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
——談談讀書的幾個問題
李金坤 2021/12/02
引 言
謝春彥這幅《樂在書中》的漫畫(《新民晚報》2013年8月14日A6版),極其巧妙地將一繁體“書”字,想像成一個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花木盆景。花盆中央,一位獨辮長髮女郎正斜躺著全神貫注、面帶笑容地閱讀;面前還有一摞書與一把茶壺。其環境之幽雅、情景之陶醉,直把讀書之樂的無窮意味十分形象而又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如此“閱讀”,真“悅讀”也。“悅讀”是福,此之謂也。如此神來之筆,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在當下不思學習、唯利是圖、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滾滾紅塵中,不啻是吹面不寒的一縷春風、淨化環境的一方清氣、溫暖人心的一道陽光、照亮思想的一盞心燈。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讀書為樂、耕讀傳家的優秀傳統。古聯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寥寥十字,道盡了華夏農耕民族耕種與讀書並重、延年和傳世同樂的核心文化價值觀。蘇轍云:“詩書教子真田宅,金玉傳家定糞灰”。陸游嘗云:“但令書種存,勿愧耕壟畝”。紀曉嵐聯語云:“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正所謂:耕田之餘讀書樂,物質精神兩怡人。在這方面,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體會最深,也最具代表性。他曾作過《讀《山海經》十三首》組詩,其第一首云:“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我國古代歌詠讀書樂的詩詞文賦汗牛充棟、不勝枚舉,而宋末遺民翁森的《四時讀書樂》組詩,堪稱歎為觀止。其“春季讀書樂”云:“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夏季讀書樂”云:“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諗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秋季讀書樂”云:“昨夜前庭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讀書樂”云:“木落水盡千岩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翁森《四時讀書樂》組詩所津津樂道的“悅讀”精神,正可作為謝春彥《樂在書中》漫畫主旨的最好注腳。
由此,我想起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老人《憶讀書》一文中關於讀書的經典話語。她說:“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短短三句話,九個字,僅僅利用“讀”、“書”、“好”這三個極其簡單漢字的交錯組合中,便極其精當而傳神地概括出了非凡的讀書意義、癡迷的讀書習慣、精明的讀書選擇的極其寶貴的讀書真經,一語道盡了古今中外所有讀書人的“悅讀”審美感受。如此“九字讀書經”,委實值得我們悉心體悟而認真踐行之。下面就圍繞著這“九字讀書經”,結合古今中外讀書賢哲們的成功經驗以及本人的讀書經歷,從三方面來談談我對“悅讀”是福的理解與體悟。
一、讀書好——腹有詩書氣自華
書籍是人類最美好、最親密、最可靠、最忠實的朋友。偉大而不朽的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竹帛、造紙術、印刷術等一路崎嶇蜿蜒走來,華夏兒女自古及今從未須臾離開過它們,始終休戚相關、生死相依。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字與書籍,也同樣贏得讀者們的尊敬與摯愛。古今中外的才俊人傑,他們無不酷愛學習、鍾情讀書。他們的成功之路,完全是由辛勤汗水與前賢書籍共同鋪築而成的。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深刻體會,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讀書箴言。
孔子《論語·學而》開宗明義即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季氏篇》云:“不學詩,無以言。”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辭令多取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謂“賦詩言志”,便是外交使臣們運用《詩經》語言的一個極為普遍而鮮明的外交現象。這是孔子之所以如此強調學習《詩經》重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屈原《離騷》云:“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変兮,豈餘心之可懲!”西漢劉向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患”。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其《與子儼等疏》亦云:“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又將陶淵明的“開卷有得”改了一個字,正式提出了“開券有益”的快樂讀書的命題。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曰:“太宗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券有益,朕不以為勞也。’”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皮日休《目箴》云:“惟書有色,豔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皮日休還寫過一首五言古詩,題目就是《讀書》,曰:“ 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 高齋曉開卷,獨共聖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 案頭見蠹魚,猶勝凡儔侶”。蘇軾云:“讀書萬卷始通神”、“腹有詩書氣自華”。黃庭堅云:“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期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更感人的是南宋詩人楊萬里,他酷愛、癡迷於王安石的絕句,平時總是隨身攜帶,形影不離,有時竟然以當“早餐”。其詩云:“船中活計只詩編,讀了唐詩讀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早餐”。與楊萬里同時的尤袤,鍾情於書之癡心尤為突出,其“四當”排比句,將詩人“悅讀”的精神滿足感彰顯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其云:“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清末學者章玨曾因此而將自己的書房題署為“四當齋”。朱熹《觀書有感》其一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剖析讀書的因果關係,頗具警策啟迪意義。於謙《觀書》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陳洪綬云:“十年有恨千秋業,一日無書百歲殤”。鄭成功云:“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段玉裁云:“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如此讀書利人之大快樂,溢於言表,暖人心懷。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說得好:“學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讀書,讀書從淺近方面說,是增加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預備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從遠大的方面來說,就是要精研學理,對於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將讀書的兩種意義闡釋的非常清楚。