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荊州帖》

黃庭堅《荊州帖》

李常生  2021/10/23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紹聖二年(1095)三月,黃庭堅在荊州登船離行前,以小行楷書與公蘊知縣道珍重。該幅具其書風特色,筆法沈穩,惟筆畫中之頓挫起伏較少。此牘曾入宋元秘府,後併入《三希堂法帖》。

釋文:庭堅再拜。道塗疲曳。不得附承動靜。遂六十許日。處處阻雨雪。今乃至荊州爾。春氣暄暖。即日不審體力何如。王事不至勞勤。頗得與僚友共文字之樂否。所差人極濟行李。道上殊得力。荊州上峽乘舟。不大費而差安便。遂不須人。故遣回。明日登舟即行。方此阻遠。臨書增情。千萬為道自重。謹勒手狀。三月四日。庭堅再拜。上公蘊知縣宣德執事。(紙尾有臣柯九思進入字。)

荊州: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宋時稱為江陵。宋至道三年(997),為荊湖北路,治江陵府。

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城牆四周原有東門(迎賓門)、小東門(公安門、水門)、北門(拱極門)、小北門(遠安門)、西門(安瀾門)、南門(南紀門)六座城門。【註】上述文字參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