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 本篇結語—張秘子女陸續成人,家庭與事業漸趨穩定
本階段家庭敘事
1957年(民國46年),張祕全家自廈門街遷至永和竹林路;1960年(民國49年)張祕帶職赴美進修,1963年(民國52年)返國;1966年(民國55年),張祕脫離徵信新聞報並將中國徵信所改組為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經營;1970年(民國59年),張祕家族遷居至花園新城。
1966年(民國55年)張祕正式開始創業時:張祕44歲,妻文華39歲。長女燕風19歲唸政治大學會統系一年級,次女燕雲16歲唸高中一年級,長子大為15歲唸大同中學三年級,三女燕宇12歲唸小學五年級,四女燕淳10歲唸小學三年級,次子大成2歲尚未讀書。
1970年(民國59年)張祕家族遷居至花園新城時:張祕48歲,妻文華44歲。張燕風23歲已經大學畢業並至美國就讀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統計學碩士。次女燕雲20歲唸台灣大學會計系,長子大為19歲進入清華大學就讀,三女燕宇16歲唸高中一年級,四女燕淳14歲唸初中二年級,次子大成6歲尚就讀幼稚園。
1980年(民國69年)張祕家族寓居花園新城時:張祕58歲,妻文華54歲。長女燕風33歲,已獲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統計學碩士並已結婚。次女燕雲30歲已至美國獲得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會計學碩士並已結婚。長子大為29歲已赴美至Ohio, University of Akoron 念高分子化學碩士。三女燕宇26歲已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電腦學碩士。四女燕淳24歲已自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正在做短期教學工作。幼子大成16歲正在唸高中。
這段時間(1966至1980)總計15年,張祕努力創業,趙文華維繫家庭並專心教養子女,六位子女則陸續長大成人,僅幼子大成尚在讀高中。
大為年紀漸長,張祕在大為高中畢業未能考上理想大學時,已開始心急,古有長子繼承父業之傳統,張祕夫婦都知道要早早培養大為,因此在大為考上初中以後,張祕往往親自教導大為英文、數學等困難課程,期許大為能夠出類拔萃。早年張祕到美國讀書時,經過東京即特地為大為買了一把小提琴自美寄回,疼惜長子之心已見初顯,只是大為當時方才唸大同中學,並未實質知曉自己將要擔負起傳承事業的重任。大為讀建國高中時因尚屬青少年,喜玩樂,並未認真讀書,1970年(民國59年)大為建國高中畢業,未能考上理想大學,因此張祕夫妻開始心急,到處拜訪補習班名師,要求收大為為徒,並讓大為親自至各名師家中親自上課,一點都不能怠慢。經過一年的努力,大為終不負父母苦心,考上清華大學數學系。
1971年(民國60年)至清華大學就讀時,張祕夫婦親自請司機駕車送大為至清華大學,在車上、在宿舍,張祕都親自苦口婆心,交代大為憑自己的意志力克服所有困難努力讀書並當心待人處世之道。然進入清華大學數學系一年後,大為自知對數學鑽研並無興趣,自己無力繼續就讀,因此轉為工化系(今稱化工系)就讀。在轉系當時,張祕亦親自至清華大學叮嚀大為不要灰心,遇到新的情勢變化,依然全力以赴。