李大釗說:“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真實境界的燈燭”。王蒙說:“讓自己的靈魂震響起學習與學問的交響樂的人是幸福的、高尚的與有價值的。而讓自己的人生震響起來探索性實踐的交響樂的,才能學得通,學得明白,學得鮮活,叫做不但讀書,而且明理”。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葉嘉瑩,一生浸淫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與研究之中。她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似乎都散發著中華詩詞特有的芳香、氣質與韻味。人們稱她“如同一闋宋詞,寧靜,溫潤,雍容。”“就是她不講課,站在那裡就是一首詩。”故而享有“詩詞的女兒”之美譽。用蘇軾“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來形容葉嘉瑩“一身詩意千尋瀑”的的絕妙風神,是再確切不過了。何以至此?請聽其由衷的夫子之道:“以我的心靈、我的感情,我當時生活的環境,我當時所積累的閱讀的背景,而通過了作品和古代的詩人,有一個心靈的這種交匯。而在這個心靈交匯之中,我還不僅是體會了古人的思想和心靈,而是在這種體會之中,當下影響了我自己個人的存在,這是學習古典詩歌的一個意義之所在。”而每當人們問及將近鮐背之年的葉教授“現在人們都忙碌於賺錢爭利、學習古典詩詞還有何用”時,她總是堅定而樂觀地回答說:“古典詩詞讓人心不死。”是的,她“少年喪母,青年流離,中年喪女,葉嘉瑩的一生才華卓越卻命運坎坷,是古典詩詞給了她力量,令她超脫於塵世的苦難,展開了睿智而審美的一生。”(李舫《詩詞的女兒》,見《黨建》2014年第2期)從葉嘉瑩先生鍾情詩詞的一生經歷中,我們分享了虔誠讀書的無比快樂。我們再看看外國著名作家與學者對讀書的深刻體悟。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需多高尚的人談話”。雨果說:“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溶化。”列寧認為:“任何一個有學問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閱讀過大量的書”。高爾基則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他認為“要熱愛書,它會使你的生活輕鬆;它會友愛地來幫助你瞭解紛繁複雜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會教導你尊重別人和你自己;它以熱愛世界、熱愛人類的情感來鼓舞智慧和心靈”。從生活、思想、情感的提升角度,肯定讀書的好處。循循善誘,語重心長。正因為如此,高爾基的求知欲是極其強烈的。他說:“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法國著名女作家、詩人瑪格麗特·尤塞娜爾說:“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認為書本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叔本華也說:“高級的精神文化,往往會使我們漸漸達到另一種境地,從此可以不必再依賴他人以尋求樂趣,書中自有無窮之樂”。(曹文軒“寫作就是造屋”。)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又說:“知識就是力量”。我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獲獎感言說:“任何一個夢想都有可能因為讀書而產生,而實現一個夢想也必須借助讀書來實現”。從“做夢”到“圓夢”,皆離不開讀書。一語中的,至為精闢。總之,一句話,閱讀改變人生,知識拯救生命。
至此,有必要提及令人豔羨的猶太人的聰明才智,愛因斯坦、馬克思等世界學術巨星自不待言,其他如哲學家斯賓諾莎、心理學家佛洛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蓋爾曼等人,無一不是舉世仰望的學術泰斗。據初步統計:只占美國人口3%的猶太人獲得了27%的諾貝爾獎,國際象棋冠軍中猶太人過半,猶太人的智商比一般平均值100高出12~15。因此,科學家們紛紛開始探究猶太人為何聰明的原因。有人認為,猶太人的聰明起源於一種導致神經疾病的遺傳基因及生存競爭。這僅僅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而猶太人聰明的主要原因,當是來源於他們普遍高漲的求知欲望與刻苦讀書的奮鬥精神。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顯示,全世界年人均閱讀量,猶太人為64本,獨佔鰲頭,獨領風騷。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18-70周歲國民紙質圖書閱讀量每人每年僅為4.39本(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教材教輔),2013年為4.77本,較之於去年,只增加了0.38本。而作為東方明珠的大都市上海,人們的年平均讀書量為6—10本,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與猶太人相比,差距甚大,令人汗顏。《2016年度中國人閱讀大資料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約為58.4%,人均紙質閱讀圖數量為4.58本,相比較日本、法國、韓國的人均閱讀量40本、20本和11本差距不小。事實勝於雄辯,猶太人的聰明,主要得益於他們勤奮學習。由此觀之,培根所言“知識就是力量”之論斷,萬般正確、不為虛言也。
對此,本人亦有頗為深切的體會。記得1977年我國終於在結束了十年文革動亂之後恢復高考制度,由於此前無論我在生產隊勞動,抑或在工廠工作,業餘時間始終不放棄讀書學習。儘管那時學習的主要材料就是一份《新華日報》,且大多不全,而自己手頭僅有一本破舊的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但學習興趣卻非常濃厚,愛不釋手。結果高考語文得90分,其他史地類科目成績也不錯。就這樣順利跨進了久違的大學之門,真正嘗到讀書改變命運的甜頭。
結合先賢們讀書的成功經驗與自身經歷,筆者感慨良多,特作《讀書好》詞云:
讀書好,素養自增高。開券有益智慧富,修身無恙品節佼。風景此生嬈。
二、好讀書——一日無書百歲殤
大凡讀書人都視書為寶,愛書如命,都以坐擁書城、飽讀詩文為樂,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自嘲》)是也,而且多喜愛為自己的書房題署體現主人性情趣尚及思想境界的書齋雅名。書齋的主人潛志其中,快樂其中。沈德潛曾撰書齋聯曰:“種樹類培佳子弟;擁書權拜小諸侯”。短短十四字,便將普天下讀書人的“悅讀”至境概括殆盡,讀之頗有心靈的共鳴之樂。他們與先哲對話,發思古幽情,修高潔情操,煉純粹美德。這正是志士仁人們“好讀書”的生活常態與書生本色。諸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書齋名曰“陋室”,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沈括的書齋名曰“夢溪園”,陸游書齋名曰“老學庵”、“書巢”,元代畫家、詩人王冕的畫室名曰“梅花屋”,明代大畫家徐文長的書齋名“青藤書屋”,明末“復社”領袖、愛國主義作家張溥的書齋名曰“七焚齋”(或曰“七錄齋”),清代桐城派古文學家姚鼐的書齋名曰“惜抱軒”,清末學者梁啟超的書齋名曰“飲冰室”,當代史學家陳垣的書齋名曰“勵耘書屋”,當代畫家李可染的畫室名曰“師牛堂”,當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書齋名曰“無止境齋”,張恨水書齋名曰“北望樓”,柳亞子書齋名曰“羿樓”,北大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書齋名曰“龍蟲並雕齋”,清華大學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潘光旦的書齋名曰“葫蘆連理齋”、“存人書屋”等等。本人亦曾因住宅的遷移與環境的變化而題署書齋為“苔花書屋”、“五松軒”、“小山林齋”、“梅桂松室”等。人們在各自心愛的書齋裡俯仰古今,神遊天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以自己的心智、才情與汗水激發其思想火花,蘊育其文化碩果,奉獻社會,造福人類。試問,身居如此之書齋,能不樂乎?
