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趙肅書《母衛宜人墓誌卷》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有元松江府判官趙公宜人衛氏之墓。(篆書)。宜人姓衛氏。諱淑媛。世居崐山石浦。曾祖諱洽。宋進士及第。脩職郎。故參政魯國文節公諱涇之母弟也。祖諱楠。父諱然。俱隱德弗仕。母吳氏。宜人生大元至元十五年戊寅三月初七日。年十七。歸吳興趙氏。為承務郎松江府判官府君諱由辰之妻。從仕郎太平路繁昌縣尹諱孟頫之冢婦。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柱國魏國公諱與訔之孫婦。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上護軍吳興郡公諱希永之曾孫婦。至順三年壬申。以府君官從仕郎。封宜人。善女紅。涉獵經史。事舅致孝。相夫教子。各盡其道。處妯娌以和。御奴僕莊而慈。撫育諸孫。愛訓兼至。主饋承祀者七十年。府君終于至正五年乙酉。後十九年。當至正二十三年癸卯閏三月。感瘧疾。醫禱罔效。四月初十日己酉。終于歸安縣崇禮鄉建德里之寓舍。享年八十有六。子一人。肅。將仕佐郎前松江府華亭縣務稅課大使。孫男六人。桐生。前鄉貢進士溫州路宗晦書院山長。柯生。湖州路德清縣典史。松生。柱生。梓生。椿生。孫女四人。德生。適褚弼。寧生。適倪思齊。歸生。適陳謙善。止生。適陳升善。曾孫男四人。燁。炳。煥。燦。曾孫女四人。貴貴。端端。閏奴。復奴。府君墓在烏程縣霅水鄉趙灣霞坡原。道阻。弗克合葬。孤哀子肅忍死。卜是年七月初六日癸酉。奉柩權葬寓舍西北梁山之原。事嚴未暇乞銘。謹誌歲月納諸幽。趙孟頫書。(楷書)。(有聚字編號)
典藏尺寸:本幅尺寸25.8×124.8公分。
陳邦彥題跋:松雪真蹟。乙未(1715)新秋。陳邦彥題。印記: 御賜春暉堂、陳邦彥印、世南
范成題跋:儒家重義方。禮成勤澗藻。德美詠河魴。貤賞仍優數。疏封應典章。尊榮兼上壽。甘旨具高堂。榜捷諸孫日。萱萎五夜霜。瑤池僊珮遠。錦褚薤謌長。避地思歸魯。穿塋冀合防。將蘄太史筆。刻石示茫茫。契家生范成撰。印記: 范成之印、范氏性存、縉雲山樵
題跋:徽音動里閭。相夫行善政。教子讀遺書。魏闕方頒誥。梁山忽送車。貞魂遊碧落。清夢遶華胥。環珮秋雲冷。機絲夜月虛。名垂千載後。壽過八旬餘。天水孫枝秀。霞坡宰樹踈。臨風歌楚些。灑泪欲沾裾。金陵嚴瑄。印記: 嚴瑄私印
秦約題跋:萱草堂階委一叢。璧月夜沉銀漢逈。綵雲春散玉臺空。魚軒夙駕僊遊遠。鳳誥天頒寵錫隆。賴有承家遺澤在。諸孫射策冠南宮。淮海秦約。印記: 秦約之印、秦文仲。
陸仁題跋:梁山帶廣原。淒風生墓木。夕露落庭藼。封誥恩光厚。杯圈口澤存。僊游向何許。餘慶屬諸孫。河南陸仁。印記: 東海生、雪樵、陸仁之印、陸良貴。
陳朴題跋:有美生名族。于歸積德門。萱庭怡壽母。桂籍顯賢孫。貞淑流芳遠。榮華錫命尊。合防嗟未遂。埋玉向梁原。契家生陳朴撰。
徐恆題跋:夫人德最優。闔門尊懿範。異代想徽猷。白首歸蒿里。清風在柏舟。讀殘碑上字。宰木助颼飀。徐恆。
陳桱題跋:笄耋清勤德。室家無間言。檢芝榮使命。擢桂見諸孫。淇竹陰偏綠。銀潢澤永存。傷心長夜月。蹔尔照梁原。四明陳桱撰。印記: 陳子經