1974年(民國61年)大為自清華大學畢業,考上預官,被分配至小金門(烈嶼)擔任行政官,退伍後先至清華大學擔任助教。1979年(民國68年)大為赴美至俄亥俄州就讀州立大學(Ohio, University of Akoron)唸高分子化學,然,實質上大為發現在美國讀化工專業並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在讀書時產生些微困擾。1980年(民國69年)大為曾攜兩位俄州大學的學友利用放假時回到台灣進入中華徵信所,當時有印尼華僑在中華徵信所實習,有意回印尼後開創同樣的徵信業務,此項訊息更打動了大為原本就不想堅持讀畢化學工程碩士的一顆心,最後在1981年(民國70年)返回台灣進入中華徵信所工作,開啟了大為接班中華徵信所的序幕。
有關趙文華之敘事
作家簡宛曾訪問過趙文華,同時在座的還有張燕風與張大為。簡宛將這次訪問寫成了一本書《越活越美麗》,書中提到一些有關子女對母親的回憶紀事:
○張伯母七十歲時,大為寫了一段話給她:「初中時,我因盲腸炎住進師大對面的陳外科開刀,記憶中是媽媽在病床邊照顧的。開完刀後,我開始長高,由排尾跑到排頭。個子雖然長高了,一有什麼病痛,總是要讓媽媽知道,要有媽媽的安慰和照顧。幼時有時候受了嚇,摟在懷裡說:『不怕!不怕!摸摸沒嚇著。』那種感覺記憶猶新」
○「小學五年級,有次媽從萬華中學課回來,我在房裡看書,見了她回來,只抬頭,沒說一句話。媽媽也不像我現在對我女兒一樣斥责,反而和顏悅色說:『你應該和我打個招呼。』我想,這大概就是身教和言教的差別。」
○大為的一手好字,也是在張伯母每天的督促練習而成的。當時張伯伯在美國護書,張伯母也有自己的功課和報告要,卻毫不放鬆對孩子課業的關注,每晚堅持陪孩子讀書。
○燕風也提到,有次她數學不及格,母親沒有責備她,只在半夜暗自哭泣,這使燕風深受感動,自此發憤用功,後來才得以在高中保送政大。
○燕宇曾說:「小時候,我的功課不好,字也寫得歪歪斜斜,一次媽媽把我隨便塗鴉交差的習字撕掉,要我重新一筆一劃再寫一遍,我也不敢相信,我的字就這樣練好了。」燕宇覺得,她媽媽最大的成就,是讓張爸爸可出國深造,而後創業,家裡六個孩子一一完成學業,建立並維繫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若不是對家庭這份深厚的愛心,我們家中每個人的成就,會與現在大不相同。媽媽是最傳統、最具女性美德的女人,愛家、愛爸爸,以相夫教子為重的家庭觀念,犧牲了很多自我,除了宗教信仰,就是她個性中的美德—-吃苦耐勞、勤奮上進、奉獻與無比的愛心。」燕風曾透露她初次離家到美國求學,想念母親時所寫的小詩,充分表露了她對自己母親濃厚的孺慕之情: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進牠的巢裡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進媽媽懷裡
○文華無疑是張家孩子們「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師」吧,她傾注全心全意的愛,對待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從母親身上學到認真、努力、堅持與樂觀的處世態度,也難怪張伯母的六個孩子長大成人後,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都表現出色。
此時期子女對張祕的一些回憶
張燕風
○我僥倖得以保送政大,爸爸以我為榮,並高興我變成了他的「校友」。我原想選文學有關的科系,爸爸卻鼓勵我唸會計統計系,可以確保我有一份謀生的事業技能,而文學系,除非是有很高的天分,不然不傑出,就不易謀生。
○我在政大書時,爸爸也在政大教課,常常和爸爸在校園裡走在一起,别人都不相信我們是父女,因為爸爸英姿飛發,俊偉氣派,不似女兒已入大學的中年人呢!
○記得爸爸教的課也極受學生歡迎,常看到學生對他的仰慕眼光,我又驕傲,又得意!
