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作品(01)

北京紫禁城的學術印象

北京紫禁城的學術印象

李常生整理  2022/06/16

 

63個王朝,興衰更替,446位帝王,君臨天下,他們營建眾多宮殿,作為權力的頂點,俯視萬民。這些宮殿中的大多數,或毀於歲月的摧殘,或毀於改朝換代的一把大火。卻有一座宮殿,歷經兩個大一統王朝,600年風霜,仍然立於天地之間,它就是明清北京故宮。

 

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宮殿?

西元1402年,一場歷時四年的奪位之戰後,大明的燕王朱棣打進了首都南京城

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得皇帝的寶座,史稱“靖難之役”。但是這場權力的遊戲,並沒有隨戰爭的結束而結束,為了擺脫南京城中的舊勢力,並與北元政權對抗。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然而,營建一座都城及宮殿並非易事,這將是一場舉全國之力的廣泛動員。在四川、浙江等地,成千上萬的伐木工走進深山老林砍伐木料,“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約有半數的伐木工命喪黃泉,他們用生命採出的木材,再經長江、大運河長途跋涉運至北京,歷時長達三到四年。

在山東臨清大小磚窯集中燒制。宮殿鋪地、砌牆所用的磚數量高達數億塊,為了運輸這些磚,當時朝廷甚至規定凡是運糧船路過,必須裝上一定數量的磚才能北上。而一些重要場所所用的磚更是格外特別,它們多產自蘇州松江等地或因敲擊聲若金屬,並且造價高昂,而得名“金磚”。如今其燒制技藝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山東魯山則出產一種紅土子(赤鐵礦),用於粉刷出紅色的宮牆,還有殿堂內外所貼的金箔為真金打造,多在江南加工而成。

這些上好的材料,在十萬工匠、百萬夫役手中,化作恢弘的北京城,落成於永定河等河流的沖洪積平原上。

從空中俯瞰,北京城被建設為層層嵌套的城中城。最外層的外城多居住尋常百姓,其在明中期修建而成,由於所費巨大,只建設了城市南側的部分。接下來的內城,居住者大多非富即貴。其規劃理念源自周朝,對於都城建設的理想模式方方正正、秩序井然。

內城中則嵌套皇城,這裡設置中央官署、太廟、社稷壇以及皇家園林。居住者幾乎只有帝王及其親眷、僕從。明代規定如若百姓擅入,將杖責一百。而皇城之中則是整座城中最核心的宮城,又名“紫禁城”。

其擁有房屋8728間,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堪稱“宮殿之海”。以占地面積論,克里姆林宮約為其1/2。東京皇宮約為其1/3。巴黎盧浮宮約為其1/4。京都禦所約為其1/6。聖彼德堡冬宮約為其1/9。白金漢宮約為其1/10。放眼全球,無“宮”能與之媲美。

透過這片宮殿之海,我們仿佛能看到深山中,揮汗如雨的伐木工人,仿佛能聽到河岸邊,縴夫運輸木料的口號聲。

紫禁城像是一部長卷,所有與之相關的有情眾生,都被鐫刻其中,等待被“喚醒”,等待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