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徵信所企業名人小傳

張淳淳一生的璀璨

■白允宜敘述:

張淳淳是我民國76年進中華徵信所時的輔導員(早期中華徵信所有類似大學學長帶學弟的新人輔導制度),當時她是資料部經理(資料部就是鄭雅方進中華徵信所一開始服務的部門),也是編輯國際貿易金融大辭典項目的專案經理。

國貿辭典民國77年榮獲金鼎獎之後,張淳淳升為副總經理(我不確定她升職的時間),應該是負責資料部及部分管理部門(我也不清楚)。之後,張淳淳是在我民國81年擔任副總經理之前離職。

  • 張淳淳為中華徵信所建立初期之重要幹部,因學養豐富,其對中華徵信所早期之資料整理、建檔即查找等所建立之系統,對中華徵信所發展前期居功厥偉。今以即有資料為其建立檔案,做為紀錄。

 

張淳淳學歷:輔仁大學圖書館系畢業。美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圖書館學碩士。

■張淳淳離開中華徵信所後在輔仁大學教書並於2017年5月自輔仁大學退休。

在輔仁大學任教時研究專長:讀者服務、參考服務、參考資源、資訊檢索、工商資訊服務。

■教授課程:工商資訊服務專題研究(碩)、資訊檢索服務(碩)、讀者服務研究(碩乙)、參考資源與服務專題研究(碩)、個別研究(碩)、參考服務、參考資源、工商資訊服務、資料庫檢索。

■所著專書:商情資訊之蒐集、利用與管理(台北市:漢美,民國79年)。

 

■期刊發表論文:

(1)張淳淳,「圖書館經營效能與效率」,圖書館學刊(輔仁),11期(民國71年12月),頁34-37。

(2)張淳淳,「統計摘要:兼介Predicasts, Inc.」,書藝,22期(民國74年6月),頁33-35。

(3)張淳淳,「談兩種自動化主題索引法:交替題名索引法和引用索引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9期(民國75年12月),頁35-43。

(4)張淳淳,「藝術與人文引用文獻索引之編製及其理念之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0期(民國76年6月),頁107-117。

(5)張淳淳,「組合索引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4期(民國78年6月),頁137-149。

(6)張淳淳,「利用圖書蒐集商情」,書香,2期(民國78年9月),頁9-14。

(7)張淳淳,「企業資料之蒐集與利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5期(民國78年12月),頁33-45。

(8)張淳淳,「公司圖書館之經營與評估」,圖書館學刊(輔仁),20期(民國80年6月),頁28-31。

(9)張淳淳,「公司圖書館在企業內之處境及其調適之道」,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8期(民國80年12月),頁169-178。

(10)張淳淳,「談公共圖書館之工商參考服務」,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0卷3期(民國82年3月),頁4-11。

(11)張淳淳,「行銷資訊之蒐集:圖書館員應有的體認」,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1期(民國82年12月),頁143-151。

(12)張淳淳,「企業競爭資訊之蒐集」,書苑,20期(民國83年4月),頁48-58。

(13)張淳淳,「從商學院師生看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7卷1期(民國83年6月),頁37-57。

(14)張淳淳,「談工商圖書館員之教育」,圖書與資訊學刊,11期(民國83年11月),頁22-28。

(15)張淳淳,「試論工商圖書館員之學科專長」,圖書與資訊學刊,13期(民國84年5月),頁9-21。

(16)張淳淳,「淺介Moody’s Manuals」,圖書館學刊(輔仁),24期(民國84年5月),頁19-25。

(17)張淳淳,「淺談事件代碼」,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4卷1期(民國85年9月),頁123-128。

(18)張淳淳,「論行業與商品分類系統在工商資訊資源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7期(民國85年12月),頁69-99。

(19)張淳淳,「公司代碼與企業資訊檢索」,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4卷2期(民國85年12月),頁58-79。

(20)張淳淳,「談地區代碼系統與工商資訊檢索」,圖書與資訊學刊,21期(民國86年5月),頁16-37。

 

■研討會論文:

「談工商圖書館員之教育」,海峽兩岸第二屆圖書資訊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1994年8月21-24日),頁36-47。

 

■專書論文:

(1)「論企業界之資料單位」,慶祝藍乾章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民國73年),頁226-230。

(2)「談大學圖書館之企業財務資訊資源」,圖書館與資訊研究論集:慶祝胡述兆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市:漢美,民國85年),頁277-294。

 

■其他:

