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書《論學書卷》

黃庭堅書《論學書卷》

本卷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學書須貴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書以質厚為本。古人論書以沉著痛快為善。唐之書家稱徐季海。書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其大意可知。書之要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乃其大病。直須落筆端正。最忌用筆裝綴。便不成書。余嘗評李西臺書。所謂字中有筆者也。字中有筆猶禪家句中有眼。他人聞之瞠若。惟子瞻一聞便欣然耳。凡學書欲先知下筆之法。須雙鈎迴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殊自隨人意。且部位皆中度耳。庭堅。

黃山谷(黃庭堅)論書85則

2015/05/15 來源:月雅書畫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0700j.html

1、《東方曼倩畫贊》,筆圓淨而勁,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長,蓋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輩或隨時用一人筆法耳。

2、《黃庭經》王氏父子書,皆不可復見,小字殘缺者,云是永禪師書,既刓缺,亦難辨真贗。字差大者,是吳通微書,字形差長,而瘦勁筆圓,勝徐浩書也。

3、《佛遺教經》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義之書。黃庭堅曰:「吾常評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爾,清勁方重蓋度越蕭子云數等。頃見京口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不可名貌。以此觀之,非良右軍筆畫也。若《瘞鶴銘》斷為右軍書,端使人不疑。在四五間。

4、章草《千字文》集書家定為漢章帝書,繆矣。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乃周興嗣取右軍帖中所有字,作韻語。章帝時那得有之?疑只是蕭子云之最得意者。

5、歐率更書《化度寺碑》,所謂直木由鐵法也,如介冑有不可犯之色,然未能端冕而有德成也。

6、周、秦古器鉻,皆科斗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剝華偽,自見至情。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

7、頃年觀《廟堂碑》摹本,竊怪虞永興名浮於實,及見舊刻,乃知永興得智永筆法為多。又知蔡君謨真、行簡札,能入永興之室也。

8、張長史書《智雍廳壁記》,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草如。寺僧懷素草工瘦,而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得也。

9、《石鼓文》筆法如圭璋特達,非後人所能贗作。熟觀此書,可得正書、行草法。非老夫臆說,蓋王右軍亦云爾。

10、柳公權《謝紫絲趿鞋帖》,筆勢往來如用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用筆意。

11、《道林嶽麓寺詩》,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復生。

12、智果善學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羊欣書,舉止羞澀。蕭衍老翁亦善評書也。

13、宋儋筆墨精勁,但文詞蕪穢,不足發其書。自瞻嘗雲其人不解此狡獪,書便不足觀。

14、王侍中學鍾繇絕近,真、行皆妙,如此書乃可臨學。謝太傅墨跡,聞都尉李公照有之,不作姿媚態度,惜不見爾。

15、郗方回書,初不減王氏父子,誠不浪語。

16、鍾太傅表章致佳,世間蓋有數本,肥瘠小大不同,蓋後來善臨拓本耳,要自皆有佳處。兩晉士大夫類能書,右軍父子拔其萃耳。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

17、右軍真、行、章草、藁,無不曲當其妙處,往時書家置論,以為右軍真、行皆入神品,藁書乃入能品,不知憑何便作此語?正如今日士大夫論禪師,某優某劣,吾了不解。古人言:「坐無孔子,焉別顏回」,真知言者。

18、右軍自言見秦篆及漢《石經》正書,書乃大進,故知侷促轅下者,不知輪扁斫輪有不傳之妙。王氏來,惟顏魯公,楊少師得《蘭亭》用筆意。

19、宋、齊間士人夫翰墨頗工,合處便逼右軍父子,蓋其流風遺俗未遠,師友淵源,與今日俗學不同耳。王、謝承家學,字畫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風味耳。觀王濛書,想見其人秀整,幾所謂毫髮無遺恨者。王荊公嘗自言學濛書。世間有石刻《南澗樓詩》者,似其苗裔,但不解古人所長,乃爾難到。

20、伯英書小紙,意氣極類章書,精神照人,此翰墨妙絕無品者。

21、張長史《千字》及蘇才翁所補,皆怪逸可喜,自成一家,然號為長史者,實非張公筆墨。余中年來,稍悟作草,故知非張公書,後有人到余悟處,乃當詹耳。

22、顏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喜法,書家多多不到此處,故尊尚徐浩、沈傳師爾。九方皋得千里馬於沙丘,眾相工猶笑之,今之論書者多,多牡而驪者也。

23、觀魯公此帖,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楮、薛、徐、沈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顏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魯公二人。其後楊少師頗得仿佛,但少規矩,復不善楷書,然亦自冠絕天下後世矣。

