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街的故事
孟豐敏 2022/01/17刊
馬廠街早已不養馬,而是近代建築薈萃地。據馬廠街老居民回憶,馬廠街原來地理範圍很廣,從現在的師大附中(舊時稱作桃花山)到程埔頭一片都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廠街的南邊是馬廠前,北邊是馬廠後。但如今站在馬廠街上,難以尋找馬廠前的蹤跡,只能從老居民口中得知從宜園往南的一片曾是一大片住宅樓,地名叫作“馬廠前”。北京師範大學博導、著名詩人謝冕的故居就在那裡。
2019年10月,謝冕老師回鄉尋訪故居,在靠近石岩路的馬廠街口偶遇他當年的老鄰居陳愛華女士。兩個老人聊起了馬廠前的往事。陳愛華女士確認當年的馬廠前也有一條類似馬廠街的巷子,巷子兩側的房子多數是柴欄厝,也有部分是中西合璧的建築,門牌號分為單雙號。馬廠前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龍眼樹周圍有三口井。
見到年齡相仿的老鄰居,聊起家長里短的往事,謝冕老師忍不住眼眶濕潤了。故鄉,故鄉人,故鄉的往事,那些悠悠歲月,如夢歎萍蹤,何處尋?只有與故人重逢相見,才能解鄉愁啊!
謝冕老師在《流翠煙臺山》的序中寫道:“這是我曾經的天地田園,多夢而多幻想的少年在這裡成長。一座赭色帶廊簷的木結構連排房子,兩層樓,我家住的是其中一個單元。我在樓上朝北的一個小房間做功課,也做夢。在這個小房間裡,我享受著家的溫馨,也感受著時局的艱難。從我的窗櫺向外望去,三角梅編織的籬笆外,是一條彎曲的窄道,這窄道通往林徽因住過的馬廠街。我家的正門對著雪廬,那是一家富商自建的幾進帶桔園的豪宅……我家的地名是馬廠前,是一條較之馬廠街更窄、也更短的街道。一條馬廠街,一條馬廠前,為什麼都是馬廠?這裡一定有一個養馬的叫做馬廠的地方,我猜想。這就讓我聯想到我上學的三一學校邊上的賽馬場,即通常我們叫做跑馬場的地方。這應該是對的,因為馬廠街也好,馬廠前也好,距離跑馬場都不遠。福州五口通商以後,外國使領館和商人、宗教人士湧進來,帶來了西方文化,其中包括賽馬。我家附近舊時應該有過專門養馬的馬廠。”從馬廠前到七星巷的林森公館咫尺之遙,但如今馬廠前已經徹底消失了。
兩個老人聊起馬廠街的情況不亦樂乎,仿佛在做考證工作。既然有馬廠前,自然也有馬廠後。他們確認馬廠後街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才有的地名。其地理範圍就是宜園對面的百年柴欄厝裁縫店到師大附中的那片地方。這裡的老鄰居介紹,馬廠後街上的這家破舊的柴欄厝原是很大的聯排樓房,有六兄弟共同居住,後來漸漸只剩下了柴欄厝這三個單間雙層樓的老房子了。房子裡有一家沒有掛牌但生意不錯的老裁縫店專門訂製旗袍。裁縫師傅叫潘愛儀,唐裝、旗袍、漢服,樣樣做得得心應手。它的旁邊原有一家裱畫店,裱畫師傅叫江宗雨,修補古時絹畫、修復殘破的古字畫,功夫也算一流,不少業內的行家都喜歡找他裱畫。後來裱畫師傅遷到別處去了。
據說當年的馬廠街一號(今石岩路)是尚園,主人是民國國府主席林森的侄孫。如今這原址上建了一片現代住宅樓。這裡距林森公館不過百米距離,因為過去的大家族總喜歡聚居一處互相照應。
現在的馬廠街究竟有多長呢?長約450米,寬2.8米。從石岩路到對湖路,今分為前後兩段,前半段從石岩路始,自東徂西是宜園、靜安居、亦廬、建園、永安里、鼎廬、碩園。後半段則是拓廬、忠廬、省廬。省廬原址上今是對湖居民樓。省廬對面的康山里巷子有夢園、愛廬、可園、以園。
馬廠街舊時風景如畫。老居民還記得他們幼時馬廠街是一片巨大的花果林,建園和師大附中這一片都是桃花林,每年春天桃花盛開時便是蝶舞紛紛。從拓廬的圍牆後往程埔頭一帶則是開闊的茉莉花田。可園和以園旁的大片農田種植蔬菜。
據宜園、建園、可園、愛廬等多位老居民說20世紀50年代前,他們的老房子房前屋後都是花果樹。這些果樹的品種不下四五十種,有龍眼、荔枝、芒果、黃皮、金桔等多是原生態的土生土長的果樹。宜園門外的那棵芒果樹就是“百歲老人”。花卉則是桂花、玫瑰、月季等。