夏丏尊在《書之於我》一文中曾這樣比喻他自由學習、快樂讀書時之心情說:“我常自比為古時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書譬諸列屋而居的宮女”。此可謂沈德潛名聯 “種樹類培佳子弟,擁書權拜小諸侯”的現代版絕妙注腳。1995年春,胡繩曾將自己14478冊藏書贈送給襄樊圖書館(抗日戰爭時期,胡繩在襄樊主編過《鄂北日報》),他不無幽默地說:“這好比是為我的女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婆家。”襄樊圖書館為此專門設立了“胡繩藏書室”。兩年後,胡繩再次來到“胡繩藏書室”,慈愛的目光停留在“女兒”身上,久久不忍離去。讀書人潛心書齋,旦暮相親,自然日久生情,視書若女而倍加珍愛。所以,書房之于讀書人,無疑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故有人簡直就將它比作是人間之“天堂”。如湖南省原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理論家李元洛在《上有天堂,下有書房》一文中寫道:“一介書生的我,不惜冒犯民謠,斗膽唐突勝地,逕自改俗諺口碑為‘上有天堂,下有書房’,因為上個世紀後期我有幸擁有一間書房以來,我天天文學于其中,文化於其中,精神食糧於其中,其喜洋洋者矣,樂不思蜀也樂不思那虛無縹緲的天堂”。把書房與“天堂”相比,可謂道盡了書房的無窮魅力。胡適居家時,其活動場所主要就是書房。疲倦時,便讀點詩詞,看點小說。他晚上出去辦事,無論何時回家,總要在書房中看一會兒書再睡覺,這是他一生未變的習慣。很顯然,胡適與李元洛一樣是把書房當成了“天堂”。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著名文學研究專家楊義曾以發自肺腑的飽含詩意的口吻說:“讀書是一縷清幽的燈光,從輕盈的書頁照亮心靈的眸子,逗起了幾分智慧的愉悅,閃爍著幾分寧靜的光輝。在此煩躁喧囂的歲月,能夠臨窗披卷,也許是人們享受著回到內心的清福的一種方式”。瑞典諾貝爾說得更為直接明瞭:“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幸福”。作為讀者,我們既是知識的接受者,又是知識的傳播者。如果說“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幸福”,那麼,接受知識就是接受幸福。只要讀書,你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撒幸福的種子。然後種子發芽、生根、成長,伸展綠葉,含苞蘊蕾,綻放吐馨,給世人奉獻美麗與芬芳,從而形成了“讀書播種”、“自福福人”的良性“悅讀”迴圈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悅讀是福”啊。
在我國悠久的閱讀史上,閃耀著無數令人欽敬與仰慕的 “讀書種子”,他們是泱泱中華出類拔萃的文化功臣、時代驕子。關於“讀書種子”,《現代漢語大辭典》解釋為:“讀書人,能讀書做學問的人。”如此解釋有失偏頗而欠全面恰當。而臺灣中國文化研究所編《中文大辭典》之釋義則較為準確:“謂讀書人世代相傳如種子之衍生不息也。” 由此可見,“讀書種子”就不僅僅是指“能讀書做學問的人”,而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鐵肩擔道義”的高度自覺行為,能夠將酷愛讀書之精神與熔鑄文化之碩果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因而營造出一種將文化種子播撒開去、繁衍不息的人文境界。“讀書種子”一詞最早見於北宋黃庭堅《山谷別集》巻六,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二十之“書種文種”條曾稱引說:“裴度常訓其子云:‘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其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裴語,特易文種為書種耳。”可見,“讀書種子”,是黃庭堅在裴度基礎上創立的一個道義極天、精光照人而百世流芳的神聖雅稱。“近水樓臺先得月”(范仲淹詩句),周密遂以“書種堂”題為自己書齋名。在我國讀書史上,擔當得起“讀書種子”稱號的風流人物可謂多矣。此僅舉主要代表人物而已。如:先秦諸子百家、屈原、宋玉、司馬遷、司馬相如、董仲舒、班固、陶淵明、沈約、劉勰、蕭統、酈道元、孔穎達、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司馬光、朱熹、周敦頤、辛棄疾、元好問、關漢卿、方孝孺、羅貫中、湯顯祖、徐霞客、馮夢龍、顧炎武、金聖歎、段玉裁、李時珍、孔尚任、曹雪芹、紀曉嵐、阮元、梁啟超、康有為、章太炎、龔自珍、陳獨秀、孫中山、毛澤東、王國維、魯迅、胡適、郭沫若、劉師培等等,可謂群星薈萃、彪炳千秋。正是由於這些“讀書種子”的不懈努力與奉獻精神,才鑄就了中華文化五千年宏壯輝煌的史詩豐碑。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最高政要人物無一不是“好讀書”的優秀典範,他們不愧為最優秀的“讀書種子”。茲僅舉幾位為例。如:中國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三民主義思想的創建者孫中山先生,一生嗜書如命。他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終生與書為伴,其酷愛讀書的精神更是感人至深。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又說:“開券有益啊,鬧革命不讀書不行”。還諄諄告誡人們說:“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這就是他老人家一以貫之的讀書學習的忠實態度。所以,無論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時,他總是帶著幾箱書,見縫插針,隨時學習不放鬆。直到臨終之前,他都未放下書本,他是在書香氤氳之中呼吸著最後一縷書香離開人世的。他在中南海豐澤園有一書齋,名曰“菊香書屋”,意蘊甚深。所謂“菊香”,寓意有二,一是喻指書香;二是象徵傲骨凜然、無所畏懼的鬥爭精神與醇厚雅潔、賢良方正的高尚品質。這正是他老人家“戰地黃花分外香”(《採桑子·重陽》)愛菊情結的真實寫照。 胡錦濤曾多次指出:“學習是進步的根基。古今中外,一切有作為、有成就的人,無不得益於勤奮學習”。溫家寶也認為:“讀書關係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與修養,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
從以上所列舉的志士仁人抑或政要領袖各界人物“好讀書”的情況觀之,他們已經將讀書當做生活與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書籍猶如陽光、空氣、水、糧食一樣必需無缺。讀書,已成為他們高度自覺的一種生活常態。就本人而言,現在雖已過花甲之年,但讀書學習的習慣與勁頭卻絲毫未變,一如既往地旦暮讀書、朝夕思考。一日不讀,似乎就若有所失。在我家裡,除書房外,其他如客廳、樓道、廚房、陽臺、臥室等處無不有書,隨拿隨看,甚為方便。然而老伴卻不無善意地說我是在家裡到處“種書”。我很喜歡“種書”這個詞,因為老伴無意中精妙概括了“書乃思想種子”深遠意義。此外,我每次出差,總不忘帶著書,甚至連等待理髮、銀行存取、排隊購票等有限時間也充分利用來讀書看報。此乃習以為常、愛好使然也。這就難怪陳老蓮先生要發出“十年有恨千秋業、一日無書百歲殤”的慨歎矣。
讀書啊讀書,讀出滋味美無限。大凡癡迷於讀書者,都會懷抱談戀愛那樣的心情去讀書。如此讀書,豈能不妙乎?故特作《好讀書》詞云:好讀書,朝暮相思牽。廢寢忘食癡而醉,焚膏繼晷苦亦甜。甘老詩書間。
同治親政詔書
三、讀好書——萬紫千紅總是春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然而,人們的精神生活則未與時俱進。一些人的口袋確實是富了,但腦袋卻窮了,一窮一富,殆若云泥。正常的情況應該是,既要口袋富,又要腦袋富,所謂“口袋腦袋宜兩富”是也。這樣,我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才能兩愉悅,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才能雙豐收;進而,我們個人才有前途,民族才有活力,國家才有希望。而要使自己的腦袋富起來,最佳途徑,唯有讀書。
上文,就“讀書好”、“好讀書”的問題作了較為翔實的論述,那麼,至於“讀好書”的問題,則甚有必要再作闡釋。如果說“讀書好”是明確讀書意義的認知觀念、“好讀書”是培養讀書的自覺習慣,那麼,“讀好書”則是指引讀書的方法路徑。三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讀書環節,缺一不可。
