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

豐子愷春節贈喜

豐子愷畫裡的新年,能帶給你一些難忘的年味

2022/01/30

豐子愷曾寫過:“當陽曆還被看作“洋曆”,陰曆獨裁地支配著時間的時代,新年真是一個極盛大的歡樂時節!一切空氣溫暖而和平,一切人公然地嬉戲。沒有一個人不穿新衣服,沒有一個人不是新剃頭。尤其是我,正當童年時代,不知眾苦,但有一切樂。我的新年的歡樂,始于新年的eve(前夕)。”

都說現在過年,年味越來越少了。我覺得也是,兒時的年,回想起來,是滿滿的年味;現在只有回味,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有些嚮往,平時就能滿足了;有些習俗,已經被我們拋棄了。我相信豐子愷的新年美景一定能帶給你一些難忘的年味。

 

豐子愷簡介: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堂號緣緣堂,筆名“TK”,法號嬰行,生於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石門灣),中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散文家、翻譯家,被譽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中國現代漫畫鼻祖”。

豐子愷繪畫師從李叔同、國文求教夏丏尊。民國六年(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並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東石社。民國八年(1919年)與畫會同仁舉辦第一次作品展,民國十年(1921年)東渡日本,入東京川端洋畫學校學習油畫。民國十一年(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1949年後,豐子愷歷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等職。1975年9月15日,豐子愷在上海華山醫院急診觀察室逝世,享年77歲。

豐子愷在漫畫、書法、翻譯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後出版的書法和畫集、散文著作、美術理論和音樂理論著作等共達160部以上。他的畫作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被錄入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他的散文被臺灣國文教科書收錄。其中漫畫以“曲高和眾”的藝術主張和“小中能見大,弦外有餘音”的藝術特色備受世人青睞。

書香之門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於浙江省崇德縣(今桐鄉市)。先祖在故鄉開了一家染坊,父親豐𨱑(璜)長於詩文,是及第的舉人。豐子愷是長男,排行第7,有6個姊姊,1個妹妹和兩個弟弟,但兩個弟弟皆早夭。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九歲的豐子愷進私塾讀書。

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歲的豐子愷入石門灣西溪小學。豐潤(豐子愷原名)進入新式小學讀書後,其老師將“潤”字改為“仁”字,說浙江官話中“仁”與“潤”差不多,“仁”在字意上與“慈玉”的“慈”接近些。父母也沒有反對,豐潤於是改名豐仁。豐子愷從小喜歡繪畫,尤愛臨摹《芥子園畫譜》。

豐子愷很早就結婚,娶了崇德縣望族之女徐力民為妻。徐力民的父親徐芮蓀曾任督學,很多年前讀到豐子愷參加小學會考的作文,一讀傾心,十分賞識這位後生晚輩的才華。得知他是當地名人、晚清舉人之子,便希望將女兒許配給他。豐子愷的寡母擔心自家財力單薄,恐門第不當,但徐多次說親,顯示出十足的誠意。於是,豐子愷十六歲(1914年)便與18歲的徐力民定了親。早年求學之後,兩人完婚。求學時期

民國三年(1914年),豐子愷到杭州投考,考前母親為他準備好糕和粽子(“高中”之意),後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現杭州師範大學),從李叔同學音樂、繪畫,從夏丏尊學國文。同年2月首度發表作品。在預科班二年級時,上李叔同教授畫石膏像課,豐子愷沉迷其中,畫藝進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點與鼓勵下,豐子愷一方面努力寫生,一方面觀摩西洋名畫,並學習繪畫理論。也向李叔同學習音樂,苦練鋼琴。李叔同對豐子愷說: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豐子愷的另一位老師是夏丏尊先生,他為豐子愷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與從事文學翻譯的功力。夏丏尊當時在第一師範本任舍監一職,後改任為國文老師。

求學期間,豐子愷因善於寫文章,國文常得第一名,很受老師單不庵的器重。單不庵覺得在“豐仁”這個單名之外應該有一個雙名,因此給學生取號“子愷”。豐仁從此以號易名,並以此名傳世。

民國六年(1917年),豐子愷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並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東石社。

民國七年(1918年),豐子愷首度發表詩詞。

民國八年(1919年),豐子愷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隻身前往上海,與同學數人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編輯出版《美育》雜誌,並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範學校——上海藝術專科師範學校。同年,豐子愷與畫會同仁舉辦第一次作品展。