張簡題跋:幽蘭在深谷。菲菲玩春榮。光風滋妙質。白雪含閑情。粹鍾楚苑芳。秀擢辭林英。懿德著詩辭。嘉澤流簪纓。華葉雖云槁。馨香久逾清。至今五色芝。燁燁光九莖。淑人閨門秀。深居抱幽貞。生既享壽康。考終乃維禎。子孫服內訓。肅穆履光亨。蕭蕭梁山原。埋玉有孤塋。悲風振叢篁。春雨流芳蘅。我歌幽蘭詩。含悽睇丹旌。吳郡張簡。印記: 張仲簡
王國器題跋:昔賢觀內德。孌彼玉藏囦。嘉配銀潢秀。聞孫珠樹聯。三遷褒懿範。五福萃耆年。貞曜松楸栱。凄其隔墓田。恭睦揚宗黨。蘭蓀奕葉芳。紫泥昭琬琰。華冑儷姬姜。滫髓怡溫清。蘋蘩薦苾香。麗牲千古石。哀誄著幽光。眷王國器。
譚震題跋:婦德推宗族。高年享樂康。親承趙夫子。不減衞共姜。芝檢千金重。花羅五色香。梁山華表在。禴祀有輝光。東吳譚震。
鄭元祐題跋:趙衛宗婣合。夫賢室具宜。貫珠連世秩。琢玉挺孫枝。夜誦嚴家學。春明上壽巵。霞坡柏松秀。阡表待鐫辭。遂昌鄭元祐。
謝徽題跋:天目山前翥鳳雛。高年淑德慶門俱。捧觴瑤席春暉滿。瘞玉泉臺月影孤。遺社百年今已屋。故家三世尚為儒。發揮更有賢孫子。太史寧容一字無。吳郡謝徽。印記: 謝徽印章、元懿
申屠衡題跋:一家咸仰阿彌女賢。榮養終身近百年。綵服問安晨閣下。熊丸含苦夜窓前。壽萱俄委霜痕瘁。恩誥空遺墨色鮮。喜有諸孫承世澤。天光終見燭幽泉。東平申屠衡。印記: 仲權。
趙麟題跋:德範儀宗黨。承家七十年。恩封聯慶澤。玉潔謝丹鉛。光照班姑史。名儕孟母賢。九原魂不返。哀慟淚潸然。婉孌儒家裔。光榮母道尊。高堂怡壽考。淑德著閨門。繼世推賢孠。傳經有令孫。悲風凄墓木。淚落向秋原。姪趙麟撰。印記: 趙氏彥徵、貞白齋
鮑恂題跋:石浦詩書裔。名門稱所歸。佩環循雅飾。籩豆挹清輝。澗藻秋波冷。堂諼曉露晞。承家有孫子。無用涕頻揮。檇李鮑恂。印記:仲孚。
張文蔚題跋:蘭茁何甡甡。萱堂九十親。古來稱上壽。今止贈宜人。世亂猶埋玉。官閑未勒珉。熊丸分賜久。虎牓擢科頻。戚戚梁山暮。依依霅水春。太平終合葬。揮淚滿松筠。張文蔚。印記: 張懋實印。
杭守謙題跋:自是王孫裔。多傳令母名。百年垂德範。一命被恩榮。夕露叢藼盡。秋風宰樹鳴。更憐埋玉地。烟雨接菰成。淮南杭守謙。印記: 伯讓。
宋杞題跋:有子承先澤。多孫擅棘闈。恩光花誥重。樂意板輿歸。夜壑俄驚夢。莊椿竟覺非。生芻愁莫致。客淚漫長揮。錢唐宋杞。印記: 宋授之印。
錢惟善題跋:盡道王孫秀。因知孟母賢。玉埋悲兩地。劍合待千年。內訓詩書在。前朝譜系傳。貞魂全亂世。松月照寒泉。曲江錢惟善。印記: 闕軒、如一道人、錢氏思復。
趙俶題跋:結裞衣冠裔。承祧國族門。壽觴娛子養。象服拜君恩。仙桂青雲動。堂諼白露蘩。臨風裁楚些。刻石表高原。浚儀趙俶。印記: 趙俶私印、本初。
曹睿題跋:芳源流世澤。懿德配名門。舉族稱賢母。承家有令孫。歌聞朝露薤。翠隕北堂萱。日莫梁山道。悲風動九原。曹睿。
馮密題跋:懿淑高門配。徽柔士行聞。藻蘋承祀事。巾帨襲餘薰。萱草春濡露。孫枝秀拂雲。梁山千尺土。原樹暗紛紛。馮密。印記: 馮密
魏俊民題跋:簪笏承家令德全。于歸喜復配才賢。貞閒素服關雎化。勤儉躬行內則篇。白髮正宜登上壽。清魂誰謂掩幽泉。兒郎顯宦諸孫繼。行見恩光燭墓阡。西蜀魏俊民。印記: 魏氏用章、文靖世家。
題跋:石浦稱名族。巍科擢禮門。篤生茲淑女。來配爾王孫。慶演僊原澤。榮分紫誥恩。梁山埋玉處。風木慘離魂。令孫鄉薦日。多幸忝同年。得叙通家好。深知示教賢。升堂方擬拜。侍館遽聞捐。太史書儀德。它時表墓阡。契家生朱斌。印記: 吳郡朱文質印。
唐肅題跋:高門傳令母。久矣仰徽音。白首垂家訓。青編諷史箴。藼花春委地。瓊樹早成林。三尺梁山土。人憐葬玉深。會稽唐肅。印記: 唐、唐肅。
