好,米价下跌,官府又变着法子盘剥我们!”

“一斗的粮税,要卖两斗谷米才能交得出来啊,我们哪能顶得住!”

……

东坡听了,不禁义愤填膺。他想,一年的官府收粮税六万三千余石,却要五万石以上折纳现钱,百姓哪能拿得出这么多钱啊!东坡见农夫们一双双焦虑的眼光,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愤愤地说:“疾苦者,与之药,陨毙者,为之毳。官府岂能如此盘剥百姓?可恶!可恶!”说完,安慰了农夫们一番后,匆匆离去了。

回到家里,东坡心潮难平。怎样才能解决农夫的困境呢?自己虽有同情之心,却无相帮之力啊!但能够坐视不管吗?突然,他想起担任广东提刑的表兄程正辅,便求助于他来解决。他马上写了一封长信,指明了官府这种做法是敲榨农民,要求程正辅与官府交涉,建议对农民纳税以钱、粮各便,以解决民间缺钱之困顿。

东坡的信送上不久,惠州官府在上面的压力下,改变以前以钱代粮的纳税方法,钱、粮各便,农民们为之一喜,缺钱的困顿解决了。可是,他们还不知道当初那位拦路的官人,正是勇于为义的苏东坡哩。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梁华整理,黄澄钦绘图。

五、一曲慰朝雲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沓,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流传着一段有关东坡与朝云在惠州的轶事。

一天,东坡在庭院的台阶前与朝云闲谈,忽然,一阵秋风把门前那棵大木棉树的枯叶吹得漫天飘舞,洋洋洒洒,转眼间,散得满阶一片焦黄。触景生情。东坡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宦途的际遇,甜酸苦辣,直钻心头。为了不让朝云察觉到自己的不快情绪,增加她的精神负担,决计请朝云唱一曲“花褪残红”词。

朝云拨弦启齿:“花——褪——残——红——”刚唱首句,歌声蓦地终止,眼泪随之狂流。那凄凉的样子,叫东坡看得心焦如焚,难以忍受。“为什么?”东坡心想,“刚才她还笑盈盈的,一下子竟成了个泪人儿,啥事情刺激了她?得让我去开导开导才行啊!”

“朝云,您怎么啦?”东坡细声地抚慰她说。

“我不唱这首词,特别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句。咱们家不是随风吹吗?从浙江杭州吹到湖北黄州,又从湖北黄州吹到广东惠州,千里迢迢吹个不停,还不知要吹到哪儿去才是个归宿呀!”

原来如此。

“我认为,这里就很好嘛!西湖风光旖旎,四季如春,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再说,惠州的人情味也不错呀,你还记得我的《初到惠州二首》诗的内容吗?”

朝云回答说:“学士的诗词,奴一上口,就永记心中。‘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不就是诗中对惠人的一句赞语?”

“对!还有翟夫子,林行婆等都是咱们的好邻居………惠州的风光好,人情好,确是个芳草菲菲的好地方呀!”说完,捧腹哈哈大笑。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陈师旅整理。

六、尺紙情深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结识了不少“诗朋酒友”。晚年落荒岭南,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官员、旧日好友,甚至樵夫农妇、出家僧人都没有忘记他这个天涯孤客。

话说苏东坡谪居惠州时,苏州定慧禅院的长老虽与东坡不甚相识,但久闻他的大名,敬重他的为人。当他知道东坡身处逆境,便派遣禅院佛徒卓契顺前来惠州探望。

卓契顺欣然从命。他早年认识东坡,一直还有书信往来,而且和东坡住在宜兴的两个儿子关系密切。他打点好行装,带上礼物和苏家亲戚朋友的音讯,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惠州。

东坡见卓契顺风尘扑扑,千里而来,心里惊喜万分,便用自酿的好酒、惠州的名菜,为好友接风洗尘。席间,东坡看到卓契顺面孔晒得黧黑,双脚长满老茧,便问起他旅途的艰辛:

“卓兄,你是怎样走来的?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吧?”

“很简单嘛,惠州又不是在天上,一直走就到了嘛!”

旧友相逢,卓契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避而不谈路上的艰辛,而是兴奋地向东坡转达了禅院长老与东坡亲朋戚友的音信。

东坡听罢,深受感动。他想,自己是个落魄之人,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还千里迢迢来探望自己,心岂能安矣……想着,想着,禁不住老泪纵流,酒菜难咽。

卓契顺在惠州住下,东坡天天陪他游山玩水,饮酒泛舟,使他领略了西湖的旖旎风光,饱尝了岭南的名菜佳果,心里不禁产生了依恋之情。可是家乡的人等着他的音讯啊。小住几天,他要回去了。东坡依依不舍,为他准备了丰厚的礼物。有东坡自酿的“真一酒”、“桂酒”;有岭南的特产甜柑蜜橘、荔枝干……望着这大包小包的礼物,他犯愁了:千里之行,这些东西怎么带回去呢?

可东坡仍嫌不尽报答之意,便问卓契顺还需要什么。卓契顺被东坡的盛情感动了。他忽然想起了唐代在鄱阳做官的蔡明远,载米接济在江淮之间绝粮的颜鲁公,颜鲁公问蔡有何所求,蔡只索尺书的故事,便对东坡说:“契顺虽无载米给坡公,但历尽艰辛千里而来,坡公可否赐给诗文墨迹。”

东坡听了,深知其中之意,便惭愧地说:“我是受贬之人啊!况且名节之重,字画之好,都远不及颜鲁公,岂敢东施效颦。”

卓契顺急了,说:“东坡公刚正不阿,才学超人,虽遭贬南疆,可天下的人都敬重你啊。你就满足贫僧的一片苦心吧。”说着,双脚跪倒在地,泪水簌簌而下。

东坡深受感动,连忙扶起卓契顺。然后马上拿来了文房四宝,挥毫疾书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含泪赠给了千里友人。正是:

千里相会,尺书情深。

资料来源:芳华小丛书《苏轼在惠州的故事传说》,吴亮华整理。

惠州西湖名天下:本處照片均為惠州西湖景色。

h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