所謂“讀好書”,當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要持之以恆、實實在在地把書讀好;二是要精心選擇確實具有勵志怡情正能量的好書來讀;三是人生要讀好兩種書:有字書(紙質書,電子書)——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無字書(自然書,社會書)——勸君莫打枝頭鳥,巢中稚子望母歸;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三層意思,合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把書讀好。最終讀成品學兼優、德才雙美的真正人才,讀出與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與內心和諧的理想境界來。
借鑒先賢們的讀書路徑及其自身的感悟,筆者認為,要“讀好書”,大致有以下幾種基本的方法與路徑。
王國維嘗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意思是說,第一,志向宏大,高瞻遠矚;第二,矢志不渝,無怨無悔;第三,上下求索,終成正果。王國維雖是就“大事業、大學問者”而發論的,但移用於“讀好書”的“三境界”也是頗為切合的。
要“讀好書”,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讀書觀。切莫鼠目寸光,應當高瞻遠矚。眼在書本,心懷祖國。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自然得有新時代的讀書觀。何謂新時代的讀書觀?那就是要將改變自己命運的讀書行為與振興中華、富強祖國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周恩來青年時所立誓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深刻道理。而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大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就是想通過科舉考試來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理想,從而體現耀祖光宗、夫貴妻榮的人生價值。正如宋真宗趙恒《勵學篇》所云:“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從人生必須的食、住、妻、行等四大物質條件,強調了讀書的鮮明功利性,對當時士人舉子們的確具有強大的精神刺激作用。“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真宗皇帝的《勵學篇》,帶著它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早已進入了歷史的檔案館。一代有一代之讀書樂,一代有一代之讀書觀。為此,我特仿《勵學篇》詩體而反其意而用之,特作《新勵學篇》為:“修身養性提境界,書中自有春風吹;生活如蜜日子好,書中自有金玉杯;排憂解難釋疑問,書中自可遇良媒;中華復興美夢圓,書中自有鼓角催;勸君讀書恒發奮,立足本職捷報飛”。“勵學”有新舊,境界兩不同;祖國裝心裡,人生見彩虹。
由此,我想起了至今高懸於無錫東林黨書院門口那副震爍千古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為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抨擊朝政,揭露時弊,革故鼎新,希望重振朝綱,富國強民。這是東林黨人讀書與講學的宗旨,是東林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士大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語)擔荷精神的自覺體現。上聯將人為的讀書聲和自然的風雨聲融為一體,天人合一,詩意醇厚,境界高遠。下聯充分表達有識之士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邁胸懷,鐵肩道義,壯懷激烈。較之于封建社會那些“一心唯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唯知“讀書做官”、專為“讀書發財”的自私思想與行徑,差距何啻天壤!在東林書院此聯思想境界的激勵下,後來的讀書人遂大多以“讀書不忘救國”相號召,憂國憂民,任重道遠,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此副對聯所體現的士人為國讀書的偉大精神,已成為歷代知識份子讀書行事的座右銘與指南針。此之謂:千古一聯道義遠,五湖四海國士多。
正確的讀書觀,還當包括“讀書就能贏”、“知識有力量”的妙用觀。過去,曾經流行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與“讀書無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思想誤區,極左極右,偏頗之至,甚不可取。其實,只要人們真正懂得讀書改變命運的偉大意義,那麼,就會發現這樣的客觀現實,即:“萬般無下品,讀書自超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已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歷史事實,以前如此,現在如此,以後仍然如此,鐵律恒在,毋庸置疑。
其次,要“讀好書”,就要立下堅定不移的讀書之志
正如明代學者胡居仁自勉聯所說:“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後來毛澤東曾改寫此聯以自勉曰:“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幾位賢哲之書齋聯皆立志宏大而堅毅,震撼心靈,耐人尋味。歐陽脩云:“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紀曉嵐云:“浮沉宦海為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蔡元培云:“都無作官意;惟有讀書聲”。紀、蔡二聯,深刻表達了他們寄身書齋、唯讀是樂的情志,態度鮮明,立場堅定。范文瀾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枯坐苦讀,潛心實寫,如此功夫,超凡脫俗。蘇軾則更是發誓明志,刻苦攻讀,其聯云:“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他之所以成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及“詩、詞、書、畫、文”五絕的文藝全才,是他切實踐行自己年輕時諾言的必然聖果。古語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甘於寂寞、樂於勤苦的人,才能享受取得真經、實現理想的快樂。
再次,要“讀好書”,還要掌握有效的讀書方法與途徑,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就讀書的形式而言,大略分為十種。如:泛讀(即魯迅所說的“隨便翻翻”的意思)、精讀、通讀、跳讀、速讀、略讀、復讀(也叫“回讀”、“重讀”)、筆讀(邊讀便記)、序讀(閱讀序言)、選讀。
就讀書的具體方法與路徑而言,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涵泳法”:曾國藩對讀書之 “涵養法”體察最為深切,他曾就此作過一個精妙的比喻,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大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浡興。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於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沉潛往復,悉心玩味,陶之醉之,怡心暢神,現身說法,啟人心智。南宋陸九淵詩云:“讀書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與曾國藩之論頗具異曲同工之妙。
與“涵泳法”類似的,還有一種叫做“虛靜法”。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後來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又有所引用與發揮,其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朱熹云:“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說:“人擁有寧靜的時光,這本身便是幸福,而寧靜的時光因閱讀會顯得尤其美好。”這些都強調了讀者自身的心靜與環境的安靜,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
