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展覽區(3)

吳思冬的漆畫

吳思冬的漆畫

吳思冬  2022/02/20刊

 

吳思冬: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書記,漆藝教學中心主任,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碩士生導師。2020年被評為“福建省技能大師工作室”榮譽稱號,2021年被評為“福州市十佳工匠”榮譽稱號,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漆漆藝大師,非遺傳承人,福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長期從事漆藝、工筆花鳥的教學科研工作。 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社科項目8項,1個項目獲得2018年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立項,主持設計製作多個大型公共漆藝術項目。漆畫《鬧元宵》榮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主持參與福州火車北站、南站貴賓廳大型漆壁畫的設計製作。作品《閩台緣》陳列於中國閩台緣博物館,作品《閩江桔子紅》、屏風《日出東方》被福州市委宣傳部收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福建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近年來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眾多展覽並獲獎,引起藝術界的廣泛關注,作品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2019年漆器作品《仲夏》獲“第十五屆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金獎

◆2019年漆畫作品《凝香–仙韻》獲“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2019年漆畫《暗香》獲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2019年漆藝作品《遺韻》獲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金獎

◆2018年漆器作品《茶香漆語》獲“中國禮品設計大賽”金獎

◆2018年漆畫作品《香遠》獲“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吳思冬:時光荏苒,我有我的“漆”待

葉威撰寫訪問稿

在位於福州789共創園的工作室,我們見到了還在忙於創作的吳思冬。

他穿著一條被漆“塗鴉”了的工裝褲,空氣中也不時飄來大漆的獨有氣味,“要是對漆過敏的人,聞著味都要過敏的。”

每一位與漆共舞的藝術家都要經歷一段“掙紮”,但“真愛”總能戰勝生理上的痛苦。

與漆膠著了二十多年,若不是漆藝的魅力使然,吳思冬的藝術之路大概會是另一番景象。

在踏入漆藝之前,吳思冬早已練就了爐火純青的工筆劃,以致於日後當他看到光亮的漆面,便萌生了使用針刻技法以呈現精緻細膩的別樣荷花。

“這是一氣呵成的,也沒有打稿,打稿了就‘活’不起來。”

這是經歷過磨練的底氣。

漆器的美,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漆畫的韻,是無法釋懷的沉醉。

每一尺的漆作,都讓不願囿於傳統的吳思冬,努力尋找著屬於當代語言的藝術表達。

大漆的使用可追溯至七千年前,那是記錄在原始圖騰崇拜中對大自然最虔誠的敬仰;

在中國考古大事記中,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沉睡了兩千多年依然光彩照人,驚豔了世界;

如今可見的藝術創作,但凡有漆藝的身影,可以厚重、可以絢爛、可以無拘無束,它的瞬息千變讓吳思冬有了更多機會表達內心的“漆”待,那是複雜中帶著細膩、深沉中又顯露著明麗的深邃世界。

漆,離我們並不遙遠,靜靜地潛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在看到吳思冬的漆藝作品時,這樣的情愫將愈加強烈:原來漆與生活可以一直這樣近。

在吳思冬的藝術生活裡,他初見漆,便是循著自然的氣息而作。

《凝香》系列是人們對他最早的認識。

在天然的木料上順勢附著流淌的大漆,等待時間慢慢凝固,這刻意營造卻又在不經意間形成的狀態,讓吳思冬找到了充滿想像力的圖騰符號,又像極了遠古時代的先人們留下的神秘岩畫,演繹著迷人的未知。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他流連其中,捕捉著每一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畫面。

於是,他開始留意那些被旁人“嫌棄”的朽木,更為了找到最天然又獨一無二的材料,三不五時也會在城郊的林間漫步尋覓。

在日積月累中,他也愛上了這樣深處自然的靜謐時光。

這源於樸拙抱素的藝術質感與漆藝的悄然結合,是給予人們精神上的純粹享受,但吳思冬並不滿足於此。

讓漆藝兼具“務實”特質,融入日常的簡單生活中,這或許才是他一直在探求的,對大漆藝術的真正解讀。

“它不只是擺件,是真的可以用的茶盤。”

吳思冬對我們解釋道,而我們正對一件石料漆盤作品頗感興趣。

礦石的紋理在大漆的包覆下竟能呈現出木紋的意趣,自然突出的部分更營造出幾分高山流水的意境感。

從木胎到石料,摒棄了做漆常用的胎底。

他更欣喜於大漆在生活中的衍生,泡一壺茶的美學,撥弄琴弦的肆意,漆可以陪伴左右,無處不在。

仔細地瞧瞧,它們的造型猶如一葉扁舟,但我們也能在吳思冬的手中讀出了,即使隨波逐流然也自有態度的堅定。

而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和舉先生的一段師生情,吳思冬更是篤定了眼前的這條從藝授業之路。

