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過潁昌府、開封府
嘉祐五年(1040)二月,三蘇自江陵赴汴京途中。
過穎昌府至汴京。
潁昌府:《宋史‧潁昌府》載:「潁昌府,次府,許昌郡,忠武軍節度。本許州。元豐三年,升為府。崇寧四年,為南輔,隸京畿。大觀四年,罷輔郡。政和四年,復為輔郡,隸京畿。宣和二年,復罷輔郡,依舊隸京西北路。崇寧戶六萬六千四十一,口一十六萬一百九十三。貢絹、藨席。縣七:長社,次赤。熙寧四年,省許田縣為鎮入焉。郾城,次畿。陽翟,次畿。長葛,次畿。臨潁,次畿。舞陽,次畿。郟。中。元隸汝州,崇寧四年來隸。」現今許昌市下轄1個市轄區(魏都區)、2個縣級市(禹州市、長葛市)、3個縣(許昌縣、鄢陵縣、襄城縣),共6個縣級行政區。
開封府:京畿路,宋朝國都汴京在此。《宋史‧開封府》載:「開封府。崇寧戶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萬二千九百四十。貢方紋綾、方紋紗、藨席、麻黃、酸棗仁。縣十六:開封,赤。祥符,赤。東魏浚儀縣。大中祥符二年改。尉氏,畿。陳留,畿。雍丘,畿。封丘,畿。中牟,畿。宣和三年,改紂王城為青陽城。陽武,畿。延津,畿。舊酸棗縣,政和七年改。長垣,隋匡城縣。建隆元年,改為鶴丘,後又改。東明,畿。本東明鎮,乾德元年置。扶溝,畿。鄢陵,畿。考城,畿。崇寧四年,與太康同隸拱州,大觀四年,廢拱州,二縣復來隸。太康,畿。宣和二年,復隸拱州,六年,仍隸京畿。咸平。畿。舊通許鎮,隸陳留,咸平五年置縣。」
北宋穎昌、京畿行政區域及現代關係位置,見圖223。
【引】
蘇軾詩文
《許州西湖》云:「西湖小雨晴,灩灩春渠長。來從古城角,夜半轉新響。使君欲春游,浚沼役千掌。紛紜具畚鍤,鬧若蟻運壤。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猶怏。惟有落殘梅,標格若矜爽。遊人坌已集,挈榼三且兩。醉客臥道傍,扶起尚偃仰。池臺信宏麗,貴與民同賞。但恐城市歡,不知田野愴。潁川七不登,野氣長蒼莽。誰知萬里客,湖上獨長想。」【註】嘉祐五年(1040)二月,許州西湖作。
《阮籍嘯臺》題註云:「在慰氏東南城隅。」詩云:「阮生古狂達,遁世默無言。猶餘胸中氣,長嘯獨軒軒。高情遺萬物,不與世俗論。登臨偶自寫,激越蕩乾坤。醒為嘯所發,飲為醉所昏。誰能與之較,亂世足自存。」【註】嘉祐五年(1040)二月,遊許州西湖作與尉氏縣 。
《大雪獨留尉氏,有客人驛,呼與飲,至醉。詰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誰》文曰:「古驛無人雪滿庭,有客冒雪來自北。紛紛笠上已盈寸,下馬登堂面蒼黑。苦寒有酒不能飲,見之何必問相識。我酌徐徐不滿觥,看客倒盡不留澀。千門晝閉行路絕,相與笑語不知夕。醉中不復問姓名,上馬忽去橫短策。」【駐】三蘇著尉氏縣驛站,遇北方客人,詰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誰?
《朱亥墓》題註云:「俗謂屠兒原。」云:「昔日朱公子,雄豪不可追。今來遊故國,大冢屈稱兒。平日輕公相,千金棄若遺。梁人不好事,名字寄當時。魯史盜齊豹,求名誰復知。慎無怨世俗,猶不遭仲尼。」【駐】嘉祐五年(1040)二月作於朱仙鎮。此時離汴京僅一日行程。
《朱亥墓誌》云:「崔嵬高丘,其下為誰?惟魏烈士,朱亥是依。時惟布衣,不震不驚。晉鄙在師,孔嚴不孤。進承其頤,視如豚猳。昔其在屠,誰養其威?鼓刀市人,誰者畏之?世之勇夫,殺人如蒿。及其所難,或失其刀。惟是貧賤,無以自豪。是謂真勇。士之布衣,其亦在養。有或不養,臨事而恐。惟是屠者,其養可取。」【駐】嘉祐五年(1040)二月作於朱仙鎮。進經前一日,三蘇當夜宿朱仙鎮。
【案】
許州西湖:《石林詩話》卷上載:「許昌西湖與子城相附,緣城而下,可策杖往來,不涉城市。云是曲環坐鎮時,取土築城,因以其地道潩水瀦之。略廣百餘畝,中為橫提。初但有其東之半耳,其西廣于東增倍,而水不甚深。宋莒公為守時,因起黃河春夫浚治之,始與西相通。」 史料記載,隋唐時,許昌西湖已是碧水如鏡,風景宜人。至宋代,歐陽脩、范仲淹、司馬光、蘇軾等人均至此地覽勝。然依《康熙許州志》卷一《西湖》載:「(原)在州西北七里,今水涸水田其中。」原西湖面積約為六七公頃,西湖水涸後明代在城西北再構築小西湖,水面已大為縮小。現在許州西湖概略位置,見圖223;估計宋代西湖位置見圖224;現在許昌西湖現狀,見圖226;【註】(宋)《石林詩話》謂:「許昌西湖與子城相附,緣城而下,可策杖往來,不涉城市。」此位置與「州西七里」又不相通,待考。