民國十年(1921年),豐子愷賣祖產,並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錢,到東京展開他的留學生涯。他在東京做短期進修。4個月後,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某日,他在舊書攤上看到《夢二畫集·春之卷》,其作者竹久夢二是日本一位自學成功的畫家,專攻簡筆漫畫,自成一家。豐子愷認為,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從竹久夢二的作品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術的途徑。豐子愷在日本遊學10個月,盤纏用盡後不得已返國。

事業起步

民國十一年(1922年),豐子愷開始漫畫創作,為中國漫畫藝術的先驅,漫畫造形簡約,畫風樸實,饒富童趣,在眾多畫家中,獨樹一格。曾先後在香港、臺灣及各地舉辦畫展。

豐子愷平日在上海藝術專科師範學校教學之餘,從事英、日文的翻譯工作。豐子愷創作漫畫的動機,先是因校務會議過於無趣之餘,他便觀察同事不同的姿態,回宿舍後畫成圖稿,頗覺有趣,便開始嘗試其他內容。朱自清與俞平伯合辦一份刊物《我們的七月》,他便向豐子愷要了張畫,刊登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的期刊上。那一幅圖畫題目為“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引起在上海辦《文學週報》的鄭振鐸的注意。

民國十四年(1925年),《文學週報》開始連續刊載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給這些畫定了“子愷漫畫”的標題。畫作發表後,一舉成名,俞平伯、朱自清、鄭振鐸、朱光潛等學者都對他推崇不已。其後,豐子愷在《文學週報》上陸續發表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翠拂行人首》等抒情意味濃厚的畫作,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豐子愷也成了中國漫畫創作的鼻祖。

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辦開明書店。民國十六年(1927年),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於上海參加創辦立達中學(後為立達學園)。

抗戰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十一月,豐子愷率全家逃難,從故鄉出發,經江西,到達湖南長沙,後遷廣西桂林。抗戰期間,豐子愷畫了很多描寫苦難的戰爭主題的漫畫,種種慘狀令人不忍目睹,期盼著勝利的這一天。

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39年到1942年),豐子愷追隨西遷中的浙江大學輾轉遷移,先後執教於廣西宜山和貴州遵義,為浙大師生講授藝術教育和藝術欣賞等課程。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遵義繪成《子愷漫畫全集》。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秋,豐子愷到達四川重慶,任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一年後辭職,在家著述為生。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豐子愷激動不已,特意做了漫畫《勝利之夜》,描繪了一家人歡樂的情景,喝下了久藏的兩瓶茅臺。抗戰勝利以後,豐子愷回到杭州定居。

1949年,豐子愷到香港舉行畫展,後一直住在上海。

以後,豐子愷主要從事翻譯俄文與日文的文學作品,並歷任上海市人民代表與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1960年,上海市中國畫院成立,他擔任首任院長。

1953年,豐子愷與錢君陶、章錫琛、葉聖陶、黃鳴祥等集資在虎跑後山為弘一大師建造了一座舍利石塔,每年都來祭掃。

1961年到1965年,他翻譯日本古典名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幼女豐一吟協助。

含冤病逝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豐子愷蒙受屈辱,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遭批鬥、迫害,摧折他的身心。漫畫天生具有幽默、諷刺、針砭現實的特徵,因此,擔任美協上海分會主席和上海畫院院長的豐子愷,首當其衝地成了上海美術界的討伐重點。

1967年,出版《打豐戰報》,出版方為“上海市無產階級革命派打倒美術界反動學術權威豐子愷專案小組”,八開四版小報。在“批判毒畫毒文合輯”一書,批判了《為青年說弘一法師》《代畫》《元旦小感》《我作了四首詩——在上海第二次文代會上的講話》《阿咪》等。

“批判毒畫毒文合輯”中發表了《豐子愷反革命猙獰面目的大暴露——評〈阿咪〉及其插圖》一文,認為豐子愷寫兩隻貓——小白貓“阿咪”和黃貓“貓伯伯”——“是在影射和攻擊,是在借題發揮”,“竟至於瘋狂到影射、攻擊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因為豐子愷寫到,他給黃貓起了個名字“貓伯伯”,並且加注道:“伯伯不一定是尊稱。我們稱鬼為‘鬼伯伯’,稱賊為‘賊伯伯’,稱皇帝為‘皇帝伯伯’。”