談話間,他拿出手機,播放了一段王和舉先生誦讀講解詩詞的錄音。

這些優美的詩詞,先生信手拈來,源源不斷,那是烙印在心中的藝術之魂。

他笑言,先生上過的課都是要親自抽查的,無論是誰,答不上來也要受罰。

多年相處,吳思冬在王和舉先生的眼中猶如兒女一般,而先生的嚴謹治學,也讓他悟道了傳道授業解惑的真諦。

從藝術家到教育者,吳思冬逐漸明白先生對藝術家的定義,手上的功夫或能通過後天的努力而高度準確地“複製”,唯有對藝術的感覺是天生的,也因此方能脫穎而出。

有朝一日,這種“天生”的敏感是否也能從空間美學的營造中獲取。

吳思冬帶著這樣的期待開始關注一切關於漆藝的美學空間,有畫廊,亦有私人博物館。

因為漆藝從來不能單一看待,只有在適合的空間裡,才能真正地發揮著美好所帶來的幸福感。

六年前,吳思冬還在福州的“後花園”——永泰找了一處農舍,以古代文人的方式回歸生活之初。

這看似放棄了城市喧囂的過程,殊不知,他撿起的是藝術中最難得的“自然天成”之感,沉醉在返璞歸真的氣息裡。

轉身回到工作室,他還是那個對漆愛不釋手的“大頑童”。

喜歡各種各樣的漆藝嘗試,還有與不同門類之間的跨領域合作,大漆藝術應該要承載起更多的傳播功能。

最近,他正嘗試著把脫胎漆器與印鈕相結合……

所以時光即便荏苒,他依然癡心不改。

 

漆畫釋疑

漆畫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除漆之外,還有金、銀、鉛、錫以及蛋殼、貝殼、石片、木片等。它既是藝術品,又是實用裝飾品,成為壁飾、屏風和壁畫等的表現形式。漆畫越來越走進人們日常生活中了,它增添了藝術感。

狹義的漆畫指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廣義的漆畫是指一切運用漆性物質的繪畫。漆畫具有繪畫和工藝的雙重屬性。它既是藝術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裝飾品。漆畫的材料多種多樣。除了漆之外,還有金、銀、鉛、錫以及蛋殼、貝殼、石片、木片等。入漆顏料除銀朱之外,還有石黃、鈦白、鈦青藍、鈦青綠等。漆畫的技法豐富多采,依據其技法不同,漆畫又可分成變塗、堆塑、磨繪、刻填、鑲嵌、描繪、罩染、髹凃等八種。

藝術特點

中國漆畫是當代畫壇上的一個新生畫種,這個從七千年漆藝傳統中走來的民族畫種,曾代表國家作為文化交流到前蘇聯、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展覽,受到廣泛讚譽。這標誌著中國傳統漆藝的新發展,同時也是中國民族繪畫的新創造。

漆畫作為繪畫,與中國畫、油畫的要求並無二致。但若把漆畫停留在材料技法上,或固守在亭臺樓閣、神仙仕女等傳統紋樣上,遠離現實生活,與現代人的思想感情脫節,而缺乏畫家的個性創造,那麼漆畫就不可能成為繪畫,只能是工藝裝飾而已。

漆畫之所以能夠立足於畫壇,關鍵在於它有獨特的美學品格,這個獨特的美學品格來自大漆的特性。正如水墨畫要建構在水墨、宣紙的基礎上,油畫要建構在油彩、畫布的基礎上一樣,漆畫要建構在以大漆為主要媒材的基礎之上。因此,有志於漆畫的人,必須首先學習理解漆的語言,才能作好漆畫文章。一個好的漆畫家,不僅應該只是一個畫家,還必須同時是一個漆藝家。

最初的漆器是以實用為目的的,後來才賦予了它審美的功能。南北朝時期瓷器興起之後,漆器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受阻,便出現了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陳設性漆器。其實,以實用為主要目的的漆器和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漆器,這兩種相悖而又相依的傾向,一直相互影響並肩而行。一般來說,以實用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民間;以審美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宮廷。按照常理,帝王揮金如土,可以動用世間金銀財寶,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不計工本精心製作宮廷漆器,其作品無論是藝術水準或是技術含量,都應該是上乘之作,代表著當時的最高水準。事實也的確如此,歷史留下了不少宮廷漆器或具有宮廷風格的漆器精品,藏於博物館並載入史冊。

它以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四要素作為創作的綜合條件,運用著人工和天工巧妙結合的人畫一半、天畫一半的技法。漆畫是美的,它是從七千年漆藝傳統中走來的民族畫種,它與中國畫、油畫的要求並無二致;它不能遠離現實生活、不能與現代人的思想感情脫節,如果脫離了現實,脫離了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它就只能是工藝裝飾,而不可能成為繪畫。