24、觀唐人斷紙餘墨,皆有妙處,故知翰墨之勝,不獨在歐、虞、楮、薛也。惟恃耳而疑目者,蓋難與共談耳。

25、觀江南李主手改表草,筆力不減劉誠懸,乃知今世石刻曾不得其仿佛。余嘗見李主與徐鉉書數紙,自論其文章,筆法正如此,但步驟太露,精神不及此數字筆意深穩。蓋刻意與率爾為之,工拙便相懸也。

26、常山公書如霍去病用兵,所謂顧方略如何耳,不至學孫、吳。至其得意處,乃如戴花美女,臨鏡笑春,後人亦未易超越耳。

27、《蔡明遠帖》,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服膺,沈傳師北面。

28、蔡君謨行書簡札,甚秀麗可愛,至於作草,自云得蘇才翁屋漏法,令人不解。近見陳懶散草書數紙,乃真得才翁筆意。寒溪草堂待飯不至,飢時書板,殊無筆力。

29、蘇子美似古人筆勁,蔡君謨似古人筆圓,雖得一體,皆自到也。蔡君謨書如《胡笳十八拍》,雖清氣頓挫,時有閨房態度。

30、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沈著,極近晉、宋人書。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稱文正公書與《樂毅論》同法。余少時得此評,初不謂然,以謂才翁傲睨萬物,眾人皆側目無王法,必見殺也。而文正待之甚厚,愛其才而忘其短也,故才翁評書少曲董狐之筆耳。老年觀此書,乃知用筆實處是其最工,大概文正妙於世故,想其鉤指回腕,皆優入古人法度中。今士大夫喜書,當不但學其筆法,觀其所以教戒故舊親戚,皆天下長者之占也。深愛其書,則深昧其義,推而涉世,不為古人志士,君不信也。

31、司馬溫公天下士也,所謂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而身為度者也。觀其書,猶可想見其風采。余嘗觀溫公《資治通鑑》草,雖數百卷,顛倒塗抹,訖無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

32、余嘗論右軍父子翰墨中逸氣,破壞歐、虞、楮、薛及徐浩、沈傳師,幾於掃地。惟顏尚書、揚少師尚有仿佛。近來蘇子瞻獨近顏、楊氣骨,如《牡丹帖》甚似《自家寺壁》,百餘年後此論乃行爾。

33、東坡先生嘗自比於顏魯公,以余考之,絕長補短,兩公皆一代偉人也。至於行、草、正書,風氣皆略相似。嘗為余臨《與蔡明遠委曲》、《祭兄濠州刺史及侄季明文》、《論魚軍容坐次書》、《乞脯天氣殊未佳》帖,皆逼真也。此一卷字形如《東方朔畫贊》,俗子喜妄譏評,故及之。

34、余嘗論右軍父子以來,筆法超逸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二人。立論者十餘年,聞者瞠若晚識。子瞻獨謂為然。士大夫乃云:蘇子瞻於黃魯直愛而不知其惡,皆此類。豈其然乎!比來作字,時時仿佛魯公筆勢,然終不似子瞻暗合孫、吳耳。

35、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今世號能書者數家,雖規摹古人,自有長處,至於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滑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

36、東坡書,彭城以前猶可偽,至黃州後,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

37、子由書瘦勁可喜,反覆觀之,當是捉筆甚急而腕著紙,故少雍容耳。

38、錢穆父、蘇子瞻皆病餘草書多俗筆。蓋余少時學周善部書,初不自寤,以故久不作草,數年來猶覺湔襏塵埃氣來盡。

39、余嘗論近世三家書云:王著如小僧縛律,李建中如講僧參禪,楊凝式如散僧入聖。當以右軍父子書為標準,觀予此言,乃知遠近。

40、王中令人物高明,風流弘暢不減謝安石。筆札佳處,濃纖剛柔,皆與人意會。貞觀書評,大似不公。去逸少不應如許遠也。

41、唐自歐、虞後能備八法者,獨徐會稽與顏太師耳,然會稽多肉,太師多骨。

42、余嘗評題魯公書,體制百變,無不可人。真、行,草書、隸,皆得右軍父子筆勢。 43、張長史行草帖,多出於贗作。人聞張顛,未嘗見其筆墨,遂妄作狂蹶之書,托之長史。其實張公姿性顛逸,其書字字入法度中也。

44、見顏魯公書,則歐、虞、楮、薛未入右軍之室,見楊少師書,然後知徐、沈有塵埃氣。雖然,此論不當察察言,蓋能不以已域進退者寡矣。

45、或云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桔。此又見其管中窺豹,不識大體。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46、東坡書,真行相半,便覺去羊欣、薄少之不遠。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也。自平原以來,惟楊少師、蘇翰林可人意爾。不無有筆類王家父子者,然子不好也。