1973年早秋時節,豐子愷在弟子胡治均的陪伴下,最後一次來到杭州。同年,在秘密的情況下,豐子愷將《護生畫集》第六集100幅畫稿提早畫完,在1979年由廣洽法師出版。

1974年1月,豐子愷在家重譯日本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說《旅宿》,這時候,批林批孔運動在全國展開。2月15日,江青等指示中國美術館舉辦所謂“黑畫展”,批判周恩來組織創作的二百一十五幅出口畫,上百名畫家受株連(包括豐子愷)。豐子愷不顧“四人幫”的迫害,仍堅持作畫,並從事翻譯。

1975年8月,豐子愷癌症病發,9月診斷為右葉尖肺癌。後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惡化,同年9月15日12時8分在上海華山醫院急診觀察室逝世,享年77歲。

直到1978年6月5日,豐子愷才被平反,書面通知送交長子豐華瞻。1979年6月28日,在上海龍華公墓大廳舉行了豐子愷骨灰安放儀式。中共上海市委宣讀了為豐子愷徹底平反的決定。

主要影響

文學

豐子愷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著名散文家。民國十四年(1925年),豐子愷與匡互生、朱光潛等在上海創辦了立達學園。這期間,他加入了文學研究會。文學研究會高舉“五四”文學革命旗幟,提倡為人生而藝術,主張反映人生、關心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文學原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豐子愷寫下了大量的隨筆,出版過《緣緣堂隨筆》《隨筆二十篇》《車廂社會》《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緣緣堂續筆》等多本散文集,在現代文學史上自成一格。這些作品大多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行筆樸素自然,風格雋永疏朗,表達了對現實人生的思索,體現出濃厚的生活情趣。豐子愷的散文以一種特有的情調打動了無數讀者。

美術

繪畫特徵

豐子愷的漫畫取法民初曾衍東(七道人),兼受日本畫家竹久夢二影響,單線平塗,用筆流暢,線條簡練,民間色彩濃。特別的是,豐子愷的作品大都不畫出臉上五官的表情,而是讓看畫的人自己推想,引人思索,這成為了豐子愷人物畫的一大特色。豐早期漫畫多暴露舊社會黑暗,針砭時弊,入木三分。後期常作古詩新畫,既幽默,又富哲理。

繪畫主張

豐子愷主張藝術要大眾化,要現實化,呼籲中國畫的畫家們走出古代社會。《宇宙風》創刊之際,林語堂先生向豐子愷約稿時說:“你的畫可名為人生漫畫。”於是,《宇宙風》從第一期開始連載豐子愷的“人生漫畫”,每期一題,由四幅構成,從新夫婦、旅客,到商人、醫生,畫筆觸及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既幽默又發人深思。豐子愷把藝術注意力轉向周圍的日常事務和尋常百姓,這使他的漫畫真正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豐子愷以真誠平易的熱情將“藝術”融入到尋常生活中,情趣豐盈,內蘊精粹。他在遵循傳統詩畫觀以水墨線條為本質的前提下,融會西方的速寫與中國的詩意化,涉筆成趣,形成了既有寫實性又有抒情性的繪畫風格。他早年多取材現實生活見聞,帶有“溫情的諷刺”,後期常作古詩新畫,尤其喜愛取材兒童題材,勾畫出人情世態,意境雋永含蓄而耐人尋味。豐子愷的作品溫馨敦厚之中和精神與寧靜致遠之詩意境界,體現了他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獨特人格力量。

裝幀設計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豐子愷開始涉足書籍裝幀藝術,為大量書籍、期刊設計封面、插圖或扉頁等,風格獨樹一幟,成為中國現代裝幀史上最為重要的設計家。在他看來,優秀的書籍裝幀,必須具備完美的藝術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相結合。“書籍的裝幀,不僅求形式美感,又要能夠表達書籍的內容意義,以致內容意義的象徵”“這仿佛是書的序言,不過序文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裝幀是用形狀色彩來表達的。豐子愷一生裝幀設計數百種,往往與繪畫相結合,講究筆情墨趣,有幽默感,充滿著詩情,也具有濃郁的裝飾趣味。尤其是所作兒童讀物封面設計,童趣盎然,畫面自然活潑,意境清新優雅,堪稱經典。

