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專區

張斌:一家三代的欒中故事

張斌:一家三代的欒中故事

2021/12/20

1983級60班

今年是欒城中學創建70周年,一直想寫一篇回憶文章。因為對於欒中,我們有三代人的“家庭記憶”。

我的父親、母親及大姨,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欒中畢業生;我們這一代人中,我們兄弟三人,還有我的大嫂及兩個堂妹均畢業於欒中;下一代人中,有三個孩子都是欒中的學生。一家三代12個欒中學生,因此,“欒中”故事,便是一家人常聊常新的話題。

故事一

被耿玉筍老師追回來的“逃兵”

——我的父親張智聰的欒中故事

我的父親出生於1937年1月,因為當時兵荒馬亂,西營村修了寨牆,於是為他取名“銀寨”。1947年欒城解放後,在西營小學讀書,李校長見他有智慧,很聰明,為他改名為“智聰”。後來到鄰村張家辛莊高級小學讀書,並順利考入欒城中學。

1955年,我的父親張智聰到欒城中學,跟隨耿玉筍、林蔭楹、傅喜山等老師讀書。當時欒中只有初中,就在初中將要畢業時,縣裡招聘一批老師,充實小學教師隊伍。父親在家裡排行老大,下面是四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生活很困難,急需他挑起生活的重擔,於是他偷偷報名參加教師招錄考試並被錄取,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

此時,班主任耿玉筍老師發現少了一名學生,就急匆匆騎車到西營瞭解情況,做通了家長的工作,而後到縣教育科找到了我的父親。耿老師問他:“為什麼不上學了?”他答道:“父母有病,妹妹弟弟都小,不忍心再上學了,想為家裡分憂解難。”耿老師說:“不行,你跟我回學校,我替你想辦法。”於是他又回到了學校接著讀高中。

耿老師把這件事跟校領導彙報後,便掛在了領導的心頭。一個月後,衡水師範(其前身是冀州師範)速師班到各地選調基礎較好的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培訓,便可畢業分配。學校推薦他到衡水師範學習,畢業後歷任柴趙小學、王村小學、南安樂小學、北賈村小學的校長,退休前任欒城縣電大工作站站長。

教書育人,是他畢生的追求。桃李芬芳,是他最大的幸福。心懷感恩,是他一生不變的情懷。直到現在,說起欒中的老師們,85歲的父親還是那樣地親切,感激……

故事二

立志報國的姊妹花

——我的母親趙瑞芳和姨母趙淑芳的欒中故事

我的姨母趙淑芳生於1941年,1947年4月欒城解放,她就非常幸運地成為欒城解放後第一屆小學生。我的母親生於1937年,比我大姨大四歲,可是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外公外婆都沒有讓她讀書的想法:那個時代,農村能夠讀書的丫頭,實在是太少了。

據母親講,那時候能夠走進學校,是建國後政府號召送適齡兒童入學讀書運動。當時外公是柴趙村“校董”,被大家批評“重男輕女”,不讓女兒讀書。後來外公問母親願意讀書嗎?她說願意。後來他對我們說,看到妹子下課後在學校的井臺邊上玩,她羡慕死了。每當妹妹跑回教室上課,她就失落地呆若木雞。

大姨上五年級的時候,我的母親入學到一年級讀書,然後發奮讀書,不斷跳級,同時和大姨升入到六年級,第二年同時參加了欒中初中的招生考試。由於基礎不同,大姨順利考進欒中,母親落選後氣得大病一場,頭髮脫完,險些喪命。大病初愈恰逢欒中補錄考試,終於如願以償。