○大學暑期時,我到爸爸公司上班。一次,開會時,我穿著一件藍色長風衣,爸爸當場令我脱掉,告訴我,開會時,穿長風衣出席是不禮貌的。當時的尷尬,卻令我學習到一個終生受用不盡的教訓,適當的場合,穿適當的衣物,是起碼的教養和禮儀。
○暑期工作,開始之初,受了一些委曲,一氣之下,中午回家,打算不再返工。下午,爸爸打電話來,問道,已經四點了,為何還末回去上班?我告之原委,非但未得同情,爸爸反而嚴厲的說:「公司有公司的規矩,不想做,也得循規辭職,不可以老闆女兒來玩票的性質,來去都如己意,現在馬上回到公司!」這一當頭棒喝點醒了我,做事一定要循規道矩,不可因自己身份不同,而漠視規章,這種敬業的精神,一直支持著我。
○在我離台赴美讀書前,爸媽買下花園新城山頂的房子,大家興奮的計劃著房子的設計,屋內的佈置。爸爸對媽媽說,那樓梯要寛大,鋪上紅地毯,灑上香水,走上去聞聞腳都是香的。
○那不是夢境,五年後,我由美返台,第一次進入花園新城的家,迎面的正是那寬大,鋪有紅地毯的楼梯,滿室的芬芳歡樂,安撫了一顆遠方歸來遊子的心。
○去國十數年,幾番來去。每次回台灣,爸爸總要盡力安排全家出遊,他不惜金錢花費,給我吃好的住好的,盡情享受我們在台灣的假期。墾丁公園、凱撒旅館、石門水庫、台中…都曾留下我們全家的歡笑!
○每次回台返美,在機場辦手續時,爸爸都要親自看著我們辦妥手續,交妥行李,他才放心。我們填的單表,他也戴起眼鏡,看個仔細。這些細微的地方,他都注意著,保護著他的兒女。他的愛心,就在這些小動作中默黙的傳達到女兒的心中。
○從小至今,常在新年期間,陪伴爸爸參加多次的山西同鄉會的團拜,政大校友會團拜。他對團拜的重視反應出他對這些團體的忠實的感情,多少年來,他不斷的幫助,提攜同鄉、校友,默默的奉獻出他的金錢、力量和愛心。
○去年,山西震災,爸爸要我們每個子女都捐錢濟災。他在籍機會提醒我們,受難的是我們的同鄉,我們要關懷他們,因為我們源自同一個「根」,同一個「本」。
○爸爸瞭解我對出版、文藝方面的興趣,鼓勵我朝這方面發展,五年前,他在台灣登記一個出版公司,為我創造一個發展的環境。我離開當時任職的電腦公司,暫别丈夫兒子,回到台灣嘗試一個新的事業生涯。
○獨自回台的幾個月中,倒給我一個重做依在爸媽身旁的女兒的機會。早上我陪爸媽從一個山頭走到另一個山頭。中午陪爸爸午餐,下午和爸爸一起下班回家。那一段時光裡,我仿佛回到童年,常常依在爸媽膝前,心對心的交談。那種幸福的感覺,決不是漂流在外的遊子可以享受到的。
○想著,想著,東方已漸發白,我從記憶中走出,輕聲走向廚房,從冰箱取出爸爸愛吃的葡萄,仔细的將皮剝去,等待爸爸起床後享用。我非常珍惜能為爸爸做事的每一個機會。他給我生命,教導我做人,助我走出困境,分享我的快樂。爸爸的愛在不言之中,是如此深厚長速,而我能回報的卻顯得渺小有限,但是有一點我是肯定的,我是深愛著爸爸的。年紀愈長,愈能瞭解他,也就更愛他。
張大為
○考大學時那一年,阿刁得了日本腦炎,我渾渾噩噩的也腦袋發炎,没考上,第一個反應是爸爸會不會生氣?爸爸在公司是否會没面子?接下來是爸媽帶著我遍訪名師,参加家教班。高四一年,第二年考上了清華大學,媽媽說爸爸很高興!