文藝

1949年後,豐子愷既承認文藝的“二為”方針,同時也重視人的審美的獨立性。1950年,上海美術界召開大會,解放區的同志介紹完解放區的美術情況後,主席米谷請豐子愷講話,豐子愷說道:“剛才各位同志對繪畫的方向道路,為工農兵服務都談到了,讚頌工農兵,這是必須的。但我認為,過去中國的梅蘭竹菊,還是要搞的。因為一天工作很累,晚上回家要休息,梅蘭竹菊也不可以拋棄,還有必要。為工農兵(服務)是大拳頭,‘四君子’有利於恢復疲勞。”豐子愷先生提倡真正的、高尚的、健全的美,反對虛偽的、卑俗的、病態的美。

1960年,豐子愷被任命為上海中國畫院首任院長,以高尚的藝品人格和巨大影響力對畫院的創建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派名家雲湧的上海畫壇,豐子愷像一面旗幟,把眾多中國畫名家團結到畫院周圍,並帶領畫院畫師們貫徹“藝術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文藝方針,投入到火熱的文化建設中。

豐子愷早年致力音樂教育,長期執教於中小學、師範學校和大學,足遍上海、浙江、桂林、遵義、重慶等地。他注重技藝與育人的結合,培養了一大批藝術人才,也為當時的音樂教育培養了師資。民國十四年(1925年)12月,豐子愷出版了第一本音樂讀物《音樂常識》,音樂教育中心逐漸轉向更寬廣的社會音樂教育。他筆耕於音樂啟蒙與普及教育園地,編譯《音樂入門》《生活與音樂》《音樂十課》等三十餘種音樂理論書籍,對普及和提高新音樂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散文筆法講解諸如樂理、和聲、體裁、曲式、樂器、樂隊、歷史、美學等各方面的音樂知識,語言淺顯形象,文字生動流暢,深受社會的普遍歡迎。

翻譯

作為翻譯家的豐子愷一生翻譯的著作有三十多部,涉及文學、美術、音樂等領域,譯自俄、英、日等語種,包括英國史蒂文生《自殺俱樂部》、俄國屠格涅夫《初戀》《獵人筆記》、日本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紫式部《源氏物語》等文學作品十四部,日本黑田鵬信《藝術概論》、森口多裡《美術概論》、門馬直衛《音樂概論》和蘇聯科茹霍夫《學校圖畫教學》等藝術理論二十三部,促進了藝術教育的普及,也推動了日本文學的譯介。1958年,豐子愷撰寫《漫談翻譯》,明確表達了翻譯的要求。在他看來,翻譯既忠實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力求“信、達、雅”,語言自然流暢,為譯語讀者所接受。尤其是《源氏物語》是國內第一部全譯本,填補了日本古代文學名著翻譯的空白,譯文文體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

哲學

絕緣說

豐子愷的藝術思想,其最終的精神指向,就是要在藝術的領域,構築一個對抗現代科技文明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他提出的“絕緣說”,以及建立在“絕緣說”思想基礎上的關於“藝術生活”的諸多論述。豐子愷說:“所謂絕緣,就是對一種事物的時候,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係、因果,而孤零地觀看。”在豐子愷,“藝術生活”是和“現實生活”相對的一個概念。關於現實世界,豐子愷認為這是一個“充滿了順從、屈服、消沉、悲哀,和詐偽、險惡、卑怯的狀態”的世界,一個處處都在“原因結果”之網籠罩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如欲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放,則惟有動用“絕緣”的方法,過一種“藝術的生活”,即“把創作藝術、鑒賞藝術的態度來應用在人生中”,從而使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藝術的情味來”。

三層樓喻

豐子愷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關於豐子愷的哲學基礎,豐子愷曾談道:“《護生畫集》之旨,是勸人愛惜生命,戒除殘殺,由此而養成仁愛,鼓吹和平。惜生是手段,養生是目的。故序文中說‘護生’就是‘護心’。頑童一腳踏死數百螞蟻,我勸他不要。並非愛惜螞蟻,或者想供養螞蟻,只恐這一點殘忍心擴而充之,將來會變成侵略者,用飛機載了重磅炸彈去虐殺無辜的平民,故讀《護生畫集》須體會其‘理’,不可執著其‘事’。”