(二)“出入法”。南宋陳善《捫虱新話》云:“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則盡讀書之法也。”意思就是說,讀書首先要深入文本,“以意逆志”(孟子《孟子·萬章上》),吃透精神,掌握要旨;然後又要跳出文本,反過來對作者的意旨予以觀照或批判,吸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此之謂:活學活用,學用結合。王國維則從詩人創作的角度論述“出入法”云:“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與陳善所云之“出入法”讀書精神頗相一致,同樣具有啟迪意義。後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新鮮而生動的闡釋,如郭沫若說:“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葉聖陶也說:“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矻矻復孜孜,書我不相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綜而論之,上述“出入法”,可概括為九個字,即:讀書活,活讀書,讀活書。
與“出入法”相似的還有“學思法”。孔子《論語》開篇即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非常強調學習之快樂 。但他又進一步強調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如果讀書僅僅停留在書本文字的表面內容,而不深入書本的內在精神並結合人生經驗去思考,就會勞而無獲,迷惘而無所適從;但如果丟開書本盡是苦思冥想,那也就更為離譜而有危害了。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還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朱熹對“學思法”也有不少經驗之談。其云:“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此處之“疑”,即疑問、思考的意思。康得也曾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佛蘭克林也認為:“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真所謂“東學西學,道理攸同”者也。
近代詞家譚獻《復堂詞話》嘗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這就從文學接受的角度,進一步闡釋了“學”與“思”結合的可行性與必然性。西諺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默雷特”。就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紅樓夢》的主旨而言,迄今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拿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我國第一部由文人獨創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言情小說《金瓶梅》,關於書名的寓意就有好多種解釋。或云“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女人名字的概括”;或云“金瓶插梅,象徵榮華富貴”;或云“金瓶插梅,梅花離枝迅即凋零,暗喻西門慶的短命”,或云“金、瓶、梅三物,象徵酒、色、財、氣”,等等。應該說,這些說法都不錯,都能自圓其說,但我總覺得其書名不怎麼簡單,當另有隱情焉。於是,帶著疑問,我就在書內之故事與書外之背景以及蘭陵笑笑生喜歡用諧音的特徵等方面綜合思考,結果一次在單位組織的春遊長途大巴上腦瓜子豁然開朗——《金瓶梅》之“梅”,不就是食物腐爛而發黴之“黴”的諧音嗎?金子不管在哪裡,始終不黴而發光的。既然連“金瓶”都“黴”了,可見十六世紀明代萬曆時期的社會肌體已經腐爛黴變到何等地步了。《金瓶梅》諧音為《金瓶“黴”》,真虧蘭陵笑笑生想得出來。用心良苦,妙到毫顛,令人拍案叫絕。這真是作者深刻揭露晚明社會無可救藥的腐敗現象與憤怒鞭撻骯髒可惡人性與靈魂的精彩之處、神來之筆。後來我寫成論文《<金瓶梅>書名寓意新詮》發表(《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3期),多有好評,反響熱烈。在我此文的啟發下,後來哈爾濱電視大學的一位元老師則進一步指出: “‘金瓶梅’三字全用諧音法,即暗指‘今平沒’,也就是說今天的世道腐敗混亂不堪、以往的太平盛世景象已沒了”。(任延東《<金瓶梅>的思想內核與作者名及書名的諧音會意》,《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6期)也不失為自圓其說的一家之言。魏明倫說:“讀書力求三性:韌性、記性、悟性。有韌性沒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悟性,書是死書。悟性至關重要,一舉滿盤皆活”。由此可見,勤學深思,學思結合,不失為提高讀書效率與品質的好方法。
(三)“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朗誦與背誦的結合,既要讀出聲音,注意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又要反復背誦、琅琅上口。與“誦”相近的還有“吟”,“吟”主要是對詩詞而言,含有唱的成分。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即是。遂有“吟唱”、“吟誦”之名。如此誦讀,既有利於理解,又有利於記憶。古人所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皆已道明個中之理。誦讀詩文,歷來是我國讀書的一種優良傳統。孔子曰:“誦詩三百”(《論語•子路》)。司馬光云:“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能寐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朱熹於“誦讀”體會尤為透徹,故要求甚嚴。其云:“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當有人誇獎鄭板橋記憶力好的時候,他總是極其認真而友善地辯解說:“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每讀一書,必誦千百遍”。而曾國藩之“誦讀”體會,則更為真切而入微。其云:“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四)云:“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瞭解了。”可見,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語),心無旁騖,聚精會神,這樣,才能從誦讀中感受到優美的節奏感,品味出作品的旨趣與神韻,也才能真正獲得理想的“悅讀”審美效果,盡享“悅讀”之福。
然而,現在我國大陸地區的讀者尤其在校學生(小學生相對好一些),已與祖國優良的“誦讀”傳統漸行漸遠矣,未免生憾。倒是港澳臺地區至今仍然堅守著祖國優良的“誦讀”傳統。他們至今仍然稱“讀書”為“念書”。“念書”之稱,甚覺親切、溫馨、語感的古色古香之雅韻。“念”是要讀出聲音來的,故“念書”就是“誦書”。大陸大中學生大多疏遠“誦讀”,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強烈衝擊。學生們搖頭晃腦將洋文讀得咿咿呀呀,卻冷落了富有人性體溫的“誦讀”傳統,委實是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讀書要進步,“誦讀”不可無。傳統豈能丟,魂兮快歸來!
其他如“八面受敵法”(蘇軾首創,即對一本書每讀一次重點解決一個問題,各個擊破,最後再聚零為整)、“厚薄法”(華羅庚首創,即開始讀書時就注重積累,書越讀越厚;到後來具體研究及應用時,注重提煉精華,書也就越讀越薄了)、“點面法”(如讀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這是“點”;再讀其他三位詩人,這是“面”。如此點面閱讀,即可收立體化、豐富性、特徵明之閱讀效果)等,皆為讀書之良方,值得借鑒。
上面就數種讀書方法與路徑做了簡要介紹,但光讀不行,更重要的是在於要把閱讀時的感受尤其是閃現出來的靈感火花,要及時記錄下來。蘇軾嘗云:“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後難摹”(《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恩二僧》),是說詩人靈感遽然而至時,應立即把它寫下來,否則過後就難以描摹當時的思想活動情景了。讀書亦然。徐特立則嚴格要求自己“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我們要養成做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著名現代文學史家、魯迅研究專家唐弢先生,晚年擬寫魯迅傳記時,想起自己以前曾在哪本書上看過魯迅因為父親醉酒後打母親而不喝酒的資料。由於他當時未及時記錄此事,害得他翻箱倒櫃、到處打探,活折騰了半年之久,苦頭吃盡,還是一無所獲。直到後來他偶然讀到蕭紅一篇文章時,才又見到此條資料。如果當年他能夠及時記錄下來,那該多好啊。經過這次痛苦的教訓,唐弢便一再告誡他的學生說:“讀書時必須記筆記”。金玉良言,當銘心中焉。