可園旁邊的馬廠街社區小樓原是一窪池塘,以園旁邊的福建師大教工宿舍樓是面積更大的池塘。馬廠街上的人家時常把家裡的牲畜趕去這兩個池塘飲水或戲水。
但美景之外也有可怖之處,宜園旁原是墓埕。海軍宿舍樓旁窄窄的對湖弄通往師大附中的地方是停屍房。早年居住這裡的居民晚上都不敢出門。
馬廠街的名稱
馬廠街的名稱據說與戚繼光有關。那是1555年明世宗嘉靖34年,戚繼光率軍入閩抗倭時,部分軍隊駐紮在桃花山下的果林一帶,即沿桃花山腳北起對湖鄉,南至程埔頭鄉的一條通道周邊,搭馬棚飼馬養馬。抗倭戰役勝利後,福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抗倭名將的卓著功勳,就把設馬廠的街道取名為“馬廠街”。
那麼,養馬廠究竟在哪裡呢?當地居民指著亦廬旁的海軍宿舍樓說那裡最初是一片空地,就是戚繼光當年的養馬場。1949年後,福建省軍區部隊駐紮在馬廠街上,就在這塊空地上建了一座澡堂,再後來又拆了澡堂,蓋了海軍宿舍樓。誰能想到,戚家軍養馬的地方後來會成為解放軍的澡堂、宿舍樓呢?馬廠街和軍隊的關係如此緊密,似乎是一種宿命,更有一種使命感吧?
除了這塊馬廠,拓廬裡至今留有一口馬石槽,據說也是當年戚繼光養馬的佐證。“馬廠街”之名因此“名副其實”。
只是養馬必須有草場。馬廠街當年是山坡地和大片的農田,似乎不適合設馬廠。當然,滄海桑田,或許當年這裡的確有大片的草場。民國12年(1923年),作家葉聖陶的散文《客語》寫道:“書室的窗外,只隔一片草場,閑閑地流著閩江。彼岸的山綿延重疊,有時露出青翠的新妝,有時披上輕薄的霧帔,有時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好些雲,卻與山通起家來,於是更見得那些山鬱鬱然有奇觀了。窗外這草場差不多是幾十頭羊與十條牛的領土,看守羊群的人似乎不主張放任主義的,他的部民才吃了一頓,立即用竹竿驅策著,叫它們回去。時時聽得仿佛有幾個人在那裡割草的聲音,便想到這十頭牛特別自由,還是在場中游散。天天喝的就是它們的奶,又白又濃又香,真是無上的恩惠。”
大概那時從閩江畔到桃花山一帶確實有大片的草場吧。不論如何,戚繼光的英雄事蹟給這條如今的歷史名街帶來了一次豐富的想像旅程,把英雄的形象也烙印在了這片鄉土上,讓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明朝福建抗倭歷史。
馬廠街的 “馬” 蹤
馬廠街還有一個與馬有關的故事。那是民國時期,倉山區公園路上的跑馬場在五口通商前是荒郊野外,兩條內河龍津河、躍進河流經這裡。這裡水草豐茂,是風光旖旎的“在水一方”。1882年,英國商人瞄準了跑馬場這片350畝的農田,遺棄了1875年在福州東門開發的跑馬場,把福州的跑馬賽事活動全部遷移到公園路的跑馬場來,這樣方便他們在煙臺山生活娛樂一體化。1925年,這裡被更名為林森公園,但內有高爾夫球場、網球場,留在倉山的外國人多數會到這裡打球,是當時樂群樓扶輪社之外的第二個外國社團聯歡社。福州的民族資本家因此也都在馬廠街蓋房子,便於與洋人做生意、社交。如此一來,當時的主城區鼓樓退化為傳統生活區,而馬廠街一帶則是洋界生活區。
這跑馬場到馬廠街近在咫尺。那時從跑馬場騎馬到馬廠街也是一種時尚。曾任福州僑務委員會主任的夢園主人葉見元便時常坐著洋氣的西式馬車從馬廠街到桃花山(今對湖路)後,再改坐小轎車出行。葉見元的外甥女回憶起舅舅當年坐馬車出行的氣派樣子,至今印象深刻、難以忘記。因為當時馬廠街上能夠駕駛西式馬車的人並不多。於是,馬廠街由此真實地與“馬”有了一些聯繫。
馬在中國象棋裡是“車”的含義。葉見元作為愛國華僑確實在福州和海外聯繫中馳騁縱橫多年,以他創辦的福建第一份僑務報《福州僑務公報》作為橋樑,把福州和海外華僑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為海外華僑服務的同時也為福州招商引資進行城市建設。所以戚將軍的英雄“馬車”和葉見元的僑務“馬車”都是愛國的馬車。戚將軍的“馬”也從明朝一路賓士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其所承載的愛國精神在這條街道上也是一脈相承的。或許這些都是馬廠街名稱自明朝延續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馬廠街與軍隊關係密切。1949年後,福建省軍區部隊曾借住在馬廠街一段時間,部隊食堂也設在今師大附中的食堂原址。20世紀70年代,福建省軍區幼稚園也設在馬廠街的東段福州紅星服裝廠的斜對面。
