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米芾《尺牘卷》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第一幅:蒙面諭浙幹。具如後。(恐公忙。託鼎承)。長洲縣西寺前僧正寶月大師。收翟院深山水兩幀。第二幀上。一秀才跨馬。元要五千賣。只著三千。後來寶月五千買了。如肯輟。元直上增數千買取。蘇州州衙前。(是晉公繪像恩澤)。西南上。丁承務家秀才。(丞相孫)。新自京師出來。有草書一紙。黃紙玉軸。間道有數小真字注。不識。草字末有來戲。(二字)。向要十五千。只著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買取。更增三二千不妨。
第二幅:(丞果實亦力辭。非願非願)。芾頓首啟。畫不可知。(不知好久)。書則十月丁君過泗。語與趙伯充。云要與人。即是此物。紙紫赤黃色。所注真字褊。草字上有為人模墨透印損痕。末有二字來戲。(辯才)。字也。告留念其直。就本局虞候撥供給外。或能白吾老友吳舍人。差兩介送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頓首上。伯修老兄司長。(不記得也。在紙尾)。來戲。(辯才字)。
第三幅: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復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幹。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第四幅:百五十千與宗正爭取蘇氏王略帖。(右軍)。獲之。梁唐御府跋記完備。黃祕閣知之。可問也。人生貴適意。吾友覷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紙。知他真偽。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圖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兒吝。萬金不肯出。芾頓首。
第五幅:芾再啟。賀鑄能道行樂。慰人意。玉筆格十襲收祕。何如。兩足其好。人生幾何。各閼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來授玉格。卻付一軸去。足示俗目。賀見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紙黑。顯偽者。此理如何。一決無惑。芾再拜。
第六幅:丹陽米甚貴。請一航載米百斛。來換玉筆架。如何。早一報恐他人先。芾頓首。
第七幅:敬聞命。此石亦不惡。業鏡在台州耳。芾頓首。伯充台坐。彥臣如何。
第八幅: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長茂者適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試之。餘卜面謝。不具。芾頓首。司諫台坐。
第九幅:戲成呈司諫台坐。芾。我思岳麓抱黃閣。飛泉元在半天落。石鯨吐水。(水字點去)。出湔一里。赤日霧起陰紛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時項抵水洗背肩。客時效我病欲死。一夜轉筋著艾燃。(關漼)。如今病渴擁爐坐。安得縮卻三十年。嗚呼。安得縮卻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王鴻緒題跋:康熙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一八年)歲次戊戌冬十一月朔。橫雲山人王鴻緒題。右米南宮九札。勒石於宋元明諸名帖中。天下後世。已得共見其操翰時風度矣。然其用筆之妙。出入二王及顏平原之處。石刻所不能傳者。非見真跡。無由領悟也。趙吳興有其妍麗而乏其俊爽。董華亭有其靈秀而乏其沉雄。後有作者。不知何以過之。九札經今六百餘年。而紙墨如新。光華奪目。雖收藏家珍護。天亦若愛惜之。故能致此。尤為可寶也。康熙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一八年)歲次戊戌冬十一月朔。橫雲山人王鴻緒題。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內容書寫生平交遊與寄情翰墨古玩收藏等情事,雖無紀年,研究指出分別書於徽宗崇寧元年至五年(1102-1106)之間,得與文獻史料相互參照,可謂晚年心志所寄之綜合呈現。用筆縱橫如意,結字穩健成熟,書藝表現卓越超群。
本幅一26.2×46.5、本幅二26.5×45、本幅三24.7×41、本幅四24.6×38.2、本幅五24.5×39、本幅六24.3×23、本幅七 26×22.9、本幅八23.2×33.5、本幅九24.8×36.7、拖尾 32.6×73.1(公分)
【註】上文摘自文化部官網。
米芾升平:
米芾是奚族後裔,五世祖為宋初勳臣米信。宋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年),米芾出生。 米芾是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啟蒙老師是襄陽書家羅讓。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歲,寫碑刻,臨周越、蘇軾字帖,人謂有李邕筆法。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隨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褓舊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負責當時校對,訂正訛誤。
宋神宗熙寧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書省校書郎改臨桂尉。
神宗熙寧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臨桂縣、含光縣尉,十月後任職長沙,至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米芾、董鉞、綿竹道士楊世昌等來訪雪堂。」這年,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
今傳王獻之墨蹟《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可永勉之。」米芾作書十分認真,自云:「余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
元豐八年乙丑(1085年),官任杭州從事。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六月任登州知州,十月以禮部郎中召回京城,十二月二十日到京。
元祐二年(1087年),遷居鎮江丹徒。米芾詩《題子敬范新婦唐摹帖三首》,六月或七月,蘇軾等十六人於王晉卿西園晏集。李伯時繪《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元祐四年(1089年),米芾在揚州。時年五十四歲的蘇軾,四月出京,六月往揚州訪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東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鐘山硯銘》一首。
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任雍丘知縣。
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稱為紹聖元年,1094年),由雍丘縣令改監中嶽祠(嵩山)。
宋哲宗紹聖四年丁醜(1097年),任職漣水軍使。
宋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由漣水軍使改任蔡河撥發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在江淮間,任發運司屬官。同年,蘇軾生病,米芾多次拜訪並送「麥門冬飲子」於北沙東園。東坡有詩《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八月中秋,蘇軾去世,米芾作《蘇東坡挽詩》五首。
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由發運司屬官改任太常博士、書學博士。
崇寧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書學博士,後任無為軍知州。
崇寧五年丙戌(1106年),為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陽軍知州。後卒於任上,葬於潤州(今江蘇鎮江)丹徒西南長山腳下。
書法風格特點:
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入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于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劄」。
儘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並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卜居海岳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
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于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
米芾以書法,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一。證之其書法,二十四歲的臨桂龍隱岩題銘摩崖,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歲時的《步輦圖》題跋,亦使人深感天資實遜學力。三十歲時在長沙為官,曾見嶽麓寺碑,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