讀書筆記主要有“摘錄式”、“提要式”、“感悟式”、“索引式”等幾種。至於選擇哪一種,當因書而定、因人而宜。但無論何種筆記形式,都必須記錄資料來源、作者、書名、卷次、出版社、出版年月、頁碼等。以便寫作時正確引用,避免差錯。
俗話說:“一本好書,一生財富”。別林斯基認為:“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因此,我們必須選擇有利於提高自身思想境界與文化水準的好書、精品書與元典書。所謂“好書”,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勵志、怡情而能點亮心燈、喚醒生命、振奮精神的書籍報刊;所謂“精品書”,即指在“好書”的基礎上再篩選出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們在文字校訂、版面格式及裝幀設計等方面皆甚為講究,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如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世界文學名著文庫》叢書 ,被譽為當今反映中外文學名著最全面的一套叢書,共計200種。如我國文學的瑰寶《詩經》 、《楚辭》 、《三國演義》 、《紅樓夢》及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一流詩人均赫然在選。所謂“元典書”,即指在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勞作與思想之導引的具有首創性、廣闊性和深邃性的文化經典,在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與偉大意義。在中華文化的長廊中,如《十三經》(《詩經》、《尚書》、《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堪稱為“元典”的代表作。其他如《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黃帝內經》、《孫子兵法》等,都是彪炳千秋的“元典”著作。所以,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報刊,我們不能不加區別地隨意拿來,那樣的話,既耽擱了時間,又貽誤了青春。這是必須認真對待的最為重要的問題。楊義對此頗有獨到之見解,他指出:“只要讀書的時候有眼光,知選擇,在熟讀深思、祛蔽啟蒙上下工夫,就可以逐漸養成一種習慣:以書為友,可以啟智慧;以書為鑒,可以審是非;以書為階,可以辟新路。這樣讀書就使讀書人的人生體驗,以正反順逆或斷續超越種種方式,連通了寫書人來自不同文化空間的人生體驗,心靈為此豐富,智慧為此發光,生命為此增色”。若此,我們便庶可臻達“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的“唯以古今賢聖為師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莊子·齊物論》)的人文至境焉。
一部好書,就是一位誠實可信的最佳人生之精神導師。如果你是一個具有基本閱讀能力的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無論是“詩言志”(《尚書·堯典》)的勵志著作,抑或“詩緣情”(陸機《文賦》)的怡情作品,我們都要全心全意、認認真真地讀它幾部、幾十部乃至幾百部。前者如《論語》、《老子》、《孟子》、《周易》、《紅樓夢》(中國古典小說精華,以《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六部長篇白話小說為代表,而《紅樓夢》則是成就最高者。另有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說,即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後者如《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菜根譚》(明·洪應明)、《幽夢影》(清·漲潮)《浮生六記》(清·沈復)等。
首先,就“言志”要著之精義略作闡釋。《周易》位於十三經之首,是中國哲學的發軔之作。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千古名句,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之靈魂,滋養了歷代華夏兒女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英勇氣概與寬宏忍讓、相容並包的仁厚胸襟,成為人們生存、發展、提升的不竭精神資源與動力。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力重千鈞的大字,至今依然作為清華大學的校訓而光耀學府。如果說《論語》的核心精神在“仁”、“禮”二字的話,那麼,《紅樓夢》的思想靈魂則在“情”、“趣”二字。一部《論語》,旨在教你怎麼做好仁人,簡而言之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值得國人驕傲的是,這八個樸素無華的漢字,早在十八世紀末已被載入法國憲法《人權和公民宣言》,後來它又被十分醒目地鐫刻於紐約聯合國總部的大廳,被譽為處理世界各國關係的行動指南與黃金法則。因此,享譽當代“史家二陳”的著名史學大家陳垣先生(另一為陳寅恪先生)曾對北師大歷史系的畢業生說過一段語重心長而又震撼心靈的話。他說:“一部《論語》才多少字?一萬三千七百字。一部《孟子》才多少字?三萬五千七百字,都不如一張報紙的字多。你們為什麼不把它好好讀一遍呢?一萬多字的《論語》你都沒有讀過,作為一個中國人,你說得過去嗎?”當頭棒喝,醍醐灌頂,振聾發聵,發人深省。朋友,你若想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你能不讀《論語》嗎?你若真正想讀點書、做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你能不先把《論語》讀好嗎?更何況,現在孔子學院遍全球,聖人思想普世尊,我們豈敢熟視無睹、屈居人後耶?至於一部《紅樓夢》,旨在教你如何享受情趣,簡而言之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現在一般文學史教材與學術論著,大多認為其主旨為:《 紅樓夢》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歷史為副線,展現了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其中大量描寫了家庭生活的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等禮俗現象及園林建築、文房四寶、詩詞歌賦、喜劇舞曲等文藝活動,是我國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登峰造極的長篇小說。其實,這些都是作者曹雪芹展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面現象,其本質性的“真味”是什麼,迄今尚未見得令人較為滿意的“解味”之論。作者于第一回慨歎的“誰解其中味”之“味”,按我之拙“解”,乃是人生之“情”、“趣”兩“味”耳。《紅樓夢》曾以《石頭記》、《情僧錄》為書名之一。《說文解字》釋“玉”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說“美石”有“五德”,分明賦予了具有濃郁人情味的文化象徵意義。聯想到寶玉叫“通靈寶玉”, 它是女媧氏煉石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被縮成一塊扇墜大小的美玉,正面鐫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反面刻有“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等字樣,充滿豐盈的吉祥人文關懷精神,其情可謂厚矣。而《情僧錄》書名,則首標“情”字,作意甚明。再看小說中誠情、純情、愛情、同情、憐情、閒情、愁情、怨情、悲情等各種情感之描寫,觸處皆是,“情”溢全書。故魯迅稱其為“人情小說”,這是甚中肯綮的。至於小說中的“趣”味敘寫,也是無處不在。如遊園之趣、賞花之趣、看戲之趣、結社之趣、賽詩之趣、妝扮之趣、風俗之趣、品茗之趣、琴棋書畫之趣、詩詞歌賦之趣、劉姥姥進大觀園之趣,等等,不勝枚舉,“趣”味十足。那麼,《紅樓夢》明明是一部地道的“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大悲劇,卻為何還要說它的主旨在“情”“趣”二字呢?