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家繪畫

歐陽脩、蘇軾與文徵明在冥冥中「智慧與心靈」的契合

歐陽修、蘇軾與文徵明在冥冥中「智慧與心靈」的契合

李常生 撰  2022/02/15刊

《宋史.歐陽脩傳》載:「邪黨益忌脩,因其孤甥張氏獄傅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居二年,徙揚州、潁州。復學士,留守南京,以母憂去。服除,召判流內銓,時在外十一年矣。」慶曆五年歐陽脩被貶官至今安徽滁州。

歐陽脩知滁時,經常與地方官民赴城西瑯琊山一遊,山中有溪,山林翠綠,野花綻放,風景優美。於是地方人士構建「醉翁亭」,歐陽脩身為當代大文豪兼為地方官,懷著喜悅欣慰之情,撰寫《醉翁亭記》,為滁州千年增色。

《醉翁亭記》是一首千古傳誦的遊記,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記中描繪了瑯琊山溪優美的風景,同時也勾勒了一幅近似「與百姓同樂」的風習畫。畫中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老人、小孩,前呼後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

《醉翁亭記》全文云:

「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二十一日。蘇軾任潁州太守,撰《醉翁亭記書後跋》云:「廬陵先生以慶曆八年三月己未刻石亭上。字畫褊淺,恐不能傳遠,滁人欲改刻大字久矣。元祐六年,軾為潁州,而開封劉君季孫,自高郵來,過滁。滁守河南王君詔請以滁人之意,求書於軾,軾於先生為門下士,不可以辭。十一月乙巳。(見《金石續編》卷十五《歐陽永叔醉翁亭記》條)」蘇軾知潁時,應滁人之請,書寫《醉翁亭記》,滁人立石刻碑,立於醉翁亭側。今碑曾因變亂破損,後重併整以石罩圍蔽,幸歷代均存有拓本,基本保留原真。

元豐年間,蘇軾被貶黃州,於元豐五年(1084)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寫下名震千古的《赤壁賦》,書法真跡至今仍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赤壁賦》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擧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是中國至今最知名的賦文,其中的文采、哲學觀充分表達了蘇軾曠達開朗的胸襟,以超脫的人生態度面對現實的世界,潛藏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淡淡的傷感,但也開闊了讀者的視野。

蘇軾所書《赤壁賦》文前三十三個字有損「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四百餘年後,文徵明見此蘇軾真跡,為蘇軾《赤壁賦》真跡破損處補齊原文。

文徵明(1470-1559),與沈周、唐寅、仇英共稱為明四大家。其書初學宋元,後法晉唐,各種書體無一不精。依台北故宮博物院撰文所述:歐陽脩從韓愈的文章得到啟發,文徵明也希望從鑽研王羲之的書蹟中,追求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一般,冰清玉骨的質感醉人心翡、沁人心脾。。文徵明喜蘇軾,另書寫《前後赤壁賦》。文徵明亦曾書寫歐陽脩文《醉翁亭記》,書法中冰清玉骨,頗具質感。

歐陽脩、蘇軾、文徵明三人在歷史時空中結合,展現了千年的歷史、文學與書法,各有其長,然在意境智慧上結合成一體,令後代學人激賞。

註:文徵明另仿趙伯驌繪後赤壁圖。

歐陽脩文‧蘇軾書法(醉翁亭記) 李常生以早期拓本拼湊。

今滁州歐陽脩紀念館中歐陽脩雕像背後的新木刻蘇軾《醉翁亭記》。

明文徵明醉翁亭記

蘇軾《赤壁賦》真跡中,文徵明重寫破損之文字。

文徵明赤壁前賦

文徵明赤壁前賦

文徵明赤壁後賦

元趙孟頫輸前赤壁賦局部

文徵明另仿趙伯驌繪後赤壁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