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樹專區

徐東樹作品系列之一

徐東樹

2021/12/21 刊

福建安溪人,主要從事書法、中國美術史論的教學與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逸仙藝苑副理事長,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後,泉州市桐江學者,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書法專業負責人。

 

安溪縣介紹

安溪,周屬七閩地。春秋戰國屬越地。秦屬閩中郡地。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屬閩越國地。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故閩越國地。元封元年(前110),東越王叛漢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于江、淮間。始元二年(前85年),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自立冶縣,安溪屬冶縣。

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以南部都尉地為建安郡,增設東安縣,安溪屬東安縣。

晉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安溪屬晉安縣。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改晉安郡為晉平郡。齊仍為晉安郡。梁天監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安溪屬南安郡晉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安郡為南安縣,安溪屬南安縣。唐武德元年(618),南安縣屬建州。五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豐州。貞觀九年(635),豐州併入泉州(即今福州)。安溪仍屬南安縣。嗣聖元年(684),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屬武榮州南安縣。景雲二年(711),改武榮州為泉州(即今泉州),天寶元年(742),改泉州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複為泉州。安溪一直屬南安縣。

唐咸通五年(864),劃南安縣西界兩鄉始置小溪場,屬南安縣。後周顯德二年(955),小溪場監詹敦仁向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申請建縣獲准,以境內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縣,屬清源軍。

宋乾德二年(964),清源軍改為平海軍。清溪縣屬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978),乃復為州。清溪縣屬泉州。

宋宣和三年(1121),厭其名與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臘起義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為安溪,屬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安溪縣屬泉州路總管府。大德元年(1297),置福建平海行中書省,以泉州為治所。屬泉州。二年改泉州路為泉寧府,不久泉寧府復改泉州路。安溪縣屬泉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復立泉州分省,後復為路,安溪縣屬泉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泉州路改為福建行省泉州府。九年,福建行省改為福建等處承宣佈政使司,安溪縣屬福建等處承宣佈政使司泉州府。

清沿明制,安溪縣仍屬泉州府。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翌年(1912),成立中華民國,改為民國紀年,並廢府、州、廳,福建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全省分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3年6月,依原轄區域置閩海、廈門、汀漳、建安四道;安溪縣先後屬南路道、廈門道。

民國16年廢道。福建省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安溪縣直隸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十九路軍于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和福州、廈門兩特別市,安溪縣屬興泉省。23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所設四省取消,安溪縣仍隸福建省。是年7月,福建省政府遵照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訓令,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24年10月,全省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和廈門市,安溪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8月31日安溪縣城解放,9月正式成立安溪縣人民政府。同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全省劃為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之後,行署名稱略有更改,先後隸屬泉州行署、晉江區專員公署、晉江專署、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6年1月,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安溪縣隸屬泉州市。1990年,安溪縣域東西長74公里,南北寬63公里,總面積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員最遼闊的縣份。

歷史文化

風靡臺灣、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即發源於此。其餘安溪鄉土神靈,亦頗受重視。

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頭米粉亦有名。

茶文化鐵觀音

安溪產茶始於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臺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著烏龍茶傳入臺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臺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臺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台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

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專案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

安溪與臺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臺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著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說書、燈猜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

在臺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樑和紐帶,成為數百萬臺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徵。

十里詩廊

安溪縣城,諸峰玉峙,一水環回,有“龍鳳名區”的美譽。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呈“S”形自西而東奔流,人們形象地取名“大龍湖”。大龍湖形成後,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岩護欄上,精選、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的“十里詩廊”景觀。

風景名勝

安溪縣是“國家級園林縣城”,素有“龍鳳名區”之美譽。全縣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以清水岩、安溪縣文廟、安溪城隍廟最為著名。

清水岩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 A 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勝地。清水岩是中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岩寺,存有文物古跡中,宋代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2009年12月份,清水岩獲批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10年,“清水祖師信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清水岩成為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 。自古就有一句俗諺,到安溪必到清水岩,到清水岩必有所得。

安溪縣文廟,位於安溪縣城南,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屢毀屢修,格局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安溪人李光地任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相當於宰相),他召集中國名師巧匠,參照山東曲阜孔廟、北京故宮、山西武廟等建築精華,進行重建。因此,安溪文廟素有“八閩第一”“ 安溪文廟冠八閩”、“秀甲東南”之譽,中國排名第五位。

安溪文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廟,為江南現存同類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築藝術群,它工程宏大,藝術精安溪縣湛,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徵,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相當高。其建築法式曾傳播日本,是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史的重要例證。

安溪文廟主體建築貫穿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呈左右對稱。自外至內有泮宮、騰蛟起鳳石坊、泮池、照牆、欞星門、戟門、廡廊、大成殿、崇聖殿、教諭衙等,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5米,加上東邊的明倫堂,建築面積達5986平方米。整個建築佈局合理,層次分明,規模宏大,藝術精湛。1985年10月,被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安溪文廟被確定為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溪鳳山森林公園位於安溪城關,以鳳山公園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經營總面積180公頃(2700畝)。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整個安溪 ,該公園以自然、人文景觀為根本,強化茶文化、宗教文化主題,集茶文化旅遊、尋根旅遊、朝聖旅遊、健身旅遊、觀光旅遊、生態旅遊6大功能為一體,公園規劃由“一園兩區”構成,即茶葉大觀園、宗教朝聖區、健身遊覽區,共有景點71處,其中現有45處,規劃建設26處。

閬苑岩是安溪有名古刹,為“安溪八景”之一。始建于唐末,歷史上以產白茶聞名,岩宇大門上有一副茶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記載當時盛產白茶的歷史。

行楷中堂 孟浩然詩 與諸子登峴子 35X70cm 2013年

行書 菊外人 69x24.5cm 2018年

行書 聽鳥問花聯 32x22cm 2018年

行書對聯 邀半輪明月 粉笺 68×13.5cm

行書 弘一法師聯 29x19cm 2018年

行書 王維詩團扇 直徑33cm 2018年

行書齊己诗横幅 135x38cm 2015年

安溪茶園

泉州安溪土樓

泉州安溪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