這正是作者別出心裁之處,其用心即想通過“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悲劇”,企圖從反面來證明“情”與“趣”這兩“味”“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真正獲得的難能可貴!事實上,“情”、“趣”二字,是詩意人生、和諧社會的基本元素,是天人合一、家庭美滿的理想境界,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與終極關懷!人生唯有“情”,仁愛春風暖;人生唯有“趣”,生命雨露美。無“情”即無愛,無“趣”即無味。《紅樓夢》之“情”、“趣”寓意,正是曹雪芹創作的“真味”所在,也是人生的大主題所在。毛澤東是個甚重情感的人,尤其到晚年更是如此。他一生對《紅樓夢》情有獨鍾,喜愛有加。不但自己反復閱讀,而且還勸勉部下閱讀。作為中國人,《紅樓夢》的確是一部不得不認真閱讀的奇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成的一部優秀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所走過的道路,反映了蘇聯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勇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其小說形象超越時空,跨過國界,產生了世界性的巨大影響。19世紀30年代傳至中國,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特別是小說主人公的那段擲地有聲的名言,更是深入人心,激勵鬥志。他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已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像如此重量級的勵志書籍,年輕人是不能不讀的。尤其是現在全民都在努力實現中國夢,重讀這部書的意義則更為重大。
其次,就“緣情”要著之精義略作闡釋。《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黃河流域北方文化的代表,《楚辭》是我國繼《詩經》之後文人率先署名的具有楚國濃郁地方色彩的新詩集,是長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代表,它們共同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風格的源頭,具有詩歌創作的典範意義與里程碑地位。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撰之《唐詩三百首》,收入詩人77人311首詩,各體皆備,精品薈萃,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它是初學唐詩者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影響之大。不過,《唐詩三百首》也有遺珠之憾,如張若虛的七言樂府《春江花月夜》就未能選錄。此詩所寫雖是傳統的男女相思的愛情主題,但作者卻將它置於春江花月夜澄明寧靜、花好月圓的美景中來表現,就使得本來古老而普遍的愛情描寫無疑染上了一層純潔空靈、格調高雅的色彩,加之作者對人生歷史的追問、優美月色的渲染、戀人彼此相思的有機結合,遂而營造出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天地人合而為一的藝術審美境界。詩歌以月升月落之時間為經,以男女牽掛之空間為緯,縱橫交錯,情景交融,滿紙生輝。此詩結構精巧明晰,語言素雅恬淡,修辭頂針勾連,意境清雅溫婉,不失為唐代五萬首詩歌中“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王闓運評語)的千古絕唱,聞一多更是推崇為“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中國文學的國粹是詩歌,詩歌的頂峰在唐代,而唐代詩歌的王冠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36句,252字。倘若你不能夠“熟讀唐詩三百首”的話,那麼,你無論如何得熟讀並背誦《春江花月夜》。要不然,你就愧為中國人矣。這首詩後來被富有詩學眼光的清代金壇人于慶元收入《唐詩三百首續選》中。所以,《唐詩三百首》要與《唐詩三百首續選》合讀,方成閱讀之完璧也。《菜根譚》與《幽夢影》都是語錄體式的清言小品,語言精緻典雅,駢偶相間,勸世諷人,音蘊深遠。前者儒釋道三教思想交融一體,勸勉警戒,娓娓道來,字字精闢,句句動人。後者主要著眼于以優雅的心眼去發現美、歌詠美。間有冷嘲熱諷,然不失優雅風度。 “以風流為道學,寓教化于詼諧”(石龐序),是此書的文學精神特徵。蘇州人沈復的《浮生六記》(今存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二記《中山記曆》與《養生記逍》疑是偽作。),全書以自傳形式,將其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生動細膩地記敘下來,人性本真,自然溫馨,文筆大膽,文辭綺豔,讀之令人迴腸盪氣、蝕骨銷魂,委實是一部詩化的優美小說。林語堂、俞平伯等大學者皆鍾情于《浮生六記》。要知人性真善美,勸君不妨讀此書。
鑒於專業教學與研究的需要,我主要精力集中在《詩經》與《楚辭》兩部源頭性的著作上面。幾十年如一日,甘做冷凳,親炙古賢,上下求索,探新不止,每有興會,則撰文發表,與友分享。集腋成裘,終成專著《風騷比較新論》,頗受學界好評,並獲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可見,選擇精讀,愛不釋手,持之以恆,必見成效。鑒此,我遂作《讀好書》詞云:
讀好書,真假是非明。今古賢哲旦暮晤,中西精品朝夕迎。圓夢藍圖成。
結 語
潮《幽夢影》 云:“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能力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五福之中,讀書為冠,實在是人生最大的福氣。現在我們的學生尤其在校的全日制大學生,衣食無憂,精力充沛,時間寬裕,圖書豐富,本當是盡情享受讀書幸福大好時光的美事。然而,其中一部分人卻是身為學生不讀書,生在福中不知福。遲到、翹課、玩手機、上課睡覺等不良現象屢屢發生。更有甚者,竟然在大學期間連圖書館門都未進過者,簡直不可思議、難以置信。這些學生整天渾渾噩噩、暈頭轉向、和尚撞鐘、混世度日。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糟踐了父母的錢財,實在令人惋惜、心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安武林曾這樣說過:“閱讀是我的信仰。讀書不僅讓我感到快樂,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我對人生的理解。一個人對人生、職業、幸福的理解,可以在閱讀裡找到參照系。”他又說:“在這個喧嘩、浮躁的時代,要使一個人的內心豐富、強大起來,只有依靠閱讀。如果讀了四年大學,只拿了畢業證而沒有大量閱讀,可以說大學讀得不合格。”文憑高不代表水準高,高水準勝過空文憑。還有不少學生表面上倒還安分守紀,但就是讀書勁頭不足。圖書館也去,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認為自己年輕,以後有讀書時間,存在著“今天別急,明日再說”的拖遝依賴的懶惰思想,無恒心、無毅力、無方法。總之,不愛讀書和不會讀書的學生,都不利於提高思想與文化水準,因而也就妨礙了自己的健康成長。若要改變目前這種糟糕的讀書狀況,必須使這些學生明確樹立自己的身份感、責任感、幸福感、緊迫感與感恩心、事業心。成才要趕早,讀書要趁早。趁著年輕身體好、記憶好、條件好的優勢,以古今中外大量賢哲們“悅讀”是福的經驗為引導,抓緊時間多讀書、讀好書,真正享受“悅讀”的幸福與成長的快樂。梁實秋說:“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我們最早的老祖宗所讀之書,乃甲骨文(契文)、金文、“著於竹帛謂之書”(《說文》)。“竹”即竹簡,“帛”即白絹。此後發明了紙、毛筆、印刷術(刻板、活字、石印、鉛印、膠印、影印、顯微膠片、電子照排)以及當下的電腦、手機電子書等。古人所讀之“書”的笨重、質差已不待言,而他們讀書的環境與條件也極其困難。所謂“鑿壁借光”(西漢匡衡)、“囊螢”(晉代車胤)“映雪”(晉代孫康)等讀書故事,一方面反映他們條件之差,令人心酸;另一方面,體現出他們不畏艱難、刻苦攻讀的堅毅精神,又讓人感動。現在,一個大容量的電腦或尤盤,就可以儲存一部“二十四史”乃至一座圖書館。只要擁有電腦或手機,就等於擁有書城了。再就是無論在家庭書房或學校、政府圖書館讀書,處處窗明几淨、燈亮花香。安然靜謐之中,泡上一杯清茶,親炙溫馨文字,與中外古今賢哲們握手言歡,那該是人生一件多麼甜美而幸福的事啊!較之于手寫刻印、青燈黃卷的古人讀書,現在閱讀的方便性與幸福度何啻天壤!
