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貞坦專區

淺談學習王羲之書法可能出現的弊端

淺談學習王羲之書法可能出現的弊端

陳貞坦  2021/12/16 刊

唐代張懷瓘《書斷》:“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從張懷瓘這句對王羲之書法的評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王羲之的書法如小家碧玉,沒有大丈夫之氣派和雄偉。東晉女書法家衛鑠《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這無不強調了書法的筆力、骨力之重要。

王羲之的書法其筆劃秀美柔和,提按起伏較大,結體華美秀媚,以散求正,欹側多姿,變化多端,章法佈局好似風拂水面自然成紋。正由於王羲之書法的柔美和秀媚,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能把柔美和秀媚寫偏了,寫的軟肉無骨,沒有血氣,體現不出骨氣、力道。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序》談到“六法”,把“骨法用筆”放在第二位,僅次於“氣韻生動”,這無不道出了繪畫作品的風骨、骨氣的重要嗎,我想書法也不例外吧!應該強調風骨、氣節。文天祥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這種剛強的骨氣無不深深打動人。往往在學習王羲之書法會把王羲之書法寫得臃腫無神氣。衛鑠《筆陣圖》:“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衛鑠這句書論就一語道出了書法骨氣的重要性。是否在學習王羲之書法是應該加強書法作品的骨氣、骨力的訓練,避免把王羲之書法寫得肥、沒有力氣。

王羲之書法具有中和、中庸的特點,我們在摹寫時,往往注重王羲之書法的美麗的造型,而忽視了內在的骨力。經常摹寫的沒有力道和筋勁,顯得坍塌疲軟,一點精神氣都沒有。戰國西施雖有美貌的外表,但看起來柔弱、軟弱,一副病態,病怏怏的,有氣無力,使人感覺她沒精神。黃庭堅云:“東坡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徐季海。”蘇東坡早年的書法字態豐腴,圓勁不足,流露出一股柔弱輕媚之氣。連蘇東坡這樣的大家在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時都出現這種薄弱、輕拂。何況我們呢?在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然而黃庭堅又云:“中年喜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尤其蘇東坡是在黃州創作的《黃州寒食詩》中作品就比較有骨氣了,線條遒勁,章法跌宕錯落,透露一股憤懣沉鬱之氣。

宋代書法家吳說深得王羲之《蘭亭》結構,這可以從他的作品《門內星聚帖》看出,結構極其像王羲之的形狀,但是筆劃纖弱,牽絲引帶細弱、淺薄,圓轉無力,章法結構上斷斷續續、零零散散,一點神采都沒有。就因為王羲之書法的線條輕盈,章法結構上變化莫測,讓人難以把握。我們在學習王羲之書法時,往往會跟書法家吳說那樣,出現線條弱軟而無骨、沒有彈性,章法結構上鬆散,無神韻可言。趙孟頫書法得王羲之的風韻,由於筆劃細弱,從他創作的《草書千字文》得知,其點畫纖細,遊絲軟弱無力,結體疏散無骨、鬆鬆垮垮。這無不提醒我們在學習王羲之書法時,要避免線條的軟弱、脆弱,落入習氣和俗氣之中。

韓退之在《石鼓歌》云:“羲之俗書趁姿媚。”從韓愈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中給我們很大的提醒,王羲之的書法具有姿媚之態。我們會不經意地把王羲之的書法寫得女郎氣,顯得沒有骨氣和神韻。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學習王羲之書法就做的比較好了,其書法得王羲之精髓,又大膽加入“刷”字,大刀闊斧,顯示出宏偉氣派的景象。從米芾《虹縣詩卷》看出,其點畫剛柔相濟,線條遒勁有力,章法跌宕起伏、骨氣洞達。米芾在學習王羲之書法,是否在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避免把字寫得單薄、淺薄,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氣韻。這也點醒我們在學習王羲之書法時,應該關心一下書法的力度問題,不能把字寫得輕飄飄的,沒有力氣。明代末年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等一批改革派的書法家就注重剛強、方折的書法。他們的書法作品遒勁、渾厚,顯出有一股陽剛之美,具有強烈的跳動感。

王羲之書法具有陰柔、軟弱,沒有陽剛之美,我們在學習時往往會落入這個圈套,出現軟弱之態,造成軟而無骨。如何避免軟弱無力呢?我想要加入碑刻蒼勁、雄健的韻味,走碑帖結合的道路。

臨沂,依照王羲之書法特質“龍破天門,虎卧鳳闕”所設計的“書聖閣”。朱光亞團隊規劃設計,李常生策劃。

臨沂,依照王羲之書法特質“龍破天門,虎卧鳳闕”所設計的“書聖閣”。朱光亞團隊規劃設計,李常生策劃。

臨沂,依照王羲之書法特質“龍破天門,虎卧鳳闕”所設計的“書聖閣”。朱光亞團隊規劃設計,李常生策劃。

“書聖閣”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