貢穎之題跋:名宗來石浦。懿德著苕城。壽考百年近。恩封一命榮。久聞蘋澗什。忍聽薤歌聲。賴有孫枝秀。輝光照墓塋。陵陽貢穎之。
傅著題跋:狀元譜族婁江最。懿德于歸舊望家。鳳誥頒恩承世澤。梁山埋玉映坡霞。雲連墓道參天樹。風隕堂萱滿地花。他日表阡應有待。聞孫令譽著京華。吳郡傅著。印記:則明。
彭元瑞題跋:衛宜人墓誌一卷。項氏天籟閣物。標松雪真蹟。遒勁圓足。乃鷗波宗法。卷尾詩皆有致。誠舊蹟也。曾刻三希堂帖中。近細閱其文。衛氏乃孟頫從子由辰之婦。年八十六。有曾孫男女數人。作詩者皆明初人。如張簡。謝徽。傅著。則預脩元史。疑世次不相及。因取元史本傳及松雪集稽之。孟頫以至治二年壬戌卒。衛氏以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卒。後孟頫四十二年矣。安得為書誌。其時張士誠取吳興。使潘元明守之。苗帥楊完者據秀州。日尋干戈。故云弗克葬。子肅誌之。趙氏子弟多工書。肅以從孫傳家法。然則即肅書。後人妄增孟頫款。元汴不考耳。後有孟頫孫麟詩。署姪。而孟頫款。了不識為親屬。亦一證也。佳書膺款。因正之。補刻帖卷後。壬子(1792)九秋。御識。臣彭元瑞奉敕敬書。印記: 臣瑞、敬書
項元汴題跋:元趙文敏公孟頫正書衛宜人墓銘。名賢題詠。明墨林項元汴真賞。其值弎拾金。聚字號。印記: 子京所藏、墨林主人
【註】上文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元代書法特色: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建都於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至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朱元璋所滅,統治中國98年,傳十帝。
作為第一個君臨華夏的少數民族,元朝的通統治者雖然還執行民族等級、歧視政策,但他們也深知漢文化對於鞏固統治的意義,因而漢文化的發展沒有停滯,反而有推進。書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
元滅南宋後,即將其內府圖書禮器輦運大都,並特許京官借閱,其中有王羲之《王略帖》、孫過庭《書譜》和懷素《自敘》等巨跡。元代不少皇帝如英宗、文宗、順帝等都有書名。元初功臣,如宰相耶律楚材(契丹人)及漢人翰林承旨姚樞、翰林學士王磐、國子祭酒許衡、太保劉秉忠等也都擅書,這無疑是一個很有利於書法發展的環境。
特別重要的是,為了搜羅漢族知識份子為新朝服務,程钜夫在至正二十三年(1286)奉世祖之命下江南訪求“遺逸”,列趙孟頫於25位南宋遺民之首,薦舉給皇帝,既給趙孟頫的崛起提供了機遇,也為元代文化藝術尤其是書法藝術的發展尋找了一個領路人,決定了元代書法的主流。
但並非所有華夏俊才都被吸納到了朝廷,相反,在元代,隱逸文人的數量相當可觀,其中的才俊之士,往往遊戲人生、遊戲藝術,從而實際上走了一條與主流書風大不相同的道路,形成了元代書法重要的一個側翼。
一、趙孟頫、鮮於樞及奎章閣書家