現代性反思

在 “文革”時期,豐子愷認為,“今世有許多人外貌是人,而實際很不像人,倒像一架機器。這架機器裡裝滿著苦痛、憤怒、叫囂、哭泣等力量,隨時可以應用”,“ 他們非但不覺得吃不消,並且認為做人應當如此,不,做機器應當如此”。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如果不想成為“一架機器”,而恢復到“人”的本來面貌,那麼,“暫時脫離塵世”正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與途徑,它內蘊的,其實就是要求人們能以一種藝術的眼光來重新看待自己的日常生活,從而消解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包括由各種原因造成的“人”的異化。

書法

豐子愷書法把六朝人的經體書法及北魏墓誌書法寫活了,在運筆中,滲入行書、小草,尤其是章草筆法的自然流露,使原本明顯有楷化傾向的筆劃少了生硬,多了映帶,一如其漫畫和行文,風格獨特,富有創造性。豐子愷的書風初學歐陽詢,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後,受老師李叔同的影響轉學北魏,於《張猛龍碑》、《張黑女碑》等用力甚勤。而後又參章草《月儀帖》之風,形成自家風貌。

歷史評價

豐子愷是從革命戰爭年代走出來,經歷了戰火和硝煙,並以滿腔熱情自覺投身到抗日戰爭、民族解放戰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浪潮中,同時,他從那個年代開始,用美術擔負美術家的責任;1949年建國後,他又走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事業的開拓、建設、發展和革新的道路,並為此奮鬥和奉獻了一生,創作了許多精品力作,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面貌,並與思想、情懷、技藝融為一體,不忘初心、永遠前行,是現代中國美術事業的開闢者和奠基人,並深深的影響了至今的幾代人。

“雖然是疏朗的幾道筆痕,我的情思卻被他帶到一個詩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美感。”(鄭振鐸 評《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他的畫裡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置身市塵,也有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于平實中寓深永之致。”(朱光潛 評)

“豐先生的畫,以古詩詞為題材,人物打扮是現代人,這是他的創造。”(葉聖陶 評)

“你(豐子愷)的畫可名為人生漫畫。”(林語堂 評)

“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朱自清 序評)

“豐子愷漫畫的影響廣泛源於他深厚的繪畫功底和一顆細膩而慈愛的心,所以他的畫雖簡單但十分傳神,直指人心底最柔軟的那一部分,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共鳴,說他為近現代佛教漫畫的奠基人一點也不為過。”(中國社會科學網 劉奉禎)

“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郁達夫 評)

“為了崇拜他,愛好他的畫,不揣冒昧地寫了封信給他,請他為拙作《從軍日記》畫一個封面,他回答一口答應了……豐子愷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仁慈、和藹、謙恭有禮,絲毫沒有大畫家的架子,我們真是一見如故。”(謝冰瑩 評)

“一個與世無爭、無所不愛的人,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巴金 評)

“豐子愷的書法一如他的漫畫和行文,風格獨特,富有創造性。讀者無需細察姓名,即能辨認出豐先生的‘廬山真面目’來。”(沈定庵 評)

“近代中國慢慢也有一些描寫兒童好的作品了。如豐子愷、老舍、張天翼、葉聖陶諸先生都曾在這上面努力過,努力最大而成績也多的算是豐子愷先生。他為兒童寫了不少有用的書,如《少年美術故事》之類,他的寫法非常圓潤自然。”(淩叔華 評)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作品,給人以無比的親切感,以及感動的精神力量,它可觀、可讀、可品,不僅有畫的雋美、詩的情韻,而且有文的節奏,像是在講故事,不緊不慢、娓娓道來,令人沉醉、著迷。所以他的漫畫作品,觀之使人明目,讀之使人暢懷,品之使人醒腦、舒心。我始終認為,先生的作品是迄今為止所見過的最為精彩、最為生動的一部美育教材,而且這部教材既對孩子的成長有益,也對成年人有著啟發智慧、滋潤心靈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王進玉 評)

中國現代文藝史上,有許多名家,豐子愷是其中十分特別的一位,如果少了他,中國現代文化的生態,將因此而大大失衡。這不僅因為他是一個通才,在文學、繪畫、書法、音樂、翻譯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為中國現代的美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更因為,他是一個稟賦奇異、風骨高邁的傳奇性人物,用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的話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李兆忠 評)

“豐子愷先生是浙大西遷教師群體的一個代表。”(浙江大學副校長 羅衛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