1957年,母親和姨母在欒中讀初中,一個勤奮好學,一個聰明絕頂,深受廣大師生喜愛,是校園的一對“姊妹花”。當時是國家工業化開始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他們在中學階段就確立了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遠大理想。1959年,學校把唯一保送師範院校的名額給了我母親,她卻放棄了。後來她對我說:“交通網絡就像國家的血脈,我的理想是考入交通院校,為國家的交通發展貢獻力量。”後來如願考入河北交通學校,讀書期間升格為河北交通學院,成為欒城早期道路與橋樑專業的大學生。大姨受母親的影響,立志郵政通訊事業,同年考入了石家莊郵政專科學校。從一個家門同一年走出來兩個大學生,當時成為一樁美談。非常遺憾的是,“三年困難”時期,很多大學生被下放回家,母親便是其中一個。

回到欒城後,她一直為欒城的交通事業做事,是“編外”的交通人。1969年,對洨河“裁彎取直”形成了新洨河,母親監工在新洨河上修建了14座橋樑。改革開放後,她宣導農村規劃發展,為西營、陳村等村的規劃,親自操作測量儀器,走街串戶進行測量,把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家鄉的建設上了。學有所用,報效家國,算是對她最大的慰藉吧。

為報效國家而讀書,是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個歷史時期讀書人在中學甚至小學時代就立下的理想抱負。面對母親中學時代就立下的報國之志,我實在是汗顏。

故事三

文史點亮生命,體育改變人生

——我在欒中讀初中、高中的故事

我兄弟三人,大哥張文立,二哥張文濤。我的名字張文武(張斌,筆名珂雪石),生於1968年2月,1980年進入欒城中學初中八班學習。一年半後,因長得過快,營養跟不上,被迫轉回到西營鄉中。兩年半後再回欒中讀初三和高中,先後在初中十二班、高中六十班、五十六班學習。

初到欒中,一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忽然離開了父母的“管制”,很多人貪玩的心都瘋了。學校教導處和我的班主任老師解會青,為了“收服”我們的心魔轉移到學習上,真是操碎了心。老師們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是獲得了很大成功,一個班七十多人,四五十人考入大學。在學生階段沒有“發力”的,由於前期的積澱,通過“後程發力”,也都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看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考名校不是唯一的標準。

我的書法,母親和父親是啟蒙老師。父母告訴我,如果有一天能到欒城中學成為林蔭楹老師的學生,聽他上課看他寫字,那就是一種幸福。林老師上課有個特點,很多時候課間時間他就來到教室,把一節課的要點用清秀、瘦硬的板書寫到黑板上。所以,每當有他的課,這個課前的課間時間,貪玩的我是不會出去玩的,就坐在教室裡看他認真地寫字,他寫得帶勁兒,我看得陶醉。偶爾,他還點撥我筆法的技巧和結構的規律。到了高中階段,各科均不優秀的我,獲得了學校書法大賽一等獎,也是我在欒中唯一一次獲獎。後來我曾獲得過全國硬筆書法大賽的銀獎並成為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就是欒中時期打下的基礎。

在林蔭楹老師和劉志齊老師的影響下,我對文史尤其是文學開始感興趣。記得那時候常常到新華書店和郵局報刊亭購買文史類書籍雜誌,《文史知識》《小說月刊》《詩神》《星星詩刊》《雜文報》等是我常看的課外書籍。後來的語文老師靳淩霄老師、溫風錄老師,都給了我很多的鼓勵。2007年,我和八班同學王增強等人牽頭成立“味道詩社”(欒城縣味道詩詞學會),開始研究創作新詩,由於欒中時期打下的文學功底比較好,所以入手很快,後拜在著名詩人劉章門下學詩,在《中華詩詞》《中國新詩三百首》等刊物雜誌發表了很多詩歌,獲得了幾次全國詩詞大賽的一二三等獎,並和我的詩友們創辦了《欒邑詩風》《東坡風》和“東坡詩歌獎華語詩歌大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西營鄉中再回到欒城,插班到初中十二班讀初三(班主任王春波),有兩件事記憶猶新。第一件事是剛到十二班上第一節課,語文老師靳淩霄發現我是新來的學生,問了一下情況,知道了沒有課本,就把自己的教科書給了我,讓我一下子心裡暖暖的,生疏感瞬間就消失了。第二件事是跟隨耿國敏老師學籃球,讓我懂得了“體育”的魅力。籃球訓練從無球狀態的跑動開始,再到接球、持球、運球、傳球、投籃,從素質訓練到專業訓練,從體能訓練到對抗訓練,從進攻到防守,從技術到戰術,從訓練到實戰,讓我明白原來成為一個最普通的籃球運動員,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都要從頭做起,都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沒有捷徑。從這時開始,“九層高臺起於累土”的道理,在我心裡深深紮根。“體育”由此奠定了我一生的學習理念。

