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高清作品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高清作品

李常生整理  2022/09/24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本名張正權,後改名張援、張諠、張爰,小名季,字季爰,法號大千,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大風起兮,中華民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出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心畬、郎靜山等及西班牙立體派畫家畢卡索交流切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1958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1941年5月,張大千攜三夫人楊宛君(後二夫人黃凝素加入)、兒子張心智、侄兒張彼得、學生肖建初和劉力上及幾個裱工,後又聘請藏畫家索南丹巴的四個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畫。面壁近三年,他匍匐於昏暗的洞窟角落,神往於斑斕的佛教聖境,傾倒於瑰麗的藝術畫卷,如癡如醉。

張大千曾在敦煌面壁兩年七個月,臨摹了自十六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達276幅,敦煌石窟藝術從此走向世界,也為其以後的繪畫創作,尤其是人物畫創作奠定了基礎。

敦煌石窟是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而張大千正是對敦煌藝術進行全面整理、臨摹、學習、繼承和發揚的第一人。1941年至1943年,張大千在敦煌共臨摹作品276件。這一經歷,使得張大千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轉變,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生動,線條流暢而富於變化,賦色濃豔又不失端莊,與單純的文人畫風拉開了距離。

經過敦煌藝術的洗禮,他的視野更開闊,氣勢更恢宏,技巧更嫺熟,手法更多樣,藝術水準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從此,張大千的畫風也為之一變,善用複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礴,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