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家繪畫

李公麟畫《麗人行卷》

李公麟畫《麗人行卷》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幅尺寸33.4×112.6公分。

錢溥題跋: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脣。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筋饜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絲絡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裀。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姚公綬題跋:雲東逸史閱于舜卿山亭上。圖中三國總傾城。寶馬春風百媚生。雲落長安水邊事。于今空寫麗人行。雲東逸史閱于舜卿山亭上。因為賦此。時成化己亥長至後一日。

應祥題跋:三郎久注情。不知西入蜀。曾見麗人行。應祥。

沈宣題跋:賜名大國虢與秦。翩翩騎馬走清塵。如今看畫勞人意。只見當時水底春。沈宣子明賦。

陳繼儒題跋:杜子美刺秦虢夫人而作也。玉環肥婢得奇寵。故周昉圖麗人亦如之。余見王元美家藏調鸚圖。今見此卷。皆以姿媚勝。然實倣顧虎頭女史箴。洛神賦。龍眠美人。正與周昉同一筆意。觀此不虛也。陳繼儒題。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李公麟簡介: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神宗熙甯三年進士,曆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祖籍舒州(今安徽桐城),桐城北鄉龍眠山,李公麟歸隱於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神宗熙甯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出身名門大族,家藏古器名畫法書甚多,自幼知識淵博,好古善鑒,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訂世次,辨別款識。長於詩文,行楷書有晉人風。與王安石、蘇軾、米芾、黃庭堅為至交,系駙馬王詵之座上客。

熙寧三年(1070)中進士,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後官至朝奉郎。居京師十年不遊權貴之門,以訪名園蔭林為樂。

元符三年(1100)病痹告老,居家鄉龍眠山,號龍眠居士。

一生勤奮,作畫無數,人物、史實、釋道、士女、山水、鞍馬、走獸、花鳥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人物、道釋深得吳道子旨趣,運筆如行雲流水,造型正確,神態飛動;山水氣韻清秀,得王維正傳;著色山水追李思訓心法;畫馬過韓幹。能集諸家之長,得其大成,師法自然,大膽創新,自成一家,被後代敬為第一大手筆、百代宗師。傳世作品有《五馬圖》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臨韋偃牧放圖》卷、《維摩演教圖》藏故宮博物院;《赤壁圖》《蜀川勝概圖》流往美國;《蓮社圖》軸(南宋摹本)藏南京博物院。

李公麟是北宋時期一位頗具影響的名士,其白描繪畫為當世第一。《宣和畫譜》第七卷在評論他的作品時贊曰:「(龍眠)尤工人物,能分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荻、占輿、皂隸。至於動作態度、顰伸俯仰、大小善惡、與夫東西南北之人才分點畫、尊卑貴賤、鹹有區別,非若世俗畫工混為一律。貴賤研醜止以肥紅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為先,佈置緣飾為次,其成染精緻,俗工或可學焉,至率略簡易處,則終不近也。」蘇東坡稱「其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清初大家孫承澤評李公麟:「自龍眠而後未有其匹,恐前世顧(愷之)、陸(探微)諸人亦所未及也。」而鄧椿在他的《畫繼》裡說:「吳道玄畫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觀之,伯時既出,道玄(吳道子)詎容獨步。」因此,李公麟筆下「掃去粉黛、淡毫輕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畫」,被後人稱為「天下絕藝矣」。

在中國繪畫技法中,線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純用線條和濃淡墨色描繪實物的白描畫法,可以說是線描技法發展的最高、最純的階段。而李公麟正是在這藝術浪尖上的弄潮兒,他使白描技法成為後人學畫所遵從的樣板典範,「猶如群龍之首」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李公麟做官三十年,也是他的藝術逐漸成熟,成為名畫家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正是王安石變法失敗,轉入史稱「朋黨」之爭的時期。李公麟和王安石的關係很好,熙寧七年以後,王安石失勢,退居金陵,曾與李公麟同遊,並贈詩四首,但同時,李公麟和反對王安石的蘇軾等關係也很密切。

李公麟和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同是駙馬王詵家的座上客。他們在王詵家裡的聚會曾被紀錄在李公麟畫的《西園雅集圖》(現存各種摹本)中,米芾也為此寫了一篇文章。他們十幾個人在王詵家的花園中飲酒、作詩、寫字畫畫、談禪、論道等等。這是他們交遊的第一個時期,是在蘇軾被黜,離開汴梁去杭州作官以前。

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蘇軾因作詩遭禍,陷入險境,王詵也被株連,據說李公麟在街上遇見蘇家人,就以扇遮面,因而受到人們的譏笑。李公麟和蘇軾等人第二次交遊是在哲宗元祐年間,那時王安石已經去世,正是舊黨短期得勢,而蘇軾又恢復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的時候,李公麟又畫了第二幅《西園雅集圖》。蘇軾和黃庭堅的詩集中載多首贈詩和稱讚他作品的詩。

李公麟對於古代的美術修養極深。對古器物和古文字具有知識,曾摹繪古代的銅器並加以考訂,他參加了整理皇家收藏的古器物的工作。他的父親李虛一收藏古代畫跡很多,他都進行臨摹,並且也臨摹了很多他人收藏的名跡。他保存了很多自己臨摹前代名畫的副本。

他的繪畫才能,首先表現在他的題材的多樣性上。他擅長鞍馬、佛像、人物和山水。他在臨摹古人名跡中掌握了繪畫技法,而越出古人的技法。

李公麟擅長畫馬和人物。他畫的人物,據說能夠從外貌上區別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獲、台輿皂隸」等社會各階層人的特點,並能分別出地域和種族的具體特點,及動作表情的各種具體狀態。他的藝術創造有生活現實性為基礎,所以他敢於追求新的表現。他敢於突破前人的定式,畫長帶觀音,飄帶長過一身有半,還畫過石上臥觀音,這些都是他創造的新式樣。他的創造性還表現在他對題材的理解上,他畫「觀自在觀音」,不是按照一般流行的坐相,他說「自在在心,不在相」,不必限制於某一固定的坐相,而是另創一種他認為能表現出心情自在的坐相。他畫陶潛的「歸去來辭」一詩把表現的重點放在正在思維中的神態上,不在一般化的描寫田園松菊等自然風物,而注重描繪「臨清流處」——發人深思的流水。

李公麟畫漢代的將軍李廣奪了胡人的馬逃回來,在馬上引弓瞄準追騎,箭鋒所指,人馬就應弦而倒。李公麟自己說,如果是旁人畫就要畫箭射中追騎了。可見李公麟很瞭解藝術的真實有別於生活的真實,表面上好象不合理,而能產生更強烈的藝術力量。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

李公麟生平:

進士出身,歷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官至朝奉郎。擅畫人物、佛道像,吸取歷代流派之長,自創一格,多用線描,筆法如行雲流水,而不設色,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神情意態,人稱「白描」;尤精擅畫鞍馬,常觀察群馬生活,求其變化,下筆形神兼備。注重寫生,畫技博取前人之長,承繼顧愷之、吳道子等人筆法,在新畫中表達新義。 《十八羅漢渡江圖》畫中人物按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組依序進場,人物神態,栩栩如生。李公麟畫作時人評價甚高,宋徽宗曾讚他為當朝最重要畫家。元符三年(1100年)病痹告老,隱居龍眠山,號龍眠居士。

存世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等。

另外李公麟也擅長考古,對於夏、商以來的銅器和印璽頗有研究,「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

【註】以上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