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代名家書法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卷》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卷》

李常生  2021/11/03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從父塗去)第十三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擁塗去)不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塗去)河關。(爾之塗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携爾首櫬。(亦自常山塗去)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塗去二字不辨)遠日。(再塗去一字不可辨)卜爾幽宅。(撫字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清高宗題跋:內府所收顏真卿真蹟凡四。入石渠寶笈者一。(真卿書建中三年朱巨川告身)待續入者三。(真卿自書告身卷。又書建中元年朱巨川告身卷。又裴將軍詩卷。)別有一爭座位帖。似屬贋鼎。列之石渠次等。不以為珎也。茲乃得其祭姪季明文藁真蹟。披閱一再。嘆其一家捨身盡節。而為其君者如不知也。又嘆其經千年滄桑之變。而故紙宛存。誠有所謂神物呵護者也。昔張旭觀公孫大娘之舞。而悟書法。得端莊流麗之妙。若自書告身帖。及朱巨川告身帖。所為端莊者也。若裴將軍詩帖。所為流麗者也。合端莊流麗為一。而更出以無心。其在此祭姪文藁乎。此卷之顯晦流傳。王頊齡徐乾學論之詳矣。茲不復贅。獨是二人者。皆本朝世家。亦嘗叮嚀其子弟。善守希珎矣。今其子弟不能守。而鬻之鹽商。榷鹽者從而貰之。以登之內府。撫卷三嘆。知忠烈之可以永存。而聲華之未必恆保。更思時有忠烈之臣。則其世必多喪亂之事。是可畏之甚也。且此數卷獨非宣和書譜中所有之真蹟乎。其輾轉流落民間。又將六百餘歲矣。然則弆此卷於禁中。胥足以為殷鑒之警。是不可不記。乾隆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孟秋月。御筆。

張晏題跋:顏真卿祭姪季明文。知在錢塘。傳聞數年。辛丑(西元一三0一年)歲。因到江淛。得於鮮于家。諸公聚觀。以為在世顏書中第一。

張晏題跋:凡見八本。李光顏太保帖。乞米帖。頓首夫人帖。今在秘書監。馬病帖。允南母告。昭甫告。今在田師孟郎中家。太子太師告。在一儫貴家。此祭姪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宣和嘗收。後為庸功剪去印記。今於歲字傍。猶有天水圓印痕跡。其幾於湮沒者數矣。向往錢塘。始獲見焉。既歸於予。喜不能寐。東坡有云。書止於顏魯公。亦予平生收書之志願永足矣。大德七年(西元一三0三年)十一月初四日。忠宣後人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兼樞密院判張晏。敬書于端本堂西勸學齋。

清高宗題跋:賊臣不救孤城陷。卵覆巢傾受酷殘。率彼國多忠烈士。知他民鮮鑿耕安。祈天永命奈何忽。制治保邦所以難。獨恨爾時作君者。深宮歌舞自尋歡。丁未仲春御題。

鮮于樞題跋:右唐太師魯國公書祭姪季明文藁。按宣和書譜。載內府所藏魯公書廿有八。此其一也。宣政小璽及天水圓印。遺迹隱然尚存。至元癸未。以古書數種易于東鄆曹彥禮。甲申來杭。重裝。戊子(西元一二八八年)十月九日。鮮于樞拜手書。

鮮于樞題跋: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姪季明文槀。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至元壬午(西元一二八二年)春。得於東鄆曹大本彥禮。甲申(西元一二八四年)錢塘重裝。丙戌(西元一二八六年)六月。鮮于樞記。

王頊齡題跋:魯公祭姪文真蹟。昔在大司寇徐健菴先生所見之。後歸叔弟儼齋。又見之。其流傳始末考訂證據。詳著於諸跋中。不待再贅一辭矣。惟是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足為傳世之寶。況祭姪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從子彤文知余素好古蹟。寓書贈余。余暮年得此。如獲瓌寶。書此數語。以示子孫。當世世珎藏。與天地同不朽也。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十一月十日松喬老人王頊齡謹識於燕山邸舍。時年八十有三。