○第一年的清華數學讓我念得一無興趣二無信心,在第二年開始,有一天爸爸來到新竹和我長談至深夜,談完之後也就決定轉系。這件事相信爸爸也津津樂道,因為公司的同事都曉得這件事。每學期回家和爸爸報告成績仍是提心吊膽的,因為成績也不頂好。記得常常是在禮拜天和爸爸在花園新城的院子裡一邊拔草,一邊講一些學校的事。有時覺得是一件十分有趣或嚴重的事,可是一和爸爸談起來好像又不是那麼回事了。
○大學畢業了,爸媽一起來參加畢業典禮,心中甚是高興。1975年10月當兵,中間那一段空檔待在家中總覺得無聊,和爸爸談起來,他還是要我唸英文。小金門當兵,對我對家都是件大事,媽媽說爸爸認為外島不見得有電,因此特别買手刮断刀。不管在學校或是當兵,接到爸爸的信總是一件高興的事。當兵時有很多人想活動,避免當兵或分個輕鬆單位,但爸爸给我一個很深刻的影響,不要去躲避這些義務,這是件光榮的事。愈是去苦的地方,我覺得愈有面子,雖然爸媽乃至於全家人都為我提心吊膽了一年。阿胖說以前看氣象報告都不會注意金門的氣象,但我服役的那一年,新聞完了大家都會注意金門的氣象。
○退伍後在家待了幾個月,又回學校擔任助教的工作。回想起來念書住校以來,在家的時間總是十分短暫,和爸爸接觸的機會也是有限,心中仍是怕爸爸,有事大概還是先和媽媽商量,媽一定會和爸爸講,最後仍由爸爸拿主意。坦白講,一直到現在禮拜六若爸爸去打牌,我(們)就感到輕鬆一些。
○爸對我而言,一向是不苟言笑的,只有和媽媽、和牌友而會「嘻皮笑臉」一番。和我嘛,大概最多講講笑話,我自然是不敢造次。有些同學交女朋友的事都敢回家論足一番,甚讓我不習慣。嚴父不是没有好處的,至今我吃完飯筷子會放好,椅子放回去,自認仍是不多見的「美德」,這肯定是受爸爸的影響。
○我的英文一直到了高三,「高四」,聽了空中英語教室及上了曾维洪的家教班大概才有了起色。大學畢業後出國,就告自己不要怕講,不要怕錯,也十分幸運到了美國遇見paula,一個十分喜歡中國的美國老太太,也十分鼓勵我講。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就講,也不怕錯,大概在公司裡可算上數一數二的,不知這是否也該是爸爸一點Credit?
○1981年初返國,即進入公司和爸爸共事。這才是我們相處的真正開始。不久爸即住院開刀,肺部長的東西迅速割除,全家都十分慶幸,處理得十分妥當、正確,開刀迄今有近九年,爸的身體除自然老化外,可說是十分健康。
○和爸爸共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我而言,也遺傳部份他的性格,顯得固執,好勝。在爸爸完全「威權」管理下,司可說經營得十分順利,年年都有成長,全家的生活狀態一天比一天改善,由廈門街、仁愛路、竹林路到花園一路,這是爸爸媽媽帶給我們一個日益舒適富足的環境,也正因如此,去年要修天母西路的房子,我堅決主張把齊信房子修得盡善盡美,然後請爸媽下山住一個有水準的環境,來享享清福,可惜的是爸媽辛苦慣了,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些錢,許多東西能將就湊和也就過去了,因此並未達成我的心願。事實上,我應該以自己的經濟能力來給父母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只是目前不能,但起碼應可妥善地運用爸媽的錢給他們好一點的享受。
○爸爸待人是色厲內荏,嘴巴上是十分嚴厲可是真正要作,他是下不了手的,也正因如此,公司裡的一些問題可以說就這樣拖下來了,很內疚的是這些事我認為「解鈴仍需繫鈴人」,因此不能幫上忙,替爸爸解決。不知道我是不是在劃地自限?我是不是應該更主動出擊,替爸爸解决一些事情?
○爸爸是很不善於表示他的愛,他的關懷(我是不是一樣?)有時候讓我覺得爸爸是用錢衡量關懷與愛。但是說穿了,這又有什麼不對呢?