(1)「留余腦際:永懷藍老師」,藍教授乾章先生紀念專刊(民國80年12月),第二版。

(2)「甘心做一把鑰匙?──給圖資系的新鮮人&老芋仔」,耕書集,96期(民國81年11月),專題版。

 

 

中華徵信所開創時之艱辛

本文刊載於1884年《上場與行情》雜誌

與大部份行業相比,「正派的徵信公司實在經營得很辛苦!徵信業不是「黑手」行業,在國內也沒有強大的市場壓力,但由於它本質上屬於道德」的工作,為了堅守守法守分、公正客觀的原則,摒棄各種有形無形的誘惑,經營起來格外辛苦。

「提供真實資料是徵信事業的生存命脈」,「操守廉潔,不屈不撓」是徵信從業人員的首要條件,基於這種體認與信念,五十五年改組成立的「中華微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總經理張祕與全體員工的努力之下不但已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徵信公司,更是這個行業的中流砥柱。

中華徵信所前身中國徵信所早在民國四十一年即已組成,四十七年正式向經濟部辦理完成公司登記,與當時的徵信新聞報(現更名為中國時報)同一隸屬,業務包括一般工商徵信與市場調査。由於客觀環境的限制,業務幾乎處於停頓低迷的局面一直到民國五十年才稍有轉機。當時,尹仲容先生擔任美援會副主任委員,他深切地感到我國的徵信事業顯然無法趕上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而且,由於徵信工作未能有效展開,亦造成國内資金無法活潑融通。尹先生曾說:「目前加速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正在努力推行,為促進產業的發展,無論就誘導投資或便利產業界獲取資金融通,民營普遍性的徵信機構似不可缺。」

於是,在尹仲容的鼓勵下,中國徵信所於五十年元旦對外宣布擴大營業,以配合國內經濟發展,投資增加,與即將成立的證券市場之需要,「替信用優良的工商企業作見證,協助信用尚不太健全的工商企業建立信用。」尹先生並安排美援會與臺灣銀行編列預算,補助當時的中國徵信所,協助推廣徵信觀念。唯當時業務拓展十分困難,五年共窺損數百萬元。

民國五十五年,由於經營方針改變,中國徵信所改組為「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脫離徵信新聞報獨立經營,其業務仍純屬工商徵信與市場調查之範圍。改組之初,中華徵信所的資本額為50萬元,員工十餘人,辦公室面積更是只有12坪。每月的收入約為2、3萬元,而支出却要6、7萬。於入不數出,有時連薪水都要四處張羅借貸,其苦窘境可見一斑。

由於辦公場所實在過於拥擠,半年後,中華徵信所在長沙街租了兩層共80坪的房子,一層作為辦公室,另一層則暂時充作員工餐廳及宿舍。80坪的場地一直到該公司於五十八年成立關係企業「工商徵信通訊社」時才充份利用,也一直到那年年底,中華徵信所才「敢」用借來的錢,一口氣借了8部冷氣機,改善辦公室的工作環境。

先完成架構,再簡報推廣

「長沙街時代」的刻苦經營是資深員工所津津樂道的。

那時,要人没人,要錢沒錢,張總經理至擔心萬一業務進來了,却無人力消化,怎麽辦?」

有了這層顧慮,該公司於是大膽地擴大編制,加人手,以「不管有沒有業務,先把架構架起來再說。」為用人哲學。因此,儘管財務景況十分拮据,業務情形也不頂好,中華徵信所在五十六年底的建制已具備一個現代化徵信公司的雛形,設有工商徵信部、金融徵信部、市場研究部、服務部、經理部、資料室等部門,由徵信調查單項服務發展為對工商企業及政府機構之全面性服務。其中,市場研究部是由政府輔導成立的。

五十六年十月,行政院外匯資易審議委員會(國貿局前身)輔導中華徵信所成立「國際市場調查研究中心,訓練專門人才,採用新穎科學理論與方法,從事國內外布場調査研究工作,協助政府及民間推廣產品外銷,此即市場研究部設之濫觴

「用人哲學」不同於一般企業的管理方式,財務處理亦然。「量出為入」–這是當年另一「反其道而行」的口號,先把錢花了再說,以後再求回收。這個在當時看來相當冒除的作法,如今回想起來却是極具膽識。

對中華徵信所而言,業務無法大力開拓的癥結主要在於「國人沒有徵信觀念」,只要徵信觀念能在我們的社會生根,業務來源自是不虞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