1987年我考入石家莊地區體校,畢業後先在西營鄉中任教,後調入地方史志部門從事編輯工作。欒中老師們兢兢業業、務實求真的學風,影響我形成了比較嚴謹、扎實的工作態度,讓我在日後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故事四

會教的老師遇到會學的學生

——“學霸”堂妹輕鬆快樂的欒中歲月

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對於堂妹張文靜來說,她在欒中三年學習生涯,是輕鬆快樂和收穫滿滿的。

小靜是堂叔的小女兒,說句實在話,叔叔嬸子樸實的願望是她健康成長快樂生活,在學習生從來沒有給過她壓力,從來沒有。只知道背著書包上學了,背著書包回來了,九年義務教育一晃就過去了。等欒城中學來了錄取通知書,家長才忽然知道這孩子學習還不錯。那就上唄!1999年,文靜到欒中就讀,班主任吉秀路老師。

記得高二第一學期結束,春節期間一家人聊起正在上學的這些孩子們。叔叔曾對我說,小靜就知道玩,從來不拿學習當回事,讓我找時間鞭策鞭策她。於是我就問小靜學習如何?小靜說還行。“還行”到底是個什麼水準啊!我說你還是說期末考試名次吧。她怯懦地說這次運氣好考了第一。

“上次呢?”“也是第一。”“再上次呢?”“也是第一。”

看來不是運氣好,是妥妥的“學霸”啊!她上課時間就把老師講的消化了,下課和自習時間,她就去玩唄。結果高考成績,文科應屆生第一名。可想而知,名校“掐尖”錄取的很多都是這樣的學生,老師一點,學生就通,升學率不高才怪呢。

高考成績出來,我幫她分析填報志願,清北華五是夠不上的,山東大學、蘭州大學應該問題不大。我反復比對期間,叔叔說小靜:“看你不努力,報志願遭難了吧!”小靜回答:“我努力學習了,快高考的時候努力了一個多月呢!”

難能可貴的是,三年的高中生活,還把小靜教育成了一個非常有思想、有主見的人。遺憾的是她偷偷地把報考志願的“服從調劑”改成了“不服從調劑”,除了法律專業,一概不選,這樣第一批志願直接被打為死檔,被下一批次的河北科技大學法律專業錄取。後來,小靜順利考取了華中財經政法大學的法律碩士研究生。

小靜高中畢業時,就因為愛好和志向,堅定地選擇法律專業,找准了人生航向和奮鬥目標,實在是難能可貴。現在她在深圳市公證處工作,做著她喜歡的職業,在特區創造著自己幸福的生活。

尾聲

教育關乎家國興亡,落後就要挨打,這樣的道理,經歷過抵抗外辱的爺爺和外公他們那一代人也許感慨最多,感悟最深。父母有幸讀書,還走進了欒城的“最高學府”欒城中學,其實是他們想改變國家命運、家庭命運無聲的呐喊。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積弱積貧的舊中國,搖身一變已是強大中國的改革開放新時代,而新的時代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這正是教育生生不息的責任。我想,不負韶華,追逐夢想,是欒中一代代莘莘學子不變的情懷。

過去

現在

未來!

2021年11月25日

張斌

欒城中學

欒城蘇味道雕像

三蘇雕像

張大千繪蘇軾

蘇轍像

蘇味道墓

蘇轍欒城集

宋蘇軾書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