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宋蔡襄書《動靜交相養賦》 

宋蔡襄書《動靜交相養賦》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幅尺寸27.3×197公分。

釋文       動靜交相養賦。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濟之以靜。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之則兩傷而交病。故聖人取諸震以發身。受諸復而知命。所以莊生曰。智養恬。易曰。蒙養王者也。吾觀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則月晦。日晦則月明。明晦交養。晝夜乃成。吾觀歲功其中有信。陽進則陰退。陽退則陰進。進退交養。寒暑乃順。且躁者本於靜也。斯則躁為民。靜為君。以民養君。教化之根。則動養靜之道斯為。且有者生於無也。斯則無為母。有為子。以母養子。生成之理。則靜養動之義明矣。所以動之為用。在氣為春。在鳥為飛。在舟為□。在弩為機。不有動也。靜將疇依。所以靜之為用。在蟲為蟄。在水為止。在門為金□疌。在輪為木□尼。不有靜也。動奚資始。則知動兮靜所伏。靜兮動所倚。吾何以知交養之然哉。以此有以見人之生於世。出處相濟必有時而行。非匏瓜不可以長繫。人之善其身。枉直相循。必有時而屈。故尺蠖不可以長伸。嗟夫。今之人。知動之可以成功。不知其非時。動必為兇。知靜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靜亦為賊大矣哉。動靜之際。聖人其難之。先之則過時。後之則不及。時交養之間。不容毫釐。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噫。非二君子。吾誰與歸。莆陽蔡襄書。

董其昌題跋:蔡君謨文風溫雅。足冠一時。乃或以貢茶干寵。貽饑當世。是亦求全太過者矣。此卷乃其手書。圓勁奔軼有山陰大令丰規。所以為珍。董其昌觀因題。

乾隆有印記。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蔡襄書法特色:

北宋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蘇代表的是蘇軾、黃是黃庭堅,米是米芾,而蔡所代表的就是蔡襄了。他們四人的書法被認為是北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他們也被認為是最具有個人風格的書法家。蘇軾的書法豐腴跌宕,黃庭堅的書法縱橫捭闔,米芾的豪放俊秀,每個人都自成一派,頗具風格。他們三人都是擅長行草或者是行楷的,而蔡襄則擅長寫工工整整的楷書。

許將在《蔡襄傳》中說到「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也就是說,宋仁宗也非常愛惜蔡襄的書法,其實事實就是如此,宋仁宗曾多次下詔讓蔡襄書寫碑文等。所以,不論是當時的文豪還是皇帝,都非常珍視蔡襄的書法。但是因為蔡襄自惜,所以傳世的作品比較少,傳世的墨跡有《謝賜御書詩》,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岩」一些經典的作品。

蔡襄學《蘭亭》《洛神賦十三行》,汲取王氏父子書法中瀟灑豪邁的神韻;之後又學於歐陽詢,追尋勁健之筆;除此之外蔡襄還學顏真卿、李邕等人的專意凝重端莊,可以說是及眾家之所長。如今蔡襄的《安道帖》、《虹縣帖》、《腳氣帖》、《陶生帖》、《大研帖》、《山堂詩帖》、《遠蒙帖》等尺牘都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還有一本《入春帖》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mdaOK.html  源自壹獨網。

蔡襄生平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人[1],北宋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諡號忠惠。

蔡襄生於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蔡襄的父親蔡琇初為仙遊縣楓亭驛農民,曾擔任泉州吏員。蔡襄母親盧氏為惠安縣德普里(今泉港區後龍鎮)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2]。

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授漳州軍事判官。景祐三年(1036年)四月,授西京留守推官。寶元(1039年)二年,加試大理寺評事。三年(1040年),遷著作佐郎。九月,充館閣校勘。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遷秘書省丞、知諫院。九月,賜五品服。四年(1044年)八月,遷直史館、同修起居注。十月,授右正言、知福州事。七年(1047年)十一月,除福建路轉運使。皇祐二年(1050年)九月,判三司鹽鐵勾院。三年(1051年),充三司度支勾院判官。四年(1052年)九月,進知制誥、遷起居舍人、權同判吏部流內銓。五年(1053年)正月,權同知貢舉。六年(1054年),遷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除樞密直學士、知泉州事。三年(1056年)四月,遷禮部司郎中、知福州事。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移知泉州。五年(1060年)七月,充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六年(1061年)四月,判三司使。七年(1062年)十一月,轉吏部司郎中。八年(1063年)三月,總應奉山陵事。六月,任修奉太廟使。八月,拜三司使、遷給事中。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罷三司使、除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知杭州事。三年(1066年),丁母憂。四年(1067年)八月,卒於家。十月,贈吏部侍郎,葬於楓亭蔡嶺。乾道年間或淳熙三年(1176年),贈諡忠惠。

蔡襄為官剛直敢諫,景祐三年五月,天章閣侍制、權知開封府范仲淹以事忤宰臣呂夷簡遭貶,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歐陽修、大理寺評事余靖、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尹洙皆因論仲淹事而貶黜,蔡襄為此作《四賢一不肖詩》聲援范、歐陽等人。

在擔任權知泉州事時,蔡襄主持建造了跨海的萬安橋(後來改稱洛陽橋),從北宋皇祐四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二月,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方便了周邊地區的交通往來。

蔡襄後又在橋上增建了許多裝飾:佛塔九座、亭7座,並刻有許多藝術石雕,橋的欄杆上端還刻有披髮昂首的石獅子,有的石獅子口內還含有玲瓏滾動的石球,被稱之為「獅子含珠」。

蔡襄著有《端明集》四十卷。

蔡襄也是一位茶學專家,他撰寫的《茶錄》是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茶學專著。

蔡襄還著有《荔枝譜》一書,記載荔枝的32個品種和荔枝樹的栽培和荔枝果的加工儲藏方法。

【註】上文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