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家譜認祖歸宗
2022/01/18
論語名句曾子曰“慎終追遠”,即用慎重的態度哀悼壽終的父母,用誠敬的心態追念遠祖,學習光大祖先美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根深地固,姓氏文化中的“認祖歸宗”與“慎終追遠” 其本質同義。
在姓氏社會裡人們普遍宣導認祖歸宗,何為認祖歸宗?認祖是前提,首先確立祖先,然後才歸祖先之宗類。這就設及到始祖,一般始祖可分五大類:
一、人文始祖
人文始祖其實質是精神領袖。中華萬餘年的文明歷史長河,湧現出眾多歷史偉人。
例,三皇:
燧人氏,發明了取火工具與取火方法的氏族部落;
伏羲氏,蛇身人首,集各氏族部落標誌符號的優勢於蛇身遂成龍的圖形。始作八卦,定周天曆,立嫁娶制,承立風姓;
神農氏,人身而牛首,“嘗百穀,制耒耜,興農耕,創醫藥”,燒陶制器。
三皇時期,止於西元前 3000 年左右,經歷了幾千年時間。這一時期,是中華遠古文明時期,基本上實現了狩獵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變,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轉變,單一氏族部落向部落聯盟的轉變。三皇則是這些社會轉型和民族融合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或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三皇他們同屬一個血緣嗎,即無法考證,也顯然不可能是同血緣。中華民族尊他們為神話傳說時代的人文始祖。
再例,五帝:五帝時期,始於西元前 30 世紀初,止於西元前 21 世紀初,經歷了千餘年。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少典國之子。遠古時代的西戎氏族部落,以熊為氏族的標誌符號,故號有熊氏。黃帝任氏族部落首領後,逐步東進南下,向外擴張,開展對周邊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此時炎帝部落已經衰落,勢力大不如前。黃帝乘勢向炎帝開展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最後,炎帝與黃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展開決戰,炎帝部落戰敗。炎帝部落融入黃帝部落,形成炎黃氏族,成為以後華夏族的基礎。
在打敗炎帝部落後,黃帝又開展了對蚩尤的戰爭。蚩尤是東方九黎族的首領,
有八十一個氏族部落,號稱兄弟八十一人。黃帝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屬河北)與蚩尤展開大決戰,結果蚩尤大敗,並被擒殺。蚩尤部落便融入炎黃帝部落,從此,中華三大主要氏族部落融合為一嶄新的,以黃帝為首的華族或華氏族部落集團,也可稱黃帝氏族集團。有虞氏和東夷其他眾多氏族,可能是在黃帝戰勝蚩尤後加入華氏族部落集團的。直到大禹時期,夏氏氏族部落融入華氏族部落集團,華夏族才告形成。
黃帝是整個華氏族部落集團歷任首領的沿襲稱謂。黃帝時期步入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歷經幾百年,創聯盟制管理機構,統一曆法。
顓頊,《史記·五帝本紀》曰:“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守玄宮,觀北斗建正在北維。
帝嚳,《史記·五帝本紀》曰:“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及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唐堯,《史記·五帝本紀》曰:“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又曰:“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正義》孔國安云:“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在位七十載,時年八十六,老將求代也。”《集解》諡法曰:“翼善傳聖曰堯。”
虞舜,《史記·五帝本紀》曰:“虞舜者,名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又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虞舜祖先有虞氏。
五帝他們同屬一個血緣嗎,顯然不可能都是同一血緣。中華民族尊他們為半信史時代的人文始祖。
二、血緣始祖
血緣始祖,即同一血緣相傳承,永世不變。
例一:
《史記·五帝本紀一》曰:“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音宣)、依是也。”韋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謂十四人,而內二人為姬,二人為己,故十二姓。”
這裡黃帝二十五子,不論二十五子他們姓什麼,這二十五子及其他們的後裔們,均有一個共同的血緣(現代的 dna)祖-黃帝。
例二:
《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曰:“重瞳子,故名重華,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 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姚,虞舜居姚墟,因以為姓。”又說:“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 虞舜登帝位在蒲阪建都,改國號為虞後,人稱虞舜,也可認為是舜帝之新姓。舜帝身兼姚、媯、虞三姓,學者考證媯姓衍生:陳、胡、田、袁、齊、子禽、子穆、子占、子石、慶、子仲、子沮、少西、偃師、鬬門、公良、歂孫、五王、王、鍼、夏、孫、車、占、陸、法、姚、汲、文、毋、衡、胡毋氏等 30餘氏姓。加上姚、虞二姓衍生的新姓氏有說 140 個也有說 187 個。
不管總數是多少,不論他們姓什麼,這些後裔們,均有一個共同的血緣(現代 的 dna)祖-舜帝。
三、姓氏始祖
中國員警網 2020 年 1 月 20 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二 0 一九年全國姓名報告》權威發佈:“姓氏文化在我國數千年傳承至今,影響深廣。據現存文獻記載,‘姓’與‘氏’單用可上溯到甲金文與竹帛時代,‘氏姓’一詞出現在戰國中晚期,‘姓氏’一詞出現在漢朝。姓氏是氏族、族氏、宗族與家族的名號。成書於宋朝的《百家姓》,歷代童蒙習誦,可謂家喻戶曉。各姓氏隨歷史發展而分化演變,形成今天六千餘個在用姓氏。” 有姓氏學者統計,最高峰達 2~3 萬個。
姓氏產生姓氏祖,姓氏始祖包涵兩部分:其一,開姓始袓,由開姓始袓直傳的同一血緣相傳承,永世不變。其二,尊姓始袓,因各種原因改成某一姓氏,如:皇帝賜姓、少數民族改姓、感恩避難改姓、女兒招贅、同姓尊某為袓等等。種種這些尊姓始袓與開姓始袓之間沒有共同血緣。
現今鑒定親子關係用得最多的是 DNA 分型鑒定。人的血液、毛髮、唾液、口腔細胞等都可以用於用親子鑒定,十分方便。利用 DNA 進行親子鑒定,只要作十幾至幾十個 DNA 位點作檢測,如果全部一樣,就可以確定親子關係,如果有 3 個以上的位點不同,則可排除親子關係,有一兩個位點不同,則應考慮基因突變的可能,加做一些位點的檢測進行辨別。DNA 親子鑒定,否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幾近 100%,肯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可達到 99.99%。DNA 是一種現代科學,但將 DNA 技術用於姓氏血緣排查,那就大錯特錯,它只會造成姓氏分裂,不利於團結和諧!現代各姓氏間早已是甲姓中有乙姓,乙姓中有丙姓等等,人類在發展而分化演變,要找姓氏血緣純一的某姓氏太渺茫。
四、始遷祖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總是要繁衍進化的,伴隨人口增長,所有姓氏不可能永遠居住在同一個地方不外遷的。只要有向外遷移的,自然就產生了某地始遷祖。各姓氏某地始遷祖,是普遍存在的,占同姓氏絕大多數。
五、分支祖
始遷祖兄弟分支,始遷祖後裔兄弟分支。在當地依兄弟多少稱多少房或閘,例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等等,這個房支祖叫法一般可維持三四代人。期間出了兄弟能人名人,人們就會以新兄弟多少稱多少房或閘,例新大房、新二房、新三房、新四房、新五房等等。總的說來,始遷祖、分支祖都屬姓氏祖類。
正確理解敬仰上述五類祖,一、人文始祖,只要是中華大家庭的人包括僑居他國的人,都應敬仰人文始祖。二、血緣始祖,同一血緣的人不論何姓氏,大家同一血緣,都應敬仰血緣始祖。三、姓氏始祖,同一姓氏祖血緣直傳的人,永世都應敬仰開姓始祖;由尊姓始袓直傳的人,他們在敬仰尊姓始袓的同時也應敬仰開尊姓祖者。四、始遷祖,姓氏祖血緣直傳外遷的人,人們在敬仰姓氏始袓的同時也應敬仰始遷祖。五、分支祖,人們在敬仰姓氏始袓,始遷祖的同時也應敬仰分支祖。