元代書法最具影響力的,是以趙孟頫為首的、以復古出新為道路的書家群體。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歐波等,世稱“趙松雪”。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後人稱“趙吳興”。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他出仕後,從元世祖到元英宗,共經歷了五個皇帝,先後在濟南、浙江任職,又在中央擔任兵部侍郎、集賢直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等職,“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卒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所以後世又稱他為“趙集賢”、“趙承旨”、“趙文敏”、“趙魏公”等。《元史·趙孟頫傳》說:“(仁宗)以趙孟頫比唐李白、宋蘇軾子瞻。又嘗稱孟頫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趙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晉唐學習的方式,在楷、行、草、隸、篆等各個領域重新建立嚴謹的法度,樹立古典風格的權威價值,從而矯正了南宋書法學時風、輕法度的巨大缺陷,使書法發展邁入一條較為健康的軌道。他自己的書法,行書深入右軍堂奧,風神雅致,瀟灑流美,楷書融唐鑄晉,既端莊樸實,又流暢婉麗,形成獨特的體勢,獲“趙體”之稱。他的書法思想、風格,不僅主宰了整個元代的書法,甚至直接影響了明代前中期書法的發展。
傳世墨蹟有《膽巴碑》、《妙嚴寺記》、《六體千字文》、《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仇鍔墓誌銘》、《歸去來兮辭》、《赤壁賦》、《洛神賦》、《蘭亭十三跋》、《汲黯傳》、《道德經》等等。
他的楷書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歐、顏、柳、趙”。小楷精絕,他曾說:“余臨王獻之《洛神賦》凡數百本,間有得意處……亦自寶之。”同時名家鮮于樞說:“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此卷(指趙孟頫所書《過秦論》)筆力柔媚,備極楷則。”
趙孟頫的大楷主要有《膽巴碑》、《三門記》等。他吸收眾家之長,又參以李北海筆意,輔以行草筆法,因而莊重而不失流媚,嚴謹而富於生機,是大楷書的新進展。
趙孟頫的行草書數量也非常多,如《與山世源絕交書》、《丈人帖》、《赤壁賦》等等。其行書追蹤晉唐,以王羲之為宗,尤其得力于《集王聖教序》,深得其風流妍妙、清新峻健之致,歷來學王,推為第一。
然而,趙孟頫身後所獲得的評論,卻是褒貶兼有,明代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說得比較恰切:“自歐、虞、顏、柳、旭、素,以至蘇、黃、米、蔡,各用古法損益,自成一家。若趙承旨,則各體具有師承,不必己撰,評者有書奴之誚,則太過;然謂直接右軍,吾未之敢信也。小楷法黃庭、洛神,於精工之內,時有俗筆;碑刻出李北海,北海雖佻而勁,承旨稍厚而軟;唯于行書,極得二王筆意,然中間逗漏處,不少不堪。並觀承旨,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則隔一舍。”