47、東坡書如華嶽三峰,卓立參昴,雖造物之爐綞,不自知其妙也。中年書圓勁而有韻,大似徐會稽;晚年沈著痛陝,乃似李北海。此公蓋天資解書,比之詩人,是李白之流。

48、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灑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乃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圜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數百年後,必有知余此論者。

49、蘇翰林用宣城諸葛齊鋒筆作字,疏疏密密,隨意緩急,而字問妍媚百出。古來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書,昕以子瞻翰墨,尤為世人所重。

50、李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但摹手或失其筆意,可恨耳。宋宣獻富有古人法度,清秀而不弱,此亦古人所難。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傑也,歐陽文忠公頗於筆中用力,乃是古人法,但未雍容耳。徐鼎臣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至於篆,則氣質高古,與陽冰並驅爭先也。

51、王荊公書字得古人法,出於楊虛白,虛白自書詩云:「浮世百年今過半,校他蘧瑗十年遲」。荊公此二帖近之。往時李西台喜學書,題少師大字壁後云:「枯杉倒檜霜天老,松煙麝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八寺一回看。」西台真能賞音。今金陵定林寺壁荊公書數百字,未見賞音者。

52、君謨作小字,真、行殊佳,至作大字甚病。故東坡云:「君謨小字,愈小愈妙,曼卿大字,愈大愈奇」。

53、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然似仲由來見孔子時風氣耳。

54、余嘗淪二王以來書藝,超軼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相望數百年,若親見逸少。又知得於手而應於心,乃輪扁不傳之妙,賞會於此,雖歐、虞、楮、薛,正須北面爾。自為此論,雖平生翰墨之友聞之,亦憮然瞠若而已。晚識子瞻,評子瞻行書當在顏、楊鴻雁行。子瞻極辭謝不敢。雖然,子瞻知我不以勢利交之、而為此論。李樂道白首心醉《六經》古學,所著書,章程句斷,絕不類今時諸生。身屈於萬夫之下,而心亨於江湖之上。晚寤籀篆,下筆自可意,直木曲鐵,得之自然。秦丞相斯、唐少監陽冰,不知去樂道遠近也,當是傳其家學。觀樂道字中有筆,故為樂道發前論。蔡君謨行書,世多毀之者,子瞻嘗推崇之,此亦不傳之妙也。

55、士大夫學荊公書,但為橫風疾雨之勢,至於不著繩尺而有魏、晉風氣,不復仿佛。學子瞻書,但臥筆取妍,至楊方駕則未之見也。余書姿媚而乏老氣,自不足學,學者輒萎弱不能立筆。雖然,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病在此處,筆墨雖工,終不近也。又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正書如右軍《霜寒表》、大令《乞解台職狀》張長史《郎官廳壁記》皆不為法度病其風神。至於行書,則王氏父子隨肥瘠皆有佳處,不復可置議淪。近世惟顏魯公、楊少師特為絕倫,甚妙於用筆,不好處亦嫵媚,大抵更無一點一畫俗氣。比來士大夫,惟荊公有古人氣質而不端正,然筆間甚遒。溫公正書不甚善,而隸法及瑞勁以其為人。

56、歐陽率更書,溫良之氣襲人,然即之則可畏,頗似吾家叔度之為人。比來士大夫學此書,好怍芒角鐮利,正類阿巢爾。

57、東坡少時,規摹徐會稽,筆圓而姿媚有餘,中年喜臨寫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乃喜李北海書,其豪勁多似之。往時唯唐林夫學書知古人筆意,少所許可,甚愛東坡書。此與泛泛好惡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58、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拘之。

59、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蘭亭敘》、《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60、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草書妙赴,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如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61、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直須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楮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

62、余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語,但難為知音爾。

63、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試宣城諸葛方散筆,覺筆意與黔州時書李太白《白頭吟》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後百年如有別書者,乃解余語耳.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與能者爭衡後世不朽,則與書工藝史同功矣.