陸游詩云:“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意思是說,自己雖然老之將至 ,但夜讀詩仍然像少年時那樣興趣昂然、精神倍增。詩句極好,境界極高,精神感人,然而,詩人歎老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儘管詩人讀書興趣濃厚,但畢竟不如少年時期的精力旺盛、博聞強記了。所以詩人說自己“青燈有味”的感覺不過是“似兒時”罷了。一個“似”字,多少透露出些許青春不再、精力不濟的無奈資訊。自然節氣有春夏秋冬、晝夜陰晴;人生現實亦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我則要加一句,即“一生之計在於少”。“少”者,乃青少年是也。歷古以來,人們都非常注重青少年時期的學習與修養。《詩經》云:“良士瞿瞿,好樂勿荒”;屈原《離騷》云:“春與秋之代序,恐美人之遲暮”;漢樂府詩歌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顏真卿《勸學》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岳飛《滿江紅》云:“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還有清代流傳極廣的錢鶴灘《明日歌》的忠告,更是語重心長、感人心魄。歌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等等。先賢們的金玉良言,皆有肺腑流出,至善盛情,別具勸勉警策作用。這裡,要特別提及明代文學奇才徐渭(字文長,與解縉、楊慎為明代“三大才子”)的一幅讀書“奇聯”,曰:“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上下聯文字一樣,似不可解。其實,此聯之妙,妙就妙在巧妙運用了漢字“一字多音”的特性。上聯第一個“好”字,讀音為“hǎo”,即好、壞的“好”;第二個“好”字,讀音為“hào”,即愛“好”的“好”。“好”就是喜歡的意思。這樣,上聯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意思是說:當年輕時身體、精力、時間、記憶等條件都不錯、正是讀書的大好時機的時候,卻不喜愛讀書,白白浪費了寶貴的青春年華。下聯第一個“好”字,讀音為“hào”;第二個“好”字,讀音為“hǎo”。意思是說,而今年紀老了,倒喜歡上讀書了,可是遺憾的是,現在身體各方面條件都很差了,已不能很好地讀書了,後悔之意溢於言表。這副同字奇聯,巧妙運用“好”字的異讀之音,痛定思痛地表達了“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沮喪懊悔的真實心情,給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希望今人尤其是年輕人反省自己,吸取教訓,切莫重蹈覆轍而毀敗一生。因此,我們廣大的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們,應該也必須萬般珍惜人生這段最單純、最青春、最陽光、最寶貴的黃金時段。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立志許願,發奮讀書,持之以恆,鑄造人生的輝煌。
珍惜青春,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珍惜時間。青春馬過隙,彈指一揮間。現在我們正處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忙碌景象。再加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形形色色電子媒體資訊的強烈誘惑,因此,許多年輕人及大學生們便身不由己地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把學習拋到了九霄雲外,他們遊戲都玩不過來,更遑論擠時間讀書!其實,無論你怎麼忙,只要你真心愛書,誠心讀書,總能擠出時間來學習。人再忙,誰能比日理萬機的毛澤東主席忙?可他老人家一生勤勉讀書,在出行的火車、飛機、海輪上見縫插針、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讀書寫作。當年,他老人家曾大聲疾呼:“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就讀書觀之,他的確是率先做到了,給全國人民樹立了極好的榜樣。俗話說:時間如海綿裡的水,只要你肯擠、用力擠,就能擠出有水來。漢獻帝的侍學官董遇,素有“儒宗”之譽。他的學問主要得之“三餘”讀書,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意思是說,冬天,是一年裡的閒置時間;晚上,是一天裡的閒置時間;雨天,是臨時的閒置時間。董遇的“三餘”讀書法,啟人良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脩充分利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讀書思考,分秒必爭。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產生於業餘時間”。魯迅也說過:“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也都用在讀書上的”。可以這樣說,大凡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無不是惜時如命、抓緊學習的人。時間就是業績,時間就是成功,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如此重要,焉能輕易浪費?朋友,若要認真讀書,請從珍惜時間開始吧!
北京大學原校長王恩哥寄語2013屆畢業生的十句話反響強烈,其中第一句話就是要求學生交兩個朋友:即運動場與圖書館。意思就是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勤奮讀書,豐富智慧。由此想起了1957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提出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這是一種積極樂觀的體育精神,影響了幾代清華學子,直到現在依然如此。居里夫人說得好:“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身體是工作的本錢、幸福的保障;智慧是工作的動源、幸福的資本。所以,一個人一生要想幸福,這兩個朋友一個也不能少。能夠交好這兩個朋友的人,就是最聰明的人。倘若一個人拒絕讀書、忽視靈魂;拒絕運動,忽視健康,那麼,他就是一個十足的蠢人。聰明愚蠢,涇渭分明;何去何從,慧心蘭馨。
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5年11月即宣佈,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智慧財產權。”一句話,就是要通過這種特定形式,在全球蔚然而成“人人讀書、敬畏知識、感恩作者、尊重版權”的良好風氣,以提升全地球村民們的思想與文化素質,從而達到“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人類和平之至善境界。“世界讀書日”,至今已舉行了第21屆了。我們希望天天都成為“世界讀書日”,讓人們天天讀書,天天向上,天天吉祥,天天幸福。如此,這個世界該有多麼美好啊。今年全國兩會上,“宣導全民閱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說明我們黨和國家已經深刻認識到我國全面閱讀數量與品質大幅度滑坡情況之嚴重性——一個不讀書、不愛學習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長期以往,國將不國,難逃滅頂之大災矣。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又鄭重其事地提出了開展全面閱讀活動的問題,可見,我們的黨和國家已經將讀書學習、提高全民素質的大事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全民都認真讀書了,而作為全日制在校的學生,我們能不好好讀書嗎?
上述古今中外種種有關讀書的人與事,正如謝春彥漫畫題名所示,即“樂在書中”矣。書本有知識,知識則是人們思想修養與事業興旺的最佳營養,我們只有吸足了書本知識的營養,才能保證自己的事業生機盎然、興旺發達,才能為祖國和人民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人的生命長度,任何人是無法決定的,但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則完全是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的。那麼,一個人憑藉什麼來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與寬度呢?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向上”“向上”“更向上”。所謂讀書,就是借鑒。只有借鑒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智慧才華,才能照亮自己的認知之路、智慧之路與創新之路。這樣,當我們“回首來時路”之際,才能真切感受到“身後花滿徑”的無窮樂趣。這就是讀書人生的獨特享受。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就是炎黃子孫一代代傳承、發揚與光大的產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華夏傳統文化鏈條上的一環。要使這根華夏傳統文化鏈條無鏽而光、自然運轉、貫暢無礙,那麼,就必須確保每個環兒不為腐蝕而潤滑不滯。而要若此,唯有讀書;讀書讀書,教養有素;讀書讀書,康莊通途;讀書讀書,國強民富;讀書讀書,全球諧處。《紅樓夢》嘗作《好了歌》,在此,我謹仿作《讀書好了歌》云:
書真好,精神營養食補了;書真好,思想毛病藥治了;書真好,精美品德爐鍛了;書真好,錦繡前程燈引了;書真好,平庸卓越橋通了;書真好,堂堂君子師鑄了。食藥爐燈橋師好,天地六喻真神了。讀書既然如此好,豈容分秒浪費了?
還是冰心老人那“讀書九字經”說得好:“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如果說“讀書好”是強調了讀書的無比可貴與重大意義、“好讀書”是體現了讀書的自覺意識與良好習慣的話,那麼,“讀好書”則突出了讀書的堅定信念與正確導向;如果說“讀書好”是事物發展的自然之“果”的話,那麼,“好讀書”與“讀好書”則是事物發展的必然之“因”。三者之間,因果關係甚明。此與王國維所講的成就大事業、大學問之“三境界”的因果邏輯頗為一致。所不同者,前者是倒因果關係,而後者則是順因果關係,其“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羅大經《鶴林玉露》)的道理則是相同的。只要我們每個人真正把書讀好了,用活了,我們就能夠像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那樣“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體現人生價值,完成人生使命,實現人生夢想。行文至此,筆者意猶未盡,賡賦小詩一首,聊表讀者愛書心聲之一二焉。詩曰:
萬物生存仰太陽,人傑端賴五車強;
可欣世界讀書日,最愛竹帛處處香。
附錄
袁行霈:“我提倡沉潛下來,認真讀點書,真正讀進去,用起來。我曾為《光明日報》的讀書公益廣告題過八個字:‘書聲琅琅,香飄九州。’我期待著我們的祖國成為書香之國,成為世界各國羡慕的文化強國。我希望,我這個年過八旬的讀書人能夠看到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