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說:“趙孟頫書,承先啟後,其開元明以來風尚處,人所易見;其承前人之規範,而能賦予生氣處,則人所未多覺也。蓋晉唐人書,至宋元之後,傳習但憑石刻,學人摹擬,如為桃梗土偶寫照,舉動毫無,何論神態。試觀趙臨右軍諸帖,不難憬然悟其機趣,其自運簡劄之書,亦此類也。至於碑版之書,昔人視為難事。以其為昭示於人也,故體貴莊嚴,而字宜明晰。往往得其整齊,失在板滯。趙氏獨能運晉唐流麗之筆於擘窠大字之中,此其所以尤難及者也。……昔人論詩,病朱竹坨貪多,王漁洋愛好。吾謂趙書亦不免漁洋之病。然‘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愛好究勝於自棄也。”比較公允地說出了趙孟頫在書法史上貢獻與地位。
鮮于樞(1256~1301),字伯幾。又作伯機,號困學民,亦號直寄老人、虎林隱吏等。漁陽(今河北涿鹿)人,生於開封。曾任江南諸道行台禦史掾、浙東都省史掾,此後一度去職隱居西湖“困學齋”,1302年受命任太常寺典簿,未到任而卒。世傳其人有河朔英偉之氣,豪爽仗義,而文藝極佳,詩文、散曲、音律皆所擅長,又精鑒定、富收藏。長期為官杭州,得江南文采,堪與趙孟頫爭競,可謂一時瑜亮,彼此互相都很推重。趙孟頫曾有詩寫他:“廊廟不乏才,江湖多隱淪。之子稱吏隱,築屋西湖濱。開軒弄玉琴,臨池書練裙。”
鮮于樞書學理念與趙相似,而在實踐上則偏重于唐,尤喜草書,筆力遒勁,氣勢豪縱,有北方健兒的雄強氣概。如果說趙氏以風韻勝,則鮮於樞可說是以骨力勝,論行書,鮮於樞或遜色于趙,而論草書,趙的溫文爾雅,在鮮於樞的酣暢淋漓面前,卻不得不退避三舍。綜合來看,雖然趙的聲價在鮮於樞之上,但兩人實是各有所長,可謂雙峰並峙,共同構成了元代書法復古傾向的主潮。
其作品有《透光古鏡歌》、《書韓愈進學解》、《論草書帖》、《唐人水簾洞詩帖》等。
《論草書》,其筆法主要淵源于唐代懷素、張旭等人,用筆不斤斤於點劃的精到而追求揮灑的豪放自由,故氣勢酣暢淋漓。
鄧文原(1259~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綿州地處巴蜀的西部,世稱“鄧巴西”。也長期生活於杭州,與趙、鮮於交往切磋,並轡齊名。故虞集說:“大德、延祐年間,稱善書者必歸巴西(文原)、漁陽(鮮于樞)、吳興(趙孟頫)。”他所擅長的行書和章草,都基本以趙的風格面目出現,只是功力稍遜,他的一些墨蹟幾乎可與趙的以假亂真。墨蹟有《瞻近、漢時二帖跋》、《倪寬贊跋》等。
元文宗時期,是元代書法又一個比較興旺的時期。文宗為滿足自己的書畫文玩興趣,設立了奎章閣,以虞集為侍書學士、柯九思為鑒書博士,當朝善書者,皆吸收入閣,于萬機之暇,討論法書名畫。這個機構至惠宗時改為宣文閣,又存在了一段時間才徹底取締。期間先後入閣的名家除上述二人外還有揭傒斯、歐陽玄、康里巎巎和周伯琦等。其中藝術成就最突出的是色目族人康里巎巎。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累叟。他是色目人,籍貫康裡(漢代為高車國),因以為姓。卒諡文獻。子山自幼入學國子監,善文辭工書法,博學多才。兼擅行書、章草,章草古勁,氣力甚健,與趙有一定距離。又引章草入行草,用筆爽利輕捷,體勢側媚流宕。這種風格,宋蔡襄即啟其端倪,趙孟頫復興章草,也有過嘗試,但都尚未成為風氣。巎巎雖然不是這種風格的首倡者,但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推進者。代表作是《李白詩卷》。
