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代名家書法

武則天手抄《金剛經》局部

武則天手抄《金剛經》局部

被埋藏700年的武則天小楷,而今在法國問世,這字足以改寫書法史

來源:卓軒閣書畫 禪林網 2022-01-11 22:53

中國書法史上的發展,往往與出土的書法的作品息息相關,一些重要書法文物的出土,就意味著中國書法史會進行某種程度上的改寫。

比如清代“甲骨文”的發現,使得中國書法史又往前追了1000多年,而清代大量的碑版出土,則導致了“碑學”的興起。

最近法國國家圖書館問世了一件唐代女皇武則天抄寫的小楷《金剛經》,這件作品寫得頗為華麗,貴氣十足,此作盡顯“女皇”風範,是真正的“字如其人”的典範。

此作一經問世,就引發了書法界的強烈關注,也有許多人專門針對這件作品,寫下了許多評述性的文章,並且認為此作也足以改變書法史。

這件作品就是武則天的小楷《金剛經》。

我們先談談此作的由來,中國書法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一些“抄經者”,他們為佛教的中國化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抄經”的目的就是為世人提供可供閱讀的經文,宋代之前的印刷術並不成規模,所以基本讀誦的書籍是全靠手抄來完成。

到了隋代的時候,“抄經生”這一職業基本是士大夫階層壟斷,因為只有這些人才具備書法的基本功夫,所以隋代的抄經者,基本都是大高手,我們熟知的智永禪師就是一位著名的抄經高手。

到了唐代一些士大夫基層的高級知識份子還保留著“抄經”的習慣,同時也衍生出了一些基層文人“抄經生”,在敦煌出土的一些“抄經作品”當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水準不高的抄經作品。

而武則天抄寫的這卷《金剛經》,乃是出土在了第17號洞窟,我們知道在莫高窟的第十七號洞窟當中,出土了唐代最為珍貴的佛劍經卷、刺繡、法器等物,皆是國家級頂級文物,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這件武則天手抄小楷《金剛經》。

據當年進入莫高窟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會議,此卷經文乃是包裹在了一個金絲卷的紫檀描金帖盒之中,因為全卷乃是以金粉寫成,縱然歷經700年,依舊絲毫沒有褪色。

距離敦煌藏經洞被開啟,以及大家的文物外流,如今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了,我們從藏經洞當中所發現的所有抄寫的經卷當中,只發現了這一卷武則天抄寫的《金剛經》是完整版的,其他的皆是殘卷,並且武則天抄寫的這卷有“敕”字樣,也是其餘經卷所不具備,上面還有“臣虞昶奉旨校閱”的字樣,可以看出此作也必定是武則天所抄錄。

武則天抄錄此篇的原因在《全唐書》當中有記載乃是為了祭奠他亡故的雙親,並且最終被供奉在了敦煌,後世北宋時期敦煌藏經洞封閉,直到1900年,才被伯希和偷到了法國。

對於書法愛好者而言,這件《金剛經》不僅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更是一件難得的學小楷的神品。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因執掌君權而得到正史唯一承認的女皇[d]與女性太上皇。武氏是唐太宗的嬪妃、唐高宗的皇后以及武周皇朝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后,或武后,後代通稱武則天。

武氏為并州文水縣人,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時復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於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王皇后與蕭淑妃,得立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天皇李治並稱「二聖」。當時武氏總攬大權,故眾人稱高宗、武氏為唐室的兩個皇帝。由於唐高宗患風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武氏開始臨朝,史載「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氏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等。於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同年崩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唐高宗死後從683年實際真正掌權前後22年(如從高宗輔政起計,掌權年期更長,長達46年)。武則天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第三長的皇帝(終年81歲),僅次於清高宗(89歲)和梁武帝(84或85歲)。(摘自維基百科)

《新唐書》:「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后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聖人之意歟?抑亦偶合於《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后於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夫吉凶之於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於凶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於凶,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