64、右軍嘗戲為龍爪書,今不復見。余觀《瘞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邪,歐陽公以魯公書《宋文貞碑》得《瘞鶴銘》法,詳觀其用筆意,審如公說。

65、書家論徐會稽筆法;「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以余觀之,誠不虛語。如季海筆,少令韻勝,則與稚恭並驅爭先可也。季海長處正是用筆勁正而心圓。若有工不論韻,則王著優於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論韻勝,則右軍、大令之門誰不服膺?往時觀「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之論,芒然不知是何等語,老年乃於季海書中見之,如觀人眉目也。「三折肱,知為良醫」,誠然哉,季海暮年乃更擺落到氏規摹,自成一家,所謂盧蒲嫳其發甚短,而心甚長,惜乎!當時君子莫能以短兵伐此老賊也。前朝翰林侍書王著,筆法圓勁,今所藏《樂毅論》、周興嗣《千字文》皆著書墨跡,此其長處不減季海,所乏者韻爾。

66、《蘭亭》雖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為準。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聖,所以為聖人。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魯之閉門者日: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可以學書矣。

67、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要之右軍二言,群言之長也。

68、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致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69、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古人學書,學其二處,今人學書,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醜惡處,如今人作顏體,乃其可慨然者。

70、晁美叔嘗背議予書唯有韻耳,至於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有附予者傳若言於陳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則與右軍合者,優孟抵掌談說,乃是孫叔敖邪。」往嘗有丘敬和者摹仿右軍書,筆意亦潤澤,便為繩墨所縛,不得左右。予嘗贈之詩,中有句云:「字身藏穎秀勁清,問准學之果《蘭亭》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痴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嘗聞此論乎?

71、往年定國常渭予書不工。書工不工,大不足計較事,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也。蓋字中無筆,如禪句中無眼,非深解宗理者,來易及此.古人有言:「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作痴凍蠅。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今人字不按古體,惟務排疊字勢,悉無所法,故學者如登天之難。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然後觀人字格,則不患其難矣,異日當成一家之法焉。

72、藏書務多而不精別,此近世士大夫之所同病。唐彥猷得歐陽率更書數行,精思學之,彥猷遂以書名天下。近世榮咨道費千金聚天下奇書,家雖有國色之妹,然好色不如好書也,而榮君翰墨,居世不能入中品。以此觀之,在精而不在博也。

73、學書之法乃不然,但觀古人行筆意耳,王右軍初學魏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後見李斯、曹喜篆,蔡邕隸、八分,於是楷法妙天下。張長史觀古鐘鼎鉻、科斗篆,而草聖不愧右軍父子。

74、余書不足學,學者輒筆軟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余,未知為能擇術也。

75、今時學《蘭亭》者,不師其筆意,便作行勢,正如美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余嘗觀漢時石刻篆、隸,頗得楷法,後生若以余說學《蘭亭》,當得之。

76、王著臨《蘭亭序》、《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字文》,皆絕妙,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台、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顏太師稱張長史雖資性顛佚,而書法極入規矩也,故能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如京洛間人,傳摹狂怪,字不入右軍父子繩墨者,皆非長史筆跡也。蓋草書法壞亞棲也。

77、昔余大父大大公,及外祖特進公,皆學暢整《遺教經》及蘇靈芝《北嶽碑》,字法清勁,筆意皆到,但不入俗人眼耳。數十年來,士大夫作字尚華藻,而筆不實。以風檣陣馬為痛快,以插花舞女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筆也。客有惠棕心扇者,念其太朴,與之藻飾,書老杜《巴中十詩》,頗覺驅筆成字,都不為筆所使,亦是心不知手,手不知筆,恨不及二父時耳。下筆痛快沈著,最是古人妙處,試以語今世能書人,便十年分疏不下,頓覺驅筆成字,都不由筆。

78、東坡先生云: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如《東方朔畫像讚》、《樂毅論》、《蘭亭楔事詩敘》、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結密而無間,如焦山崩崖《瘞鶴銘》,永州磨崖《中興頌》、李斯嶧山石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雖難為俗學者言,要歸畢竟如此。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皂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79、凡書耍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

80、幼安弟喜作草,求法於老夫。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譬如木人,舞中節拍,人嘆其工,舞罷,則又蕭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81、余寓居開元寺之怡偲堂,坐見江山,每於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余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厥,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82、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彌覺成就爾。所以中間論書者,以右軍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由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仿佛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

83、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今來年老,懶作此書,如老病人扶杖,隨意顛倒,不復能工。顧異於今人書者,不扭捏容止,強作態度耳。

84、少時喜作草書,初不師承古人,但管中窺豹,稍稍推類為之,方事急時,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識也。比來更自知所作韻俗,下筆不瀏離,如禪家粘皮帶骨語,因此不復作。時有委縑素者,頗為作正書,正書雖不工,差循理爾。今觀鍾離壽州小字《千文》嫵媚而有精神,熟視皆有繩墨,因知萬事皆當師古。

85、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妙處也。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毛硬,心意閒澹,乃入微耳。

清人繡線乾隆臨黃庭堅跋

清人繡線乾隆臨黃庭堅跋

清人繡線乾隆臨黃庭堅跋

清人繡線乾隆臨黃庭堅跋

清張照臨黃庭堅浯溪詩帖

清張照臨黃庭堅浯溪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