他傳世行書的代表作品是《柳宗元梓人傳》。《梓人傳》草中兼行,字形縱長,筆法爽利,風格峻健,與趙孟頫偏於柔媚、鮮于樞偏於豪放的書風有所不同。
二、隱士書家
在民族矛盾較為尖銳的元代,數量較大的才俊之士成為了隱士。出處問題上的相似,使得他們儘管年代、性格不同,卻在審美上有相通之處,因而在書法史上,元代的隱士書家往往被看作一個獨立的群體。他們在審美上的最突出特色,就是與主流書風之間的疏離。
有代表性的書家是:吾衍、張雨、吳鎮、王冕、楊維楨、吳叡、倪瓚等。
吾衍(1269~1311),又作吾丘衍,字子行,號貞白居士等,浙江太末(今龍遊)人,隱居杭州。性格放曠,不事檢束,目眇足跛,但仍頗有風度,受到時人推重,追隨者常常有數十人。他最擅長的是篆隸和古文之學,有《三十五舉》等著作流傳,同時運用篆學之長於印章,對於篆刻的發展也有一定貢獻。後世有學者認為,是他宣導篆書、得到趙孟頫的回應,才形成了元代篆書的復興局面。
張雨(1283~1350)為道士,慕米芾為人,書法雖出於趙孟頫,但加以峻厲,又有意識調整其結構、增強其輕重變化,因而有生拙之趣。
吳鎮、王冕、倪瓚均為畫家。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以詩、書、畫、終其身,有“三絕”之譽。其書法好狂草,格調灰冷超然,代表作為《心經》。王冕主要為行楷,似從鍾王化出,清泠蕭疏。倪瓚(1306~1374)字元鎮,號雲林子,人稱“倪迂”。無錫人。其書似以歐體立身,又巧用鍾繇法,骨鯁神幽。這三人的書風,都有不食人間煙火氣象。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東維子等。浙江諸暨人。元末曾短暫出仕,遭世亂後隱居教授生徒,直至明初。性高曠耿介、孤傲不群,與友人聚會,或戴華陽巾、披鶴氅,吹鐵笛,音聲高亢,人以為神仙中人。與陸居仁、錢惟善等交好,被稱為“三高士”。善詩,稱“鐵崖體”。書法與其為人相似,於行楷中雜入章草,得古拗健峭之氣,不取趙孟頫等人的圓潤清雅,而追求蒼茫荒率,點劃狼藉、結構欹倚,而自有一種落拓不羈、孤高特立的氣質,明代吳寬比喻為經過殘酷戰鬥後軍隊手持的“破斧缺斨”,非常形象,令觀者頓生一種凜然之感。今存書跡有《真鏡庵募緣疏》、《張氏通波阡表》、《竹西草堂記》等。
三高士中的陸居仁(?~約1377),字宅之,號巢松翁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也擅長書法,主要是行草,用筆流暢,而墨法喜枯,故也有一種荒疏之致;結構微有趙孟頫之意,但非常自然靈秀,絕無滯澀。整體看來,流而不滑,秀而不媚,格調頗高。
總體來看,這些書家的書風,都是個性突出、意態瑰奇,與趙孟頫、鮮於樞及奎章閣書家的相對平和穩健的風格有較大差異,形成了元代書法的另一面貌。從精神上說,他們的風格,與宋代“尚意”的訴求有相似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已經開啟明代晚期行草書風的先兆。
【註】資料來源:《中國書法簡史》(葉培貴)