○近年來爸爸蒼老許多,一方面是人的生理反應,另一方面在公司及家他仍擔著重擔,他仍是掌舵的人,勞心遠比勞力累人。我是很希望自己「有出息」,能夠接下公司的擔子,但我認為爸爸一方面習慣了管事的工作,一方面著實不放心我,因此我還是不能真正的分憂解勞。開刀完了以後,爸的身體每年都有定期的檢查,我衷心的希望爸爸能夠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很容易說,多麼不容易作的事情!)放開手,去享受一下從没有享受的事情,不再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小天地中,給自己一些無謂的壓力。相信這樣在爸爸周遭的人都會更快活更高興。
○對爸爸好些看法我是持不同的意見,但憑良心說,爸的方法行得通,我的卻未必,但是我了解,社會、環境、人都在變,我們也得以「變」來因應。在這種變局中,我希望能保留爸爸對事情全局的正確判斷,大氣魄的處理方法及掌握重點的特性,以爸爸多年來打下的良好基礎,更發揚光大。
張燕淳
○大學畢業後的兩年,我除了教美術外,學法文、練芭蕾舞、寫書法…忙碌在各個有義無義的課程中,享受著有錢有閑,無憂慮無負擔生活。自以為充實、努力,並忽然對各個年長的老師生起無限敬意。因為在學習當中明白了即使是一席共話,也能學得他們寶貴的經驗和教導,所以常盼望與師長們多相處、多得益。就在這段時間裡,我開始慢體會出一件事:爸爸能教我的可比任何老師都多,他的經驗、歷練對我來說更是一座龐大的實藏,爸爸願意無私的供給,只是我一直怯於啟動那開實藏之門的鑰匙,怕碰釘子,自以為是等等心理使我疏於與爸爸談事談心,更難在言行上向爸爸表示我對他的敬和愛,然而,就在我稍能體會這點時,兩年教學服務時間一溜而過,我如出籠小鳥,顧不了别的,只知展翅高飛,向我美麗的新世界!
開創時期的台灣經濟環境
這一階段由於美國等先進國家欲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尹仲容、嚴家淦等技術官僚為吸引外人投資,決定採取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等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1959年底,政府制定了「19點財經改革措施」,採取較自由的經貿政策、降低關稅、放寬進口、單一匯率等改革。1960年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抵台。1966年成立加工出口區於高雄,而後在楠梓、臺中相繼設立,外人投資大幅增加。
1973年與1975年連續爆發石油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台灣因生產成本劇增、出口大幅下降、退出聯合國等因素使投資意願下降。
1974年,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下令推動十大建設,發展重工業、化工業,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包括交通、電力等基礎工程,及鋼鐵、石化、造船工業東西橫貫公路。同時期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之列,被稱之台灣奇蹟,成為日後開發中國家範例。
1979年台灣又受石油危機影響,故轉而發展耗能少、較沒有明顯污染且高附加價值的產業。1979年制定「十年經濟建設計畫」,將機械、電子、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優惠鼓勵投資高科技產業。
臺灣因此成為美、日兩國的加工基地,兩國抵台投資額佔總投資額60%以上,也形成臺灣對日本的巨大入超與對美國的大額出超。1963年至1996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9%。1963年台灣對外貿易首次出超,開始有了外匯累積。台灣逐漸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
開創時期的中華徵信所
