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家繪畫

賈師古《巖關古寺》

賈師古《巖關古寺》

典藏台北故宮院。本幅尺寸26.4 x 26公分

賈師古,生卒年不詳,河南開封人。紹興(西元1131—1162年)畫院祗候。善畫道釋、人物,師李公麟,其白描人物,得閒逸自在之狀。本幅為「名繪集珍」冊第二開。路上兩僧負經擔行來,其上奇巖突出。古寺飄幡,三松覆蔭。山路盡處則見城關一隅,後隱遠山。按宋高宗喜李唐畫,影響及於畫院風格,因此幅中之巖石皴染,在筆墨間自有李唐之意。而人物雖為極減之筆,卻是筆簡意賅,甚得其神。

蘇軾畫風:

蘇軾《枯木怪石圖》 米芾《畫史》說:「子瞻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枯木怪石圖》簡潔明瞭的畫面上,怪石盤踞左下角,石後冒出幾枝竹葉,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盤折,氣勢雄強, 「怪怪奇奇」,於筆意盤旋之中,凝聚成一團耿耿不平之氣,更有一股浩然氣脈,由石而樹、由樹幹而樹梢,扭曲盤結。直沖昊天。蘇軾一生,幾遭貶謫,在錯綜複雜的宋王朝政治鬥爭中飽嘗仕途的滋味,憤懣不平之氣交織於心,發諸毫端,借詩畫以泄胸中盤鬱。蘇軾曾自題其畫雲:「枯腸得酒芒角出,肺肝錯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寫向君家雪色壁。」足以說明其抒寫胸臆之情。蘇軾作畫,固然重視抒發情感,但並不忽視形式技巧。他曾自謂:「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追求。」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 快也。」 「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回頭再觀此圖:枯木用筆迅疾、取勢不惑,畫心枯淡盤旋,墨色變化多端。運用書法之筆法,飛白為石,楷行為竹,隨手拈來,自成一格。作為藝術家,蘇軾在繪畫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繩墨,強調表現自我,有所創新。宣導「士夫畫」,批評院體之匠氣。強調神韻,不拘形似,真誠抒發胸中意趣。再觀共文、其書、其人,誠然如是。

【註】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