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籍安徽的李奇茂畫作
李常生整理 2022/03/06
李奇茂(1925年3月22日-2019年5月24日),本名李雲台,出生於安徽省渦陽縣李家莊(今利辛縣),中華民國水墨畫家。1949年隨國軍撤退來台,畢業於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今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應用美術學系)。早年因應黨國政策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多創作具戰鬥文藝特色的作品,後陸續投入台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以及實驗性的新水墨畫創作,晚年雲遊四海舉辦畫展,獲獎無數,是台灣水墨畫界的戰後第一代代表性畫家。
戰火餘生—農村的少年與顛沛的歲月
年幼的李奇茂曾跟隨祖父馴養的馬匹前往嘉峪關,關外的大漠風光鍛鍊出李奇茂不凡的氣度,牧場中的馬、牛成為日後常見的繪畫主題。擔任校長的父親讓李奇茂自幼學習書法,母親則支持他追求由衷喜愛的繪畫,10歲時,父親請來畢業於商邱師範學校,後擔任渦陽縣立中學教師的陸化石,教授李奇茂水墨與西畫的美術基礎。陸化石以《芥子園畫譜》為花鳥、山水、動物、人物教材,並常帶學生到民間寺院觀賞彩繪於牆上的故事,促使李奇茂幼年即擅長佛畫,一有作品完成,鄉親爭相請回家中膜拜。李奇茂習畫時,母親即在旁紡織,因此「母親」工作的身影也成為日後常見的繪畫主題。
高歌復興—戰鬥文藝的時代
抗日戰爭期間,動畫動作卡通人物不足,遂開始下鄉抓兵。1941年,李奇茂跟隨鄉友到上海、南京出逃避禍,期間四處流浪、盤纏用罄,一週僅食一餐,最終不得不參加國軍裝甲兵募兵,頂替一名叫「李其茂」的逃兵入伍,後更名為「李奇茂」。1949年,李奇茂跟隨蔣緯國軍隊來台,隔年即在中山堂舉辦個展。為了更加精進自身的繪畫技巧,於1956年正式進入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今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應用美術學系)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李奇茂深受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三位老師的影響,早期多創作具備戰鬥文藝色彩的作品,例如:「金門寫生」系列[1]、「國父行誼圖」系列[2],除了彰顯黨國政府期許的軍民一心與政令宣揚目的,其不同於傳統水墨的畫風與構圖,以及實際生活與家國關係緊密結合的少見題材,讓李奇茂逐步走出自我風格,並獲得當權政府的推崇,禮聘為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專任教師。
采風鄉土—真善美的境界
除了在黨國背景下創作的作品,李奇茂也能擺脫身分的束縛,跟隨時代的潮流,扮演適當的角色,他深知藝術必須與時代相互契合。1970、80年代的台灣處於風雨飄搖的內外危機當中,國家外部遭逢退出聯合國、連環斷交效應、石油危機等政治與經濟的困境;國家內部面臨鄉土文化運動。風起雲湧的這時期的李奇茂一方面返歸兒時回憶的桃花源理想世界,「水牛」、「牧童」等農村情景成為常見的主題;一方面投入台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例如:「夜市」系列、「廟會」系列,這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方向,在形式上突破東方繪畫的空間處理方式與西方的透視學原理,在內容上表現出人間的真、善、美。李奇茂是一位具有創作熱忱與文化使命感的畫家,其雲遊四海舉辦畫展、從事藝術教育、獲獎無數,涉及的領域已從純藝術的創作擴散到整體文化面向。如今高齡90的李奇茂依然精力旺盛的以藝術關懷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