脫胎漆器

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分為脫胎和木胎兩種。脫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為產品的坯胎,然後用夏布(麻布)或綢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層裱褙上去,待陰乾後,敲碎或脫下原胎後,留下漆布器形,再經過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工藝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櫸木等堅硬木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塗漆,工序與脫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藝品的工序多達四五十道,有的甚至達到一百多道。過去製作脫胎漆器全憑手工,如今已使用機械進行印紋、噴漆等。脫胎漆器是以漆的色澤來裝飾的。傳統的裝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暈金漆畫、嵌銀上彩、錦紋、嵌螺甸、仿古銅等。後來發展了寶石閃光(即赤寶砂、綠寶砂)、仿彩窯變、匏紋、暗花、仿青銅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種漆藝技法綜合運用的磨漆畫品種,並將漆技藝同玉、石、牙、木雕結合起來,使漆器工藝品更加絢麗多彩。福州脫胎漆器產品大致可分為實用和藝術欣賞兩大類。實用的有:花瓶、咖啡具、食具、煙具、文具、茶具以及圍屏、掛聯、掛框、盤架、插屏等漆器傢俱;有脫胎人物、動物、博古和仿古製品等欣賞陳列品等,花色品種達3000多種。脫胎漆器除輕巧美觀耐用外,還具有耐熱、耐酸、耐鹼、絕緣等優點,其運用範圍已擴大到工業品上

出土漆物

漆畫指古代彩繪漆器上的裝飾畫,並非泛指一般的“髹漆工藝”。漆畫歷史悠久,有著與壁畫、帛畫不同的表現技法。它雖不能和今天的“油畫”相提並論,但漆畫藝術中應用油漆的方法很重要。長沙出土的漆器很豐富,馬王堆一號墓出土了180多件漆畫,三號墓出土了316件;近五十年來,從湖北、四川、貴州、江蘇、安徽、甘肅、新疆、陝西、浙江、山東、河北、蒙古人民共和國、朝鮮等地均發現了豐富多采的漢代漆器。1973年湖北江陵鳳凰山八號墓出土了一件西漢漆龜盾,正面畫一種人和一神獸。神人作人首,人身。禽足眼、口、鼻,結構均很清楚,身著十字花紋的寬袖上衣和長褲。怪獸昂首曲身,伸開兩足,與神人同一方向,奔走欲飛。龜盾背面,畫兩個相向而立的人物,亦身穿十字花紋的寬抽上衣和長褲,腰束帶,足穿鞋右一人身佩長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就漆繪藝術而言,漆器的漆繪既有裝飾性抽象化的動植物紋樣,也有有寫實性的情景繪畫。漆繪內容多與器物造型緊密配合。漆器的彩繪風格主要是線條畫與平塗畫相結合,這種畫法可能是從青銅器上冶鑄的平塊花紋和線條紋飾發展而來的。由於當時彩繪的工具是毛筆,因此漆器上的彩繪線條顯得比較流暢。

漆畫流派

中國四大名漆產地(北京、福建、揚州、平遙)

1.揚州漆畫: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創新的模式將對其他省市產生深遠的影響。揚州漆畫以磨漆畫為主。2.北京漆畫: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美院)為中心。由老一輩藝術家龐薰琹、雷圭元、張光宇、張仃諸先生的宣導和扶植。為做壁畫材料的研究,安排了李鴻印、喬十光於1962年到福州拜師學藝。爾後,漆畫便納入壁畫和裝飾繪畫的課程,“文革”之後建立了漆畫工作室。於1989年設立漆藝專業。30多年來,中央工藝美院培養了不少專業學生。中央民族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工藝美術學校也有人從事漆畫創作。北京的漆畫家,大多是繪畫出身,漆畫之外,尚作油畫、國畫等,他們多年來做著強化漆畫繪畫性的努力,在材料和技法上則注重傳統的繼承。北京漆器中最著名的就是漆雕了。

3.福建漆畫:福州是中國主要的漆器產地,以脫胎漆器著稱。福建漆畫是從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的學生和漆藝家手中發展起來的。作者陣容較大,技術力量也比較雄 厚。代表畫家有:王和舉,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漆器專業,作品《鹽場》參加1964年全國美展,後來全國美展中又兩次獲獎。鄭力為,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又在脫胎漆器廠工作,有很好的漆藝功底,後在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任教,培養了不少漆畫學生。作品善於發揮漆的特長,富有裝飾性,曾兩次在全國美展中獲獎。鄭益坤,一位傳統型的漆畫家,擅畫金魚,兼作漆器。兼作漆器的漆畫家還有黃時中、鄭修鈐。他們都有精湛的漆藝技巧和扎實的繪畫功底。吳川,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專業,作品注重黑白的表現,洗練概括。唐明修和陳立德則是富有潛力較為年輕的漆畫家。福建漆畫富有傳統技巧、善於發揮天然漆的

