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龍教授專區

真水無形(系列之一)—劉德龍

真水無形(系列之一)—劉德龍

張慨  2021/12/16刊

陽光溫暖的午後,劉老師坐在我的對面,淡淡的,聊他的成長經歷,談他的繪畫感悟。間或有人進出、寒暄,都無法消解那種淡淡的漫談氛圍。

已經記不清第一次看到他的畫是在何處了,但是看到後的那份喜悅和揮之不去、念念不忘卻直到今天都記憶深刻:活潑潑的幾尾小紅魚在水中游曳,細巧的身形,柔和的線條,一抹紅暈,探頭、擺尾、自在、無拘,活脫脫小孩子的調皮和機靈躍然紙上。

每每回想,都覺天真爛漫直觸心底,嚮往自在油然而生。魚兒穿梭於蓮荷之間,或在倒影之中,攪碎了一池剪影,纏繞著荷葉甜甜。魚兒有形,真水無形。魚兒自在,真水空靈。漫不經心中,勾勒了水的空蒙和靈性。

他說自己畫魚無心,倒是在物像之水影上頗為用力。倒影,是萬物的水中之夢,也是德龍最富有個性的藝術形象。物象的曲折,和魚兒,與蓮荷,於無聲處彰顯了水的無形與有形。這是德龍最突出的藝術語言,也是他致力於藝術個性追求的風格體現。對這種通過倒影表現水景觀的藝術語言,是德龍長期學術思考和藝術實踐的結果。他對華裔藝術史家巫鴻頗為敬仰,更對其藝術理論有著自己的理解,並將其轉化為對藝術語言的筆墨探索。

倒置,是一種較少為人所表現的形式,然而在水的形象表現語言中,倒置讓物象在水中呈現出獨特的美感和韻味。在他的筆下,淺淡的墨色曲曲折折,展現了物象水中的韻律和節奏,更傳遞了水的微波蕩漾和心中的震顫。究其本質,是展示了無形之水的有形之美。山水繪畫自古有之,水為山之靈,山不在高,有水則靈。然,純粹畫水較為少見,自古畫水最難,卻也有佳作傳世,南宋馬遠畫洞庭風細、寒塘清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層波疊浪、雲生滄海、雲舒浪卷,可為畫水最佳卻多是描繪水之動態,或洶湧澎湃、或湖光灩蕩、或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以水中景觀表現水之種種亦有,卻多主題不在於水。在德龍筆下,一派真水氣象。生於江南,長於斯地。他對水鄉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水中江南,一切都是淡的,水是淡的,菜肴的口味是淡的,人際關係也是淡的,一切都在水一般的清淡中流動。江南的一切都如同水中的倒影,淺淡中帶著風乍起亦波瀾不驚的韻味。這既是對水的思考也是對家山家水文化的思索與表達。因為,畫家總是在有意無意之中通過形象表現自身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

於此觀,德龍既是找到了個性獨特的語言表達,也體現了學院派畫家的理論思索與藝術實踐的互為。德龍對巫鴻關於美術史的“開”與“合”理論有著獨特的理解,筆墨之中,將傳統視為中國藝術之“合”,將現代劃入中國藝術之“開”。開合之間,寓傳統的技法、筆墨、情懷於現代性的語言探索和表現,成就了他的藝術個性。這種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無違和之感,也體現了他創作的開合有度。

龔定庵說“西山有時渺然隔雲漢外,有時巷然墮幾席前,不關風雨晴晦也”,於德龍亦然,魚兒的忽遠忽近,倒影的波光粼粼,都是看水不是水,是他心中意境的倒影,謂之道表像於藝。品荷、賞魚、觀影,都是隔水靜觀,觀水中萬象,顯趣遠之心。而趣遠之心最為難形,於德龍卻在一片水中顯見。正所謂“事外有遠致”,水趣融其神。德龍於歷代藝家最喜弘一法師,其書法意趣與弘一心性頗似。他心中的佛是生動的、空靈的。自由瀟灑的筆墨,有韻律的色彩是他筆中的萬象,亦是他心中的妙佛。

看德龍的畫,骨子裡是傳統,傳統的技法,傳統的筆墨,傳統的情懷。然而語言表達的現代性和深度的思考,卻讓他的作品站得住、立得穩,還將會走得更遠。

“光景常新”是一切經典作品的烙印,這句話送給德龍。

劉德龍教授

博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藝術創作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現生活工作於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