中華徵信所最初開創時的三年(自1966年至1969年),因屬開創期,工作最為艱苦,為業務、為財務、為人事都要操心,然而徵信業隨著台灣國際貿易的起飛而快速發展,而此時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每年也都在8%以上,因此中華徵信所的業務也在此時能夠快速起步。1952年至2012年經濟成長率與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見下表306—1。
1960 年代,台灣的經濟發展重點轉而為發展勞動密集之出口導向產業,以利用台灣低廉的勞力,並拓展國際市場。為此,政府積極改革外匯與租稅制度,制定「獎勵投資條例」,並於 1966 年設立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台灣出口快速增加,逐漸成為經濟成長的發動機。
1960 年代末期,出口快速擴張,帶動對機器設備與中間原料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工業化之後,台灣產業技術更為先進,有利於較高層次的基礎與重工業發展。為此,1970 年代,政府積極推動「十大建設」,除充實鐵路、機場、港口、電力等基礎建設外,並積極發展石化、鋼鐵等進口中間財替代產業與資本密集產業。在此種策略的運用下,台灣有效降低對國外中間財供應的依賴,促進產業快速升級。1952年至2012年經濟成長率與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見下表3801。
表3801 1952年至2012年經濟成長率與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
中華徵信所擁有其他企業無與倫比的豐富資料庫,所提供之資訊服務已然成為金融業、政府機關、學術研究機構作為重大決策的參考依據,也為無數的工商業界創造了更多的商機。中華徵信所並擁有全國最完整的票據拒絕往來戶資料庫,提供客戶線上查詢,自民國55年建立迄今,共有70餘萬筆資料。藉由豐富的資料庫,提供了專業徵信、估價鑑定、市場研究、專業出版、產業新聞等莫大的支援力量。
1970年後,中華徵信所的業務逐漸穩當,張祕得以喘息並能分身,同時照顧公司也能抽時間與妻文華與六位子女相處。
這一階段有一些特別的員工對中華徵信所的開創功績頗鉅,何長興與閻愈政,都是張祕自徵信新聞帶來的人馬,何長興為山西太原人,掌徵信業務,後為副總退休;閻愈政,任通訊社總編輯,掌新聞文字稿。另外張祕也將老同鄉與老同事孟慶餘、劉自為、老林等攜來企業工作,老林年紀大了,沒讀過多少書,一直在公司煮午餐,供全公司員工中午食用。孟慶餘後來離開中華徵信所至台中與友人共同創業「中華資產鑑定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黎松煥1942年( (民國31年出生)為德明商專畢業,1976年(民國65年進中華徵信所業務部,曾陸續任職市場研究部、工商徵信通訊社記者、校對長、轉投資之弘祺化工、大公興業公司等工作過,並多次擔任主管,一直工作到2010年(民國99年)退休,在職期間多受各個主管愛戴,並為中華徵信所撰寫《應用文》一書,前後三次再版,為中華徵信所出版的最受歡迎書籍之一。黎松煥頗受企業敬重,因業務需要,退休後再被返聘兩次,黎松煥在中華徵信所為傳奇人物。
德明商專畢業至中華徵信所工作者還有陳滿雄與劉火盛,這兩位同仁專精於徵信業務,劉火盛在中華徵信所專事信用管理專業工作逾30年,在企業徵信調查、財務分析、信用管理與評等、企業診斷與輔導等實務方面有著豐富經驗,並受張祕先生的栽培,多次出國考察同業,與各國先進切磋專業,同時促進彼此交流與相互合作受益良多,後曾擔任中華中小企業財務顧問協會理事長、臺灣金融研訓院特約講座與多家企業顧問等。
劉火盛嗣後並將個人專業實務經驗傳承,出版《新票據法與徵信調查》、《贏在徵信》、《徵信手冊》、《拒絕呆帳一企業完全避險手冊》、《中小企業財務會計實務》、《中小企業財務規畫與風險管理》、《企業信用管理實務》等著作。
陳滿雄也受到張祕的良好栽培,曾送至美國加州進修就讀,長期在公司擔任徵信及業務等工作,然後來於1996年(民國85年)離職並自創「中華不動產鑑定中心」,創立之時並帶走一些中華徵信所任職之精英,這是讓張祕感覺到最難過的「員工離職事件」了。
蘇鶯鶯、邱慧娟亦為早期進中華徵信所入職的工作同仁,都是工作到退休方離職,蘇鶯鶯做到業務副總,邱惠娟則一直在財務部工作,二人對中華徵信所的開基創業功績都具有重大的貢獻。