王圖炳題跋:雍正甲辰(西元一七二四年)長至後四日。華亭王圖炳觀。

徐乾學題跋:顏魯公祭姪季明文真蹟。向為溪南吳氏收藏。後歸王氏。許布政弘勳得之。以付其幕官徐介錫。介鍚與余有宗人之分。重價購焉。驚喜累日。魯公為忠臣鉅儒。書體為有唐之冠。挺勁遒逸。能化裁諸家。而居虞褚歐薛之上。後此莫能出其範圍者。此卷草稿行書。又顏書第一。米元章未見真蹟。以為不如坐位。今所傳停雲館帖臨本。與此逈異。嗚呼。豈易得哉。姪季明者。忠節公杲卿之少子。新舊唐書。謂杲卿為公從父兄。是二公本大功晜弟。當同居共財者。于季明實從祖叔父。稿內抹去從父二字。嫌於親季父。故改稱十三叔。其祭濠州伯父曰。十三姪男。皆就同堂兄弟行次稱之也。考公謝贈官表有云。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孫等。孩提養於舅氏。臣堂兄故衛尉卿兼御史中丞杲卿。即元孫之子。自敘甚明。新書稱同五世祖者謬矣。舊書云。祿山舉范陽之兵詣闕。杲卿忠誠感發。懼賊遂寇潼關。時從弟真卿。為平原太守。陰養死士。招懷豪右。為拒賊之計。遣使告杲卿。相與起義兵。犄角斷賊歸路。以紆西寇之勢。新書亦云。遣甥盧逖。至常山約起兵。斷賊北道。此祭文云。仁兄愛我。俾爾傳言。是公使人及盧逖往來通問。季明亦必馳往約結。密商挫賊之計。顏氏一門忠孝。季明年少。能於兵間參預謀畫。效其死力。不但臨難捐命。非公文。千載而下。其誰知之哉。杲卿有子曰泉明。素有至性。能振人之急。風義凜凜。史已詳言之。季明獨見于新書。而舊書則曰幼子誕。疑即季明之別名。新書賊急攻常山。兵少。求救於河東王承業。承業前已攘杲卿殺賊功。兵不出。此文所言賊臣不救者是也。杲卿晝夜戰。井竭。糧矢盡。六日而陷。賊脅使降。不應。取少子季明。加刃頸上。曰。降我當活。杲卿不答。遂并盧逖殺之。及至洛陽。杲卿乃瞋目罵祿山以死。此文云父陷子死。是季明先死。而杲卿之慘死在洛陽。舊書謂幼子誕。在洛陽同日被臠割者。尚非事實。又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莫贖。詞甚沉痛。蓋兵事始末。常山與平原。實相唇齒。從來謂祿山之禍。始唱義聲者。平原兄弟。公之得免屠僇。僅一間耳。公于事平之日。追數骨肉之慘。所謂痛定思痛。無有一字虛飾者也。泉明為王承業所遣。未至而常山陷。因客壽陽。復為史思明所獲。間關得免。其後思明歸國。而公為蒲州刺史。遣泉明至河北求親屬。及東都收取尸骸。季明止存其首。故曰首櫬。此文云泉明比者。再陷常山。遺爾首櫬。及茲同還。爾時常山叛服不常。再陷猶云再至。是季明首櫬。乃泉明再至常山得之。益知季明死于常山。非死于東都也。通鑑。至德二載。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謚曰忠節。以子威明為太僕丞。威明無所表著。獨怪泉明之賢。官僅至郫令。彭州司馬。唐世之褒揚節義者。為稍薄矣。公言皆實錄。後段書體。益復激昂。忠憤勃發。神氣震盪。公千古第一種人物。亦擅千古第一種書體。余衰年薄祐。何幸獲此重寶。因考史傳同異。証其文義。而以臆見題識其後。子孫其永寶諸。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夏五月徐乾學謹題。時年六十有四。

