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解說(星雲法師)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內容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迹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最早六祖惠能大師應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六祖壇經》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這時《壇經》開始外傳,俗稱《六祖法寶記》。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稱為「經」者。

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元代僧人宗寶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讎三種《壇經》異本,而成為宗寶本《壇經》,即後來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稱流通本。其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壇經》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壇經》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下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爭議

1930年胡適的《神會和尚遺集》附有論文〈荷澤大師神會傳〉,提出《壇經》是「成於神會或神會一派之手」的結論。胡適指出:「《壇經》古本中,無有懷讓行思的事,而單獨提出神會得道,餘者不得」,所以《壇經》是「神會傑作」。

錢穆的〈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一文反駁胡適的「六祖壇經乃出神會自由捏造」的意見。胡適的這個觀點為印順法師所駁斥,「錯誤的根源,在(胡適)不知燉煌本『壇經』成立的過程,而誤認燉煌寫本為『壇經』最古本。」印順法師並於1971年出版《中國禪宗史》。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時其中可能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楊曾文〈《壇經》敦博本的學術價值探討〉一文中強烈的指出:「《壇經》當是惠能的弟子法海編錄,既非神會或神會弟子所作,也沒有可信的證據是別的什麼人所作。」

版本

石井修道的「六祖壇經異本系統圖」列《壇經》的 14 種版本。宇井伯壽在他的《禪宗史研究》一書中則列出了《壇經》近二十種。中國學者楊曾文曾列出《壇經》本子近三十種。郭朋指出:「真正獨立的《壇經》本子,仍不外乎敦煌本(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寶本這四種本子;其餘的,都不過是這四種本子中的一些不同的翻刻本或傳抄本而已。」事實上德異本和宗寶本實際上都是屬於契嵩本系統的。

《法海原本》,即《六祖法寶記》,其全稱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後面註明是由「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公認是目前所發現最原始的壇經原本。

1916年日本學者矢吹慶輝在英國發現敦煌本《六祖壇經》或敦斯本《六祖壇經》,不分品目,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原編號「斯 377」,現編號為「斯5475」(S5475)。是舉世公認的第一個敦煌寫本的《壇經》,編到出版的《大正藏》第48卷內。原本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1935年郭煌人任子宜發現敦博本《壇經》寫本。敦博版被列入敦煌五種寫本之一,其他還有北圖有本、北圖岡本、旅圖本。

《惠昕本》,最早是在日本京都崛川興聖寺發現的,因此又稱《興聖寺本》,乾德五年(967年)惠昕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共二卷十一門,惠昕親為序說:「古本文繁,披覽之徒,初忻後厭。」北宋政治家晁迥看過16次。惠昕本《壇經》傳至日本後,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胡適稱其為「是人間第二最古的《壇經》」

《契嵩本》,契嵩得《曹溪古本》用以校勘,編為三卷。北宋至和三年(1057年)工部侍郎郎簡出資刊印。

《德異本》。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刊印。

《宗寶本》,成書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與《德異本》相似,是明朝以後最通行的版本。

《曹溪原本》,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即《契嵩本》於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再刊本,元僧人德異親為序。

2009年12月,旅順博物館查獲大谷探險隊得自敦煌藏經洞的敦煌《壇經》寫本之一,卷尾題記知其抄寫於「後周顯德五年己未年」(958年)。

上文摘自(摘自維基百科)

目錄

第一行由品

第二般若品

第三決疑品

第四定慧品

第五坐禪品

第六懺悔品

第七機緣品

第八頓漸品

第九護法品

第十付囑品

附錄一 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附錄二 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