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臨懷素草書千字文卷》

黃庭堅《臨懷素草書千字文卷》

李常生  2021/10/23

此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後題元祐二年。當亦是黔中之筆也。筆力縱放。真得長沙三昧。且絹素如新。尤可寶愛。昔米元章以懷素所書水從銀漢落山繞畫屏新之詩。謂謝康樂不得專美于前。予亦恐藏真之不能專美於前矣。九溪秦敬。

林春題跋:黃山谷為江西詩祖。嘗喜寫李杜之作。其真行多見。而草書則罕也。今觀所倣懷素筆意千文一卷。有虎踞龍蟠之勢。更新法古。殊覺快然。非長史再生。藏真復出。餘皆視為下風。永寶真蹟無疑矣。林春。

元祐二年(西元一0八七年)六月四日。鍾陵山谷道人臨唐釋懷素書。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百度百科載《懷素生平》

懷素十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無法阻止。進入佛門後,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家貧,買不起紙張,只好在寺院的牆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葉上,練習書法;為了練字,還製作了一塊漆盤。

懷素年輕時,書法在於「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於正統書法的門外。

乾元二年(759年),懷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處求詩。兩個人性情相近,李白愛其才,還為他寫下《草書歌行》。

唐寶應元年(762年),懷素他由零陵出發,作萬里之行,求師訪友,經衡陽、客潭州。

唐寶應元年(763年),懷素又開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陽)。

唐大歷元年(766年),懷素寫《秋興八首》。懷素此帖的書風,到這時還未發育成熟,而他的內心也處於彷徨階段。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唐大歷二年(767年),懷素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筆法。時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此行目的並沒有達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張謂奉詔回京任太子左庶子,於是懷素隨同張謂一同進京。有幸見到王羲之、王獻之作品,也鑑賞到《曹娥碑》。 在長安,懷素前後大約滯留了5年的時間。

唐大歷三年(768年)春,懷素「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國,謁見當代名公」,在衡陽與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遊山水。當時,恰逢貶來潭州(長沙)任刺史的張謂回朝復職,懷素便與之同伴入秦。入京後拜會張旭的弟子鄔彤,並引以為師。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之的書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離別之時,鄔彤又將作字之法,一個「悟」字教給懷素。

唐大歷六年,懷素母病甚重,遂於臘月初回鄉探視,以侍湯藥。懷素覲親以後,即重返京師。

唐大歷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懷素返回故鄉,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並告訴懷素,他二十多歲時,曾遊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顏真卿併為懷素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唐大歷十一年(776年)八月六日,創作《自敍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蹟,在《自敍帖》中,懷素對給予自己藝術有所教益的幾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大歷十三年(778年),42歲的懷素在佛經中有關雁蕩山美妙記述的慫恿下,一心神往雁蕩山,於是背上簡單的行囊,其中裝有「秋毫繭紙」,開始了他的南方之旅。這年秋天,他雲遊至雁蕩山,投宿於雁蕩精舍,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他盡情觀賞了雁蕩奇峯怪石巨嶂飛瀑,感到十分愜意。當仰慕懷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書留念時,他欣然以擅長的細草書法抄寫了這部小乘經典《四十二章經》。

唐貞元三年(787年),與陸羽相識並相交。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是研究懷素的第一手資料。

唐貞元十五(799年),懷素又回到了零陵,寫《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患風痹病,圓寂。

唐懷素傳:

懷素(725年-785年), 字藏真,長沙人(另一說零陵人),俗姓錢,唐朝僧人、書法家。精勤學書,以善狂草出名。唐朝人稱他為醉僧。

懷素的伯祖是惠融禪師。

懷素幼年出家,最初修習佛經、歷律書,後來留意於書法。

因貧而無紙可書,就在家鄉故里種植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以蕉葉代紙練字,所以把他居住的地方叫「綠天庵」。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

懷素早年書法作品,先學歐陽詢書,世莫能辯,至是鄉中呼為大錢師小錢。之後的筆勢縱橫馳突,體態健緩跌宕,因以婆娑爛漫形象,別開生面,情韻不減而境界別出。

懷素的性情踈放,不拘於細行,萬緣皆繆,心自得之。於是飲酒以養性,書草書以暢志,每當酒酣興發,一遇到寺壁里牆、衣裳器皿,無所不書,唐朝人稱為「醉僧」。【註】上文摘自維基百科。

懷素作品真跡藏處:

《自敘帖》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

《苦筍帖》上海博物館。

《食魚帖》青島博物館。

《聖母帖》陝西碑林。

《大草千文》美國安思遠收藏。

《小草千文》蘭千山館寄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

《論書帖卷》遼寧省博物館。

百度百科載《懷素生平》

懷素十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無法阻止。進入佛門後,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家貧,買不起紙張,只好在寺院的牆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葉上,練習書法;為了練字,還製作了一塊漆盤。

懷素年輕時,書法在於「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於正統書法的門外。

乾元二年(759年),懷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處求詩。兩個人性情相近,李白愛其才,還為他寫下《草書歌行》。

唐寶應元年(762年),懷素他由零陵出發,作萬里之行,求師訪友,經衡陽、客潭州。

唐寶應元年(763年),懷素又開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陽)。

唐大歷元年(766年),懷素寫《秋興八首》。懷素此帖的書風,到這時還未發育成熟,而他的內心也處於彷徨階段。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唐大歷二年(767年),懷素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筆法。時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此行目的並沒有達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張謂奉詔回京任太子左庶子,於是懷素隨同張謂一同進京。有幸見到王羲之、王獻之作品,也鑑賞到《曹娥碑》。 在長安,懷素前後大約滯留了5年的時間。

唐大歷三年(768年)春,懷素「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國,謁見當代名公」,在衡陽與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遊山水。當時,恰逢貶來潭州(長沙)任刺史的張謂回朝復職,懷素便與之同伴入秦。入京後拜會張旭的弟子鄔彤,並引以為師。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之的書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離別之時,鄔彤又將作字之法,一個「悟」字教給懷素。

唐大歷六年,懷素母病甚重,遂於臘月初回鄉探視,以侍湯藥。懷素覲親以後,即重返京師。

唐大歷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懷素返回故鄉,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並告訴懷素,他二十多歲時,曾遊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顏真卿併為懷素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唐大歷十一年(776年)八月六日,創作《自敍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蹟,在《自敍帖》中,懷素對給予自己藝術有所教益的幾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大歷十三年(778年),42歲的懷素在佛經中有關雁蕩山美妙記述的慫恿下,一心神往雁蕩山,於是背上簡單的行囊,其中裝有「秋毫繭紙」,開始了他的南方之旅。這年秋天,他雲遊至雁蕩山,投宿於雁蕩精舍,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他盡情觀賞了雁蕩奇峯怪石巨嶂飛瀑,感到十分愜意。當仰慕懷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書留念時,他欣然以擅長的細草書法抄寫了這部小乘經典《四十二章經》。

唐貞元三年(787年),與陸羽相識並相交。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是研究懷素的第一手資料。

唐貞元十五(799年),懷素又回到了零陵,寫《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患風痹病,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