林建山是政大企管系畢業生,由政大許士軍教授引進至中華徵信所工作,擔任「工商徵信通訊社」副社長一職,後被陶子厚挖腳另創「環球雜誌社」,這也讓張祕頗覺遺憾。
本階段中華徵信所業務績效舉要
一、1968年(民國57年)7月菲律賓律師欲圖委託中華徵信所調查菲籍華僑在台投資事業,中華徵信所以國家民族及僑胞利盆為重予以拒絕。同時並報告僑務委員會,該會當即邀請有關單位及廠商會商對策,設法維護僑胞權益,支持獎勵僑資國策,僑委會並對中華徵信所表示許及感謝。
二、1971年(民國60年)起主動編製出版國內最大民營企業排名、集團企業研究、產業年報、財務總分析、工商業景氣調查、工商人名錄等,提供國內外工商業及金融機構參考。
三、1971年至1972年(民國60年及61年)觀光局委辦「觀光旅客消費調查」,作為政府估算觀光外滙收益依據。
四、1972年(民國61年)省新聞處委辦「如何增加農民所得」民意測驗,報告提出受到各級政府重視,因而政府一系列制定挽救農村及農業危機之措置。
五、1973年(民國63年)初美商J.S.國際貿易公司(J.S.Inter-national Trading Company)的塑膠粒詐騙紫(以廢紙充塑膠粒),受害廠商多達四十一家,被骗貸款達美金七百十三萬餘元。但事先曾委託中華徵信所對J.S.國際貿易公司進行徵信調查之公司(永漢公司),由於徵信報告判斷該公司信用堪疑,未與交易,遂未上當而免受損失,足證國際徵信之重要,惜國內廠商仍未多加重视。
六、1974年(民國63年)財政部及中央銀行指定國內行庫輔導之150家大企業,據悉根據中華徵信所當年所出版之「台灣區兩百家最大民營企業」之排名選定。
七、1974年(民國63年)10月爆發的青年公司冒貸案:中華徵信所曾接受委託,對青年公司之土地及建築物進行勘估,於1974年(民國63年)5月26日提出報告,因勘估報告公正確實,銀行遂未再續予貸款,未久,冒貸案即告爆發。
八、1974年(民國63年)許秋滄囤積塑膠粒案:經政府沒收充公後,委託中華徵信所評估價格,該批塑膠粒規格達400餘種,經中華徵信所逐一估价並提出市場報告,公正確實頗獲讚許,政府印根據中華徵信所估價順利發售。
九、1976年(民國65年)3月爆發之啟達集團企業非法貸款案:中華徵信所早在1975年(民國64年)3月26日徵信報告中即指出其玻璃紙製造設備已「抵押貸款」,惜委託行庫未加注意。
十、1977年(民國66年)間,臺灣金屬礦業公司為擴大業,擬投資鉛、鋅之生產,為瞭解市場潛力及投资可行性,曾委託中華徵信所從事研究,由於本項作業公正確實,趨勢判斷正確,該公司陸續委辦錫、銅粉等市場調查。
十一、1977年(民國66年)11月間,中華徵信所編纂發行之「台灣區集團企業研究」,對於經濟研究極具参考價值,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金鼎獎獎勵。
十二、1978年(民國67年)初起,國防部國軍福利總處委託中華徵信所代為查訪福利商品價格,以為議價參考,每年五次,本公司係福利總處五線訪價作業之第一線。
十三、1979年(民國68年)2月間,嘉新水泥公司向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美金五千萬元,在貸款案中有關臺灣地區水泥市場之發展與預測研究由中華徵信所辦理,該筆貸款已經順利獲得,據悉此筆貸款為中美斷交後第一筆美國貸款。
十四、1979年(民國68年)3月台運林浩興捲逃案:受害廠商為數不少,但在1978年(民國67年)12月16日,中和纺織公司曾委託本公司調查台運公司關企業浩運公司,報告於12月20日送出,內容指出其總經理張國霖有拒絕往來紀錄,且該公司負債比例過高,因之中和纺織遂拒絶浩運公司四百餘萬元亞克力紗訂貨,台運倒閉後未受其害。
十五、1979年(民國68年)3月建筑公會、1979年(民國68)9月營造公會各委託本公司對臺灣地區建築業及營造業作一整體研究,報告提出後,引起有關機關重視,除將原內政部營建司升格為營建署外,並對建築業融資問題,加以積極研究,因此有七十年的土銀專案融資辦法。營建署並據此研究修訂有關法令規章。
十六、1980年(民國69年)3月,內政部為參加亞洲生產力組織會議,特委請本公司就營建業問题進行研究,1981年(民國70年)3月15日會議討論時,獲得與會國際營建專家之好評,為國家爭取荣譽,內政部營建暑特頒「聲譽卓著」獎牌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