阮籍嘯臺:《晉書‧阮籍》載:「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於世。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癡,惟族兄文業每歎服之,以為勝己,由是咸共稱異。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栖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嘯臺,又稱阮籍臺,遺址位於現在開封市尉氏縣城小東門南城牆上。相傳,阮籍常在此段城牆上吟詩謳歌,後人為了仰慕先賢,在此築臺以表愛慕。阮籍墓位於尉氏縣縣城東南15公里的小陳鄉阮庄村。阮籍嘯臺概略位置,見圖225、尉氏縣阮籍嘯臺現況,見圖227。
朱亥墓:《汴京遺跡志》載:「朱亥墓,在城西南朱僊鎮保。俗呼為屠兒墓。」《塵史》卷下《風俗》載:「朱亥墓,在都城南,過所謂四里橋之道,左旁有祠,垣宇甚全,木亦茂,呼為唐兒墓園。清明則眾屠具酒肴祠之,出於人情也。」《東經夢華錄》第六卷載:「收燈都人出城探春:收燈畢,都人爭先出城探春,州南則玉津園外學方池亭榭、玉仙觀,轉龍灣西去一丈佛園子、王太尉園,奉聖寺前孟景初園,四里橋望牛岡劍客廟。自轉龍彎東去陳州門外,園館尤多。」今四里橋、朱亥墓已佚。朱亥是戰國時傳頌的一位俠客,秦昭王破趙,信陵君「竊符救趙」勤駕屠戶,朱亥協助,救趙國。李白詩《俠客行》云:「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盃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文中提及朱亥。為紀念朱亥,稱朱亥為朱仙,亥所居之莊為仙人莊,所居之鎮為朱仙鎮。朱仙鎮概略位置,見圖228、朱仙鎮忠岳廟,見圖229。
第五章 至汴京
蘇軾《與楊濟甫十首》其一題註云:「京師。」云:「為別忽已半歲,傾想之懷,遠而益甚。即日起居河如,貴眷各安吉。自離家至荊南,數次奉書,計並聞達。前月半已至京,一行無恙。得臘月中所惠書,甚慰遠意。見在西崗賃一宅子居住,恐要知悉。春暄,未緣會見,千萬珍重!珍重!」楊濟甫為蘇軾鄉人,蘇軾離鄉後,其墳塋委託楊濟府照料。此文述及「來京半年」,三蘇於嘉祐四年(1059)十月四、五日自眉山順舟南行,半年即嘉祐五年(1040)三月,又云「前月半已至京」,故三蘇應於二月半(十五日)到達汴京。三蘇自葉縣至汴京行程,見圖230、231。
第六章 《南行後集》行蹤考小結
《蘇潁濱年表》載:「(嘉祐)五年庚子,自江陵至京師途中,所寫詩賦又七十三篇為《南行後集》,轍有《南行後集引》。」然今蘇轍所撰《南行後集引》已佚,僅能自三蘇各個人之文集如《嘉祐集》、《欒城集》、《蘇軾全集》、《東坡志林》等書中,集選出三蘇自江陵至汴京所撰詩賦,合成為《南行後集》。總計彙總蘇洵七首詩,蘇軾二十六首詩、一篇賦、一篇文,蘇轍八首詩,合計為四十三篇詩賦文等,離《蘇潁濱年表》所載七十三篇,尚欠三十篇。且孫汝聽在《蘇潁濱年表》中,對《南行集》中集文,僅言及詩賦,未提書信。可想而知,近九百多年來,今能看見三蘇文章必然不全,或有近四分之一數已佚。
另蘇軾《荊州十首》以十首計;《襄陽古樂府》以三首計,蘇轍《襄陽古樂府》以二首計,則計數多出十一篇,總計為四十五篇,尚缺二十八篇。蘇洵詩文:《王荊州畫像贊》、《和楊節推見贈》、《答張子立見寄》、《荊門惠泉》、《襄陽懷古》、《萬山》、《昆陽城》。總計七首。蘇軾詩文:《上王兵部書》、《息壤詩》、《渚宮》、《荊州十首》、《荊門惠泉》、《次韻答荊門張都官維見和惠泉詩》、《浰陽早發》、《夜行觀星》、《竹葉酒》、《漢水》、《襄陽古樂府三首》、《峴山》、《萬山》、《隆中》、《鯿魚》、《食雉》、《侯灘》、《龐公》、《隆中》、《新渠詩》、《雙鳧觀》、《昆陽城賦》、《潁大夫廟》、《許州西湖》、《阮籍嘯臺》、《大雪獨留尉氏,有客人驛,呼與飲,至醉。詰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誰》、《朱亥墓》、《朱亥墓誌》。總計三十九首。蘇轍詩文:《息壤》、《渚宮》、《荊門惠泉》、《答荊門張都官維見和惠泉詩》、《浰陽早發》、《襄陽古樂府二首》、《雙鳧觀》。總計九首。開封明清城、宋皇城、今黃河、陳橋驛關係位置航拍,見圖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