王頊齡題跋:按唐肅宗乾元元年戊戌至今皇帝雍正二年甲辰。凡九百六十七年。魯公此書。閱歷已及千載矣。非魯公之忠孝友義。足以感格天地。書法之雄奇變化。至於超神入聖。安能數經兵燹。而紙墨完好。神采煥然若是乎。意必有神物護持。故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也。為之驚歎無已。爰志數語。以著其流傳之永久云。松喬老人同日載題。

顏真卿簡介:

顏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籍貫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顏真卿為琅琊顏氏後裔,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的五代孫。父顏惟貞,任太子文學。真卿少年喪父,由母親殷氏(殷踐猷之長妹)撫養長大。「少好儒學,恭孝自立。貧乏紙筆,以黃土掃墻,習學書字,攻楷書絕妙,詞翰超倫」。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進士,充當河西隴左軍城覆屯交兵使,天寶二年(743年)前去洛陽訪張旭。歷任殿中侍御史、東都畿採訪判官,轉侍御史、武部員外郎。御史吉溫出於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渾,顏真卿敢於諍言:「奈何以一時忿,欲危宋璟後乎?」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郡太守(今山東省平原縣)。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響應者十七郡,他被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但是其姪子顏季明和另二位名臣張巡與許遠在安史之亂時被安祿山所俘,不屈而被殺。後肅宗即位,顏真卿轉為蒲州刺史、丹陽縣開國侯。後遷御史大夫,拜浙西節度使,未成行,因被李峘非短,改為刑部侍郎。唐代宗即位後,顏真卿晉升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大歷三年(768年)赴任撫州剌史,大曆八年為湖州刺史,後擢刑部尚書,進吏部尚書。大曆十四年,唐代宗駕崩,顏真卿任禮儀使。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以太后親賢之故遷太子少師。十月,其子顏頵封沂水縣男,顏碩新泰縣男,侄顏頂承縣男,顏頌費縣男,顏頎鄒縣男。顏真卿的官階勳爵並至二品,子侄八人受封。

四年(783年),淮西李希烈兵叛,攻陷汝州(今河南臨汝),宰相盧杞嫉恨顏真卿,向德宗說:「顏真卿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真其人也!」遂被派往招撫李希烈。顏真卿至汝州,宣讀詔書,被賊兵團團包圍。李希烈欣賞顏真卿,將顏真卿領入驛館,逼顏真卿代己申冤,顏真卿不從。李希烈再派前汝州別駕李元平勸顏真卿投降,顏真卿反斥責元平。李希烈攻陷汴州,任命顏真卿擔任宰相。顏真卿堅辭不受。李希烈派士兵在院中挖一大坑,揚言活埋他,真卿反而說:「生死已定,何必如此多端相辱侮!」希烈無他法,只得將他囚於蔡州龍興寺。李希烈又用稻草燃火威脅真卿,揚言要燒死他。顏真卿反而自己撲向烈火。辛景臻見狀,急忙拉住他。李希烈用盡各種辦法皆不能使顏真卿屈服。真卿自度必死,乃作遺表,又自寫墓誌、祭文。

不久唐軍反敗為勝。李希烈之弟李希倩被唐廷處死,希烈大為惱怒,興元元年八月三日(785年8月23日),派閹奴和部將辛景臻將真卿縊死於龍興寺柏樹下,終年七十七歲。嗣曹王李皋聞訊大哭。淮西叛亂平定後,貞元元年正月,陳仙奇派人護送顏真卿的靈柩回京,葬於京兆萬年縣顏氏祖墳。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廢朝五日,諡曰文忠。

書法: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蘇軾曾說:「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可靠墨蹟有《自書告身》及《祭姪文稿》。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顏真卿傳世的作品比較多,著名的墨跡據說有138種。

【註】上述資料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