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圈2022(系列40),楊瀟與華不注山
2022/05/13刊
■ 引言
記錄當代山水畫壇優秀學術個案
呈現當代山水畫壇多元學術視角
楊瀟
美術學博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劃學會會員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中關村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
華不注山
文/楊瀟
華不注山又名華山,金輿山。地處濟南市東北角,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時稱“華不(fū夫)注”,為歷史名山。蓋其名取自於《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韡韡”。“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東通志》釋“華不注”:“喻此山孤秀,如華柎之注于水者然。”
此山,平地突起,景色壯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說:“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唐代時四周水域亦稱“蓮子湖”,淺水稻溪,沼澤蘆蕩,水村漁舍,勝似江南。北宋以前,華不注山周圍全為水域,稱“鵲山湖”,遠遠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古風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形容道:“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拔,綠翠如芙蓉。”芙蓉,即荷花。
《古風》之二十(節選)
唐·李白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淩倒景,欣然願相從。
其後又有數十位文人對此山有過描述。通過搜尋引擎最早記錄此山的文獻資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山那時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齊晉“鞍之戰”即發生於此。《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擺上陣勢,與⺻克率華山全景領的晉軍進行決戰。齊頃公驕傲輕敵,言稱“滅此而朝食”,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逢醜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
不是因為趙孟頫我才喜歡上此山、初次遊此山是在2013年春天,與書家陳鈍之一行三五人至此,天色已晚、黑黢黢的孤山一矗甚是讓人感懷,不覺聯想到了大詩人李白的“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對此山的形象寫照。那時候整個華不注山片區尚未規劃建設,一派荒寒幽古之氣。傍晚山腳下散落著幾家燒烤攤,圍坐一鐵方桌,昏黃的路燈下飲酒望此山,顯得格外幽懷孤寂。
第二次遊華不注山是時隔九年後的2021年春,與畫家方輝午後相約至此,此時此地已經開發完成,湖水清澈、楊柳依依,多了些成排有組織有紀律的綠植,少了幾分先前的荒寒古幽之氣,但此山依舊如前,高聳挺拔、綠翠相間、柏油黑路錯綜穿梭在山腳下,於是沿路漫行,繞山一周,所拍不同角度圖像盡皆收入囊中。
第三次遊此山是2021年春天,與策展人侯昌恒先生又是午後至此,天色已暗,高樓林立燈火通明,此山與蘆葦湖水相映倒立於湖面之上,十分具有畫意,於是摸出紙筆淺勾幾張素稿揣入布兜,期間老侯時常將他拍的照片與我同觀。天色全黑,遠處燈火闌珊的樓市伏於山后,此山顯得更靜了。久久不忍離去。其後又獨行至此暢遊數次,勾勒素稿、拍攝圖像,幾乎把此山的每個角度都納於胸中,讓人神奇的是幾次至此都是在春天的傍晚時分,山色幽靜秀美,沒有了光線的照射,使得此山更具中國畫的審美意象。接著就有了這一套《華不注山十二開冊》。
註:
華不注山又稱華山,是中國山東省濟南市東北,黃河南岸一座海拔197米的小山,屬於齊煙九點之一。華不(音:夫)注山呈圓錐狀,坐落在距離濟南市中心大約7公里的平原上,拔地而起,與其他丘陵不相連。山下有泉,名曰華泉。華不注是花骨朵的諧音,因其形狀如未開放的蓮花而得名。其岩石為青灰色,跟濟南南郊泰山山脈的地質構造截然不同。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描繪的就是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風景。
根據《春秋左傳》記載,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與晉軍戰於濟南,因其傲慢輕敵而敗,在晉軍的追逐下「三周華不注」。後文又言「從齊師至於摩弁之下」,手下逢丑父與其交換了位子,並命令他去華泉取水,齊頃公才得以逃脫。從中可知華不注山又名摩弁。宋代文學家曾鞏的《登華山》中有「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的詩句。
唐朝詩人李白在《古風》中寫道:昔我游齊都, 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