當馬廠街海軍軍官樓、馬廠街海軍宿舍樓在馬廠街上拔地而起後,馬廠街與軍隊的關係也從明朝一路延伸到了現代。除此以外,馬廠街也曾在“文革”期間,街道名稱被改作“文革二支路”,1979年恢復原名“馬廠街”。由此可見,馬廠街的那匹“馬”是歷史長途中的千里馬。
作者簡介
孟豐敏,筆名瓔洛、明月雪,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福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散文集《流翠煙臺山》、《鄉愁裡的福州》、《臺灣音樂往事》、《約你開花》等。作曲《與妻書》、《人間四月天》、《秋在雲上》、《我在福州等著你》、《詩意榕城》、《玫瑰紅顏》、《丹衷昭天地》、《採蓮伊》等。
福州新聞網訪問孟豐敏
主持人:
講述福州,講述有情懷的故事。我是必泳。我手中拿的這本書叫做<<流翠煙臺山>>。書名中提到的這個煙臺山,它曾在福州的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它的背後有著一段又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本期節目就讓我們跟隨這本書的作者,一位福州女作家走進她筆下的煙臺山。
煙臺山 梅花塢 江南橋 海絲路 華為市 玉作林 山婉婉 徑幽幽 夢裡的 瓊花鄉
孟豐敏:
我少女時期的煙臺山給我最重要的印象就是中西合璧的老建築特別多,而且每個園子都有一個很文藝的名字,比如,夢園、可園、還有宜園。煙臺山上,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街道就是馬廠街。因為我自幼就在這裡行走。從這裡走到我的小學——程埔小學去上學。日復一日,從這裡經過。從康山裡支路走到永安裡是我認為福州最美的一條巷子,這裡曾經出過不少名人比如民國的海軍總司令陳紹寬,曾經也來過鼎盧。因為當時陳紹寬的部下林振波,曾經租住在鼎盧裡面,所以陳紹寬經常會坐車到對湖那邊,然後再步行到鼎盧來看望他的部下。
主持人:在這裡生活,在這裡長大。孟豐敏就想著要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事兒。
孟豐敏:
因為我自幼都在煙臺山長大、生活,我對這邊的感情很深加上這邊老宅,在我心目中是一個很神秘像小說裡的故事一樣,所以我很想去為它解密。直到2011年的時候,我發現煙臺山準備在改造了。那麼,很希望能夠為它的歷史做點事情;讓後人知道曾經的這片的土地上面曾經發生過什麼樣(故事) 出現過什麼樣的名人,有過怎樣動人的故事。那麼我就開始瞭解,然後包括從同學啊還有通過鄰居啊,去採訪。
孟豐敏:
我會去寫煙臺山這本書,也是因為在我寫煙臺山這些文章的過程中,發現倉山沒有專門的一本倉山志。只有民國期間的一位辛亥革命者,一位醫生,他寫了一本《藤山志》。所以呢,我就希望說能夠為煙臺山寫一本書, 它能夠做一個很好地參考資料,就是給後人作為寫作的基礎,讓大家看到倉山舊時的美,又能夠瞭解倉山它八百多年厚重的歷史。
孟豐敏:2012年(我)開始創作歌曲,製成的視頻傳出去之後很多百姓因為看這些視頻、聽這些歌,對煙臺山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主持人:
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音樂作品,孟豐敏希望能夠為大家帶去關於煙臺山美好的感受和有益的思考,為異鄉遊子和在這裡老去的人帶來一種心靈寄託和精神撫慰。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的講述福州的全部內容,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