優勢,製作精良,在全國美展中屢屢獲獎。福建的漆畫最早在全國美展上亮相(1964年),最早入選北京人民大會堂陳列(《武夷之春》),最早以單列畫種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巡迴展覽。不僅如此,就連兩屆全國美展漆畫類獲獎最多、級別最高的還是福建漆畫。

4.重慶漆畫: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中心。這是中國漆藝界老前輩沈福文先生經營多年的地方。沈先生早年在日本跟松田權六學習。20世紀40年代在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首 創漆藝專業,建國後先後改為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和四川美術學院,漆器專業沿續至今。

在沈先生的宣導下,20世紀60年代就有一批畫家如黃維一等,參與了漆畫的創作。文革中也有漆畫參加全國美展。早期的代表作者楊富明、蕭連恒,他們都是很好的畫家,前者長於花鳥;後者長於水粉。中年漆畫家陳恩深,努力探討合成漆的運用,其作品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

5.江西漆畫:江西漆畫以運用合成漆(聚氨酯)為特色。代表作者為陳聖謀、龔聲、尹呈忠等。他們把傳統漆藝的技巧嵌、罩、刻、磨……用於合成漆,同時又有許多新的發現和創造。江西的作者大多畢業于藝術院校。有的從事油畫、有的從事版畫、有的從事裝飾藝術,他們大多都有很好的藝術修養,注重作品意境的表達。

6.天津漆畫:以鋁板漆畫著稱,鉛板漆畫以硝基漆為塗料,以鋁板作胎。首 創者為天津畫院畫家黃維中。鋁板漆畫工藝簡便、色彩明快,適宜平面裝飾。天津美術學院的李家旭也多年從事漆畫。

7.廣州漆畫: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中心,代表作者蔡克振,20世紀60年代初留學越南,在河內美術學院專攻磨漆畫。他原是一位油畫家,長期從事漆畫教學,曾為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創作大型漆壁畫。

8.南京漆畫: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中心。由於兩任院長保彬和馮健親的宣導,也設立了漆藝專業,因此漆畫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湧現了一批青年作者:李永清、王琥、李樹、張承志等。南京師範大學的吳可人也是富有潛力的青年漆畫家。南京漆畫一方面來自揚州漆器的影響,南京藝術學院常帶學生到揚州、江都漆器廠實習,一方面也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影響,如李永清曾到四川美院進修,王琥則畢業於四川美院。

9.山西平遙漆器: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於山西(簡稱”晉”)中部的平遙縣,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傳佈至北方廣大地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平遙推光漆器流傳至 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平遙推光漆藝人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和他的傳人耿保國、賈興林等。由於受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品質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

10.東山縣黃金漆畫

黃金漆畫,俗稱“溜金畫”,是東山寺廟或祠堂建築中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它在被裝飾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漆,(漆料為“大漆”或稱“福建漆”、“建漆”)再上“退光漆”,反復磨光之後,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繪出人物、動物、花卉、山水等各種圖畫,最後用金薄施行貼金。它多用於寺廟宮觀木構件、古式木質傢俱的裝飾,具有金碧輝煌、光彩奪人、久不褪色的特點。

黃金漆畫不僅應用于寺觀宮廟和祠堂的建築裝飾,還廣泛應用於眠床、衣櫃等古式傢俱的裝飾。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傢俱的價格不菲的緣故。

黃金漆畫題材十分豐富,有人物故事、古典戲文、動物、花卉、山水等等。由於漆料優良,漆藝高超,加上貼上黃金,便顯得富貴堂皇,光彩照人。

黃金漆畫的歷史淵源,一般認為最早源于中原地區的油彩畫,唐代隨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南下將士傳入閩南地區。後經當地藝人不斷改造和創新,逐漸形成一門具閩南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東山自宋代便開始修建“初來寺”,而寺廟的建築少不了對木構件的油彩裝飾。因此可見:東山黃金漆畫可能在宋代時便已經產生。明清時期,東山大興寺廟、祖祠建設,裝飾有黃金漆畫的傢俱也頗為盛行,黃金漆畫便得到迅速的發展。

東山黃金漆畫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形成如下主要特點:其一,對宗教活動中的寺廟與祖祠建築與仿古傢俱業發展的依存性;其二,形成與北方或其他地區不同、極具東山地方特色的細膩而華貴且永不褪色的特徵。黃金漆畫在民間工藝中,特別是在仿古的寺廟、祠堂建築和古式傢俱製作中佔有重要地位。技藝傳入臺灣、澎湖地區以後,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黃金漆畫既是東山獨特的藝術奇葩,又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一顆結晶。作為祖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之一,黃金漆畫在今天的閩臺地區乃至東南亞有著較大的影響。

【註】上文部分內容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