就姓氏家譜而論,最早起源於父系社會商甲金文時期,與文字並駕,其實商周漢的家譜只是極少現象,主要用於帝王及貴族家。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成為選官品人,婚姻嫁媾必備,“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由譜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家譜變成維繫門閥制度的工具。隋唐時期的家譜在門閥制度上得到明顯糾正,而轉入以官修為主,唐朝是我國第二次修譜高峰。政府組織修譜規模較大的就有三次,家譜基本屬於宗支性質。
家譜真正走入民間始於宋朝,政府不再開設譜局,每個宗族都可自行修譜,政府不加干涉,成為我國群眾性自發性的一次修譜高峰。湧現出不少如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洵等大家,對譜牒體例的創新以歐陽修和蘇洵為代表,二人在修譜的體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作為家族分段,也稱五世一斬。現在還能見到不少宋代的家譜,大都屬宗支性質。
現在見到的民前家譜,清代纂修的最多,占 50%以上。為了抬高和標榜家族高貴,很多家譜採用了“大宗之法”,動輒上溯幾十代、上百代,攀附古帝王或名人為始祖。基本屬宗支性質。綜觀姓氏家譜有如下五種情況:
(一)姓氏家譜,不是開姓祖或始遷祖開始逐代記錄的,基本上是後裔們斷斷續續補修的。各姓氏發源地初始家譜基本上沒有或未面世。
(二)姓氏家譜,即便是帝王、貴族家的譜,也不可能全是完整的歷代記錄,
也存在斷代與斷斷續續補修。
(三)姓氏家譜,姓氏始祖基本上是同姓氏後裔們認定的。
(四)姓氏家譜,始遷祖以上的世系,基本上是無史據的東拼西湊。
(五)姓氏家譜,始遷祖以下的可信度高,基本上屬於當時人記錄當時事。
黃帝時代姓氏產生近千種,炎帝、黃帝、蚩尤三個部落大戰時,各部落均有成千上萬人參加,這眾多士兵都是各部落首領子孫,都與各部落首領一個姓氏?顯然不是。
這裡引出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其一,炎帝、黃帝、蚩尤三個部落首領,肯定有後人。他們有直系家譜傳世至今嗎?即便有也不會全,有斷代。
其二,三個部落不同姓氏之將頌們,肯定絕大部分有後人。他們有直系家譜傳世至今嗎?即便有也不會全,有斷代。
其三,三個部落不同姓氏的士兵們,只要活下來的肯定絕大部分有後人。他們有直系家譜傳世至今嗎?不可能有。
其四,未參加三個部落之戰的人們,肯定絕大部分有後人。他們有直系家譜傳世至今嗎?肯定絕大部分不可能有。
人類的繁衍,不僅僅有各朝帝王、貴族們的繁衍,他們只是少數且有家譜者。
廣大姓氏群眾才是人類繁衍的動力和主力軍!而這眾多人類繁衍的主力軍,則是無家譜者。
民間家譜始於宋朝,問題是宋明清時代的民間首修家譜者,對人文始祖、血緣始祖、姓氏始祖是可以通過史冊查找而認定的;對宋明清時代始遷祖以下是可以通過統計登錄入譜的;但,對宋明清時代始遷祖以上至姓氏始祖之間的具體世系人是否知道呢?答案是肯定的,不知道或知道的不全。
宋明清時代始修的家譜中不少的有具體世系人如何理解?宋明清時代始修家譜者大都採用的辦法是:將史冊上本姓氏名人都拉入,使用這些名人世系;不寫生歿年讓人無從查對;用譜名代替缺代名等。換言之,宋明清時代始修的家譜在始遷祖以上至姓氏始祖之間的具體世系人,應是東拼西湊的不真實的。
現今各姓氏大智者們正著力推動修姓氏總譜或通譜,以適應人類命運共同體,互聯網時代,大資料管理的需要。
修姓氏總譜或通譜,各姓氏都會有大部分支持者,有部分事不關己者,也會有不少反對者。反對者理由主要有三:1.老譜是正確的不能改;2.沒有智者別亂改;3.修總譜或通譜就會錯認祖宗,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
“錯認祖宗”者們好大的口氣,好象只有他才是維護祖宗的,其實這些人恐怕連自己的上五代都說不清,何談維護祖宗。
“錯認祖宗”者們請注意上文重要論點,廣大姓氏群眾是人類繁衍的主力軍,
他們是無家譜者。
“錯認祖宗”者們請注意上文重要論點,宋明清時代始修的家譜在始遷祖以上至姓氏始祖之間的具體世系人,是東拼西湊的不真實的。
正確分析理解現存家譜狀況,宋明清時代始修的家譜中在始遷祖以上至姓氏始祖之間的具體世系人,不是普通百姓家一代一代傳記下來的!其本身來源於史冊名人世系加拼湊,這種世系本質就是“認祖”。現存家譜中在始遷祖以上的具體世系人,是當時修譜者個人“認祖”的結果。只因姓氏分佈廣,修譜時各地自修,互無聯繫,這樣“認祖”的結果自然是不一致的,多樣的。
無家譜的人類繁衍的主力軍們,要修姓氏總譜或通譜,始遷祖上溯世系只能借助史冊中的名人及名人世系。
無家譜的人類繁衍的主力軍們,宋明清時代所修家譜,是各修各的譜,對始遷祖上溯世系更是各譜一說百花爭豔。要解決各譜一說,只能借助資訊時代資料來源方便快捷,靠眾人智慧,統一修繕。
現今國強民富,政策寬鬆,是舉國姓氏修家譜大好時期。各姓氏推動的修總譜或通譜,說白了就是一次各姓氏全國性的群眾自發的系統的重新“認祖歸宗”過程。
通過嚴格梳理,克服老譜各自說,達到說法較一致姓氏貫通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