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出巡
王亮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大半生漂泊在上任中,每到一處便會出巡體察民情,順便遊歷山水,留下了大量的美篇。他的豪放詩詞,我想也與他屢屢上任山區有關,每每行走在起伏的山林中,心便如小草一樣韌,身便如青松一樣挺直。豪情怒放山川處,浩氣浸開幽谷蘭。
因政局多變,加之自己以人為本的為官理念,仕途屢遭貶謫。宋神宗熙寧七年,調任山東為密州知州,短短兩年內親自率領百姓滅蝗、祈雨、興修水利,愛民之心深得百姓愛戴!
一場春雨後,蘇軾與隨從子賢一起出巡常山一帶,時值暮春,曾經被蝗蟲欺負過的小草,已是一派欣欣向榮。站在廣麗亭極目四周,山清水秀,田間地頭扶犁的扶犁、施肥的施肥,到處是忙碌的身影;一場新雨過後,空氣清新、草木翠綠,白雲擦肩而過!天地間多少片葉子,搖搖擺擺,不畏風雨盡展在枝頭。
入常山東麓,放眼遠望,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流淌小村子前,猶如一條銀色的輕紗飄帶,環系在胸前。假如放入美酒一杯,那演繹的可是曲水流觴的美!小村有這麼一條河,飲水、灌溉都不成問題,此乃村民之福!心系民眾的蘇軾,眼裡看到的一切都與民生相連。一群喜鵲從頭頂飛過,畫出一條條抛物線,在夕陽的光線裡,組成美妙的圖畫。
如此美的一條河,它屬於誰。與子賢下山走來,一路走過多個園子,桃李已經謝幕,唯有大頭菜綠油油地渾圓著,在所有的綠色中脫穎而出;耳邊聽不到其它鳥兒的叫聲,卻不時傳來水鵓鴣的歌兒,一河九曲彎,灣灣過山川,人生又何嘗不是彎彎曲曲地走過。幾經拐彎,終於站在了小河前,此時恰遇一砍柴歸來的老翁,子賢上前深鞠一躬道:「打擾老人家,請問此處是何村居?」老人放下柴草,擦一把汗回曰:「小村名蔡谷莊。」蘇軾見老人背著柴草吃力地走在泥濘的小路上,便讓子賢搭把手,一起將老人送回家,一路閒聊,老人問:「二位打哪來,又去往哪裡?」子賢嘴快:「此乃知密州大老爺出巡體察民情!」老人一聽是大老爺給自己背柴草,這還了得!就要下跪於眼前這個和自己衣著差不多的粗布大老爺,蘇軾急忙彎腰雙手扶住老人,「免禮!免禮!莫要拘禮!」蘇軾穿著一雙滿是泥巴的布靴,有些笨拙,和老人的步調基本一致緩慢,老翁沒有跪成,顯得格外激動,嘴裡一直叨念「青天大老爺呀!」念叨了一路子。
兩間草房在眼前,老嬤嬤正在門口翹望。「老婆子啊!快來見過大老爺!這就是新上任的大人!給我們帶來好收成好福氣的大人啊!」老嬤嬤慌忙招呼,手卻不知所措,踮著腳轉了兩個圈也沒有說出一句話來,卻慌忙撩起衣角擦拭了眼裡的淚花。蘇軾婉言告辭,與子賢出村,又歇腳于小河邊。走了一路的雙腳既累又脹得慌,這雙走過山山水水村村落落的腳呀,該有多麼疲憊和憋屈,看著清清的河水,魚兒游在砂礫間,蘇軾忍不住就脫下了布靴,將雙腳解放在河中,只聽得子賢大叫一聲:「老爺!您的腳呀,足足可以圩肥三畝荷花!」引得蘇軾一陣爽朗大笑,隨口道:「清水淘泥臭,暗流前後中。子賢來一笑,菡萏幾時蘢!」這雙沾滿泥巴和烏臭的腳呀,子賢好歹沒有直接喊出來,也跟著師傅學得有點幽默味道了,但是蘇軾領會得到這「圩肥三畝荷花」。主僕二人說笑著離開了村子,沒有打攪村民。寧靜的小山村炊煙嫋嫋,村民安居樂業,作為父母官的蘇軾感到無比的滿足和欣慰。回望常山,煙霧濛濛,蔡谷莊已消失在身後的層林中。
隨後回到府上,便揮毫寫下了《望江南·暮春》: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底蕉葉穩,舞雩風軟紵羅輕。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枝深處鵓鴣鳴。春色屬蕪菁。
或許當時蘇軾也有此想法,將小河種上荷花,只是,他很快就又被調離密州,沒有來得及規劃。那條吸引他的小河,或許是一個冥冥之中的巧合,在幾百年後的清朝初年,被當地百姓建成一個占地約三畝的荷花灣。盛夏荷葉連連,蛙聲一片,蜻蜓獨立花間,荷花逗風盛開,水鳥穿梭遊玩,小河有六個之字形小灣,遠看像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又叫七星灣。荷花除了欣賞,渾身都是寶,蓮子、蓮藕、荷葉,都可以變換來油鹽,造福了該村村民。如果當時蘇軾將小河改造成功,不知道又會有多少豪放的詩詞流芳後世!
美麗的七星灣,後因歷史原因毀於大躍進。蔡谷莊也因此被遺忘。
九百年後的蔡谷莊改名為蔡家溝,在諸城文化上又被掀開新的歷史篇章。
(作者系諸城市作協會員,濰坊市作協會員,濰坊詩詞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